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英國歷史沿革(第四十一期)

2022-11-30 17:05 作者:七年大亂戰(zhàn)  | 我要投稿

愛爾蘭獨立戰(zhàn)爭

(一)愛爾蘭獨立戰(zhàn)爭又稱英愛戰(zhàn)爭,是一場愛爾蘭共和軍在愛爾蘭發(fā)動的游擊戰(zhàn)以反對英國政府在愛爾蘭的統(tǒng)治,戰(zhàn)爭從1919年1月21日始至1921年7月11日休戰(zhàn)協(xié)議止。愛爾蘭共和軍成立于1919年,是愛爾蘭新芬黨的軍事機構,由旨在建立獨立愛爾蘭共和國的民族主義軍事組織“愛爾蘭義勇軍”改編而成??偛吭O在都柏林,成員分布于南北愛爾蘭。自1968年至2002年7月在英國的北愛爾蘭地區(qū)以及愛爾蘭共和國境內共有3600人在暴力沖突中喪生,愛爾蘭共和軍及其它組織至少應對其中2000人的死亡負責,在北愛爾蘭不少人對文化歧見、政治沖突和槍炮聲似乎已經(jīng)習以為常。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當中都有這樣一部分人,他們以戰(zhàn)斗為樂趣和事業(yè),對智取的謀略津津樂道,那些試圖退出戰(zhàn)場、做出和解舉動的人往往會遭到災難并負起軍事責任。愛爾蘭共和軍與駐在愛爾蘭的英軍作戰(zhàn),長時間通過暴力活動實現(xiàn)政治訴求,被許多國家視為恐怖組織。1921年12月英國同愛爾蘭簽訂條約,允許愛爾蘭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享有自治權,北部6郡劃歸英國,即北愛爾蘭。1922年愛爾蘭共和軍因反對把愛爾蘭分割成南北兩部分的《英愛條約》而遭到鎮(zhèn)壓,1937年愛爾蘭獨立后北愛爾蘭仍處于英國的統(tǒng)治下。愛爾蘭共和軍宣布繼續(xù)為實現(xiàn)南北統(tǒng)一而斗爭并實行暴力活動,1939年愛爾蘭共和軍開始在英國制造爆炸事件,被愛爾蘭政府和英國政府取締。1954年10月宣布停止在愛爾蘭南部軍事活動,把矛頭指向北愛爾蘭的英軍,旨在以武力統(tǒng)一愛爾蘭。

(二)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組織已基本解體,60年代末隨著北愛爾蘭民權運動的高漲和民族沖突的激化,愛爾蘭共和軍再度興起。1969年12月分裂為正統(tǒng)派和臨時派,同時成立正式愛爾蘭共和軍和臨時愛爾蘭共和軍。1970年初兩派之間出現(xiàn)嚴重分裂,前者自稱奉行馬克思主義路線,從事武裝斗爭。但在1972年5月宣布休戰(zhàn),基本上放棄武裝斗爭的形式,支持以政治行動爭取愛爾蘭統(tǒng)一。臨時派成為主要的共和軍,其思想極左,具有更濃厚的民族主義色彩,進行爆炸、暗殺等暴力活動。攻擊目標主要是安全部門和軍界人物和機構,主要分支有傳承愛爾蘭共和軍和真愛爾蘭共和軍等派別。1979年愛爾蘭共和軍策劃并實施暗殺英國海軍元帥蒙巴頓的行動,然而也有許多是屬于宗派屠殺,襲擊許多新教徒。其主要活動地區(qū)是南北愛爾蘭和倫敦、伯明翰等英國城市,同時也加緊對西歐范圍內英國目標的襲擊,制造數(shù)以千計的謀殺、爆炸事件,造成數(shù)百人死亡。它與巴斯克民族與自由組織等有聯(lián)系,也得到美籍愛爾蘭裔等的資助。一般所稱愛爾蘭共和軍即指臨時派,據(jù)認為它的成員總數(shù)為500人。1980年愛爾蘭共和軍曾遭撒切爾夫人鎮(zhèn)壓,1993年英國和愛爾蘭曾共同發(fā)起北愛和平進程,但一再因解除武裝問題擱淺。1997年愛爾蘭共和軍宣布停火,美國、加拿大和芬蘭組織的監(jiān)督隊伍監(jiān)察愛爾蘭共和軍的棄械進程。

(三)為挽救瀕于崩潰的北愛和平進程,2001年10月愛爾蘭共和軍的政治組織新芬黨呼吁愛爾蘭共和軍放下武器,愛爾蘭共和軍于次日宣布開始解除武裝,并將部分武器置于“不使用狀態(tài)”,但是解除武裝行動不久后中止?!罢鎼蹱柼m共和軍”領導人于2001年被捕,2002年7月該組織宣布?;?。2005年7月28日在國際社會多年的調解和斡旋下,愛爾蘭共和軍正式下令終止武裝斗爭,加入和平進程。它要求所有的愛爾蘭共和軍單位必須放棄使用武器,只通過和平的方式協(xié)助發(fā)展純政治和民主計劃。2005年9月26日愛爾蘭共和軍政治組織新芬黨的領袖格里·亞當斯在英國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出席新聞發(fā)布會,當日負責監(jiān)督愛爾蘭共和軍解除武裝工作的國際獨立委員會宣布,愛爾蘭共和軍已完全解除武裝,全部武器被列為“永久不可使用”或“永久無用”,所有用于準軍事化活動的武器也都被收繳。2007年5月8日曾經(jīng)爭斗數(shù)十年的北愛民主統(tǒng)一黨和新芬黨終于站在一起,攜手組成新的北愛爾蘭地方自治政府。新芬黨一個北愛爾蘭民族主義政黨,由前愛爾蘭共和國總統(tǒng)亞瑟·格里菲思在1905年建立。芬黨也是愛爾蘭共和軍的官方政治組織,新芬黨主張建立一個全愛爾蘭共和國。新芬黨在1910年代一直主張武力促成愛爾蘭脫離英國獨立,并于1922年成功爭取建立愛爾蘭自由邦。黨主席格里·亞當斯就職后該黨開始式微,其大量黨員轉投愛爾蘭共和黨而實力大減,新芬黨后與愛爾蘭共和軍關系密切。

(四)新芬黨參與反英的復活節(jié)起義遭到英國的殘酷鎮(zhèn)壓,有15位領導人被處死,但是在1917年2月選舉時新芬黨在羅斯康選舉中獲得勝利。復活節(jié)起義的參與者勒拉出任主席,格里菲思為副主席。1918年12月在英國議會選舉中新芬黨取得空前勝利,在103個議席中取得73席。1919年1月當選為英國議會議員的新芬黨人拒絕前往英國,在都柏林組成愛爾蘭國民議會,接著宣布成立愛爾蘭共和國,建立各級政權,組建武裝“愛爾蘭共和軍”。英國拒絕承愛爾蘭共和國,于是爆發(fā)反英游擊戰(zhàn)(1919~1921)。在此期間愛爾蘭出現(xiàn)兩個政權,一個是英國的殖民政權,一個是新芬黨領導的革命政權,前者日益癱瘓,后者威望日增。英國自由黨人勞合·喬治組閣,6月被迫與新芬黨簽訂停戰(zhàn)協(xié)定,10月雙方在倫敦舉行談判。12月6日新芬黨代表格里菲思和科林斯等與英國簽訂英愛條約肢解愛爾蘭,1922年1月7日愛爾蘭國民議會審議這個條約,德·瓦勒拉拒絕接受,當議會以64票對57票通過該條約時德·瓦勒拉宣布辭職。格里菲思接替出任自由邦行政委員會主席,科林斯為總理。新芬黨于是分裂,愛爾蘭內戰(zhàn)(1922~1923)開始。不久格里菲思逝世,科林斯遇刺殞命,德·瓦勒拉另組自由黨,從此新芬黨的領導作用日益降低。

(五)1961年大選中新芬黨喪失在議會中的最后4個席位,都柏林舉行的“秘密”會議上,尋求統(tǒng)一愛爾蘭問題上發(fā)生嚴重分歧,新芬黨再次分裂為“正式派”和“臨時派”?!罢脚伞敝鲝堄谜问侄谓y(tǒng)一,于1977年另組新芬工人黨,“臨時派”主張用武力實現(xiàn)統(tǒng)一。對純愛爾蘭共和派來說愛爾蘭獨立戰(zhàn)爭由1916年復活節(jié)起義中宣布愛爾蘭共和國宣言即告開始,共和派辯稱1919至1921年的沖突(實際是之后的愛爾蘭內戰(zhàn))只是共和國存廢之爭,更直接地說這場戰(zhàn)爭源于由大多數(shù)愛爾蘭選民在1918年英屬愛爾蘭大選選出的國會議員建立,并單方面宣布成立的獨立愛爾蘭國會。第一屆愛爾蘭國會及愛爾蘭內閣宣布愛爾蘭獨立,國會成員想到要求愛爾蘭共和軍發(fā)動對于愛爾蘭總督之下都柏林城堡英國政府的戰(zhàn)爭。1919年1月21日共和軍志愿者在丹·博林的帶領下殺死兩名皇家愛爾蘭保安團成員,在蒂珀雷里郡的Soloheadbeg里二人拒絕交出他們看管的葛里炸藥寄存處,雖然當事人是在自主行動但這被廣泛認可是獨立戰(zhàn)爭的開始。三天之后蒂珀雷里郡宣布軍事管制,槍聲打響的同一天國會在都柏林市政廳召集會議,批準1916年獨立宣言。發(fā)布一篇新的獨立宣言要求英國撤軍,以及呼吁世界上的自由國家承認愛爾蘭獨立。

(六)復活節(jié)起義是愛爾蘭在1916年復活節(jié)周期間發(fā)生的一場暴動,這場起義是一次由武裝的愛爾蘭共和派以武力發(fā)動的為從英國獲得獨立的嘗試,它是自從1798年起義以來愛爾蘭最重大的起義。起義大部分為愛爾蘭共和兄弟會組織,從1916年4月24日持續(xù)到4月30日。愛爾蘭志愿軍的成員在教師兼律師的帕特里克·皮爾斯的領導下合并由詹姆斯·康諾利領導的較小的愛爾蘭國民軍,在都柏林占據(jù)關鍵據(jù)點,宣布愛爾蘭共和國從英國獨立。起義在六天之后遭到鎮(zhèn)壓,起義領袖被交送軍事法庭并被處死刑。盡管軍事上是失敗的但起義可以被認為是通往愛爾蘭共和國的最終成立道路上的一塊重要的里程碑,該事件被視為愛爾蘭獨立道路上的關鍵轉折點,因其標志著愛爾蘭武力共和派和以約翰·雷德蒙德領導的愛爾蘭議會黨為代表的主流與非暴力的愛爾蘭民族主義派之間的分裂。雷德蒙德通過議會民主政治贏得初步的在聯(lián)合王國之內的愛爾蘭自治,并由1914年第三部地方自治法保障,這部法案受限于規(guī)定將愛爾蘭分割成北愛爾蘭和南愛爾蘭。它在1914年被收入法典,不過在一戰(zhàn)期間被推遲執(zhí)行(最終在1920年愛爾蘭政府法案下實行),但是在戰(zhàn)爭末期很大程度上由于起義的影響,民族主義選民的支持從議會黨轉向以新芬黨為代表的武力共和派。

