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生活-第七章:記憶 Notes
最近工作可能會用到,重新讀了一遍,畫了點重點方便以后回來翻閱。
Answer
什么是記憶?
認知心理學家把記憶作為信息加工的一種類型來研究。
有意識參與的記憶叫做外顯記憶,無意識的記憶叫內(nèi)隱記憶。
陳述性記憶是對事實的記憶;程序性記憶是對如何運用技能的記憶。
記憶過程通常被分為三個階段:編碼、儲存和提取。
記憶的短時功用
映像記憶容量很大,但是時間很短。
短時記憶(STM)容量有限,在不復述的情況下,保持時間短暫。
保持復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長短時記憶材料的保存。
通過把無關聯(lián)的項目加以組塊,構(gòu)成有意義的組群,可以增加短時記憶的容量。
長時記憶:編碼和提取
長時記憶(LTM)構(gòu)成你關于世界和自己的全部知識。長時記憶的容量幾乎是無限的。
你對信息的記憶能力有賴于編碼背景和提取背景之間的匹配程度。
提取線索允許你從長時記憶中提取信息。
情景記憶指的是有關個人經(jīng)歷的事件的記憶。語義記憶是關于詞語或概念的基本意義的記憶。
學習和提取時的背景相似,有助于提取。
系列位置曲線可以通過背景區(qū)辨性來解釋。
信息的加工越深入,通常記憶的效果就越好。
編碼過程和提取過程的相似,對于內(nèi)隱記憶來說十分重要。
艾賓浩斯研究了有關遺忘的時間進程。
當提取線索不指向唯一的特定記憶時就發(fā)生了干擾。
精細復述和記憶術可以改善記憶表現(xiàn)。
一般來說,“知道感”能夠準確地預測記憶中信息的可獲取性。
長時記憶的結(jié)構(gòu)
概念是思維的記憶構(gòu)件。當記憶過程把各類客體或想法的分類與共同屬性聚集在一起時就形成了概念。
概念通常是分等級組織的,從總體到基礎水平再到具體。
圖式是更復雜的認知群。
所有這些記憶結(jié)構(gòu)都是為解釋新信息提供預期和背景。
回憶并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一個建構(gòu)的過程。
人們對于具有重大情緒意義的事件會編碼閃光燈記憶,但這些記憶可能并不比日常記憶更準確。
新信息會使回憶出現(xiàn)偏差,導致目擊者記憶由于事后輸入信息的污染而變得不可信。
記憶的生物學
不同的腦結(jié)構(gòu)(包括海馬、杏仁核、小腦、紋狀體和大腦皮層)被證明與不同類型的記憶有關。
遺忘癥個體的實驗幫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了不同類型的記憶在大腦中是如何獲得并表征的。
腦成像技術拓展了有關記憶編碼和提取的腦基礎的知識。
Snippet
什么是記憶?
但記憶的功能遠不止于此,它還能使你每天的經(jīng)驗具有連貫性。
年紀較小的你需要進行外顯記憶。你學會了單詞“冰箱”是因為有人使你外顯地注意了那一物體的名稱。
我們承認,人們編碼和提取信息的大多數(shù)情景既用到了記憶的內(nèi)隱作用,也用到了記憶的外顯作用,它是兩種記憶的混合。
關于某一行為的有意識的陳述性知識是怎樣轉(zhuǎn)化為無意識的、自動的行為表現(xiàn)的,這一工作過程被稱作知識編輯。
一般而言,知識編輯會使得與他人分享你的程序性知識變得困難。盡管他們自己可能是好司機,但他們并不擅長傳達已經(jīng)由自己編輯好的駕駛程序。
一旦你將the的執(zhí)行充分地轉(zhuǎn)化為程序性記憶,那么你除了完成這個序列外很少能干別的。
為什么你能夠從記憶倉庫的大量信息中提取一點特定的信息,這是所有想了解記憶是如何工作的,以及記憶如何能得到改善的心理學家們所面臨的挑戰(zhàn)。
同樣,為了記住某句話的意思,比如“他和本尼迪克特·阿諾德一樣忠實”,你必須提取每一個單詞的意思,提取英語中使單詞組合起來的語法規(guī)則,提取特定的文化背景信息——本尼迪克特·阿諾德是美國獨立戰(zhàn)爭中一個臭名昭著的叛徒。
記憶的短時功用
