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諾之旅》中奇諾旅行意義的思考

“旅行者,你是要到哪里去呢?”
“奇諾,你旅行的意義是什么呢?”
《奇諾之旅》把各式各樣的“國家”、觀念和思想作為思考材料,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在這里,想幾種聊一下其中對于此類“意義”的思考。在小說中有很多涉及“意義”的故事,動畫中03版相對更多一些。
奇諾旅行的意義:小說第1卷的《在森林中》(03版第12集片頭也改自這里“世界的一切都是那么美麗且令人憐惜”,“我也仍會去尋覓下一次邂逅”),艾魯梅斯問,奇諾說是“世界以及別人的生活方式那么美”,“想要了解這些”,艾魯梅斯追問,奇諾最后的回答“也許我是為了搞明白才繼續(xù)旅行下去的”(03版動畫12集的片頭)。此外,03版第11集的開頭也是提到“旅行的意義”“生存的意義”。

其他涉及“意義”的話題:這里列舉三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雖然有的故事要傳達的主題可能并不是關于“意義”的):
建鐵路:《鐵路上的三個男人》(小說第1卷,03年版動畫第5話)三名鐵路工人無休止1地拆了又建一條不會使用的鐵路。
建橋:《橋之國》(小說第4卷)造橋是所有人唯一的追求,即便最后石材不足,他們用自己的骨頭填進了最后一段橋里。
建塔:《塔之國》(小說第4卷,05年OVA動畫)國家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建一座高塔,塔倒了再重新建一座。
恰巧不久前剛重溫了講西方哲學史的小說《蘇菲的世界》,所以在這一篇專欄里,想就奇諾旅行的意義,或者說拓展的“人生的意義”,以及《奇諾之旅》故事中透露的思想,隨便地、不專業(yè)地說說吧~
(以前在閱讀的時候,我挺討厭作者說這是某某“主義”,那又是某某“主義”,感覺像是貼了標簽,又像是扣了帽子,而我不懂這個標簽的意思,作者又不給解釋,讓人很是煩悶。不過,后來慢慢接觸的多了,發(fā)現(xiàn)這也是一種不錯的有條理的分類方式,做為理科生,慢慢感覺似乎“主義”這個詞變得像“理論”一樣親切了......下文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一些的“主義”,如果我理用的不對,希望能幫我指出來。)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意義”:
1.讓我們先把“虛無主義”丟在一邊......
奇諾的旅行,以及“建鐵路”、“建橋”、“建塔”,傳達出關于“人生意義”的思考,尤其是在“三建”部分,不知是否會讓你有種一切皆無意義的感覺?
不過在這里,我想首先把過于悲觀的“虛無主義”排除在外,如果認為人的存在沒有意義,大概整個宇宙看來應該也不會有啥意義吧,我不想陷入“虛無主義”到底對不對的論證,因為這論證本身就是沒啥意義的對吧。(  ̄ー ̄)人(^▽^ )
人生的意義:不是人生沒有意義,而是人生沒有給你明確定義什么是“意義”。

2.“沙堡”與“存在主義”
如同孩子在沙灘上筑起的沙堡,終究會被海浪消去,只有孩子自己知道它的意義。
“存在主義”從個人的角度出發(fā),人作為一個個體的孤離感,對終將會死去的焦慮,對找尋不到人生意義的苦悶無法消除,意義的問題逐漸淪陷。
“存在主義”本身也有一些不同流派,讓我們看一下網(wǎng)上找到的無神論的“存在主義”的一些觀點(可能基本是其代表人物薩特的觀點):
薩特指出:“人生來就注定要受自由之苦”,人的自由是絕對的,因為人生活在一個孤立無援的世界上,人是被“拋”到世界上來的,上帝、科學、理性、道德等對人都不相干,也就是說,它們都不能告訴我們生活的真理、生活的方式,同時,它們對人也沒有任何的控制和約束的作用。正因為如此,人有絕對的自由。
“存在先于本質(zhì)”,人沒有天生的本性,生命沒有固有的意義,人必須創(chuàng)造自我,創(chuàng)造自己的意義。人可以決定自己成為哪種人。對于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認識選擇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選擇去行動和承擔生活的責任。
雖然在涉及“自由選擇”之外,也有“承擔責任”,不過還是有種“意義”與自我有關,與其他所有都無關的感覺。也就是說人最終是為了實現(xiàn)這樣一種自由地創(chuàng)造自我么?
另一方面,人真的可以脫離歷史與社會來考慮這個“絕對自由”么?即使我們能自由地選擇,我們所選擇的價值觀念不還是受到人類社會影響么?黑格爾認為,人認知的基礎代代不同,沒有“永恒的真理”,沒有“永恒的理性”;在大胡子先生看來,思考方式的一大部分也是受社會的物質(zhì)因素影響的。在我們做選擇、定“意義”的時候,應該是難以脫離的吧。
或許在某個寂靜的深夜,躺在床上遐思的你,才與那個“絕對自由”的人有些相像,而當你醒來,就有加入到與歷史發(fā)展條件和具體社會關系有關的“人”。
在我的感覺里,“存在主義”,的“人”太過抽象,通過思考論證得出的“人是絕對自由的”,這更像是美好的期望,倒是有點“烏托邦”般的虛幻。對于個人來說,意義是內(nèi)省的,也是外延的。內(nèi)省決定內(nèi)心是否平靜滿足,外延則與外界環(huán)境有關,除非你能脫離群體和社會。
(看這些哲學思潮感覺太復雜了,讓我們說點題外話吧:如果這就是人的完美追求的話,人們?yōu)榱舜龠M文明和歷史發(fā)展的使命感會變?nèi)跏敲?,感覺人類文明的進步會變慢哎,作為一個科幻小說愛好者,那種星際的夢想的豈不更遙遠了......傷心......好在感覺現(xiàn)實中不論是哪國的教育和社會認知中,為人類進步作出貢獻的歷史上的偉人們還是被肯定和推崇的。
如果哪一天,教育變成了把各家的學說放在一起,包括剛剛被我丟到一邊的“虛無主義”,供學生選課,更自由的決定自己的觀念和前進道路,從而最終達到實現(xiàn)人類自由的宏偉目的,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這樣的國家,就管它叫《自由選課之國》吧?!镀嬷Z之旅》的原作小說我還沒有看完,不知道小說中,有沒有類似的故事呢?如果有的話,還望提醒我一下......)


