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修類稿》明 郎瑛 (十)
1 近來有些士夫在家時,大多用巾代替帽子,并認為這是復(fù)古時尚。而一般人也跟風(fēng)一起風(fēng)雅,他們也戴起巾來,這真是一大可笑事。他們根本不知道,古代時有身份的人是戴冠,而平民才戴巾的。 按照《儀禮》二十歲成人時,有身份的人戴冠,平民戴巾?!稘h書》說“巾是卑賤下人所戴的”傅子說“巾,是古代下賤人所戴的?!彼杂姓f“庖人(官名,古時御廚長)戴綠巾,然后士大夫也戴巾,開始于漢朝末期?!比缬泄肿谡劢墙硪约霸B戰(zhàn)敗,戴幅巾渡河。 蔡邕的《獨斷》說“元帝額頭留海比較多,為了不讓他人看見,才開始用巾幘包住留海?!蓖趺б彩且驗槎d頭,才戴巾的,當(dāng)時人們說“王莽禿,幘施屋?!倍露荚谡f包巾。因而《方言》說“將鬢包住,稱為巾幘?!钡诺牧?jīng),只說冠。如虞人(農(nóng)業(yè)部長)戴皮冠,農(nóng)民(原文 野老)戴黃冠。漢《高祖紀》說“皇帝作亭長時,是戴竹皮作的冠?!惫谟钟型ㄌ?、進賢、方山等。 現(xiàn)代人戴冠時里面不包巾,人們以為這是最正確的戴法,這真的很可笑。但是古代的冠是如今的獬豸、忠靖這樣的冠,不是道士戴的那種。 帽,是上古先人所穿的,他們用毛作衣穿,用皮作帽戴,這是帽子名稱的開始。皮帽是現(xiàn)今人們在家穿私服時雜戴,皮帽在元朝只有胡人才戴,中國人大多戴大帽,大帽也是羌人的服裝,如今流傳的絲羅馬尾,也是現(xiàn)代才改進的。 2 《捫虱新話》中有王元澤的詞說“露晞向曉,簾幙風(fēng)輕;小院閑晝,翠逕鶯來,驚下亂紅鋪繡;倚危墻,望高榭,海棠帶雨胭脂透。倦游宴,風(fēng)光滿目;好景良辰,誰共攜手,恨被榆錢買斷;兩眉長皺,憶高陽人散后,落花流水依舊?!边@情懷真是對東風(fēng)盡成消瘦,用的是《倦尋芳慢》的調(diào)子,現(xiàn)代曲中有“簾幙風(fēng)柔,庭幃晝永,海棠帶雨胭脂瘦,因循過了清明也。”等句,就是出自王元澤這首詞。 3 曾經(jīng)有人說李白因為崔灝《題黃鶴樓》的詩最工整,有恨不得將詩搥碎的說法,所以李白從此不題黃鶴樓,然后模擬崔灝寫了《題鳳凰臺》。 現(xiàn)在流行的詩集中有李白的《望黃鶴樓》古詩一首,開始以為聽到的傳說在訛人,后來仔細再讀下,才發(fā)現(xiàn)是題黃鶴山,黃鶴樓是因為黃鶴山而得名的,所以題黃鶴山不應(yīng)該寫成樓,看來是出刊本時將題目弄錯了,不然,怎么會有“崔灝題詩在上頭”這樣的句子呢?又,楊齊賢有注解說是“但遇黃鶴樓處”,或者有些注解為鄂州、岳州,又說在邠州,不知是什么意思?但下文又說“因山得名”,好像又是在說同一山。 4 《冷齋夜話》記載說“黃山谷說‘不改變原有的意思再重新創(chuàng)作(原句不易其意而造其說),稱為換骨;規(guī)規(guī)矩矩按照原有的意思來形容(規(guī)摹其意而形容之),稱為奪胎?!? 《冷齋夜話》作者覺范又引白樂天的一個句子“醉貌如霜葉,雖紅不是春。”到了蘇東坡這里是“兒童誤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酒紅?!闭f這就是奇胎。 我也覺得黃山谷的話說的對,可總覺得覺范的引證的結(jié)論不對,因為蘇東坡將白樂天句子改變后,是換骨。比如陳無己的《挽南豐》說“邱原無起日,江漢有東流?!边@句是從老杜的“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边@句變過來的,蘇東坡變白樂天的句子也是如此。 又,王安石的《即事》說“靜憩鳩鳴午”這句是取自唐朝的一句詩“一鳩鳴午寂”,安石的《紅梅》說“北人初未識,渾作杏花春。”這句是變自晏元獻的“若更遲開三二月,北人應(yīng)作杏花看?!蓖醢彩@樣的,才叫奪胎。 黃山谷如果能再多講幾個字,就會讓人看得更加明白,也不會讓覺范給錯認了。比如造字上加個別字(不易其意而別造其說),在形字上加復(fù)字(規(guī)摹其意而復(fù)形容之),就可以讓人看得更加明白。 