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夾英文現(xiàn)在是真的覺得low”
01
在工作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些話。
“騰訊終于給我發(fā)offer了。”
“這個項目的deadline快到了,我不能出來玩了?!?/p>
“明天有個meeting,我們一起brainstorming一下。”
“這個可以pass掉。”
知乎上至少有20個問題,專門討論這個問題。
“如何看待回國人士說話會夾帶英文?!?br>“為什么有些人聊天時會中英文混用。”
“為什么很多人在中文里夾雜ENGLISH?!?/blockquote>
等等等等。當然這種東西是要分的。
比如有人說“怎么不把這個PA給BAN了啊”相信沒什么人會覺得不爽。
但要有個中國人說“Today 我要go to 公司,拿my文件去你home”,大家多半會覺得這人精神有點問題。
今天早上,我刷到一個很有趣的答案。
答主認為,除去那些刻意顯擺講英文的或是整句整句彪英文的,其實現(xiàn)在很多人夾的“英文”并不是英文,只是發(fā)音和英語類似的中文。
你覺得奇怪,是因為這些外來詞還在被語言吸收的早期,還沒有完全成為漢語的一部分。用得久了,你不但不會覺得奇怪,甚至還會以為這就是一個中文詞。
比如“歇斯底里”,很多人以為這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成語:
但其實它是hysteria的音譯:
很多詞我們已經用習慣了,其實意識不到自己說的其實是英語,所以才會出現(xiàn)這樣的評論:
。。。
02
有意去查了查,發(fā)現(xiàn)已經被同化,完全融入我們日常用語的“外來語”還有很多。
比如我們吃完飯準備開發(fā)票,老板會讓你把抬頭給他。這個“抬頭”,其實是“Title”的音譯。
再比如我們覺得一個人很有趣,會說“你真幽默”。這個“幽默”也是“Humour”的音譯。
還有“引擎”是“ENGINE”的音譯:
“迷你”是mini的音譯:
威亞是wire的音譯:
最有意思的是,這個東西我們叫作“蛇果”,以前同學專門給我科普過“蛇果”和“蘋果”的區(qū)別。
長大才知道,這其實就是蘋果的一種,原來在加州栽培,按照美國人簡單粗暴的命名習慣,它被稱為“Red Delicious Apple”。香港人在翻譯的時候,把它翻譯成了“紅地厘蛇果”,于是被我們那傳成了“蛇果”。
。。。
至于什么“沙發(fā)”、“巧克力”、“麥克風”、“摩托”、“荷爾蒙”、“車厘子”、“卡通”就不談了,大家一看就能知道是音譯。如果細究的話,這些詞還有很多很多。
如果算上近代的日語借詞,那這個數(shù)量就更多了。研究近代中日詞匯互相影響領域的沈國威教授對此有過詳盡研究。
沈教授對比了中日常用詞庫后,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漢語和現(xiàn)代日語有16000多條同形詞。他具體研究了其中6013條同形兩字詞,得出結論:
里面有2294條詞,本身就是漢語古籍里有的詞,比如“正義”、“福利”、“條約”等。
1051條詞,是近代西方傳教士學習漢語以后,利用漢字把西方著作翻譯成漢語,然后在漢字文化圈里輸出,比如“共產”、“改良”、“價值”、“同志”、“宗教”、“知識”、“自由”等等。
有26條,是近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自創(chuàng)的詞匯,比如“業(yè)績”、“影印”等。
有473條,在中國古代典籍可以查到用法,但在近代被日本人拿去翻譯西方書籍,導致原本詞語的意思發(fā)生改變,最后又輸出回了中國。比如“變態(tài)”、“同情”、“成績”、“傳統(tǒng)”等等。
520條在中國古代不常用,但被日本人拿出來開始使用的詞匯,比如“建設”、“階級”、“秩序”、“治安”等。
還有1650條,古漢語里從來沒有這樣的用法,是近現(xiàn)代知識分子從日語里拿過來加入到現(xiàn)代漢語的詞。比如“百科”、“病毒”、“暴力”、“版權“等。
03
當然也不止?jié)h語如此,其他語言也會吸收外來語。
比如你在美國到了一家餐廳,服務員告訴你他們的套餐50美元一份。
你說“我不想吃套餐,我想單點”,這個單點叫作“a la carte”,很顯然這不是英語詞匯,而是來自法語。
你點菜的時候想吃鵝肝,你當然可以說"Goose liver",但菜單上一般不這么寫,它叫“Foie Gras”,來自法語。
你點完菜,服務生會和你說“Bon Appetit”,意思是祝你用餐愉快,這當然也不是英語詞,同樣來自法語。
事實上你去美國高級餐廳吃一頓飯,基本沒辦法避開法語詞匯,因為高級西餐普遍受到法餐的影響,有些美國高檔餐廳服務生會以會說法語為榮。
還有,你想去某某廣場,找一家隨意的餐廳吃飯。
這個某某廣場叫“PLAZA”,來自西班牙語。
隨意的小飯店叫“Cafe”,來自法語。
送小孩去幼兒園,幼兒園叫“Kindergarten”,來自德語。
慶祝節(jié)日,節(jié)日是“Fest”,也來自德語。
甚至我們都學過的“piano”,也是來自意大利語的詞匯。
當然也不止從印歐語系吸收詞匯,英語也會受日語的影響。除了“Typhoon”、“sushi”、“tsunami”、“Origami”以外,甚至“EMOJI”,其實也是日語“繪文字”的音譯。
說回漢語。
無論“幽默”也好,“百科”也罷,在這些詞剛剛傳入中國的時候,一定有不少人反感,覺得這些詞會讓漢語變得“不純粹”。
但這么多年過去,現(xiàn)在再回頭看看,你會覺得很多擔心都是多余的?,F(xiàn)在用這些詞的人絕對不會覺得自己在用外語,因為這些外來詞早就成了漢語的一部分。
也正是因為這么多年來漢語一直積極吸收外來詞,才讓我們的語言一直保有旺盛的生命力。畢竟只要是活著的語言,就一定會吸收融合外來語。
我相信現(xiàn)在流行的“P圖”、“PPT”、“LOW”、“EMO”,在幾十年后一定也會在漢語里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事實上這些詞在漢語里的用法已經有了變化,和英語原來的意思已經有不小的差別了。
當這些詞有了自己的固定用法后,你就很難找到一個簡潔恰當?shù)脑~語去翻譯它了,也沒必要強行去翻譯它。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其承載的是大家想要交流的意愿,大家都是怎么方便怎么來,能聽懂的話倒也沒必要太過上綱上線。用得舒服就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