這個快速的演示讓你明白,你感知到的大多數(shù)信息都不會安全地存儲在記憶中。相反,你只是在短時記憶中加工和使用這些信息。
視覺或映像記憶只能持續(xù)大約半秒鐘。由于參與者能夠根據(jù)聲音信號準確地回憶三行中的任一行,因此斯佩林推斷:呈現(xiàn)的所有信息都進入了映像記憶,這證明了它的大容量。

請注意,映像記憶與一些人所謂的“照片式記憶”不是一回事。專業(yè)術語“照片式記憶”是遺覺像(eidetic imagery):有人能夠體驗這種異常清晰的表象,他們能夠回憶一幅圖畫的細節(jié),持續(xù)時間遠比映像記憶要長,就好像他們還在看著那幅照片。這種情形下的“人們”實際上指的是孩子。研究者們估計,青春期前的孩子中大約有8%的人能產(chǎn)生異常清晰的遺覺像,但成人幾乎不會有這種能力(Neath&Surprenant,2003)。
你不應該把短時記憶看做記憶過程必須經(jīng)由的某個特定地方,而應該把它看做集中認知資源于一小部分心理表征的內(nèi)在機制(Shiffrin,2003)。但是,短時記憶的資源是多變的。就如你忘記電話號碼的體驗,你必須十分專注才能保證記憶編碼轉(zhuǎn)入更持久的形式。
你也許能回憶出5到9個項目。米勒(Miller,1956)提出7(加或減2)是能描述你記憶下列材料的行為的“魔術數(shù)字”:一系列隨意排列的字母、單詞、數(shù)字,或幾乎所有類型有意義的、熟悉的項目。然而,記憶廣度測驗高估了短時記憶的真正容量,因為參與者能夠使用其他的信息源來完成任務。研究者們估計,當記憶的其他資源被分離出去的時候,對于7個項目(大約)的記憶廣度來說,短時記憶的純粹貢獻只有3到5個(Cowan,2001)。但是,如果3~5個項目是你能用于獲得新記憶的全部容量,為什么你經(jīng)常沒有注意到這種限制呢?盡管短時記憶有容量限制,但至少有兩個原因使你能正常記憶。正如我們在后面將會看到的,短時記憶中的信息編碼能通過復述和組塊得到提高。
一個新認識的人向你介紹他的名字——接著你很快就忘記了。這種情況下,一個很普遍的原因是你沒有時間去復述,而這種復述是你獲得新記憶所必需的。
組塊(chunking)是一個重新組織項目的過程,可以基于相似性或其他組織原則進行組織,或者基于存儲在長時記憶的信息,將該信息組成一些更大的模塊(Chen&Cowan,2005)。
基于對你一生所需要的記憶功能的分析,研究者們明確提出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理論——你用于完成諸如推理和言語理解這樣的任務所需的記憶資源。
阿蘭·布拉德利(Baddeley,2002,2003)為工作記憶的四個成分提供了證據(jù):
語音環(huán)路:這一資源保持和處理基于言語的信息。語音環(huán)路和短時記憶大部分是重疊的,這一點我們在前面的內(nèi)容中已經(jīng)有所描述。當你復述一個電話號碼時,如果你通過讓它在腦中回蕩來“聽”它,你就是在使用語音環(huán)路。
視覺空間畫板:這一資源對視覺和空間信息執(zhí)行著像語音環(huán)路一樣的功能。例如,如果有人問你,在你上心理學課的教室里有多少張桌子,你可能會使用視覺空間畫板形成教室的心理圖像,然后從圖像中估計桌子的數(shù)量。
中央執(zhí)行系統(tǒng):這一資源負責控制注意并協(xié)調(diào)來自語音環(huán)路及視覺空間畫板的信息。任何時候,在你執(zhí)行一個需要心理過程聯(lián)合的任務時——例如,設想有人要求你描述記憶中的一幅圖畫——你依賴于中央執(zhí)行系統(tǒng)的功能把心理資源分配到任務的不同方面。
情景緩沖區(qū):這是由中央執(zhí)行系統(tǒng)控制的、具備有限容量的一個存儲系統(tǒng)。情景緩沖區(qū)可以幫助你從長時記憶中提取信息,并將它與當前情境中的信息結(jié)合起來。大多數(shù)生活情境包括圖像、聲音等復雜的元素。情景緩沖區(qū)提供資源,使人們能夠?qū)⑦^去的經(jīng)驗與不同類型的知覺刺激相整合,對每個情境做出統(tǒng)一的解釋。