5 曾經(jīng)讀董子的《禱雨文》中說“其神共工”意思是說共工是叛逆的臣子,被舜帝流放了。但為什么他來管理水呢? 后來,我讀《淮南子 原道篇》中說“共工與高辛爭作皇帝,因為打不過高辛,他就潛入深淵中?!弊⒔庹f“共工在伏羲、神農(nóng)間以水德統(tǒng)治九州(原文,共工以霸力行水于羲 農(nóng)之間者也。)”杜預(yù)說“共工氏統(tǒng)治九州是神農(nóng)之前,太昊之后,受水瑞?!钡堵蓵?顓頊》中有共工平水害的說法,可兵書上又說共工制造水災(zāi),被顓頊抓了。 又,史說“共工造反,振起滔天的洪水,危害天下,此時上天無作為,百姓無助遭殃,女媧看不下去了,出手將共工殺了?!卑凑者@樣的說法,說明共工受水之瑞,能振起滔天大水,被女媧殺死后成為水神,因此后代人所說的共工在伏羲、神農(nóng)之間是對的。不是堯典所記載的那位建筑大師共工(原文 非堯典方鳩僝功者),是舜時期制造大洪水的那位。殺死他的人有說是女媧、有說是高辛、有說是顓頊各有不同的說法,時代太久遠了,而能了解的材料又太少,又有些是記載錯誤,如果他是神,怎么可能不保佑人,而趨洪水害天下人呢?而且還受后世人的祭祀呢?我認為董子的說法不純正。 6 烏賊曬干后,俗稱螟脯,這魚肚子里的墨可以寫字,寫后過一段時間字會自己消失。有些不法之徒利用這個功能來寫借券。 又用龜尿磨墨,將字寫在木板上,字可以滲透木板寸許,用水或用斧頭削,也不會消失。 艾納是從西域傳過來的,外形像細艾。又松樹皮上的那層綠衣也名叫艾納,將它和香混合燃燒,能將煙聚成團,青白相雜不容易散去,有奸詐的小人利用這個方法騙人,讓人誤為他是神仙下凡,其實就是香和艾納混合燃燒騙人的把戲。 7 欸,嘆息聲,也可寫欵,本來是表示哀傷的聲音,收在灰、隊二韻中,也可讀上聲。 欸,按照《說文》不是襖音,乃,是俗字中的迺?!洞呵飩鳌氛J為是表示為難的辭,王安石認為是繼續(xù)下去的辭,但《說文》也說不是靄音。 現(xiàn)在人們將連綿欸欸讀音,用來形容棹船磨擦發(fā)出的聲音。柳子厚有一詩說“欸乃一聲山水綠”柳子厚詩集中有注解此字,我所看到這本是作襖靄,所以欸為襖音,乃為靄音,不知別的本子是否也注解為襖靄,或許欸乃不是襖靄音。 黃山谷沒有去深入考究這兩個字,認實是這兩個音,說欸乃是湖中節(jié)歌,說元結(jié)有《欸乃曲》,這是一個錯誤。他的外甥洪駒父又辯解說“柳子欸乃靄一聲山水綠,但世俗流傳時將乃分成欸乃二字,這是流傳失誤?!边@個說法特可笑,他不知這個欸乃字是什么意思,雖然《海篇》雜字中沒有收篇,但按照劉蛻文集有《湖中靄迺歌》,又劉言史《瀟湘詩》中有“閑歌曖迺深峽里”,元次山有《湖南欵乃歌》,由此可以了知,這二個字是有音只是未被編入書中,所以柳子才用這兩個字。后來有人注解它,如毛晃將它們編入韻中。雖然前面幾位前輩所指的是一個意思,只是用的字不同,因此可以這幾個字并行來用,特指那些用聲音來表達情感的描寫。 8 花一般都是五瓣,因為土生出來的東西,而五是土的數(shù)。 巖桂是四瓣的,那是因秋屬金,四是西方金的數(shù),所以巖桂是金色四瓣,開在秋天。 9 吳人稱呼那些老婆偷情的人為綠頭巾,現(xiàn)在朝廷規(guī)定樂師要用碧綠巾裹住頭,我覺得人家所說的綠頭巾是比喻這個的。 唐史有說李封當(dāng)延令時,如果有官員犯事,對這類官員李不施行杖罰,而是命令他們頭上裹碧綠巾,按各人所犯的罪輕重來定裹綠頭巾的天數(shù),用這方式來羞辱他,因此吳人認為穿成這樣的是一種恥辱。 現(xiàn)在吳人罵人家老婆有偷情的人為綠頭巾,以及朝廷制定樂師用碧綠頭巾裹頭,都是這個意思。但我又想當(dāng)時李封為什么要選綠巾呢?后來見記載說春秋時期,如果有人靠自家的老婆、女兒賣淫過生活的,稱他為娼夫,要用綠巾裹住頭,用來分辨貴賤。然后我才知道這個綠頭巾的由來年代很久遠了,李封也是利用這個典故來羞辱他人,現(xiàn)在則是樂師的裝飾。 10 “相逢盡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見一人?!