(七)復活節(jié)起義主要由愛爾蘭志愿軍發(fā)動并由愛爾蘭共和兄弟會策劃,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不久愛爾蘭共和兄弟最高委員會召開,按照古老的格言“英格蘭的危機是愛爾蘭的機會”,決定在戰(zhàn)爭結束前采取行動。為此愛爾蘭共和兄弟的財務主管湯姆·克拉克成立一個軍事委員會,委員會由皮爾斯、埃蒙·坎特與約瑟夫·普朗克特組成,克拉克與肖恩·麥克德莫特不久之后加入,除了克拉克外他們都是愛爾蘭共和兄弟和愛爾蘭志愿軍成員。1913年成立之初他們逐漸接管志愿軍,盡量將由愛爾蘭共和兄弟的同志提升至領導階層,因此至1916年多數(shù)志愿軍領導成員專注于武力共和。志愿軍的創(chuàng)始人奧恩·麥克內爾計劃將志愿軍作為一戰(zhàn)后與英國的談判資本,反對任何希望渺茫的叛亂。麥克內爾只同意在英國為了一戰(zhàn)在愛爾蘭強行征兵,或者有值得期許的成功希望的情況下發(fā)動起義。麥克內爾德觀點甚至受到某些愛爾蘭共和兄弟成員支持(包括鮑爾默·霍布森),然而愛爾蘭共和兄弟會內提倡武力的一派希望將他爭取入自己一方(必要時使用謊言),或者完全繞過他的指揮,不過兩者都未成功。1916年復活節(jié)后的星期一(即4月24日)1000名愛爾蘭人奪取都柏林約14個地區(qū),并聲明成立愛爾蘭共和國。起義的領導人為愛爾蘭共和兄弟會的皮爾斯和“市民軍”的首領康諾利,起義總部設在郵政總局。

(八)羅杰·凱斯門特在試圖將2萬件德國提供的武器運上岸時被捕獲,羅杰爵士是愛爾蘭分裂主義者的領導人,他企圖從德國獲得軍事支持,但德國忙于戰(zhàn)爭只給他提供一船軍火。他在倫敦被軍隊關押等待審判,2萬名英軍被派往都柏林,包圍市中心并炮轟起義軍所占地區(qū)。4月29日皮爾斯和康諾利投降,5月初15個起義領導人經(jīng)軍事法庭審判被處死。開始時愛爾蘭公眾輿論還不大支持起義,英國的鎮(zhèn)壓改變輿論傾向,激起愛爾蘭人民的愛國主義,1921年愛爾蘭自由邦成立后起義者被認為是愛爾蘭獨立運動的英雄。志愿軍開始攻擊英國政府財產(chǎn),發(fā)動奇襲以獲得武器與資金,鎖定及殺害高級英國政府官員。第一個受害者是地方治安官約翰·米林,因為以非法集會和訓練為名逮捕志愿軍人,他在梅奧郡的Westport被槍殺。他們模仿布爾人的成功戰(zhàn)術——便裝的迅猛突襲,雖然某些共和派領導人(著名的如埃蒙·德瓦萊拉)偏好傳統(tǒng)的常規(guī)戰(zhàn)爭以使新生共和國得以在世人面前以合法面貌出現(xiàn),但是更有實際經(jīng)驗的邁克爾·柯林斯與更廣大的共和軍領導層反對,這一導致1916年的軍事慘敗的戰(zhàn)術。一開始進行暴力活動非常不為廣大愛爾蘭民眾所歡迎,但在面對英國政府的廣施暴行、破壞財物、隨意逮捕和無故槍決的浩劫之后運動爭取到大多數(shù)人的支持?;顒娱_始時進展緩慢,但到了1920年暴力蔓延成為主導。

(九)在1920年早些時候都柏林碼頭工人拒絕裝卸任何戰(zhàn)爭物資,隨后立刻得到愛爾蘭交通和一般工人工會響應,雖然仍有數(shù)百麻袋已被裝卸。愛爾蘭火車司機拒絕載運英國軍隊,之后只得從英格蘭調來火車司機進行作業(yè)。1920年3月在西利默里克郡,共和軍第一次殺死一名充當間諜的男子。4月上旬焚毀400座被遺棄的保安隊軍營,以防其被再次使用,另有近百所所得稅稅務局同時被付之一炬。幾天之后蒙特喬伊監(jiān)獄的囚犯開始為政治犯問題進行絕食,導致都柏林的大規(guī)模聲援示威,之后進行一天的總罷工。在混亂中所有人都被釋放,而本來只打算釋放未被宣判有罪者。一支保安隊和高地輕步兵組成的聯(lián)合巡邏隊向一支在米爾唐·馬爾貝慶祝囚犯獲釋的人群開火,導致3名志愿軍人死亡,另有9人受傷。郡治安官指控9名士兵與警官有謀殺罪并簽署逮捕令,但并未進行任何軍紀處分。在都柏林之外科克郡很可能是最為激烈的戰(zhàn)場,很多首次在科克郡使用的戰(zhàn)術成為全愛爾蘭英國部隊的標準,例如破壞財物以報復共和軍的攻擊;謀害共和派領導人。1920年3月新芬黨科克市市長托馬斯·麥克田在家中被幾名蒙面男子槍殺于妻子面前,隨后有人看到他們返回當?shù)鼐鞝I房?!帮w行縱隊”(100人左右組成的機動單位)能在伏擊之后隱身于鄉(xiāng)間,也首次在科克郡現(xiàn)身,他們遠比英軍士兵熟知地形。英軍中的數(shù)個團以屠殺手無寸鐵的囚犯聞名,其一便是埃塞克斯團。

(十)亞瑟·格里菲斯估計在沖突的前18個月中英軍在38720幢民宅進行搜捕,逮捕4982名嫌疑犯,進行1604次武裝進攻,洗劫與毀壞102座城鎮(zhèn),殺死77名沒有武裝的共和派與其他平民。格里菲斯負責建立“國會法庭”以與英國體制平行,但最終隨著愛爾蘭共和軍在道德權威與領土掌控上的增強而被束之高閣。共和軍在整個沖突過程中的主要目標是大體上由天主教愛爾蘭人組成的警察部隊——皇家愛爾蘭警隊,共和軍將其視為英國政府在愛爾蘭的耳目,保安隊成員以及營房(特別是孤立無援者)容易受到攻擊,它們是共和軍非常需要的武器的來源。保安隊有9700人,駐扎于全愛爾蘭1500座營房。國會于1919年4月宣布對保安隊隊員實施排斥政策,該政策在戰(zhàn)爭進程中被證明成功地降低部隊士氣,當該部隊越來越與政府的鎮(zhèn)壓沆瀣一氣,人民就與其漸行漸遠。辭職率不斷上升,征召新兵數(shù)大幅下降,商家及其他業(yè)主對其拒絕服務,隊員經(jīng)常被迫不得不帶槍前去購買食品。某些保安隊隊員由于恐懼或同情與共和軍合作,提供該組織有價值的情報。1919年11名保安隊隊員和4名都柏林大都會警察死亡,另有20名保安隊隊員受傷。1920年143名保安隊員死亡、197人受傷,1921年205名保安隊隊員死亡。291人受傷,在戰(zhàn)爭中總共有362名保安隊隊員死亡、510人受傷。

(十一)邁克爾·柯林斯是獨立運動背后主要的驅動力,名義上他是共和國政府內的財政部長與共和軍的情報主任,活躍于提供各共和軍單位急需的資金和武器與官員選舉。柯林斯與生俱來的情報和組織能力以及精神動力都振奮著每一個與他接觸過的人,他建立被證明為有效的由都柏林大都會警察的“G處”與其他英國政府重要機構內的同情者組成的間諜網(wǎng),共和軍很厭惡G處成員,因其經(jīng)常參與查找英軍和黑棕部隊還不知道的志愿軍人??铝炙菇ⅰ靶£牎?,該組織的唯一任務就是尋找并干掉G處成員及其他英國間諜與特工人員。該處是DMP相對較小的一個政治方面的分支機構,在破壞共和運動方面表現(xiàn)活躍??铝炙箯?919年開始對保安隊情報官員下手,共和軍首肯許多G處成員選擇辭職和離開愛爾蘭,有些人也就照此辦理。共和軍總參謀長是理查德·穆爾卡希,他負責組織與領導全國的共和軍單位。理論上柯林斯和穆爾卡希都對國會的國防部長卡哈爾·布魯阿負責,但是實際上布魯阿只有薦議或反對某一行動的監(jiān)督之責,大部分事項由當?shù)毓埠蛙婎I導自主,如游擊活動組織者廉姆·林奇、湯姆·巴里、肖恩·莫伊蘭、肖恩·麥考恩和厄尼·奧馬利等,他們大多自主行動。共和軍的大部分沖突集中于芒斯特及都柏林,其余各處只有分散的共和軍活躍單位,比如在朗福德郡與西梅奧郡。

(十二)當由愛爾蘭志愿軍轉化而來的共和軍注冊成員超過10萬后邁克爾·柯林斯估算只有1.5萬人在戰(zhàn)爭中積極參與共和軍活動,只有3000名是長期活躍分子。另有支援團體愛爾蘭婦女團以及愛爾蘭青年軍為共和軍運送武器與情報并保障其食宿,共和軍得到愛爾蘭民眾廣泛支持,他們拒絕為保安團與英軍提供情報,也經(jīng)常提供在“跑路”的共和軍部隊“安全的屋子”與物資。共和軍受到的歡迎緣于英國部隊對共和軍活動的過度反應,1919年在科克郡的Fermoy中英方開始實施非正式的報復政策,200名英國士兵搶劫與焚燒該市的主要商業(yè)設施,一名英軍在之后的當?shù)毓埠蛙娢溲b奇襲中斃命。諸如此類的行動在利莫瑞克和巴爾布里根多次上演,使得當?shù)孛癖妼埠蛙娂皣H社會對愛爾蘭獨立同情益深。4月幾次共和軍的奇襲后英國稅務局在愛爾蘭大部分地區(qū)停止運作,民眾被鼓勵認捐柯林斯的“國債”以募集資金支持新生的政府和軍隊。地方行政官阿倫·貝爾被英國政府任命追繳該款,至1920年3月26日他成功地從新芬黨總部查抄超過7.1萬英鎊,從調查全國銀行所得更豐,但是當天他從有軌電車中拖出,三槍擊中頭部而死。當年年底借款總額到達35.7萬千英鎊,民眾仍需向新芬黨成員控制的當?shù)卦u議會繳納差餉,該款自然不會上交英國政府。

