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英法為什么差點合并成一個國家?
英國在前幾天正式脫歐,標志著歐洲一體化遭遇重大挫折,對歐盟產生了巨大負面影響。鮮為人知的是,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曾差點與如今的歐盟主導國家法國合并成一個國家。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英國和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都是損失慘重,兩國被迫拱手將世界主導權讓給了美國和蘇聯(lián)。在二戰(zhàn)剛剛結束的五十年代,法國的處境更為艱難,內部社會矛盾連續(xù)爆發(fā),殖民地獨立運動也是風起云涌。

當時英國也面臨與法國類似的問題,只是程度比法國略輕而已。而法國非常希望得到外援來擺脫困境,便找上了與自己“同病相憐”的英國。1956年,時任法國總理居伊·摩勒在訪英時提議法國與英國合并。

按照法國的“如意算盤”,英國和法國合并為一個以英國女王為元首的邦聯(lián)國。這樣法國不僅在實際上可以保持國家不變,還可以把自己的內外問題轉嫁給與英國或者一起承擔,當然這對英國來也是一樣的。

但“英法合并”的缺陷阻礙實在太多,英國最后還是拒絕了法國。被拒絕后的法國又提出加入“英聯(lián)邦”,但再次被英國拒絕。見到與英國聯(lián)合無望,法國轉而與西德合作并在1957年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