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澡堂子
南北朝時期,公共浴室已是寺廟的必設建筑,稱為“溫室”,主要供僧人和賓客洗浴用。最早洗公共浴室的是僧人,與佛教本身的教義有關。眾所周知,佛教源于印度,唐代僧人義凈赴印度求法時看到,印度的寺院中都設有公共浴室。他在《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里寫道:“那爛陀寺有十余所大池,每日晨時,寺鳴楗椎,令僧徒洗浴?!彼聫R所設公共浴室,但對內(nèi)不對外。 考古工作者在天山北麓的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臺縣境內(nèi),發(fā)現(xiàn)一座始建于高昌回鶻(約公元10世紀)的公共浴場遺址。負責浴場遺址發(fā)掘工作的中國人民大學考古文博系教授魏堅介紹,新發(fā)現(xiàn)浴場遺址位于奇臺縣唐朝墩古城東北部,整體結構由中心部位的磚砌主體建筑、東側(cè)相接的土坯建筑和北側(cè)中心的灶址及左右兩端的水井等相關遺跡構成,浴場遺址總面積約400平方米,按功能可分為門廳區(qū)、工作區(qū)和洗浴區(qū)等3個區(qū)域。 一般認為,到北宋時公共浴室才開始成為真正的“大眾浴室”。也就是說,從北宋起,普通人冬天泡澡堂子才成為一種風俗。北宋京城汴梁的公共浴堂,模式發(fā)生了新奇的轉(zhuǎn)變,主要是復合型的經(jīng)營模式——一般前邊設有茶館供人飲茶休息,后邊是浴堂供人沐浴,娛樂休閑兩不誤。 宋代的公共浴室以京師汴梁(今開封)數(shù)量最多,稱為“浴堂”。洪邁《夷堅志補》“京師浴堂”條,寫有宋徽宗宣和初年一起“黑澡堂”殺人吃肉的故事。雖然洪邁所述系小說,不必當真,但從中反映出,當時京城公共浴室已很普遍。 《夷堅三志》中的“浴肆角筩”條也提到了當時汴梁街頭的公共浴室。一來京客人洗澡后,將所帶的角筩落在浴室。 北宋時在京城開浴室很流行,通稱“浴肆”,又叫“浴室巷”“香水行”。到南宋時,香水行更為普及,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談到臨安各行各業(yè)時稱:“市肆謂之‘行’……又有異名者,如七寶謂之‘骨董行’,浴堂謂之‘香水行’是也?!毕闼胁恢婚_浴室,還賣“面湯”。所謂面湯,并非小吃,乃大家常用的洗臉水。可見當時的城市商業(yè)供熱已出現(xiàn)。 這種溫泉浴稱為“湯”,有“官湯”和“民湯”之分。官湯一般由寺廟負責,浴客都是公務人員。如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進士、福州名人陸藻,曾于宣和六年(1124年)在福州秘書巷附近的溫泉坊,重修溫泉浴室四間,并聲明:“非衣冠不許游也。”而民湯,則屬于大眾浴室,是老百姓泡溫泉的場所。 為什么宋代京城會有那么多人經(jīng)營浴室?這應該與煤的開發(fā)和利用有一定關系。煤炭時稱“石炭”,石炭相比柴草燃料成本低、火力猛,加溫亦快。據(jù)宋莊綽《雞肋編》,“昔汴都數(shù)百萬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像徐州、延安這些現(xiàn)代煤炭產(chǎn)區(qū)當時已出煤,為城市冬天供暖供熱提供能源。順便說一下,因為家家燒煤,污染也重。當時延安一帶有這樣的說法,叫“沙堆套里三條路,石炭煙中兩座城”。在經(jīng)營人工浴室的同時,宋人還積極開發(fā)天然溫泉。如福州,在宋仁宗嘉祐年間全城有40余家溫泉浴室。 當時的人們已經(jīng)非常講究自身的清潔衛(wèi)生,并視沐浴為一種享受,不僅很多人家自設浴室,而且在很多城市中首次出現(xiàn)了“公共澡堂”,里面還有專門擦背的人。浴室的門上,掛一個壺,告訴你這個地方,就是公共澡堂。還有夫妻專用的鴛鴦浴,不知道他們在里面干嘛。 蘇東坡也非常喜好沐浴,他對“公共澡堂”頗為鐘愛。在公共澡堂沐浴之后,會詩興大發(fā)。