(十三)埃蒙·德瓦萊拉從美國返回時在愛爾蘭國會要求共和軍中止奇襲與暗殺,而用常規(guī)軍事手段對付英軍,否則英國政府就會將其描述為恐怖主義團體。這個不現(xiàn)實的提議立即遭到拒絕,但多少顯示出有新芬黨領導人與戰(zhàn)爭實際脫節(jié)。英國對于在愛爾蘭不斷升級的暴力活動以越來越強硬的武力回應,由于不愿在該國部署更多的英國正規(guī)軍,英國建立兩個準軍事警察組織以輔助保安團。“黑棕部隊”(7000人)用于支援萎靡不振的保安團,大多是一戰(zhàn)后復員的英國老兵,它首先在1920年三月部署在愛爾蘭,多數(shù)人來自英格蘭與蘇格蘭城鎮(zhèn)。正式場合他們是保安團的一部分,實際上他們是一支準軍事部隊。1920年三月部署之后該部隊迅速由于酗酒和軍紀不整惡名遠揚,對英國政府在愛爾蘭的道德權威造成的損害勝于任何其他團體。為回應共和軍的行動,1920年夏黑棕部隊在愛爾蘭全境焚燒和掠奪一大批小鎮(zhèn),包括巴爾布里根、米斯郡的特利姆、坦普羅爾等等。1920年7月另一支準軍事警察部隊由2214名前英國陸軍軍官組成的預備隊到達愛爾蘭,預備隊的聲譽由于虐待平民和黑棕部隊一樣差,但是往往更有效率與更樂意對付共和軍。報復政策牽涉到輿論譴責、官方否認與長官意志被休·塞西爾勛爵廣為人知地諷刺道:“似乎不存在報復已經(jīng)成為共識,但是它非常有效?!?/p>

(十四)1920年8月英國國會通過在愛爾蘭恢復秩序法,停發(fā)所有的逮捕令,因為很大一部分逮捕令被用于皇家部隊的成員,它們被“軍事質詢庭”所代替。這項法案被歷史學家解讀為戴維·勞合·喬治選擇鎮(zhèn)壓愛爾蘭的叛亂而不是與共和派領導層進行談判,結果暴力活動從夏天開始穩(wěn)步升級,至1920年11月大爆發(fā)直到1921年七月止。1920年11月21日柯林斯的小隊在都柏林的不同地區(qū)干掉18個英國特工(人稱“開羅幫”),作為報復的預備隊乘卡車開到正在舉行足球比賽的科羅克公園(都柏林的GAA足球和愛爾蘭曲棍球場),胡亂向人群射擊。14名手無寸鐵的民眾被槍殺,65人受傷。當天晚些時候兩名共和派犯人和一名無關但被一同逮捕的友人莫須有地在越獄時被擊斃(事實上是處決)在都柏林城堡,這一天成為眾所周知的血腥星期天。1920年11月28日僅僅血腥星期天一周之后共和軍的西科克部隊在湯姆·巴里的帶領下,在科克郡的基爾米克爾伏擊一支預備隊的巡邏隊,18人中被打死17人,這項行動標志著沖突開始急劇升級。芒斯特省的科克郡、凱瑞郡、利默里克郡和蒂珀雷里郡在12月10日全部實行軍事管制,不久之后的1921年1月正式報復行動被英國批準,在科克的米德勒頓7幢建筑被焚燒,三月愛爾蘭國會對英國宣戰(zhàn)。

(十五)科克的市長特倫斯·麥克斯溫利與另兩名共和軍囚犯11月在倫敦伯利克斯頓監(jiān)獄的絕食抗議中死去,聆訊此次死亡事件的陪審團的裁決稱,有針對勞合·喬治(英國首相)和地區(qū)巡官斯旺奇及其他人的謀殺陰謀,斯旺奇隨后在安特里姆郡的利斯本被捕殺。1920年12月11日科克市中心被英軍付之一炬,并且阻止消防員前去救火,以報復共和軍在該城的偷襲。接下來的八個月直到1921年7月的停戰(zhàn)協(xié)議為止,沖突中不斷上升的死亡數(shù)字敲響警鐘,僅在1920年一月至7月就有1000人死亡,死者包括保安隊警察,英軍士兵、共和軍志愿者和平民,這代表在整場沖突的三年當中傷亡人數(shù)的七成,4500名共和軍人員(以及被懷疑是同情者)在此期間被拘留。1921年2月1日第一名共和軍在軍事管制法下被處死,科克郡磨坊街鎮(zhèn)的Cornelius Murphy在科克市被槍決,28日另外6人也在科克市被處決,在戰(zhàn)爭過程中總共正式有14名共和志愿軍被處決。1921年3月19日湯姆·巴里的100名善戰(zhàn)的西科克共和軍對1200名英軍進行一場大規(guī)模戰(zhàn)斗行動——克羅斯巴里伏擊戰(zhàn),巴里的戰(zhàn)士們勉強地保持不被聚集的英軍部隊包圍并造成對方10-30人的死亡。

(十六)僅2天之后的3月21日凱瑞郡的共和軍在海德福德道口靠近基爾拉尼處襲擊一列火車,打死20名英軍士兵,另有2名共和軍和3名平民死亡。戰(zhàn)爭中的大部分行動規(guī)模較小,但是共和軍在奇襲行動中另有斬獲,比如同樣在1921年3月在磨坊街鎮(zhèn)以及5月和6月在梅奧郡的加羅肯尼迪。然而有同樣眾多的奇襲失敗,最糟糕的情況例如1921年2月科克郡的厄普頓和克隆馬爾特分別有5和12名共和軍被打死,另有更多人被俘獲。梅奧郡的共和軍在基爾米納遭到同等的厄運,在這樣的失敗伏擊之后對于告密者的恐懼經(jīng)常導致大批或真或假的告密者被共和軍槍決。然而共和軍最大的單次行動損失發(fā)生在都柏林,1921年5月25日數(shù)百名共和軍都柏林旅成員在都柏林市中心占領與焚燒海關大樓(愛爾蘭地方政府中心),此舉用于象征性展示英國在愛爾蘭的統(tǒng)治已經(jīng)不堪一擊。但是從軍事觀點來看這是一次慘敗,5名共和軍被打死,80人被俘虜。這顯示共和軍在裝備和訓練上還不能在傳統(tǒng)意義上和英軍對抗,但是這并沒有像有時宣稱的那樣削弱都柏林的共和軍。都柏林旅5月在該城進行107次襲擊,7月進行93次,數(shù)字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但是到了1921年7月大多數(shù)共和軍單位開始長期缺少武器彈藥。

(十七)而且他們的所有游擊戰(zhàn)的成效正如理查德·穆爾卡?;貞洠骸安荒軐⒂④姀拇笥谝粋€特大型警察局的地方趕走?!焙芏嘬娛率穼W家仍然得出結論說共和軍進行一場十分成功和致命的游擊戰(zhàn),迫使英國政府得出共和軍不能在軍事上被擊垮的結論。但是至?;饏f(xié)議為止很多共和派領導人(包括邁克爾·柯林斯)相信如果戰(zhàn)爭進行更長時間,可能像當時那樣組織的共和軍的戰(zhàn)斗就會趨于停頓,因此制定將“戰(zhàn)爭引向英國”的計劃。而共和軍也將戰(zhàn)線擴大至格拉斯哥街頭,經(jīng)濟目標(諸如利物浦的碼頭)被決定炸毀。前一年的11月19座倉庫被共和軍燒毀,負責此類活動的共和軍單位更易逃脫,因為英格蘭并未實施(英國公眾輿論也不會接受)軍事管制,這些行動在?;饏f(xié)定限定后被放棄。在1920年愛爾蘭政府法案(1920年7月提交,1920年12月批準通過)中英國政府嘗試在愛爾蘭南北分別建立兩個自治議會解決沖突,愛爾蘭國會置之不理,認為愛爾蘭共和國已經(jīng)存在,但東北部的聯(lián)合派接受它并準備建立自己的政府。該地區(qū)以新教徒和聯(lián)合派為主,因此暴力活動的模式與國內其他地區(qū)大相徑庭。在南部和西部中沖突在共和軍與英軍之間展開,但在東北部(特別是在貝爾法斯特)中則經(jīng)常演變?yōu)榇蠖鄶?shù)為民族主義者的天主教徒和幾乎全為聯(lián)合派的新教徒之間的教派主義暴力循環(huán)。

(十八)雖然共和軍的襲擊在東北部少于其他地區(qū),聯(lián)合派社區(qū)視其自身為武裝的天主教民族主義者所包圍,后者似乎已經(jīng)控制愛爾蘭其余部分,因此他們將北方天主教社區(qū)作為一整體進行報復。這種行動大多數(shù)為聯(lián)合派領導人所默許,并受到來自英軍的支持。詹姆斯·克雷格在1920年寫道:“?;逝傻幕鶎右呀?jīng)決定采取行動,他們感到形勢如此絕望,除非政府先下手為強,也許讓他們看到為有組織地報復叛亂分子可以采取何種步驟更為明智。”第一輪攻擊與報復爆發(fā)于1920年夏天,1920年7月17日英國上校杰拉德·史密斯在科克城的鄉(xiāng)村俱樂部被暗殺,以報復他所做的鼓勵保安隊隊員報復平民的演講。史密斯來自北部唐郡的班布里奇,他的死導致在班布里奇和德羅摩爾對天主教徒的報復。1920年7月21日保皇派行進到貝爾法斯特的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強迫7000名天主教徒和左翼新教徒停止工作。教派主義暴動在貝爾法斯特與德里爆發(fā),導致40人死亡,大量天主教徒與新教徒無家可歸。1920年8月22日保安隊探長斯旺奇在離開安特里姆郡利斯本時被科克郡共和軍分子槍殺,斯旺奇被一個調查團指控謀殺科克市市長托馬斯·麥克田。