從《奇諾之旅》作品的角度來看:
1.“三建”的故事
盡管《奇諾之旅》的故事,是為了給讀者提供思考材料。我還是想嘗試從中看一下有沒有暗含著一些關于“意義”的判斷取向。
如果從相對于“人”的實用價值來衡量建設“鐵路”、“橋”和“塔”的結(jié)果的意義,以及從個人的角度來判斷對他們來說是否有意義:
建鐵路:結(jié)果無意義,個人有意義。《鐵路上的三個男人》
建橋:結(jié)果有意義,個人有意義。《橋之國》(對于過路的人,比如奇諾,有實用價值,結(jié)果有意義)
建塔:結(jié)果無意義,個人有意義。《塔之國》(如果排除建塔作為這個國家精神寄托意義的這種意義,即排除“塔的意義是作為意義”,僅以塔對人的功用性來看,結(jié)果無意義)
說實話,或許有一些“虛無主義”的感覺,但共同點是這些實際上都是對個人有意義,鐵路上的三個人并不感到虛無,建橋的人實現(xiàn)了他們的目的。同時,對于《塔之國》最后奇諾對想要離去的男人說的話:可以加上雕刻與花紋,做自己的選擇,這大概有“存在主義”中“自由選擇”的觀點吧。
《塔之國》的小說原文:
男人失望地跌坐在地上,最后放聲大哭了起來。
「我受夠了只能蓋高塔的人生!我還有其他比造塔更想做的事!也想嘗試其它的事!可是我卻沒有這自由!在這個國家毫無自由可言!我想要自由!」
奇諾看了艾魯梅斯一眼,然后湊近男人耳邊說:?「既然你對造塔感到厭煩,那何不當個雕刻磚頭的名人,大量創(chuàng)作美麗的磚頭?」?
「!」?男人突然把頭抬起來,瞪大原本還在哭泣的眼睛。?「對耶!這聽起來挺好玩的!這主意不錯!我就來試試看吧!我要在磚頭上刻出自己想要的圖案!」?
? 男人起身高興地手舞足蹈,接著便沖向眾人聚集的地方。?「大家聽我說!我打算在磚頭雕刻!要在一塊塊的磚頭上刻出美麗的裝飾圖案!」

2.奇諾旅行的意義
我們絕對不是孤身一人,但奇諾確實是孤身一人。脫離和社會的約束,游走于不同國家的人,或者說游走于不同“世界”的旁觀者。使得抽象的“人”的概念,進一步擴大,更像是“人有絕對的自由”,在這個角度再考慮“旅行的意義”、“人生的意義”,很可能就和“存在主義”的觀點有些相似了。
旅行的目的(猜想):在自由中找尋世界和創(chuàng)造自我(像鳥兒飛翔一樣,為選擇而選擇,為行動而行動?!按嬖谥髁x”?);延續(xù)原本奇諾的旅行,并從中追尋意義;在旅行中發(fā)現(xiàn)美好的事情。
對于奇諾的旅程是否是為了尋找“上一代”奇諾的家鄉(xiāng)的問題,可能也有這方面的原因,但應該不是核心。這在上一篇專欄的“2.小說及兩版動畫的比較”中,提到的劇場版一《活著的目標》對原作小說改編程度的部分,有討論過。不過話說回來,不論有沒有這個改編,大家應該也都不會認為找奇諾家鄉(xiāng)、或者說去道歉是主要目的。
最后,其實吧,奇諾旅行的最大的目標——
難道不是為了讓小說繼續(xù)寫下去么~ o(* ̄▽ ̄*)ブ

最后:附上我對《奇諾之旅》的之前的那篇觀后感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