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兩首《如夢令》的詞,非常生動形象又詼諧有趣: “水垢何曾相愛,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意思是:搓澡這位大哥,我看你整天揮著膀子,給人家搓澡,真的很辛苦。但是輪到我的時候,你可以輕一點,因為我本身就不臟。 “自凈方能凈彼,我自汗流呵氣。寄語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戲。但洗,但洗,俯為人間一切?!? 在宋朝話本《濟顛語錄》中可以看到:天還沒亮,城市還在熟睡中,而浴池卻已經(jīng)開門迎客了。這一從宋朝沿續(xù)下來的習俗一直延續(xù)到近現(xiàn)代,民國時期的澡堂多在門首粉墻上貼一副對聯(lián):“金雞未唱湯先熱,紅日東升客滿堂”,就是這種習俗的反映。 元代,冬天泡澡已成為人們驅(qū)寒、清潔的一種習俗,還出現(xiàn)了諸如擦背、挖耳、剃頭、修腳、按摩等項目,形成了內(nèi)容豐富的洗浴文化。 元代城市里的混堂要數(shù)京城大都(今北京)最好,不只服務項目多,價錢還便宜,當時的高麗(今朝鮮)使臣很是享受。有一本專為高麗來華人員使用的手冊名叫《樸通事諺解》,里面便提到一家名叫“孫舍混堂”的公共浴室,洗澡、搓背很便宜:“湯錢五個錢,撓背兩個錢,梳頭五個錢,剃頭兩個錢,修腳五個錢,全做時只使得十九個錢?!?所謂“湯錢”,相當于浴室的門票,僅需5個銅板。浴客進入浴室后,由服務生引導,每位浴客都會有一個柜子,以方便存放衣帽。 公共浴室,當然也分不同的檔次,貴族所用浴室還是很高級的。如北京小湯山溫泉,在元代時已開發(fā)為皇家溫泉浴池,稱作“圣湯”。而現(xiàn)代流行的“桑拿浴”,在元代時也已出現(xiàn),稱為“溫石浴”。溫石浴并不是普通人可以享受的。 《元史·世祖本紀》記載,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秋七月,忽必烈曾在京城,“造溫石浴室及更衣殿”。據(jù)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宮闕制度”條,溫石浴室在北海瓊?cè)A島,“瀛洲前、仁智西北,三間,高二十三尺,方頂,中置涂金寶瓶”。附近還設有圜亭,為“后妃添妝之所也”,圜亭因此又稱“胭粉亭”。 據(jù)明劉若愚《酌中志·內(nèi)臣職掌紀略》,明宮中還設有“混堂司”專門負責宮廷洗?。骸胺矁?nèi)官,皆于皇城外有堂子之佛寺內(nèi)沐浴?!边@些宮中女人洗澡時,也都有人替她們擦背,這些“擦背工”都是凈過身、卻又未能進宮當太監(jiān)的男子,俗稱“無名白”。 明郎瑛《七修類稿·義理類》“混堂”條稱:“混堂,天下有之,杭最下焉?!睍刑貏e提了當時的蘇州浴室:“甃大石為池,穹幕以磚,后為巨釜,令與池通,轆轤引水,穴壁而貯焉,一人專執(zhí)爨,池水相吞,遂成沸湯,名曰‘混堂’,榜其門則曰‘香水’。” 對公共浴室來說,衛(wèi)生和安全是不容忽視的問題。郎瑛就曾披露,有的浴池“使去薪沃釜,與溝瀆之水何殊焉?”為了保持公共浴室與池水清潔,寺院所開公共浴室最早作出規(guī)定:進去洗澡不得“涕唾污穢”。 在明代,浴室經(jīng)營者更明確提出:禁止傳染病病人入池,以免傳染他人。有的浴室還以對聯(lián)形式,將警示張貼上墻:“身有貴恙休來洗,年老酒醉莫入池”;或是“楊梅結毒休來浴,酒醉年老莫入堂?!钡耖g開浴室第一目的是營利,并不會真正拒絕問題浴客于門外。 《七修類稿》中便稱:“男子被不潔者、膚垢膩者、負販屠沽者、瘍者、疕者,納一錢于主人,皆得入澡焉?!币馑际牵o點錢就能進去洗澡了。既愛光顧公共浴室又有潔癖的古人,往往趁浴室剛開門營業(yè)時去洗澡,俗稱“趕頭湯”,這時的池水最干凈。另外,清代時為解決公共浴室的衛(wèi)生問題,滿足一部有錢人的要求,還出現(xiàn)了“盆湯”方式。 清代石成金更是將“剃頭、取耳、浴身、修腳”當成人生四大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