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親戚家的熊孩子,都看不上更吊的3A大作了?

加鹽 | 文
大伙新年好,今天初三,有個說法叫初三睡到飽,還一度上了熱搜第一。

而我依舊按慣例起了個大早,一方面因為有親戚來串門,另一方面,也得把今天給你們的推送寫完是吧。
今天不如就聊點應(yīng)景的事。
眾所周知,春節(jié)免不了走親訪友,而親朋們湊到一起,人多口雜談天說地,話題的跳躍就很難遏制得住。極端情況下,連狗路過都要被數(shù)落兩句。

《村情局》
但之于我,每逢過年操心的事情,不是親戚們的批斗,而是如何用游戲機吸引家里年輕人的目光,讓他們停下高分貝的鬼叫,和不安分的手腳。

是啊,看著家里的年輕人一個個長大,個子達到你的肩頭乃至超過,你也難免會感嘆,自己是否還有資格自稱年輕人。
而這群被稱為“親戚小孩”的生物,一般有嗓門大、動作魯莽、脾性難捉摸等特性,對家里收藏較多的人來說,幾乎就是掃把星化身。

有人若倒霉點,遭遇突發(fā)狀況,還會被“大過年的,你是大人讓著點”,“這些東西反正也不值錢”等經(jīng)典話術(shù)堵住嘴。

這是種看圖片就能血壓升高的奇特體驗。

沒有辦法,如果要迫切的找點東西安撫年輕人,對玩家來說,游戲自然成了最趁手的選擇。那么秀啥游戲,能讓他們心無旁騖,不再有搗亂的額外精力?

很多人或許覺得,畫面炫麗、玩法新穎、交互黑科技的單主機游戲一定能行,體量質(zhì)量都遜色的手游就不太行。硬要說,這也是趁過年讓小一輩感受“大作魅力”的私心。
事實卻不一定,甚至反過來。涵蓋了平板電腦和手機的移動端游戲,在年輕人中間有著所向披靡的吸引力,單主機游戲反而讓人興致缺缺。

過年這兩天,我串門時百無聊賴,去逛了逛貼吧,接連看到一些與親戚小孩相關(guān)的帖子,回帖樓層堆得還挺高,才意識到這件事早已不是個別現(xiàn)象。
有人認為,我們不應(yīng)該“對著親戚小孩秀優(yōu)越”,拿出大表哥GTA刺客信條,這些小年輕能在這么點的時間體驗到什么?沉浸得進去?論半小時以內(nèi)的游戲體驗,“手游就是吊打電腦和主機里的游戲”。

原貼的情緒要更激烈較真一些,但話糙理不糙。由此引來了網(wǎng)友的諸多討論。
一位網(wǎng)友分享自己陪弟弟玩雙人成行的經(jīng)歷,結(jié)果弟弟玩了半小時就甩手說不玩,重新拿起手機打CF,即使是聲畫體驗強了好幾倍的FPS單機,也玩不進去,對此他覺得,原因是“不能互動PVP裝杯所以不感興趣”。

有人決定改變策略,并沒有一開始就推薦單主機作品。而是先手游MOBA+手游FPS懟到眼花手抽筋,然后開始循序漸進的更換怪物虐人(怪獵)、2042、地平線這些大作,每種游玩時間都控制在半小時左右。最后,持續(xù)半天的串門時間結(jié)束,親戚家的小孩滿意而歸,自己這邊也沒有一直被捆綁在手游上,成功實現(xiàn)雙贏。
不過這里有個細節(jié)是,這位親戚家的小孩,已經(jīng)快成年了。

玩家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小孩幾乎都不樂意摸電腦。盡管電腦屏幕更大,畫質(zhì)更佳,但即便是挺有意思的過場動畫,孩子們也會忙里偷閑拿起手機,抖音、吃雞刷起,等到下個“打怪的地方”,再讓他們參與操作。

確實,這就說到了現(xiàn)象的前提:年輕人對電腦的認知度,正在滑入新的周期性谷底,更別說游戲主機。
你可能看過,什么“alt+f4可以放大招”,“保存圖標怎么還有實體手辦”之類的段子,已經(jīng)成為了信息爆炸時代下,關(guān)于新生代年輕人的特有梗文化。


家用PC與主機比起十幾年前,正在經(jīng)歷另一種形式的“空檔期”。彼時的年輕人,會以家里有PS2、臺式機為榮,網(wǎng)游也正值巔峰期?,F(xiàn)在,電腦、主機則成了家家戶戶都能輕松擁有,卻又不再常用的物件。

