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中缺失的一顆行星,若不是木星太霸道,它會和地球一樣大
在太陽系中小行星帶是天體最密集的區(qū)域之一,迄今為止,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的所有小行星中,有12萬顆都位于小行星帶中,占到了已發(fā)現(xiàn)的小行星總量的98.5%,天文學家們甚至認為在那里有著50萬顆左右的小行星,因此它也被認為,使太陽系中的一條特殊天體帶,這條天體帶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那么它為什么會存在呢?因為為什么會存在于這個位置呢?

先說小行星帶是怎么形成的?目前一般認為小行星帶是由原始太陽星云中的一群星子形成,但是最初是形成了幾個甚至是一個較大的星球的,后來又由于相互撞擊作用破碎成了小行星,如今的小行星帶的寬度達1.5個天文單位,近2億3000萬公里,比地球到太陽的距離還遠了50%,從這個寬度上來看,小行星帶就不可能位于水星軌道之內(nèi),也不可能位于金星與地球或者地球與火星之間,因為它們軌道之間的距離都太近了,只有火星與木星,以及木星與土星、土星與天王星、天王星與海王星之間的軌道能容得下它。

火星到木星之間的寬度則達5億多公里,完全能夠放下小行星帶,但是之所以小行星帶位于火星與木星之間,并非因為這里足夠?qū)?,而是由于太陽系行星分布?guī)律的問題。太陽系八大行星的距離都遵循提丟斯-波得定則,簡稱“波得定律”,根據(jù)這一定律,在小行星帶的位置也是應(yīng)該有一顆行星的,但是這顆行星卻缺失了。

如今小行星帶中沒有行星級天體,最大的星體是谷神星,直徑900公里左右,質(zhì)量只有地球的1/3000,它是小行星賽中已知唯一的矮行星,不能被算作行星。

小行星帶中有那么多的小天體,為什么沒有凝聚成一顆行星呢?天文學家們認為小行星帶本來是可以形成一顆行星的,而且已經(jīng)形成了幾顆質(zhì)量較大的天體,那么為什么又破碎成了數(shù)量眾多的小行星呢?就在于它有一個太強勢的鄰居——木星。


因為木星的引力作用,小行星帶中的天體會受到它的引力影響,這些天體在圍繞太陽運行的過程中,忽然又受到木星引力場的拖拽,于是就容易發(fā)生碰撞,導致形成的質(zhì)量較大的天體,重新又破碎成較小的星體,這些較小的星體在運行的過程中又受到木星引力場的影響,因此也會撞擊成更小的天體,甚至還有些小天體因為距離木星太近,而被木星捕捉和甩出小行星帶。

因此小行星帶中的小天體,不僅不能形成一顆行星,其總質(zhì)量也會越來越小,有天文學家認為早期是小行星帶中的天體總質(zhì)量很可能和我們的地球差不多,但是現(xiàn)在卻只有地球質(zhì)量的1‰了,也就是說本來那里是可以形成一個地球這樣的行星的,木星的引力場導致了這顆行星的缺失,后來小行星帶中的天體已經(jīng)大部分都被木星吃掉了。

另外,小行星帶中的天體也有不少是被火星引力捕獲吞并的,而那些被木星和火星甩出去的小行星則成為了太陽系中的流浪者,有些偶爾會光顧我們地球附近的小行星就是來源于小行星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