將短時記憶合并到更寬泛背景的工作記憶中有助于加強一個認識,即“短時記憶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過程”。完成類似語言加工或問題解決等認知活動時,你必須將很多不同的成分快速連接起來。你可以將工作記憶理解為對必要成分進行短時間的、特殊的聚焦。如果你希望更好地查看一個物理客體,你可以用更亮的燈照射它;工作記憶就像一盞更亮的心理燈照向你的心理客體——記憶表征。工作記憶也可以協(xié)調(diào)各項活動,以便針對這些客體采取行動。
因為工作記憶廣度是有關個體可用于完成短時認知過程的資源的測量,研究者們能利用它來預測各種任務中參與者的行為表現(xiàn)。
對于沒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來說,參與者的工作記憶容量對其走神的次數(shù)沒有影響。然而,如果參與者從事的任務難度很大,則工作記憶容量大的人比工作記憶容量小的人顯著更少地報告了走神。
對工作記憶的最后一點說明是,工作記憶保持心理的現(xiàn)在。它為新的事件設置背景,并將分離的情節(jié)連接起來形成一個連貫的故事。它使你能保持和不斷更新你對變化情景的表征,使你能在交談中保持和跟隨相應的話題。所有這些都是真切的,因為工作記憶在此起到一個通道的作用,供信息進出長時記憶。
長時記憶:編碼和提取
心理學家知道,如果能夠提前聲明一個重要結(jié)論,就能夠更容易使人獲得新的、長時間保持的信息。先得到一個結(jié)論后,你就有一個框架來理解隨后的信息。對于記憶,我們要下的結(jié)論是:當你編碼信息的情景與你試圖提取它的情景能夠很好匹配時,你的記憶效果最好。
當你回憶(recall)的時候,你要再現(xiàn)先前呈現(xiàn)給你的信息。再認(recognition)是指認識到一個特定的刺激事件是你以前看到過或聽到過的。 回憶和再認都需要通過線索進行搜索。然而,再認的線索更為有用。對于回憶,你不得不期望線索本身會幫助你定位信息。
當你不能恢復一個語義記憶的時候,有效的策略是再一次把它像情景記憶一樣對待。你心想,“我知道我在西方文明課中學過羅馬皇帝的名字”,這樣也許能提供額外的線索來釋放一項記憶。
編碼特異性
研究者已令人信服地證明了背景依賴性記憶(context-dependent memory)的存在。參與者在train的背景下學了單詞black后,當背景變?yōu)閣hite時很難恢復記憶表征。即便這么微小的背景都能產(chǎn)生如此顯著的影響,你可以想象,豐富的現(xiàn)實生活背景將會對你的記憶產(chǎn)生多大的影響。
然而,編碼特異性也與每個人的內(nèi)部狀態(tài)有關。一般來講,酒精會損害記憶成績。但是,在學習和測試中均飲酒的人能回憶起的一些信息,只在學習或只在測試時飲酒的人卻回憶不起來。當內(nèi)部狀態(tài)為編碼特異性提供基礎時,這些效應被稱為狀態(tài)依賴性記憶(state-dependent memory)。
作為編碼特異性的最后一個例子,我們要你思考一下雙語人群的經(jīng)歷,即他們可能在不止一種語言中獲得信息。研究者認為雙語人群的記憶成績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語言依賴性(language-dependent):即如果在編碼階段和提取階段使用同一種語言,就更容易回憶起相關信息。在另一個任務中,參與者遇到的問題有兩個可能的答案,如“在一個著名的愛情故事中,兩個相愛者因為家庭的干涉而殉情,他們的名字是?”答案可以是“羅密歐與朱麗葉”,也可以是“梁山伯與祝英臺”。同樣,參與者的回答顯示出提問所用語言的作用:他們的答案與提問時的語言相一致。
要知道所有的信息都儲存在同一個大腦中。決定信息提取難易的是每種語言所提供的切入點。對于這些提取特異性來說,一個共同的結(jié)論是,如果你能夠回到編碼時的原始背景,你就可以更容易地提取出信息。
假設我們要求你學習一系列無關聯(lián)的單詞。如果要你按順序回憶這些單詞,你的成績幾乎可以肯定與圖7.7的模式一致。你對頭幾個單詞的回憶將非常好(首因效應,primacy effect),對最后幾個單詞的回憶也非常好(近因效應,recency effect),但對序列中間部分的回憶相當差。