边@句是現(xiàn)在為官的口頭禪,但都不知道是唐朝人的詩。韋丹《寄靈詩》詩說“王事紛紛無暇日,浮生冉冉只如云;已為平子歸林計,五老巖前必共聞?!膘`徹回道“年老身閑無外事,麻衣草坐亦容身;相逢盡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見一人?!? 11 四言古詩比如舜典之歌,此為四言的開始,現(xiàn)代一般都是從三百篇開始往下討論。 漢朝韋孟有一篇,雖然被收入各個詩選中,但這詩詞大多是誹怨,失憂柔不迫的意思。晉朝淵明的《停云》 茂先《勵志》,應(yīng)當(dāng)是最早的;后來只有子厚的《皇雅》這章能和它們相提并論。所以子西說“退之不能寫四言詩”意思是說退之寫四言詩摹擬太過了,讓人覺得在抄襲風(fēng)雅,而且又太多是在講道理,看著就像是銘贊文體。 和古時相比,世道一天天的淪降,人們寫文章詩句已經(jīng)得難回到古時候了,如果不是達到辭與意相融合,文章詩句是作者的性情流出,不可能達到古人的水平的。 12 五言古詩,開始于漢朝的蘇武、李陵,流行于魏朝,曹、劉是冠,到了晉朝開始大流行,靖節(jié)(陶淵明)的詩最高古。 元嘉以后,雖然有三謝等人,漸漸流于形式,一直到了唐朝陳子昂出來后,一掃過去陳朝、隋朝五言詩的弊端,正所謂“上謁貞觀之微波,下決開元之正派?!币恢钡娇纪し蜃樱庞值玫轿逖栽姷难耪?。 楊仲弘說“五言詩或是寫心意,或?qū)戀x、或?qū)懳锛那?,必須要情真意切而用詞又必須溫和,作者思想到傷心處的感慨,要能感動他人,這是五言詩的精髓。如果是以優(yōu)閑的的心情寫景的,用詞雅淡悠揚是最適合的,比如古詩十九首就是如此。?。”О?,現(xiàn)在的人誰能達到呢?” 13 七言古詩,《唐詩品彙》《高漫叟詩話》都說,雖然七言是開始于漢武時期栢梁的作品,但春秋的甯戚的《南山歌》已經(jīng)具備七言詩體了。 我認為南山歌后期雖然有七言,但開頭是二句三言,已經(jīng)不是古詩體了,那是因為歌詞可以用長短句形式來寫,七言古詩只能是七言,所以是開始于漢武時期,不用再懷疑了。如果認為南山歌也是的話,那么《薤露》等詩篇也要編進來,但有些詩選中還是會夾雜一二首歌體,不知是什么緣故? 詩選中就《唐詩品彙》最好,辭中收集大多類似古詩體,而后面收集的一字歌,也有不少長短句。所以《詩法辯體》說“能入韓公河之水的是七言”可不知為何劉履斷定七言是楚語? 14 絕句之法,楊伯謙說“盛唐的五言絕句,最初是來自于六朝子夜體,六言是摩詰仿效顧、陸,七言唐朝初期很少人寫作,到唐朝中期才漸漸興盛?!睏畈t大略是這個意思。但他沒去考究梁簡文的《夜望單雁》,那時已經(jīng)有七言絕句了,只是那時比較少而已。 又按照《詩法源流》的說法“絕句就是截句,比如后面兩句是對句,那是截律詩的前四句;如果前兩句是對句,是截律詩后四句;如果都是對句,是截中間四句;如果都不是對句,是截前后各兩句。所以,唐朝人稱絕句為律詩?!笨蠢顫h所編的《昌黎集》中說“凡是絕句都應(yīng)該收編入律詩?!敝懿?dāng)幷f“絕句以第三句為主,必須要用真實的事來比喻心情,那么此時轉(zhuǎn)換就有力,而且內(nèi)涵無盡,這是寫絕句的方法,歌行都是如此作詞的?!? 《詩林辯體》說“以前的人討論歌辭,有聲有辭,比如郊廟樂章以及鐃歌等曲就是這樣的。也有有辭無聲的,如后代人們所說的,未必每一句詞都要管弦來配?!? 楊仲弘說“凡是寫律詩,開始處要平直,承接處要舂容,轉(zhuǎn)變處要變化,結(jié)尾處要淵永,上下要相聯(lián),首尾要相應(yīng),特別忌諱俗字、俗意、俗語、俗韻。”這真是妙言啊! 排律雖然開始于唐朝,但源自顏、謝等人的古詩變化而來的,首尾排句、聯(lián)對要精密。梁、陳之間,儷句尤其多,不過都是些五言,七言寫的少,不怎么煉句鍛字,只要工巧,能抒情陳意,能通篇貫徹就行。如老杜的《贈韋左丞》等作品就是例子,前后不對句的也有,但要寫得非常好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