(十九)作為報復的當?shù)氐谋;逝煞贌贡镜奶熘鹘叹用駞^(qū),盡管時候有多人被起訴縱火,但是當時并無人嘗試阻止攻擊行動。邁克爾·克林斯根據(jù)肖恩·麥肯蒂的建議組織一場對貝爾法斯特商品的抵制行動,作為對攻擊天主教社區(qū)行為的回應。愛爾蘭國會8月6日批準一項局部抵制行動,在1920年底實現(xiàn)更全面的抵制。暴力活動在新年暫停一段之后,1921年春沖突又趨惡化,北方共和軍單位收到來自都柏林領導人的壓力,要求他們提升攻擊次數(shù)以和國內其他地區(qū)保持一致,此舉讓?;逝煞砰_手腳報復天主教徒。1921年4月貝爾法斯特的共和軍在貝爾法斯特市中心的多尼戈爾廣場打死兩名預備隊隊員,當晚兩名天主教徒在福爾斯路被殺。1921年7月10日共和軍偷襲貝爾法斯特拉戈蘭街的英軍,接下來的一周作為報復時16名天主教徒被殺,216戶天主教人家被焚燒。?;逝傻耐罋⒅饕蔀鯛査固刂驹杠娛┬校⑸嫦佑芯?、軍隊和后備警察部隊“烏爾斯特特別保安隊”(“B特”)的幫助。更糟的是B特(成立于1920年9月)主要從烏爾斯特志愿軍與橙帶黨中招募,按照歷史學家邁克爾·霍普金斯所說相當于一個官方承認的UVF。

(二十)5月詹姆斯·克雷格來到都柏林會見英國的愛爾蘭總督菲查倫勛爵,并被共和軍秘密送到都柏林會見埃蒙·德瓦萊拉,兩位領導人討論在烏爾斯特達成?;鹋c大赦的可能性。克雷格建議一項基于愛爾蘭政府法案的折衷方案,在地方自治的基礎上實現(xiàn)南部的有限獨立和北部的自治,但是會談未有任何成果,北部的暴力仍然持續(xù)不斷。1921年7月11日?;饏f(xié)定后南方的沖突大致已經(jīng)結束,但是北方戰(zhàn)斗一直持續(xù)至1922年夏。盡管國會在1922年1月接受英愛條約,保證未來北愛爾蘭依然存在,但共和軍與英國部隊從1922年上半年起在新的邊境線上仍有零星沖突。這部分反映邁克爾·柯林斯對條約的觀點,認為只是一種策略或者墊腳石,而不是最終解決方案。在德里郡一群正在當?shù)芈糜蔚拿赡脻h蓋爾足球隊的共和軍分子被逮捕,作為報復的邁克爾·柯林斯在菲爾瑪納與泰隆將42名?;逝沙蓡T扣為人質。前去營救的B特在南方的克隆斯遭到埋伏,4人被打死。盡管2月底設立邊境調查團以居中調停,但3月還是有三座英國軍營遭到共和軍偷襲,所有這些行動都在貝爾法斯特遭到血腥報復。溫斯頓·丘吉爾在1922年1月21日安排一次柯林斯與詹姆斯·克雷格的會面,南方對貝爾法斯特商品的抵制解除,但是幾周之后又被再次實施。兩位領導人進行幾次更深入的會見,但是除了3月30日的“宣布和平”的共同宣言外暴力活動仍然繼續(xù)。

(二十一)從1922年4月至6月柯林斯發(fā)動一輪對北愛的秘密游擊攻勢,當時共和軍在英愛條約問題上已經(jīng)分裂,但是支持與反對條約的團體都參加該行動。英國送去武裝新的愛爾蘭陸軍的武器實際上送給共和軍單位,而他們的武器則被送到北方,但是這場由共和軍在北方從5月17日至19日發(fā)起的一系列攻擊而開始的攻勢最終證明是場失敗。5月22日聯(lián)合派政治家威廉·特沃德爾被暗殺后350名共和軍在貝爾法斯特被逮捕,使當?shù)亟M織陷于癱瘓。最大的一次沖突發(fā)生在6月,英軍不得不使用炮兵來把一支共和軍部隊從佩提戈村里驅逐出去,其中7人死亡、6人受傷、4人被捕,這是在1919-1922年間最后一次共和軍和英軍的大規(guī)模對抗。對平民展開的教派沖突暴力循環(huán)一直持續(xù)到1922年6月,6月17日為報復殺害2名天主教徒,弗蘭克·艾肯的共和軍單位在南阿馬郡的阿爾特納懷打死6名新教平民。邁克爾·柯林斯認為英軍將領亨利·休·威爾遜應對北方針對天主教徒的襲擊負責,并在1922年將其暗殺,此事件無意中觸發(fā)愛爾蘭內戰(zhàn)(溫斯頓·丘吉爾在事后堅持柯林斯是在打擊反條約共和軍,后者應對此事負責)。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南方內戰(zhàn)的爆發(fā)停止北方的暴力活動,戰(zhàn)爭使東北部的共和軍士氣受挫,并將組織的其余部分的注意力從分裂問題轉移,在1922年柯林斯死后新的愛爾蘭自由邦悄悄地中止對北愛的進攻性政策。

(二十二)在后來的北愛地區(qū)在1920年7月至1922年7月共有557人在政治暴力活動中死亡,其中有303名天主教徒(包括共和軍成員)、172名新教徒以及82名警吏團或英軍成員。貝爾法斯特成為主要戰(zhàn)場,457人在此死亡(267名天主教徒,185名新教徒)天主教民族主義分子爭辯這場暴力是對天主教社區(qū)的大屠殺,受害者中的天主教徒(58%)占大多數(shù),與北愛爾蘭35%的天主教人口不成比例。該戰(zhàn)的另一特色就是雙方對于宣傳手段的應用,英國人嘗試將共和軍描述為反新教的,以此來鼓勵愛爾蘭新教徒中的保皇派以及在英國博取對于英軍殘酷戰(zhàn)術的同情。如果共和軍打死的間諜或合作者是新教徒,那么在公報中經(jīng)常會提到此人的宗教信仰,但如果他們是天主教徒(此種情況更為常見)就相反,此舉用來給予愛爾蘭國內外的印象是共和軍在屠殺新教徒。當局(經(jīng)常是強制地)鼓勵報紙編輯也照此辦理,1921年夏一家倫敦的雜志刊登一系列以“新恐怖之下的愛爾蘭——在軍事管制下的生活”為標題的文章,該系列號稱對愛爾蘭局勢持中立態(tài)度,但卻以非常反感的態(tài)度將共和軍與英國部隊相比。事實上作者歐內斯特·道道爾是一名后備隊隊員,而此系列文章只是都柏林城堡宣傳部(1920年成立)安插的許多文章之一,以影響英國對本國部隊在愛爾蘭的行動感到不安的公眾輿論。

(二十三)1921年2月兩名保皇派分子因為被懷疑殺害當?shù)毓埠蛙姷目品菩值?,被共和軍在科克的埃尼斯基恩打死,兩人都曾是當?shù)胤葱路尹h協(xié)會的成員,至少一打的烏爾斯特志愿軍領導人在之后的幾周內被殺。羅馬天主教教會批評雙方的暴力活動,但特別是對共和軍而言,以保持長期以來的譴責武力共和的傳統(tǒng)?;鶢柲栔鹘谭夷歉┦空f:“任何戰(zhàn)爭若正義與合法則必定建立在成功的希望基礎之上,你們反對強大的大英帝國有何成功的希望?沒有,一點都沒有。而如果它是非法的,為其每死一人都是謀殺。”蒂尤厄姆大主教吉爾馬丁博士寫的一封信稱參加偷襲的共和軍人,違反神的停火協(xié)議,犯了謀殺罪。但是在1921年5月教皇本尼狄克十五世對英國政府感到失望,在一封信中鼓勵英國和愛爾蘭雙方冷靜考慮以形成某種形式的協(xié)議。而英方此前一直努力讓其發(fā)表一項對叛亂的譴責,英國宣稱教皇的評論置英王陛下政府與愛爾蘭殺人犯團伙于平等地位。戴斯蒙德·菲茨杰拉德與厄斯金·柴德斯一直活躍于出版《愛爾蘭新聞簡報》,詳述愛爾蘭和英國報紙不愿或不能揭露的政府暴行,該報被秘密印刷并分發(fā)到全愛爾蘭與國際上的新聞社與美國、歐洲及同情共和的英國的政治人士。從1920年上半年開始當戰(zhàn)爭使愛爾蘭大部分地區(qū)失去控制之后,英軍仍然沒有撤離的跡象。

(二十四)但是新芬黨的宣傳戰(zhàn)的成功使得英國當局放棄使沖突升級的選項,英國內閣從1919年起就從未邀戰(zhàn)。1921年內閣成員溫斯頓·丘吉爾反映說:“什么是另一選擇?以前是對帝國的一小角落施以鎮(zhèn)壓鐵拳,你來我往,尸橫遍野。只有國家要自保時才能夠饒恕這種策略,而任何有理性的人都不能斷言這是自保問題?!?920至1921年共和軍與英國部隊之間的游擊戰(zhàn)死亡人數(shù)超過1400人,其中有363名警察、261名英國正規(guī)軍、550名共和軍志愿者(包括14名被正式處決者)與200名平民。另外還有557人在北愛爾蘭死亡,大多數(shù)為平民(僅在貝爾法斯特就有453人)。因為大多數(shù)人陣亡在7月11日?;饏f(xié)定簽署,愛爾蘭其他地區(qū)停止戰(zhàn)斗之后,戰(zhàn)爭在1921年7月11日以?;饏f(xié)議結束,在某種意義上沖突陷入僵局。在前一年看來大有希望的對話在12月煙消云散,勞合·喬治堅持共和軍首先放下武器投降。在首相受到來自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自由黨、工黨和英國工會總會的反對壓力之后,新的對話在春季展開并締結?;饏f(xié)議。從英國政府的觀點來看共和軍的游擊戰(zhàn)似乎會無限進行下去,造成英國人力財力損失不斷上升,更重要的是英國政府因英軍在愛爾蘭的行為正面對嚴厲的國內外譴責。

(二十五)共和軍領導人(特別是邁克爾·柯林斯)感到當時的共和軍組織的行動無法無限地繼續(xù),它正受到更大的壓力,更多的英國正規(guī)軍被部署到愛爾蘭,而且武器彈藥短缺。對?;饏f(xié)議最初的突破應歸功于三個人——英王喬治五世、南非的揚·史末資將軍和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國王對黑棕部隊在愛爾蘭的所作所為感到不滿在政府內眾所周知,并對事前準備的在新的北愛議會作的演說辭并不滿意,該議會的建立是愛爾蘭分裂的結果。史沫資是國王的密友,建議他應該趁此機會呼吁在愛爾蘭進行和解,國王要求他將自己的想法草擬在紙面上。史沫資準備草稿并抄送國王和勞合·喬治,勞合·喬治于是邀請史沫資參加一次英國內閣咨詢會議,討論勞合·喬治收到的一個有意思的提議。兩人都沒有告知內閣該提議的作者是史沫資,面對史沫資時國王和首相的認可,大臣們不情愿地接受國王準備的愛爾蘭和解演講。這場演說發(fā)表之后獲得大范圍影響,趁此時機勞合·喬治于1921年7月簽署一項與埃蒙·德瓦雷拉談判的倡議。愛爾蘭人沒有意識到演講并沒有到可以代表所有英國政府觀點的程度,而只是由國王、史沫資和勞合·喬治導演的一場和平行動,內閣只是勉強同意,愛爾蘭回應同意和談。