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跨越式發(fā)展,顯然讓老一輩對“會上網(wǎng)=會用電腦”這個等式的認知,在年輕人那里徹底失去了意義。
移動端完全不同的交互邏輯與使用場景,影響了游戲?qū)θ说摹榜Z化”,而這是無關(guān)游戲品質(zhì)和玩法的。

舉個比較細節(jié)的例子吧,都知道游戲有三種基礎(chǔ)按鍵,確定、取消、以及option(start),由三種按鍵隨機組合,又會衍生出一系列的諸如攻擊、防御等角色動作,以及裝備道具等次級菜單的交互。這在主機和pc游戲中,都是極其常見的設(shè)計。

而這一切在移動端失效了,更加圖形化的界面,點觸的交互方式,讓按鍵的功能結(jié)構(gòu)被簡化,每種功能都對應(yīng)分布在玻璃屏上的不同位置。

這種差異,也間接導(dǎo)致一些網(wǎng)友看到,孩子拿手柄或者鍵盤玩游戲打怪,他們會個別一兩個鍵按到爛的情況。
比如有位老哥分享讓親戚小孩去玩《鬼泣》的事兒,好在孩子們玩下去了,就是這一個鐘頭只會YYY(xbox手柄的近戰(zhàn)攻擊),清靜歸清靜,但這樣的游玩體驗顯然沒法持續(xù)多久。

即使教了操作方法,他們也會很快回到幾個鍵按到黑的節(jié)奏。
別覺得只有孩子沒耐心,成年人也不全能忍受底層交互體驗的變化。像日本知名制作人神谷英樹,就因為始終無法適應(yīng)PS5上x鍵(取消)和o鍵(確定)的互換,多次怒噴索尼,一樣是這個道理。

被手游啟蒙的孩子們,如果不喜歡某種游戲,就會直接丟掉,他們可不愿妥協(xié)。
如果說操作邏輯的根本不同,是讓pc和主機游戲“敗下陣來”的深層緣由,那么游玩節(jié)奏與場景的差異,則是電腦和主機游戲“不受歡迎”的直接因素。
就像前面提到的貼吧老哥已經(jīng)說了,如果只是短時間的游玩,單主機游戲并無任何體驗優(yōu)勢。


像讀一本書,看一部電影,只能窺見其中一部分,永遠無法感受到它真正的魅力。而手游為滿足碎片化時間的設(shè)計,尤其在過年的場景下,那零碎的時間,成為了手游散發(fā)魅力的最好舞臺。

再加上最嚴防沉迷實施之后,手游受到限制,未成年人們節(jié)假日能玩到一會就已經(jīng)謝天謝地的爽到。年輕的父母靠孩子“沉迷”游戲,獲得短暫的解放,年輕的孩子們,則如狼似虎,肆意狂歡。

就拿我自己的親身體驗來說吧,幾年春節(jié)下來,我用PS4,NS,筆記本電腦對家里的親戚小孩進行“交叉試驗”,并結(jié)合網(wǎng)上大家的分享后,得出了些不一定具有參考性的結(jié)論:
NS對十歲前的孩子有顯著的吸引力,他們精力和好奇心旺盛,鼓勵身體動起來,有黑科技感的《健身環(huán)》,以及《曠野之息》這樣可上天入地,或者《寶可夢》的自由探索,交互直觀的游戲,會有效抓住他們的眼球。

甚至滑翔傘一個玩法就能滑好久
PC以及PS4上的游戲,則與十幾歲的孩子相性很好。當然,也不排除《風(fēng)之旅人》《ABZU》之流的獨特風(fēng)格作品,對十歲前的孩子仍保持吸引力。

《風(fēng)之旅人》
但是,因為各種緣由,這些都只是短暫的沉浸。不出意外,他們會很快的丟掉手柄,拋開電腦,回到那塊小小的玻璃屏幕世界中。不論有沒有人開黑組隊,他們都將獲得無比的快樂。
我覺得這某種程度上解釋了,每次看到小孩玩手游的新聞,總有人疑惑,為什么他們不去玩“更好”的單主機游戲呢?

《求生之路》
這個“更好”,畢竟本身就是個很主觀的標準。他人的視角里,你覺得很牛逼的大作,或許并沒有那么神,甚至都沒有多好玩。因為時代給了他們別的禮物。
所以,也別在“孩子們”身上試圖找些鄙視鏈的感覺了,尊重萬歲,理解萬歲。
他們會以自己的方式,漸漸發(fā)現(xiàn)電子游戲的新大陸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