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高創(chuàng)投資有限公司:你曉得重慶地名里有多少“灣、沱”?
重慶,一座有著數(shù)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地勢剛險,重屋累居,街巷密集,地名繁多,老街巷承載的老地名,所蘊含的文化意味尤其獨特。
那你知道依山傍水的重慶城里,究竟有多少地名帶有“沱、灣、浩”,又有多少地名帶有“洞、壩、坡”嗎?在即將開館的重慶區(qū)劃地名文化展示館內(nèi),將給每一位觀眾清晰的答案。
昨天,重慶區(qū)劃地名文化展示館相關(guān)負責人表示,展館位于渝中區(qū)白象街傳統(tǒng)風貌區(qū)內(nèi),由市民政局和渝中區(qū)聯(lián)合建設。展館共分為三層,一樓是魅力重慶廳,主要展示整個重慶市范圍內(nèi)的地名文化;二樓是活力母城廳,主要展示“母城”渝中的地名文化;三樓是潮玩星球廳,主要展示地名文化實物、地名大數(shù)據(jù)及重慶特色地名文化氛圍。
山水之形成為取地名的最大特色
“對于山水的理解,重慶人稱得上首屈一指,他們像庖丁解牛一般,對山水的各個部位無比清楚,衍生出來一系列獨具地方特色的重慶地名。”展示館相關(guān)負責人說,在重慶人口中,山體突出的地方叫做“峰”或“嶺”,兩峰之間的凹處叫做“埡”,山頂?shù)钠降胤Q之“坪”,而山間或者河邊的平地叫做“壩”,連接坪與壩之間的地方,較為平緩的叫“坡”,較陡的叫“崖”。外地人來重慶必須打卡的洪崖洞,是因有洞穴位于洪水匯聚的山崖中得名。
而對于伸入江河之中平坦或者碎石裸露之地,重慶人叫它為“灘”。
在水運為主的年代,重慶江河之中灘多水急,這些地方被過路的客商看到之后,便以“灘”為名傳播到重慶內(nèi)外,從此固定和流傳開來,大名鼎鼎的龔灘古鎮(zhèn)便是其中之一。
至于水流緩慢且水面彎曲開闊之處,被重慶人叫做“沱”,這里適合船只??浚3P纬纱a頭和城鎮(zhèn),重慶以“沱”為地名的也不在少數(shù),如唐家沱、郭家沱、王家沱、李家沱等。據(jù)初步統(tǒng)計,重慶中心城區(qū)帶“沱”的地名有32處,全市有598處。
至于重慶地名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灣”,其實就是由山地三面圍合、一面開闊地形成山麓緩坡地帶,因這里地勢起伏小,為山地堆積物和水源聚集地帶,土質(zhì)較好,十分適合舊時人們耕種謀生的需要。整個重慶地區(qū),大大小小的“灣”地名,超過了80000處。
這些重慶最具特色的地貌名詞,大多作為地名的后綴而使用,等到它們與千奇百怪的詞語相遇,就演繹出重慶最具特色的地名文化。
從重慶地名領略重慶城市發(fā)展史
朝天門、千廝門、天官府、道門口、領事巷……一個個重慶老地名,見證著這座山水之城歷史上的每一個重要時刻。
該負責人介紹,渝中“母城”四次大規(guī)模筑城史,最終形成了老重慶城開埠前城市發(fā)展的主要格局,也形成了重慶“九開八閉”十七道城門的名字。
如朝天門城門上原書“古渝雄關(guān)”四個大字,面朝當時天子所在地,以此得名;千廝門名取自《詩經(jīng)·小雅》“乃求千斯倉,萬斯倉,黍稷稻粱,農(nóng)夫之慶”之句;南紀門出自《詩經(jīng)·小雅·四月》“滔滔江漢,南國之紀”,是謂該門是水陸兩通的重要交通總匯……
南來北往、東去西至的客貨穿行城門,通江達海,繁榮了城市,也見證了重慶依山為城、憑水而興的歷史印跡。
而從公元前314年秦并巴郡以來,位于渝中區(qū)的重慶母城,歷來都是郡、州、路、道、府、縣治所在地,也因此留下眾多與此相關(guān)的名稱。
比如七星崗的“天官府”,因明朝太師、吏部尚書(習稱天官)蹇義府第建此得名;“道門口”因康熙在此建川東道署而得名;“火藥局街”因清朝末年清兵綠營制造、存放火藥而得名……如今這些地名為人們了解重慶歷史上曾有過的行政建制情況提供了參考。
而隨著重慶通商口岸開埠,西南地區(qū)打開了連接外部世界的窗口,對重慶城市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在重慶地名中也留下深深印記。例如,“領事巷”來源于1900年前后英、美、法、德等國領事館紛紛遷駐通遠門內(nèi)一帶。
時間來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重慶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遠東指揮中心。1939年5月3日、4日重慶遭受日機大轟炸,重慶人民在原蹇家橋以及相鄰街道的廢墟上重建合并命名為“五四路”,以為紀念,勿忘國恥,代表“愈炸愈強”的不屈精神;為紀念辛亥革命時期在重慶從事革命斗爭的革命先驅(qū)楊滄白先生而命名了“滄白路”;為紀念有著“革命軍中馬前卒”美稱的著名民主革命家鄒容烈士而命名“鄒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