(二十六)德瓦雷拉和勞合·喬治最終同意一項旨在中止戰(zhàn)斗和為細節(jié)談判創(chuàng)造基礎的停火協(xié)定,談判由于英國政府堅持要共和軍首先放下武器推遲幾個月,但是這項要求最終被放棄。英國同意英軍部隊不得邁出營房,大多數(shù)基層共和軍軍官將?;饏f(xié)議解讀為僅僅是戰(zhàn)爭間歇,并繼續(xù)征召和訓練志愿軍。許多共和軍領導仍保持戰(zhàn)斗姿態(tài),這是愛爾蘭內戰(zhàn)爆發(fā)的主要因素之一。他們拒絕接受邁克爾·柯林斯與亞瑟·格利菲斯與英國談判簽訂的英愛條約,最終和平談判成為英愛條約(1921)談判的先導,隨后該條約被三方批準。愛爾蘭國會1921年12月的批準(給予愛爾蘭共和國政治體制中的合法地位),南愛爾蘭下議院1922年1月的批準(按照英方視點之愛爾蘭合法政府的憲政合法地位),英國國會上下兩院的批準。該條約允許根據(jù)1920年愛爾蘭政府法案建立的北愛爾蘭若同意可脫離自由邦,而北愛的確在所列程序下適時達成獨立。雙方同意建立一個愛爾蘭國界委員會,以決定自由邦和北愛之間邊界的確切走向,愛方談判人員明白委員會會按照當?shù)孛褡逯髁x和聯(lián)合派多數(shù)地區(qū)重新劃分邊界。從1920年開始愛爾蘭地方選舉已經(jīng)導致弗馬納郡、蒂龍郡、德里市與許多阿馬郡和倫敦德里郡的選區(qū)(全部在“臨時”邊界的西部和北部)完全成為民族主義者的天下,可能使北愛爾蘭不能獨存。但是委員會選擇使邊界如舊,作為交換時英國不要求自由邦償還所欠的債務。

(二十七)條約為愛爾蘭自由邦建立一個新的政府體制,最初的兩年兩個政府并存,一個“內閣”向愛爾蘭國會負責,由格利菲斯總統(tǒng)領導;另有一個臨時政府名義上向南愛爾蘭下議院負責,由愛爾蘭總督任命(菲查倫勛爵任命柯林斯為臨時政府首腦,據(jù)英方所稱他們會見時讓柯林斯“吻手”,而據(jù)愛方觀點他們會見是為了讓柯林斯接受都柏林城堡的投降)。大多數(shù)愛爾蘭獨立運動領導人愿意接受此項妥協(xié),至少暫時如此,雖然許多軍事共和派并非如此。當中的少數(shù)人參加由辭職的總統(tǒng)埃蒙·德瓦萊拉領導的內戰(zhàn),拒絕接受條約并開始反叛新自由邦政府,譴責后者背叛愛爾蘭共和國的理想。隨后的愛爾蘭內戰(zhàn)一直持續(xù)到1923年年中以反條約派戰(zhàn)敗而告終,內戰(zhàn)造成許多獨立運動領導人斃命,著名的有臨時政府首腦邁克爾·柯林斯、前部長Cathal Brugha,亦有反條約共和黨人哈里·勃蘭德,羅里·歐康納,廉姆·梅洛斯、廉姆·林奇與其他許多人,總傷亡超過對英戰(zhàn)爭前期戰(zhàn)事的數(shù)倍??偨y(tǒng)亞瑟·格里菲斯亦去世,在格里菲斯與柯林斯死后科斯格雷夫成為政府首腦。1922年12月6日愛爾蘭自由邦合法成立后科斯格雷夫成為愛爾蘭自由邦行政會議主席,即第一屆獲得國際承認的獨立愛爾蘭政府首腦。在其晚年作為愛爾蘭共和國總統(tǒng),當問起所犯的最大的政治錯誤時埃蒙·德瓦萊拉答道:“沒有接受(英愛)條約?!?/p>

愛爾蘭內戰(zhàn)

(一)英愛條約產(chǎn)生于愛爾蘭分離主義分子(組織愛爾蘭共和國)與英國政府之間的英愛戰(zhàn)爭(1919-1921),條約規(guī)定成立自治的愛爾蘭國家,控制愛爾蘭大部分人口與土地,擁有自己的軍隊和警察。但是它規(guī)定這個國家正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一樣,是英帝國中的一個自治領,英國君主作為國家元首,而不是像大多數(shù)民族主義者推崇的獨立的共和國。條約也規(guī)定新的愛爾蘭議會的成員必須宣讀如下的“效忠誓詞”:“我莊嚴宣誓誠心信服與效忠依法成立之愛爾蘭自由邦憲法,依照愛爾蘭一般公民之職責,與大不列顛及其依附與加入之大英國家聯(lián)邦之組成國家,忠于國王喬治五世陛下及其子嗣和合法繼承人?!痹撌脑~引起許多愛爾蘭共和派分子強烈反對。在條約之下新的國家不是被稱作共和國而是一個“自由邦”,并且只包括愛爾蘭西部與南部的26郡,剩下的六郡作為北愛爾蘭仍然留在聯(lián)合王國內,幾個戰(zhàn)略港口仍然被皇家海軍占領。 雖然如此領導愛爾蘭談判團的共和派領導人邁克爾·柯林斯勸說道條約沒有給予所有民族渴望和追求的最根本的自由,而是實現(xiàn)自由的自由。之后的事件最終證明他是對的,自由邦后來演變成為一個獨立的共和國,但是1922年時反條約斗士們相信條約永遠不會導致愛爾蘭的完全獨立。在條約問題上的分裂是非常個人化的,雙方的領導者們在獨立戰(zhàn)爭中曾經(jīng)是密友與同志,這使得他們?yōu)橹畣拭囊庖姴缓透油纯唷?/p>

(二)邁克爾·柯林斯覺得埃蒙·德·瓦萊拉派他當全權代表進行條約談判,是因為他知道英國人不會在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上讓步,他要柯林斯承擔接受妥協(xié)方案的指責。于是當?shù)峦呷R拉拒絕支持全權代表們與大衛(wèi)·勞合·喬治和溫斯頓·丘吉爾達成的協(xié)定時柯林斯深深感到被出賣,對德瓦萊拉來說他對柯林斯與亞瑟·格里菲斯沒有征求他和愛爾蘭內閣的意見就簽署條約感到震怒。愛爾蘭國會在1922年1月7日以64票對57票勉強通過英愛條約,條約被批準之后一個以邁克爾·柯林斯與亞瑟·格里菲斯為首的“臨時政府”成立,用以將權力從英國政府移交到愛爾蘭自由邦。由于條約被批準埃蒙·德·瓦萊拉辭去共和國總統(tǒng)職務,帶領反對條約的新芬黨派別離開國會,他挑戰(zhàn)國會批準條約的權力,聲稱它的成員違背他們對愛爾蘭共和國的誓詞。德瓦萊拉之后嘗試改善妥協(xié)方案,使新的愛爾蘭自由邦擁有與英聯(lián)邦的“外部聯(lián)系”,而不是它的成員。更嚴重的是大部分愛爾蘭共和軍的軍官也反對條約,并于1922年3月軍隊會議上宣布拒絕承認愛爾蘭國會接受條約的權力。反條約共和軍組建他們自己的“軍隊執(zhí)行會”,并承認其為該國真正的政府,但是雙方都想避免內戰(zhàn)??铝炙菇⒁粋€“軍隊再統(tǒng)一委員會”來重新統(tǒng)一共和軍,并和德瓦萊拉的反條約政治追隨者們訂立選舉協(xié)定,共同計劃在1922年自由邦的第一次大選中競選,之后成立聯(lián)合政府。

(三)他也嘗試以同意新國家的共和式憲法(對英國君主一字不提)來換取與反條約共和軍領袖們的妥協(xié),共和軍領袖們如廉姆·林奇已準備接受妥協(xié),但是共和派憲法因為違反條約條文被英國否決,英方威脅對自由邦實施貿易封鎖,除非條約得到完全實施??铝炙姑銖娡?,此舉完全破壞贊成與反對條約派別之間的選舉協(xié)定,雙方在1922年6月18日的愛爾蘭大選中作為敵對黨派參選,雙方都自稱為新芬黨。贊成條約的新芬黨以239193票對133864票戰(zhàn)勝反條約新芬黨,另有247226人投了其他黨派的票,這些黨派都是支持條約的。大選顯示愛爾蘭選民支持條約與愛爾蘭自由邦的建立以及新芬黨已不能代表全體人民,但德瓦萊拉和他的政治追隨者與大多數(shù)共和軍繼續(xù)反對條約。有人引述德瓦萊拉的話說:“多數(shù)人也沒有權利做錯事?!蓖瑫r在邁克爾·柯林斯與亞瑟·格里菲斯領導下按照條約成立臨時政府以建立愛爾蘭自由邦,并組建代替愛爾蘭共和軍的愛爾蘭國民軍和一支新的警察部隊,但是由于當初設想新的軍隊會以共和軍為核心組建,反條約共和軍部隊被獲準接管英國軍營并接收武器。事實上這意味著至1922年夏自由邦的臨時政府只控制著都柏林和一些諸如朗福德這樣共和軍團體支持條約的地區(qū),戰(zhàn)斗最終會在臨時政府試圖在遍布全國,裝備良好與不愿妥協(xié)的反條約共和軍中維護自身權威時爆發(fā),特別是對都柏林的某一強硬團體而言。

(四)1922年4月200名反條約共和軍戰(zhàn)士在羅里·歐康納領導下占領都柏林的四法庭,造成緊張的僵持局面,這些反條約共和派想要面對面與英軍對抗,希望以此團結共和軍的兩大派別對抗共同敵人。但是對那些決心要使自由邦成為現(xiàn)實可行的自治愛爾蘭國家的人來說這是一次叛亂行為,不得不由他們而不是英國人來鎮(zhèn)壓。亞瑟·格里菲斯傾向于立即用武力解決,但邁克爾·柯林斯想要盡一切可能避免戰(zhàn)爭,并不去整治四法庭軍營,直到1922年6月受到英方壓力動手。諷刺的是英國人被柯林斯下令實施的行為搞得失去耐心,他在倫敦暗殺一名英國退休將領亨利·休·威爾遜,因為他負責北愛爾蘭對天主教徒的攻擊行動。溫斯頓·丘吉爾咬定反條約共和軍對暗殺負責,并警告柯林斯他會使用英國部隊進攻四法庭,除非自由邦采取行動。自由邦政府的最后希望在6月27日來到,四法庭的共和軍營劫持“生姜”奧康奈爾(一名新成立的國民軍將領)??铝炙乖诮o予四法庭軍營離開大樓的最后通牒后決定結束僵持狀態(tài),用炮擊四法庭軍營使其投降,政府隨后指定柯林斯為國民軍總司令。這場襲擊不是戰(zhàn)爭的第一槍,英軍移交軍營之時全國各地在支持與反對條約的兩派共和軍之間已經(jīng)沖突不斷,但是這場戰(zhàn)斗代表著轉折點,雙方全面宣戰(zhàn),內戰(zhàn)正式爆發(fā)。

