我們古文的譯文真得好好重審一遍了
可能是不被重視的原因?不論是黃帝內(nèi)經(jīng),還是五行大義,還是淮南子,這些書的解釋都有明顯的上下文不通,同時營造了古人「迷戀崇拜天地」的形象。 可當(dāng)從甲骨文演變的古文字開始細究,現(xiàn)在很多文字給的解釋非常簡單粗暴。
到目前為止,貼圖這一段只有「大丈夫」三個字解釋的比較中道也符合。而解釋為「通道者」會更貼切。 其次「無(無)」的解釋幾乎每一本書包括課本都是粗糙的。 古人用「無」這個字不是「沒有」而是「明而不為」,在古字里解為「奇字,亡也」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字的甲骨文的字形是「萬物,什么都有」而不是「什么都沒有」
“是故大丈夫恬然無思,澹然無慮” 這句應(yīng)解為:所以,通道者恬、然,明而無思(‘思’指:刻意的播種內(nèi)心。田是圈土地并作用土地栽種作物,田下心為思?!秙hi法(字打不出來,查說文解字里面有詳記)》里面解釋思為:謀慮不衍(用字應(yīng)該是衍下面加個心,沒找到這個字)曰思)。 這句可以理解為,君子恬然,從而不會刻意的修行修心、栽培心境。 順句 澹然無慮(指:明其物,從而不會刻意的證悟) 同上句意義相近。 “以天為蓋,以地為輿” 這句可以理解為:以天為通關(guān)‘道’的器皿(就是按照天給的道理,去觀察、學(xué)習(xí)、明白之后存儲到自己身上) 蓋為什么這么解釋后面貼圖,不盡述了
后句指:以地為通行‘道’的規(guī)矩。 ↑這一句的解釋,原解給的是我覺得最離譜的,講的很淺,“天是蓋子,地是車箱子” 。 “四時為馬” 以四時的運轉(zhuǎn)為坐下車馬,車馬是用來承載我們,并且與我們合作,讓我們得以「前進」的伙伴。 簡單點說就是,以四時的運轉(zhuǎn)與輪回,作為人成長的動力與幫手。 “陰陽為御” 以陰陽為用,作為駕馭成長的方法。 (陰陽這兩個東西是大主題,有機會單獨開視頻來講。我們通常理解它為「萬事萬物都有正反兩面」是只理解了它第一層含義,而且是比較粗淺的) 這兩種姿態(tài),如「乘云凌霄」之間。 與造(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化(創(chuàng)造建立新事物,并能運行)者(之人)俱(同在) 太多了,后面不想寫了,就是看著生氣,忍不住發(fā)發(fā)。包括前面的文書,給的解釋也是非常粗暴的理解。 不止這一本書有這種情況,包括我們的課本,和大大小小的古文書籍,給的解釋都很糊任務(wù),沒有看到考據(jù)原始文字的嚴謹性。 我是今天才翻過淮南子這本書,之前一直以為主要講玄理+一點神話故事的書,翻了之后發(fā)現(xiàn)這本書完全是被譯文誤讀了,幾乎每一個字都在道破天機,而譯文里給出的感覺是,古人崇拜天地,并且對上古沒見過的領(lǐng)導(dǎo)者(伏羲神農(nóng))夸的天昏地暗,崇拜的不行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