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伯拉奈干(峇峇娘惹)
2020-09-19 01:41 作者:廣州武術(shù)_巭 | 我要投稿
【馬來西亞】伯拉奈干(峇峇娘惹)



土生華僑叫作“伯拉奈干”(Per-anakan),其原意是土生的人,后來成了專有名詞,專指土生華僑。男性叫“巴巴”(Baba),女性稱娘惹(Nyonya)、諾娜(Nona未婚)。
土生華僑的特點是:男性娶原住民女子為妻,或在土生華僑之間通婚,諾娜一般不嫁原住民而與“新客”移民結(jié)親,因此任何一位土生華僑都有母系方面的原住民血統(tǒng),而且有三代以上的僑居歷史;一般不通或會講一點華語或中國方言,日常生活交流隨母親講當(dāng)?shù)胤窖?,如巽他語(西爪哇)、爪哇語(東、中爪哇);雖然從父輩那里繼承了一些中國的文化習(xí)俗和行為準(zhǔn)則,但由于受母系方面的影響,文化習(xí)俗和行為準(zhǔn)則更加接近原居民。
總之,土生華僑是兩個民族通婚的結(jié)晶,也是兩國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
中國人較早的時候就到達印尼,唐宋時期那里就有華僑定居,明朝時在爪哇北部、蘇門答臘南部沿海地區(qū)形成了華僑村落。據(jù)載,直到17世紀(jì)末,才有一位中國婦女來到印尼,她的到來還引起了一番轟動。
可以想見,在此以前,華僑娶當(dāng)?shù)嘏訛槠?、生兒育女是很普遍的事,可見土生華僑早已出現(xiàn)。16世紀(jì),中國人大批移居印尼,至19世紀(jì)中期和20世紀(jì)初達到高峰。
一方面是“新客”源源而來,華僑人口驟增,另一方面是異族通婚現(xiàn)象越來越普遍,其結(jié)果是形成了人數(shù)日益增多的土生華僑社會,中國移民自然融合于居住地社會,成為其中的一員,“隔絕聲教,語番語、衣番衣、讀番書……奉回教,不食豬犬,其制度與爪哇無異?!?王大海:《海島逸志》) ——《南洋華僑史話》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