(五)邁克爾·柯林斯接受英方提供的火炮供新的自由邦軍隊使用(雖然內維爾·麥克里迪將軍只交出他在基爾曼哈姆的1萬發(fā)炮彈中的200發(fā)),四法庭的反條約部隊只擁有輕武器,在兩天的炮擊和自由邦部隊的沖鋒(1922年6月28日至30日)后投降。激戰(zhàn)直到7月5日仍在都柏林繼續(xù),奧斯卡·特雷納領導的都柏林旅反條約共和軍部隊占領奧康奈爾大街,引起長達一周的巷戰(zhàn)。這場戰(zhàn)斗造成雙方65死28傷,死者中包括共和派領導人卡哈爾·布魯阿,另外自由邦逮捕500多名共和軍,平民傷亡被認為超過250人。都柏林的戰(zhàn)斗停歇之時自由邦政府已牢牢控制愛爾蘭首都,反條約武裝則分散至全國各地,主要在南部和西部。內戰(zhàn)的爆發(fā)迫使支持和反對條約者選邊站,條約支持者被稱為“條約贊成派”或“自由邦軍”,法律上稱作“國民軍”。反對者稱作“反條約派”、“非正規(guī)軍”或“共和派”,而且繼續(xù)自稱為“共和軍”。反條約共和軍宣稱它在保衛(wèi)1916年復活節(jié)起義期間宣告成立,并被第一屆愛爾蘭國會確認,但之后被接受自由邦妥協(xié)者拋棄的愛爾蘭共和國。埃蒙·德·瓦萊拉宣稱他會像一名普通共和軍志愿者一樣為國效勞,并將反條約共和派的領導權交給諸如共和軍總參謀長廉姆·林奇這樣的軍事指揮官,內戰(zhàn)分裂共和軍。內戰(zhàn)爆發(fā)時反條約共和軍(集中在南部和西部)數(shù)量上超過支持自由邦的部隊,即1.5萬人對7000人。

(六)但是反條約共和軍缺少有效的指揮體系,明確的戰(zhàn)略和足夠的武器。戰(zhàn)爭開始時他們只有6780支步槍和少數(shù)機槍,大多數(shù)戰(zhàn)士僅裝備獵槍,他們也從英軍手中取得少數(shù)裝甲車。更重要的是沒有任何火炮,結果是在整場戰(zhàn)爭中他們一直被迫采取守勢。自由邦在戰(zhàn)爭開始之后飛速擴充部隊,邁克爾·柯林斯和他的同僚們有能力建立一支能制服田野中的游擊隊的軍隊,英國補給的火炮、飛機、裝甲車、機槍、輕武器和彈藥對支持條約部隊幫助極大。國民軍至1922年8月達到1.4萬人,1922年末達到3.8萬人,至戰(zhàn)爭結束時已膨脹至5.5萬人、3500名軍官,遠遠超出愛爾蘭自由邦和平時期所需支持武裝??铝炙沟淖罾溲墓俦鴣碜运趷蹱柼m獨立戰(zhàn)爭中指揮的都柏林“現(xiàn)役部隊”(共和軍都柏林旅的精銳部隊),特別是他的暗殺“小隊”在國民軍當中他們被稱作都柏林衛(wèi)隊,從戰(zhàn)爭開始到結束這支部隊卷入數(shù)起惡名遠揚的對反條約游擊隊的施暴事件。多數(shù)國民軍軍官和士兵是支持條約的共和軍人,但是新軍隊的許多新成員是一次大戰(zhàn)中曾在英軍中服役的失業(yè)老兵,前英軍軍官也被招募作為技術專家。共和派利用此事大肆宣傳,宣稱自由邦只是英國的代理人部隊。但是實際上自由邦士兵中的大部分是新兵,沒有在一次大戰(zhàn)或愛爾蘭獨立戰(zhàn)爭中的任何軍事經(jīng)驗。都柏林落在支持條約派手中,而沖突則蔓延到全國。戰(zhàn)爭以反條約武裝占領科克、利默里克和沃特福德,自行宣布成立獨立的“芒斯特共和國”為起點。

(七)但是反條約一方的裝備不足以發(fā)動常規(guī)戰(zhàn)爭,他們缺少炮兵和裝甲部隊,自由邦卻可從英國獲得,結果是廉姆·林奇不能夠利用共和派初期在數(shù)量和領土上的優(yōu)勢,他僅僅希望“芒斯特共和國”支持足夠久以迫使英國重新就條約進行談判。但是愛爾蘭的大城市全部在1922年8月比較輕松地被自由邦奪取,邁克爾·柯林斯、理查德·穆爾卡希和歐因·奧達菲策劃自由邦在全國范圍內的攻勢,派遣縱隊從陸路奪取西部的利默里克和東南部的沃特福德,派部隊從水路奪取南部的科克郡與凱里郡和西部的梅奧郡。利默里克7月20日陷落,沃特福德于同日陷落,科克市在自由邦在衢西市從海上登陸后于8月10日陷落。另一支去西部的梅奧郡的海上遠征軍使該地區(qū)重回政府掌控,某些地區(qū)共和派進行堅決的抵抗,但是沒有一處能夠戰(zhàn)勝裝備炮兵和裝甲部隊的正規(guī)軍。自由邦保衛(wèi)戰(zhàn)中只有一處進行正規(guī)戰(zhàn)斗,就是基爾馬洛克戰(zhàn)役,發(fā)生在自由邦部隊從利默里克向南進軍時。政府在主要城市的勝利開始一段非決定性的游擊戰(zhàn)時期,反條約共和軍部隊分散開來,堅持在諸如南部的科克郡和凱里郡西部、韋克斯福德郡東部和斯萊戈郡與梅奧郡這樣的地區(qū)。零星戰(zhàn)斗也在丹托克周圍爆發(fā),那里是弗蘭克·艾肯和愛爾蘭共和軍第四北方師的基地所在,戰(zhàn)爭斷斷續(xù)續(xù)進行八個多月才結束,在愛爾蘭獨立戰(zhàn)爭中是盟友的領導者們被暗殺和處決給這段時期打上深深印記。

(八)總參謀長邁克爾·柯林斯在1922年8月一次反條約共和派的伏擊中于科克郡家附近的花口村身亡,柯林斯的死使自由邦領導層對于共和派更加懷恨在心,很有可能導致之后的沖突墮落為施暴與復仇的循環(huán)。亞瑟·格利菲斯(自由邦總統(tǒng))在十天前腦溢血而死,自由邦政府落到柯斯格雷夫手中,自由邦部隊則歸理查德·穆爾卡希將軍指揮。1922年10月埃蒙·德·瓦萊拉與反條約派議員建立他們自己的“共和政府”作為自由邦之對立,但是當時反條約一方已經(jīng)要地盡失,德瓦萊拉的“政府”在民眾中沒有權威。無論怎樣共和軍領導人對此不屑一顧,把自己的軍事領導看成共和派的即存權威。內戰(zhàn)的最后階段蛻變成一系列的暴行,給愛爾蘭政治生活留下無限辛酸。自由邦從1922年11月17日開始處決共和派囚犯,四名共和軍成員被行刑隊槍決,之后是11月24日為人稱頌的作家和條約談判代表羅伯特·厄斯金·錢德斯。在內戰(zhàn)期間自由邦一共正式批準處決77名反條約囚犯,反條約共和軍為報復暗殺議員肖恩·黑爾斯。1922年12月7日黑爾斯死后第二天四名從戰(zhàn)爭第一個星期開始就被關押的著名的共和派成員(每省一個,分別是羅里·奧康納、廉姆·梅洛斯,理查德·巴雷特與喬·麥凱爾維)為報復殺死黑爾斯而被處決,自由邦部隊(特別是在凱里郡)游擊戰(zhàn)最激烈的地方開始不公開地處決抓獲的反條約戰(zhàn)士。

(九)最臭名昭著的例子是在巴里希第,九名共和派囚犯被綁在地雷上,隨后地雷被引爆,幸存者被機槍掃射。反條約共和軍不能維持一場有效的游擊戰(zhàn)爭,因為大多數(shù)愛爾蘭民眾不支持他們。這在戰(zhàn)后的大選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蓋爾人協(xié)會(自由邦黨)輕而易舉贏得勝利(結果見愛爾蘭1923年大選)。羅馬天主教會也支持自由邦,認為它是國家的合法政府,并將反條約共和軍開除出教,拒絕給反條約戰(zhàn)士主持圣餐禮。1922年10月10日天主教會愛爾蘭大主教簽發(fā)一份正式聲明,將反條約運動描述為:“一個沒有任何合法權限的謀殺和暗殺體系,非正規(guī)軍發(fā)動的游擊戰(zhàn)沒有道義支持,因此殺害國民軍人是在神面前的謀殺。奪取公私財物是搶劫,毀壞道路、橋梁和鐵道是犯罪。所有反對此教喻,參與上述罪行的都犯欺天大罪,如其堅持此種罪惡行為則不能被告解赦免,也要被逐出圣餐禮?!痹摿霎敃r影響很多天主教愛爾蘭人。缺乏公眾支持讓政府一戰(zhàn)到底的決心和自身的意志力缺乏都對反條約共和軍的戰(zhàn)敗起了作用,1923年2月共和派領導人廉姆·迪西已經(jīng)向自由邦投降并號召其他共和派分子也投降,隨著沖突逐漸轉變成為支持條約派事實上的勝利。德瓦萊拉要求共和軍領導層下令停火,但是遭到拒絕。某些歷史學家提出共和派不肯妥協(xié)的領導人廉姆·林奇在4月10日在沃特福德郡諾克米爾唐山區(qū)一場戰(zhàn)斗中戰(zhàn)死,使得更加實際的弗蘭克·艾肯接替共和軍參謀長位置,能夠下令停止看來毫無意義的戰(zhàn)斗。