研究者們通過空間和時間的類比,把同樣的邏輯運用到記憶測驗中。他們讓參與者設法學習一些字母,但他們控制了這些字母的時間間距。這一方法是通過讓參與者讀出呈現(xiàn)在計算機屏幕上的一些隨機數(shù)字實現(xiàn)的,這些數(shù)字出現(xiàn)在字母之間。常規(guī)條件下(就如圖7.8的A部分),每對字母被兩個數(shù)字隔開。比例條件下(就如B部分),頭一對字母被4個數(shù)字隔開,最后一對間沒有數(shù)字。這將起到使早期數(shù)字更獨特的效果,就像把遠處的鐵軌移得更開一樣。事實上,當系列的開始項目被分得更開時,參與者對這些項目的記憶更好(Neath&Crowder,1990)。
在很多情況下,你會以內(nèi)隱的方式來提取你最初以外顯方式進行編碼的信息。比如,你喊出某個好朋友的名字時并不需要花費任何特定的心理努力。
對于每一個任務來說,以前看過某個單詞會帶來優(yōu)勢,即使只要求說出這個單詞是否具有愉快的語義。這種優(yōu)勢被稱做啟動(priming),因為參與者對這個單詞的第一次經(jīng)歷啟動了對其隨后經(jīng)歷的記憶。對于某些記憶任務來說,諸如殘詞補筆,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了啟動效應可以持續(xù)一星期以上(Sloman et al.,1988)。
讓我們考慮一種評估內(nèi)隱記憶的典型實驗。研究者給學生呈現(xiàn)一系列具體名詞,要他們對每個單詞的愉悅度進行5點量表評價(1為最不愉快,5為最愉快)(Rajaram&Roediger,1993)。愉悅度評定要求參與者思考單詞的語義,而不是外顯地將它記住。這一學習階段之后,用四種內(nèi)隱記憶任務中的一種評估參與者的記憶(假設其中一個序列包含單詞unicorn):
殘詞補筆:給參與者呈現(xiàn)一個單詞的片段,像____ni____or____,要求他們用頭腦中出現(xiàn)的第一個單詞補全單詞。
詞干補筆:要求參與者補全一個詞干,像uni____,用頭腦中出現(xiàn)的第一個詞。
單詞辨認:用一種使參與者不能清楚看到的方式在計算機屏幕上閃現(xiàn)一些字詞,參與者必須設法猜測閃現(xiàn)的每個單詞。在這種情形下,其中一個單詞將會是unicorn。
倒序詞:給參與者呈現(xiàn)一個顛倒字母順序構(gòu)成的單詞,像corunni,要求他們給出頭腦中出現(xiàn)的第一個恢復原狀的單詞。
就像我們的例子unicorn一樣,上述每一個任務的正確反應都可以由前面序列中的單詞提供。然而,關鍵在于,實驗并沒有要求注意前面序列中的單詞與這些新任務的關系——這就是此處使用的是內(nèi)隱記憶的原因。
如果艾賓浩斯學會一個序列用了12遍,而幾天后重學這一序列只用了9遍,那么他在那段流逝的時間里的保存成績?yōu)?5%(12遍-9遍=3遍;3遍÷12遍=0.25,或25%)。使用節(jié)省成績作為測量指標,艾賓浩斯記錄了不同時間間隔后的記憶保存程度。
前攝干擾(proactive interference)(前攝是指“對今后的作用”)是過去獲得的信息使你獲得新信息更為困難(參見圖7.11)。倒攝干擾(retroactive interference)(倒攝是指“對以前的作用”)是新信息的獲得使你對舊信息的回憶變得更困難。
另一種改善記憶的方法是利用一些被稱為記憶術的心理策略(來自希臘詞義“to remember”)。記憶術(mnemonic)指的是用一些與以往熟悉的、編碼過的信息相聯(lián)系的方法,來編碼一系列事實的技術。
很多記憶術會提供一些準備好的提取線索,來幫助你組織無序的信息,從而提高你的記憶。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所謂的地點法(method of loci),它很早就被古希臘演講家所使用。Loci的單數(shù)是locus,它是指“地點”。地點法是通過與你熟悉的某種地點序列相聯(lián)系來記憶一系列名字或客體——對于演講家來說,是一長篇講演中的各個部分。為了記住一個雜貨單,你可以在內(nèi)心將其中的每個條目沿著你從家到學校的路線順序排列。以后要回憶這個名單的時候,你在內(nèi)心走過這條路線,找到與每個地點相聯(lián)系的條目。
