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 | 再談手機高像素(對焦與傳感器結構)

【查相機資料,就看相機筆記】
之前我們講過手機上的“高像素”到底是怎么回事。沿著這個話題,今天我們再來講講對焦與傳感器結構,其中就包含當下出鏡率非常高的2×2 OCL。

為了方便更多讀者,我們先來復習下手機高像素的概念。
?
手機上的高像素
早期的手機高像素是通過多幀合成實現(xiàn)的。類似于相機上的“搖搖樂”,區(qū)別在于手機依靠手持拍攝本身的位移進行合成,而相機則通過傳感器防抖等組件實現(xiàn)更精細的位移。
自2018年3月華為P20 Pro發(fā)布之后,手機上的3200萬、4000萬、4800萬、5000萬、6400萬、1億乃至2億像素,都是傳感器確實具有這么多的光電二極管。這些傳感器大多采用Quad-Bayer四拜耳結構(也有一些采用9拜耳或16拜耳),日常拍攝時會將相鄰像素進行合并輸出,有效像素依然維持在1000萬-1600萬范圍內(nèi)。
只有選擇高像素模式或需要數(shù)碼變焦時,四拜耳傳感器(及9拜耳,16拜耳)才會通過硬件級的“像素重排列”功能進行全像素輸出。這里并不是說傳感器表面像素移動了位置,而是只傳感器本身集成了“像素重排列”算法,可以直接輸出高像素數(shù)據(jù)到處理器。
四拜耳4800萬像素,日常輸出1200萬像素
四拜耳5000萬像素,日常輸出1250萬像素
四拜耳6400萬像素,日常輸出1600萬像素
9拜耳1.08億像素,日常輸出1200萬像素

▲ 手機上的四拜耳(及9拜耳、16拜耳)傳感器整合了像素重排列功能
四拜耳結構并不是新事物:蘋果iPhone 6系列(2014年)的前置攝像頭就是同色四像素相鄰結構。四拜耳也不是移動設備的專享技術:尼康D1(1999年)、松下GH5S(2018年)、索尼FX3 / FX6 / α7SIII(2020-2021年)、奧之心OM-1(2022年)都采用了四拜耳或類似結構傳感器 ——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傳感器都沒有提供高像素輸出模式,這也是如今四拜耳(及9拜耳、16拜耳)的一個重要特性。

▲ chipworks(如今TechInsights)拍攝的iPhone 6前置攝像頭傳感器圖片。

▲ 拆解和顯微拍攝顯示索尼α7SIII等產(chǎn)品使用的IMX510傳感器為2×2合并設計。

▲ 奧之心OM-1的傳感器具備“交叉式四像素自動對焦”,對應手機上的2×2 OCL結構傳感器。
與較低像素的普通拜耳傳感器相比,高像素四拜耳傳感器除了在宣傳時更“唬人”外,還可以實現(xiàn)更大的裁切空間、更好的對焦性能、以及更優(yōu)秀的高動態(tài)(HDR)拍攝能力。
?
對焦與傳感器結構
近年來,我們經(jīng)常會在介紹手機的文章中看到“2×2 OCL”字樣。OCL即片上透鏡(On Chip Lens,也翻譯為微透鏡),它的作用是為光電二極管聚集光線。這不僅關系到通過鏡頭光線的利用率,也決定了傳感器分辨世界的能力?——?在相機領域,傳感器像素數(shù)量是與微透鏡數(shù)量對應的。

▲ 佳能全像素雙核CMOS AF技術傳感器,每個微透鏡下方都有2個光電二極管。但佳能并不會因此將有效像素作翻倍宣傳。
結合索尼半導體關于手機對焦技術的描述,我們可以將移動傳感器分成以下幾種情況:
Dual PD
PD即光電二極管(PhotoDiode,Dual?PD亦寫作2PD),對焦像素采用2×1 OCL設計。
Dual PD是全像素對焦的最基本形式,主要用于較小尺寸、普通拜耳結構傳感器。
2×2 OCL
4個像素共享1個OCL,可以對所有方向的線條進行對焦檢測。除了提升對焦檢測性能外,2×2 OCL還比Dual PD具有更好的光電轉換效率?—— 即能更充分的利用通過鏡頭的光線。但也因為4個像素共享1個OCL,所以它的實際分辨率與普通拜耳傳感器是類似的,這會影響到高像素模式、數(shù)碼變焦、后期裁切時的成像質(zhì)量。
2×2 OCL目前多用于中型尺寸(例如1/1.56型傳感器)。
Octa PD
除了Dual PD和2×2 OCL外,一些大尺寸傳感器還會采用Octa PD設計。它相當于將Dual PD與四拜耳整合在一起,對焦時同色四像素、8個光電二極管同時工作。除了具有良好的對焦性能外,在HDR拍攝時也不會受到被攝體亮度影響,長曝光、中曝光、短曝光都能進行相位檢測。
不過,Octa PD只適用于大尺寸傳感器,比如索尼IMX700/IMX707、三星GN2(稱之為“全像素雙核對焦Pro”),以及目前幾款旗艦手機使用的索尼IMX989。


有效分辨率的計算
基于R(紅)、G(綠)、B(藍)三原色的拜耳傳感器,我們通常認為G決定了明度也就是空間分辨率 ——?在傳感器平面上,每個像素只能感知一種顏色光線,需要結合相鄰像素計算才能呈現(xiàn)我們看到的萬千色彩。對此,你可以理解為用G構建基礎,然后再疊加R和B以獲得顏色。
對于普通拜耳傳感器來說,空間分辨率 = 50%有效像素,即1200萬像素傳感器,等效600萬像素全色彩采樣的分辨率。
*?適馬三層1:1:1 X3傳感器,索尼/賓得相機的像素偏移拍攝模式可以實現(xiàn)單像素全采樣。
普通四拜爾傳感器可以通過像素重排列算法實現(xiàn)高像素輸出。可以用到算法很多,以“三次樣條曲線36”為例,轉換后的空間分辨率 = 16/36,即相當于同樣像素數(shù)量普通拜耳傳感器有效像素的約88% —— 數(shù)字僅供參考,大家知道四拜耳傳感器的高像素模式存在少量細節(jié)損失就可以了。

▲?完整計算過程可以參考蘭拓租賃文章《從“真假4800萬像素”說開去》
而2×2 OCL四拜耳傳感器,本質(zhì)上與1/4像素的普通拜耳傳感器分辨率相當。在需要進行高像素輸出或裁切輸出時,就很依賴于算法優(yōu)化 ——?受限于傳感器尺寸,我們只能在日常拍攝效果、對焦性能、高像素和裁切之間做出一些取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