(十)艾肯于5月1日就任共和軍領導,此前一天他代表反條約部隊宣布?;?,接下來艾肯于5月24日下令共和軍志愿者放下武器,而不是投降或者繼續(xù)不可能取勝的戰(zhàn)斗。成千反條約共和軍成員(包括埃蒙·德·瓦萊拉)被自由邦部隊在戰(zhàn)爭結束后幾周內逮捕,當時他們已經(jīng)放下武器回家。雖然內戰(zhàn)的起因是英愛條約,但隨著戰(zhàn)事的發(fā)展共和派也尋求將自己的行動理由定義為傳統(tǒng)的共和主義的為了“無產(chǎn)者”,結果就是戰(zhàn)爭中愛爾蘭的英國大地主與一些并不十分富有的新教徒?;逝梢彩艿揭u擊。舊地主階級的192座豪宅在戰(zhàn)爭中被共和派摧毀,所宣稱的理由是某些地主成為了自由邦參議員,比如說屬于梅奧伯爵的納斯附近的帕莫斯唐宅、梅奧郡的莫爾廳以及奧立弗·圣約翰·戈加蒂的房子。但是也有其他因素起著作用,很多但不是所有這些人曾經(jīng)在獨立戰(zhàn)爭中支持英軍,這種支持大多只是精神上的,但是有時會表現(xiàn)為在沖突中對英軍的積極協(xié)助。這些襲擊應該在1921年7月11日?;鸷蠼Y束,但是實際上在?;鸷笕匀焕^續(xù)有襲擊,并在內戰(zhàn)得到升級。地主階級中的很多人是農(nóng)村階級敵對中的焦點,從1880年土地戰(zhàn)爭開始這個問題就日益白熱化。雖然1903年的溫德漢姆法案允許佃農(nóng)從地主那里購買土地,但是有很多沒有被租種的土地,某些共和主義分子追隨邁克爾·達維特的政策(即所有土地都應該為“國家”所有)。

(十一)這使以前的地主獨立后的處境艱難,在內戰(zhàn)的無政府狀態(tài)中易成為目標。有時這些襲擊有教派主義的暗示,雖然大多數(shù)反條約共和軍并不區(qū)分愛爾蘭政府支持者是天主教徒還是新教徒。很多襲擊事件很難尋找動機,比如某些不關心政治的“英裔愛爾蘭”新教徒的財產(chǎn)被付之一炬,如赫拉斯·普朗科特,他幫助建立農(nóng)村合作計劃,但所有吉尼斯家族的財產(chǎn)都完好無損。自由邦努力保護新教徒和他們的財產(chǎn),特別是在勞斯郡中為此專門成立一支特別警察部隊。至今為止對于新教徒在這段時間受到多大程度的脅迫眾說紛紜,但是很多人在內戰(zhàn)中和戰(zhàn)后離開愛爾蘭。內戰(zhàn)短暫而血腥,許多上層人物犧牲,包括邁克爾·柯林斯。雙方都有暴行上演,反條約武裝謀殺議員,燒毀多處古跡,政府正式或暗地處決反條約囚犯。支持條約的國民軍傷亡800余人,總共4000人死亡,另外有 200名共和軍被拘押直至內戰(zhàn)結束,大多數(shù)在1924年以前仍未釋放。1923年10月至11月多達8000名共和軍囚犯進行絕食以抗議繼續(xù)被監(jiān)禁,但是愛爾蘭內戰(zhàn)的傷亡是否可能更加慘重仍有爭議,死者人數(shù)與當時其他內戰(zhàn)(如俄國內戰(zhàn)與西班牙內戰(zhàn))相比微不足道。此外新的警察部隊“內務衛(wèi)隊”并未牽扯其中,意即自由邦可在戰(zhàn)后建立一支非武裝且政治中立的警察部隊。

(十二)愛爾蘭內戰(zhàn)在愛爾蘭民族主義派別之間進行,意味著北愛爾蘭問題被忽略,愛爾蘭得以從更加血腥的基于民族和教派分別的愛爾蘭東北六郡內戰(zhàn)中幸免。事實上因為愛爾蘭內戰(zhàn),北愛爾蘭得以鞏固其存在,愛爾蘭的一部分得以在可預見的未來保持穩(wěn)定。戰(zhàn)爭使北方聯(lián)合派加強對任何形式的民族主義的偏見,柯林斯直到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很可能直到死前,一直在計劃發(fā)動對于北愛政府的秘密游擊戰(zhàn)役,不斷向北方的共和軍部隊輸送武器,直到最后。如果愛爾蘭內戰(zhàn)未爆發(fā),這可能導致南北對峙,結果反條約共和軍直到在內戰(zhàn)中失敗之后才認真考慮是否在英國統(tǒng)治下的北愛爾蘭進行武裝行動(首個嚴肅的建議在1930年代后期提出)。共和軍北方部隊在內戰(zhàn)中由于柯林斯的政策大部分支持自由邦,超過500名成員加入新的自由邦國民軍。共和派部隊在1922年七八月間放棄據(jù)點時焚燒占領過的許多建筑物和商店,之后的游擊戰(zhàn)也造成重創(chuàng),自由邦經(jīng)濟在最初成立的幾年里發(fā)展緩慢,共和派對鐵道系統(tǒng)與公路的系統(tǒng)性破壞對自由邦經(jīng)濟打擊尤甚。自由邦為戰(zhàn)爭支付軍費另有1700萬鎊,新的自由邦1923年度財政赤字到達400萬英鎊,這對新的自由邦是一大困難,也影響到邊界委員會的談判工作,直到1925年才得以解決。自由邦同意放棄對北愛爾蘭民族派占壓倒性多數(shù)的地區(qū)的領土要求,作為回報1921年停火協(xié)定中商定的帝國債務不被要求歸還。

(十三)1926年在說服大多數(shù)反條約共和軍或反條約新芬黨接收現(xiàn)狀、作為演進為共和國的基礎失敗后,德瓦萊拉與艾肯領導的一大派別脫離,重歸憲政體制,創(chuàng)立共和黨。共和黨成為在愛爾蘭政治中的占統(tǒng)治地位的黨派,新芬黨反而成為孤立的小黨。共和軍當時比新芬黨人數(shù)更多,更有影響,也仍然保持著與共和黨的聯(lián)系(雖然不是直接聯(lián)系),直到1935年被德·瓦萊拉所禁止。就像大多數(shù)內戰(zhàn)一樣自相殘殺的沖突遺留下來的創(chuàng)傷直到今天仍繼續(xù)影響愛爾蘭政治,共和國最大的兩個政黨仍然是共和黨和統(tǒng)一黨,1922年反條約和支持條約派各自的繼承者。直到1970年代幾乎所有的愛爾蘭著名政治家都是內戰(zhàn)老兵,此事嚴重影響愛爾蘭兩大政黨的關系。內戰(zhàn)老兵例如共和派的埃蒙·德·瓦萊拉、弗蘭克·艾肯、托德·安德魯斯、肖恩·勒馬斯和自由邦派的科斯格雷夫、理查德·穆爾卡希和凱文·奧希金斯。另外他們的很多子女也都成為政治家,這意味著內戰(zhàn)的創(chuàng)傷被傳至第三代。1930年代共和黨第一次取得政權之后在一段時間之內似乎內戰(zhàn)可能再次在愛爾蘭共和軍和支持自由邦的藍衫黨之間爆發(fā),幸運的是這次危機被避免,直到1950年代政治暴力不再在愛爾蘭共和國政壇占據(jù)顯要位置。然而分裂出來的共和軍繼續(xù)用各種形式存在著,直到1980年代它仍然宣稱是1918年宣布成立,被1921年條約廢除的愛爾蘭共和國的臨時政府。有些人(如著名的邁克爾·邁克道威爾)宣稱這種可以上溯到內戰(zhàn)時期的觀點,仍然是臨時派共和軍的政治基石。

阿瑟·尼維爾·張伯倫

(一)阿瑟·內維爾·張伯倫(1869年3月18日—1940年11月9日)是英國政治家,1937年到1940年任英國首相,他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對希特勒執(zhí)政的納粹德國實行綏靖政策而倍受譴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積極主張推薦綏靖政策而聞名,使法西斯主義氣勢大增,綏靖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加速原因。1869年3月18日出生于英國伯明翰市,他的父親約瑟夫曾擔任伯明翰市市長和內閣殖民地大臣等職,他的異母長兄奧斯汀曾擔任郵政總局局長、財政大臣、印度大臣、掌璽大臣、外交大臣和第一海軍大臣等職。張伯倫父親的前妻只生下奧斯汀后即去世,而張伯倫親生母親也在他6歲時去世,所以張伯倫從小非常內向。張伯倫早年入讀拉格比公學,由于性格內向的關系而不愿意參加學校的辯論學會,直至后來因為愛爾蘭自治的議題而加入。在學期間他開始對植物學和鳥類感興趣,在日后成為業(yè)余鳥類學家,并加入皇家園藝學會。他也熱愛音樂和文學,以后在關鍵時刻經(jīng)常引用莎士比亞的名句,晚年也喜好釣魚。大學時期他就讀于伯明翰大學的前身瑪松科學學院,除開沒有接受大學教育的首相以外,他是歷史上僅有的三位不是從牛津大學或劍橋大學畢業(yè)的首相之一(另外兩位是1846年至1852年擔任首相的約翰·羅素勛爵,他在愛丁堡大學畢業(yè);自1762年至1763年任相的第三代比特伯爵約翰·斯圖爾特,他在萊頓大學畢業(yè))。

(二)1889年伯明翰梅森學院(今伯明翰大學)畢業(yè),張伯倫學習的是冶金學,但畢業(yè)后到了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工作。1890年他們家財政狀況不景氣,他和兄長奧斯汀到南美安德羅斯島經(jīng)營菠蘿麻種植園,但沒有成功。1896年種植園倒閉,他回到英國?;貒笏氖聵I(yè)倒很順利,他先后在伯明翰幾家工廠擔任經(jīng)理,經(jīng)營金屬制造業(yè),逐漸有了名氣,成為一位成功的經(jīng)理。1911年他被選為伯明翰市議會議員,并擔任市政計劃委員會主席,同年他與安妮·維爾·柯爾(1883年—1967年)結婚。1915年他成為伯明翰市市長,在他的努力下促使成立伯明翰交響樂團和全英國唯一一間市立銀行,1916年他被再次選舉為市長。1916年12月身在倫敦的張伯倫獲新首相勞合·喬治邀請擔任新政府的國家服務總監(jiān),為軍工企業(yè)招募勞力,但他的成績不佳,勞合·喬治非常不滿意。1917年張伯倫辭職,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他們倆人始終互相排斥。由于出任國民兵役總監(jiān)時遭遇挫折,遂激發(fā)張伯倫決定參加國會競選,并成功在1918年大選成為下議院議員,當時他已經(jīng)49歲。雖然他的兄長已在內閣供職,政府又提供一個衛(wèi)生部的初級職位給張伯倫,但他因為不愿在勞合·喬治的政府供職而加以拒絕,而且又拒絕封為“爵士”。盡管其兄長在1921年出任下議院保守黨黨魁,但張伯倫在國會的最初四年都只是甚少發(fā)言的后座議員。