樁-詞法(peg-word method)類似于地點法,只是你要把序列中的項目與一系列線索聯(lián)系,而不是與熟悉的地點相聯(lián)系。典型的樁-詞法是根據(jù)不同的韻律將數(shù)字和單詞聯(lián)系起來。樁-詞法(peg-word method)類似于地點法,只是你要把序列中的項目與一系列線索聯(lián)系,而不是與熟悉的地點相聯(lián)系。典型的樁-詞法是根據(jù)不同的韻律將數(shù)字和單詞聯(lián)系起來。
關于你的記憶是如何工作的或你如何知道你擁有什么信息——都是元記憶(metamemory)問題。元記憶的一個主要問題是你的知道感——你確實把信息儲存在記憶中的這種主觀感覺——在什么時候以及為什么是準確的。
關于元記憶的研究集中在兩個方面:引起“知道感”的過程和如何保證它們的準確性(Benjamin,2005;Koriat&Levy-Sadot,2001;Metcalfe,2000):
線索熟悉性假設認為,人們是基于他們對提取線索的熟悉性建立知道感的。假設問你:“誰在第一部《星球大戰(zhàn)》電影中扮演漢·索羅?”如果你以前熟悉《星球大戰(zhàn)》,你會認為你也許能夠從給出的多項選擇里再認出正確的選項。
易接近性假設認為,人們基于記憶中部分信息的可接近性,或可得性來做出判斷。因此,如果問題“誰在第一部《星球大戰(zhàn)》電影中扮演漢·索羅?”能很容易地將你認為與正確答案相聯(lián)系的信息喚入腦中,從而讓你認為能夠很好地再認正確的答案。
長時記憶的結(jié)構(gòu)
然而,記憶中的主要表征是大量有組織的知識。記憶的一項重要功能是把相似的信息連接起來,使你能在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發(fā)現(xiàn)各種模式。
你生活在一個充滿無數(shù)個別事件的世界里,你必須不斷從中提取信息,將它們組合成一個更小、更簡單的、能夠在內(nèi)心管理的集合。但顯然你不需要任何特別的意識努力去發(fā)現(xiàn)世界中的結(jié)構(gòu)。
歸類和概念 我們首先看一下將會在第10章討論的一個話題——兒童要理解一個單詞(例如小狗)所必須經(jīng)歷的心理過程。為了學習這個單詞的語義,兒童必須存儲使用“小狗”這一單詞的每個實例,以及關于背景的信息。通過這種方式,兒童找出“小狗”表示的共同核心是什么——四條腿的毛皮生物。兒童必須獲得這樣的認識:小狗不僅用于指一個特定動物,而且指整個一類生物。這種將個體經(jīng)驗歸類的能力——對它們采取相同的行動或者給它們以相同的標簽——是具備思維能力的有機體最基本的能力之一(Murphy,2002)。
你所形成的有關歸類或范疇的心理表征被稱為概念(concepts)。例如,概念小狗代表了小孩在記憶中集合起來的、關于狗的體驗的一批心理表征(就如我們在第10章將會看到的,如果兒童還沒有提煉出他對小狗的含義的理解,這個概念也許會包含一些成人所認為的不合適的特征)。你已經(jīng)獲得了大量的概念。你有客體和活動的范疇,例如谷倉和棒球運動。概念也可以代表特征,例如紅色或大;代表抽象思想,例如真理或愛;以及代表關系,例如比誰更聰明或是誰的姐姐。每個概念都代表你體驗世界的一個概括單元。
當考慮你所處世界上的許多類別時,你就會發(fā)現(xiàn)某些類別中的某些成員很典型或不那么典型。以鳥這樣一個類別為例,你可能會形成這樣的直覺。你可能會認為知更鳥是一種典型的鳥,而鴕鳥和企鵝是非典型的。某個個體在多大程度上典型地屬于某個范疇,這一點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典型成員的許多屬性與類別中的其他成員重合,范疇中成員的相似性在判斷典型性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最典型的成員往往也是理想的類別成員。
這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證據(jù)表明,不同文化中對于理想魚的想法,在他們的典型性判斷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等級和基礎水平 概念和概念的原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概念通常按等級排列成有意義的組織。
圖式 我們已經(jīng)知道概念是組成記憶等級結(jié)構(gòu)的磚瓦。同樣,概念也是構(gòu)成更復雜的心理結(jié)構(gòu)的磚瓦。圖式(schema)是關于物體、人和情境的概念框架或知識群。圖式是對你所體驗的環(huán)境結(jié)構(gòu)進行綜合概括和編碼的“知識包”。
圖式并不包括你所有體驗的每一個不同細節(jié)。一個圖式代表的是你在某個環(huán)境中多種情況的平均經(jīng)驗。因此,圖式并不是永恒不變的,而是隨著生活經(jīng)驗的變化而變化。
研究者提出了兩種不同的理論來解釋人們是如何使用記憶中的概念來對客體進行分類的。一種理論認為,對于記憶中的每一個概念,你編碼一個原型(prototype)——一個類別中最核心的或者平均成員的表征(Rosch,1978)。根據(jù)這個觀點,你通過比較客體和記憶中的原型來識別客體。因為圖7.14中的A部分與B部分所代表的原型在一些重要屬性上完全匹配,所以你能將這幅圖識別為椅子。

另一種理論認為,人們在記憶中儲存了自己感受到的每一個類別的不同范例(exemplars)。圖7.14的C部分,我們提供了一個椅子范例的子集。根據(jù)范例的觀點,你通過將客體與記憶中的范例相比來識別它。你將這幅圖識別為椅子,是因為它與這些范例很相似。研究者通過大量的研究對比了類別化的原型和范例。研究數(shù)據(jù)支持范例觀點:人們通過比較客體與記憶中的多種表征來對客體進行分類(Nosofsky&Stanton,2005;Smits et al.,2002)。
但是,正如我們在第4章中所看到的,有時世界提供了模糊的刺激,你依靠先前知識的幫助來解釋這些刺激。你還記得圖7.15嗎?你看到了一只鴨子還是一只兔子呢?假設我們告訴你將要看到一只鴨子,這就使你產(chǎn)生了一種預期。如果你能夠?qū)D形的特征和你記憶中鴨子的范例特征相匹配,你將可能是比較滿意的。如果我們告訴你預期要看到一只兔子,那么你也將會進行類似的匹配。你應用記憶中的信息來產(chǎn)生預期,并確認預期。

記憶表征使我們理解世界上一些不同尋常的事情成為可能。
他們對非典型東西的記憶要比對典型東西的記憶更精確。另外,參與者對非典型東西有更具體的記憶,然而他們對典型東西的記憶更多的是基于一般的熟悉感。
總之,這些例子表明,記憶結(jié)構(gòu)的可獲得性會影響你思考世界的方式。你過去的經(jīng)驗影響了你現(xiàn)在的體驗,并提供了有關未來的預期。你將看到,由于同樣的原因,概念和圖式有時候會對精確的記憶起反作用。
在很多情況下,當你要記一條信息時,你往往不是直接記住它,而是基于記憶中更概括的知識來重構(gòu)信息。
重構(gòu)性記憶的準確性 如果人們重構(gòu)了記憶,而不是恢復一個特定的記憶表征,那么你可能會預期到在一些情況下會發(fā)生扭曲,即重建的記憶與真實的事件不相同。
巴特利特發(fā)現(xiàn)扭曲涉及下面三種重構(gòu)過程:
趨平——簡化故事;
精銳化——突出和過分強調(diào)某些細節(jié);
同化——將細節(jié)變得更符合參與者自己的背景或知識。
研究也說明,人們經(jīng)常不能準確地回憶其記憶中不同成分的最初來源(Mitchell&Johnson,2000)。事實上,研究表明,個體有時候會相信他們做出了某些行為,而實際上這只是他們的想象。
假定你不斷地提醒自己上床前定鬧鐘。你每提醒自己一次,你的大腦中就會形成你要做的每一步。如果你想象了足夠多次,你可能會相信自己已經(jīng)做了!
對某些場合來說,他們的記憶與原始的情形是完全一樣的。這種類型的記憶就叫做閃光燈記憶(flashbulb memory),當人們經(jīng)歷的事件引起情緒的極大波動時,這種記憶就會出現(xiàn)。人們的記憶是如此鮮明,就好像他們看到當時情景的照片一樣。
對于兩種類型的記憶來說,他們回憶的一致細節(jié)以幾乎相同的比率下降,而引入的不一致細節(jié)幾乎也以相同的比率上升。但是,有一個特點可以將閃光燈記憶和日常記憶區(qū)別開來,對閃光燈記憶來說,參與者相當自信地認為他們能夠提供準確的細節(jié)。
我們知道記憶的正確與否決定于編碼時的注意程度以及編碼和提取的環(huán)境匹配程度。
這個實驗反映了大多數(shù)目擊證人的真實經(jīng)歷:在事件發(fā)生后,他們有很多機會獲得新的信息,而這些新信息會與他們最初的記憶發(fā)生交互作用。
調(diào)查數(shù)據(jù)證實,有一個問題很重要:在一次抽樣中發(fā)現(xiàn),目睹人身攻擊或搶劫等嚴重事件的人中,有86%的人會與共同目擊者討論該事件(Paterson&Kemp,2006)。而在他們向警察報告該事件時,因為有過這樣的交談而被排除在采信范圍之外的機會只有14%。這是有問題的,因為共同目擊證人有可能成為一個信息來源,污染了目擊者本來的記憶。
在與共同目擊者交談之后,目擊者很難將自己的記憶與從其他人那里聽來的信息區(qū)分開來。如果他們與共同目擊者的關系密切,這個效應就更強烈。
記憶的生物學
這些復雜的令人難以捉摸的記憶痕跡并不存在于特定的腦區(qū),而是廣泛分布于整個大腦。神經(jīng)科學家現(xiàn)在相信,復雜信息的記憶分布于很多神經(jīng)系統(tǒng),盡管不同類型的知識是分開加工且分別定位于大腦的特定區(qū)域的。
尼克所患的是順行性遺忘癥(anterograde amnesia)。就是說自尼克的大腦損傷之后,他無法形成任何的外顯記憶。長期酗酒導致的一個后果就是Korsakoff綜合征,其中順行性遺忘癥是一個主要癥狀。有些病人患的是逆行性遺忘癥(retrograde amnesia)。在那些案例中,腦損傷導致病人不能記起損傷前的事情。如果你的腦部受到過重擊(例如,在一次車禍中),你很有可能體驗到車禍帶來的逆行性遺忘。
尼克仍然記得怎樣做一些事情,盡管陳述性知識缺失,但他的程序性知識看來是完好的。舉個例子,他記得怎樣按照菜譜來混合、攪拌和熏制配料,但是他卻忘了配料是什么。有大量的證據(jù)表明,不同的腦區(qū)參與外顯和內(nèi)隱記憶(Voss&Paller,2008)。
這個實驗表明了當人們經(jīng)歷順行性遺忘癥時,內(nèi)隱記憶過程缺失和紊亂之間存在細微的差別。遺忘癥患者能夠?qū)W習關于單個項目的信息(因而當他們提供“閱讀材料”的例子時更容易提取某些詞語如報紙)。然而,內(nèi)隱記憶過程一般并不允許遺忘癥患者學習新關聯(lián)。
生活中的心理學
阿爾茨海默病一開始很輕微,早期僅僅能觀察到記憶的損傷。然而,這是一個持續(xù)惡化的過程?;加邪柎暮DY的個體會出現(xiàn)人格變化,如冷漠、缺乏自發(fā)性、逃避社交。后期,個體完全沉默,不關心甚至忘記配偶和孩子的名字。
死于該病的個體,其大腦出現(xiàn)不同尋常的神經(jīng)組織糾纏和粘性的堆積物。在過去的10到15年中,研究者這才確定這些物質(zhì)是導致大腦惡化的原因(Esler&Wolfe,2001;Hardy&Selkoe,2002)。斑塊是由一種叫淀粉樣β-肽(Aβ)的物質(zhì)形成的,它是大腦在生成和維持神經(jīng)元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種副產(chǎn)物。一般來說,Aβ在液體的神經(jīng)元環(huán)境中會分解。但是,在阿爾茨海默病人的腦中,Aβ變成了危害神經(jīng)元的物質(zhì):Aβ形成了斑塊導致腦細胞自行毀滅(Li et al.,2007)。
現(xiàn)在,研究者已開始用PET掃描(見第3章)來檢測活體大腦中Aβ的存在(Nordberg,2008)。最關鍵的進步是一種放射性的標記能夠依附在Aβ上。在PET掃描中可以觀察到這種放射性產(chǎn)物,這種方法可以解決腦中的Aβ的早期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