(三)1922年伯納爾·勞任新首相,張伯倫亦終于出任郵政總局局長,并在1923年以衛(wèi)生部長的身份加入內閣。4個月后鮑德溫擔任首相,他任命張伯倫為財政大臣,但由于政府在1924年1月倒臺,因此張伯倫不及發(fā)表財政預算案。1924年保守黨贏得大選,但張伯倫在自己選區(qū)僅以77票之差擊敗工黨候選人,差一點議席不保。在新政府中張伯倫又擔任衛(wèi)生部長,在任期4年半期間他成功在國會通過21項法案。張伯倫雖然在1929年大選保住議席,但保守黨總體上卻在大選大敗,改由工黨執(zhí)政。保守黨內部其時沖突和分歧叢生,而張伯倫則在1930年出任新設的保守黨主席一職,而且又創(chuàng)立保守黨研究部,因此他一時間被視為下任黨魁的熱門人選。然而鮑德溫很快卷土重來,繼續(xù)出任黨魁達7年。但自丘吉爾因印度自治問題而辭去保守黨黨內商業(yè)委員會的職務后,張伯倫又被視為鮑德溫的當然繼承人。面對嚴峻的經(jīng)濟問題時工黨首相麥克唐納在1931年解散政府,重新改組組成各黨派參加的聯(lián)合政府,張伯倫又被任命為衛(wèi)生部長。同年很快進行議會選舉,議會選舉后張伯倫第二次擔任財政大臣。任內就實施保護性關稅的問題引起軒然大波外,又大副削減政府開支,并在任內促成英國在1932年免除償還一次大戰(zhàn)之債務。

(四)張伯倫一直擔任財政大臣到1937年,而1935年鮑德溫擔任首相后張伯倫仍然留任,他在任期間是內閣中最活躍的大臣。1934年他更宣稱戰(zhàn)后經(jīng)濟困難時期已經(jīng)過去,偉大的新希望正在開始。但因為從1935年英國重新開始加強戰(zhàn)備,財政狀況的增長又變緩。不過張伯倫在當時面臨著來自兩方面的壓力,首先是溫斯頓·丘吉爾批評他不重視加強國防開支,但是工黨則稱他為戰(zhàn)爭販子。這最終促使他在1935年大選后提出征收國家防衛(wèi)貢獻稅,以稅收補助軍工,結果引來各方猛烈抨擊。雖然備受抨擊但張伯倫的其他經(jīng)濟政策倒是有效的,他采取一種被稱為理性化的政策,在當時經(jīng)濟蕭條的情況下由政府購買陳舊的工廠和礦山令其倒閉,使得新工廠有條件成立。由于這項政策到了1938年英國已經(jīng)具有用世界上最新技術裝備的工廠,有生產(chǎn)最新式武器的能力。1936年愛德華八世退位,喬治六世繼位,鮑德溫決定退休,由張伯倫接替。1937年5月28日張伯倫正式成為英國首相,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張伯倫并不是一位純粹的保守黨人,他一直不喜歡用保守主義這個詞,而經(jīng)常宣稱自己是聯(lián)合主義。他是一位一神教信仰者,甚至不信仰主張三位一體的英國國教圣公會,他是自格拉夫頓公爵以來首位不信奉國教的英國首相。

(五)張伯倫雖然領導一個各黨派的聯(lián)合政府,但在內閣組成中他從不考慮各黨的平衡,而是依照自己的觀點任用大臣,只任用和自己觀點相同的人,甚至直接任用沒有黨派政治經(jīng)驗的人。張伯倫在國內政策中主張改革,1937年通過《工廠法案》,規(guī)定最長工作時間,工作場所環(huán)境標準,改善工作條件。1938年通過《住房法案》,為改善棚戶區(qū)和住房擁擠區(qū)域提供補助,控制經(jīng)濟住房房租。1937年通過《體育訓練法案》,鼓勵體育訓練和健康飲食,為人民提供義務體檢。1938年通過《煤炭法案》允許不同工業(yè)聯(lián)合,1938年通過《帶薪假日法案》,為一千一百萬工人提供了帶薪休假。當時由于大量國外廉價食品進口,英國國內許多土地荒蕪,農(nóng)民協(xié)會要求對進口食品采取保護性關稅,但是張伯倫拒絕,引起許多農(nóng)民不滿。張伯倫還建議成立奶制品壟斷區(qū),讓奶制品企業(yè)控制價格,政府逐漸取消對牛奶、黃油、奶酪的補貼,但沒有被通過。他的政府還曾經(jīng)主張更為激進的改革,包括廢除鞭刑;改革審判體系;將義務教育體系延長到15歲;建立醫(yī)療保險和家庭補貼等,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政府變更而沒有落實。張伯倫在位時愛爾蘭希望完全獨立成為共和國,制訂一部新憲法,只承認英皇為最高元首,并且自管對外事務,其他則完全獨立。

(六)英國政府承認這種改變,只是公開宣稱愛爾蘭英聯(lián)邦成員的地位沒有改變。張伯倫考慮到當時歐洲的局勢,希望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時愛爾蘭不會加入到和英國敵對的一方,因此作出許多讓步。愛爾蘭希望在北愛爾蘭問題上英國保持中立,但北愛爾蘭選舉出自己的議會,強烈反對加入愛爾蘭,因此愛爾蘭沒有能夠統(tǒng)一,但是愛爾蘭和英國在二戰(zhàn)中還是保持良好的關系。張伯倫和愛爾蘭第一任總統(tǒng)德瓦勒拉保持良好的私人關系,在當時兩人達成的協(xié)議中愛爾蘭收回英國控制的三個港口,但賠付英國一千萬英鎊。這個協(xié)議招致英國國內的一些反對,尤其是來自丘吉爾,但保守黨多數(shù)沒有支持丘吉爾,后來的評論認為這個協(xié)議為在戰(zhàn)時愛爾蘭支持英國鋪平道路。張伯倫政府最受爭議的政策是1939年發(fā)布的關于巴勒斯坦殖民地的白皮書,由于英國政府1917年的宣布的《貝爾福宣言》,允許猶太人以購買巴勒斯坦土地方式回歸,但白皮書宣稱已經(jīng)有45萬猶太人定居到巴勒斯坦。今后要控制這種趨勢,以限制購買土地的方式控制今后五年內只允許7.5萬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這個白皮書引起軒然大波,許多議員甚至內閣成員反對這項政策,戰(zhàn)爭發(fā)生后這項政策沒有能夠通過執(zhí)行。

(七)張伯倫鑒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造成的災難,極端希望以任何代價在歐洲維持和平,認為可以通過談判避免戰(zhàn)爭。張伯倫是受傳統(tǒng)歐洲政治體系教育的人,他的政治對手都承認他是一個誠實的人,他的思路與時代不合,因此他不顧自己內部的反對,尤其是來自丘吉爾的反對。張伯倫力圖和希特勒達成和平,他自己稱之為執(zhí)行一個“綏靖政策”。1938年9月12日希特勒揚言要對捷克斯洛伐克采取軍事行動,德國軍隊開始大規(guī)模地向邊境集結,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立即實行軍事動員,歐洲戰(zhàn)爭大有一觸即發(fā)之勢。張伯倫按捺不住內心的恐懼,9月13日晚他迫不及待地向希特勒發(fā)出一份特急電報:“鑒于局勢日益嚴重,我提議立即前來見你,以尋求和平解決的辦法。我提議乘飛機來,并且準備就在明天啟程。”1938年9月15日張伯倫得到法國同意,拖著衰老的身軀,生平第一次乘飛機抵達慕尼黑,然后又坐火車到達希特勒的別墅所在地——伯希特斯加登。希特勒并沒有按照外交禮儀去機場或火車站迎接,只是在別墅的臺階上靜靜等候張伯倫的光臨,這對一國政府首腦來說的確是不平常的冷遇。張伯倫到達的當天就同希特勒舉行會談,希特勒氣勢洶洶地恐嚇張伯倫,說什么如果因蘇臺德區(qū)問題而引起沖突,他將準備迎接任何戰(zhàn)爭,決不會后退一步。

(八)他詢問張伯倫英國政府是否同意割讓蘇臺德區(qū)(蘇臺德地區(qū)是一個獨特的歷史名稱,是指一戰(zhàn)與二戰(zhàn)期間,捷克斯洛伐克境內鄰近德國講德語居民所居住的地區(qū))。張伯倫當即表示贊成蘇臺德區(qū)脫離捷克斯洛伐克,并表示把這個意見帶回英國,爭取內閣批準并和法國磋商。他再三乞求希特勒不要使用武力,希特勒同意在兩人再次會晤前德方不采取任何軍事行動。 1938年9月16日張伯倫從慕尼黑飛回倫敦,當晚就召開內閣會議,他在同僚面前大肆鼓吹,只有把蘇臺德區(qū)割讓給德國才能避免戰(zhàn)爭。9月18日法國總理達拉第和外交部長龐納應邀到倫敦會談,在張伯倫建議下英法兩國政府制訂一份要求把“凡是蘇臺德區(qū)日耳曼籍居民占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全部領土,都直接轉讓給德意志帝國”的聯(lián)合方案。9月19日英法兩國政府向捷政府發(fā)出照會,強迫貝奈斯接受這個方案。由于捷人民的惱怒和反對,9月20日捷政府拒絕英法建議,對此英法政府十分惱火,威脅貝奈斯政府說如不改變態(tài)度就要負起挑起戰(zhàn)爭的責任。英國以不給捷援助,法國不履行法捷條約相要挾,終于迫使貝奈斯政府就范。9月21日下午捷政府照會英法政府, 以沉痛的心情接受英法兩國的建議,并對捷人民發(fā)表廣播說:“我們沒有別的選擇,因為我們被人拋棄了。”

(九)1938年9月22日這位自命為歐洲和平使者的張伯倫違背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意愿,無視世界輿論的責難,夾著公文包并帶著英法聯(lián)合方案登上飛機,第二次飛往德國,繼續(xù)與希特勒進行骯臟的政治交易。 這次會談在萊茵河畔戈德斯堡舉行,會談一開始張伯倫就滔滔不絕訴說他如何經(jīng)過一番艱苦的努力使英法政府和捷政府接受希特勒在上次會談時提出的要求,他以為這樣希特勒就該表示滿意了,但是法西斯的欲望是難以填平的。希特勒又向張伯倫提出更高的要價,在幾天之內捷克斯洛伐克軍隊和警察立即撤出蘇臺德區(qū),由德國對蘇臺德區(qū)實行軍事占領,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其他所有使用德語的地區(qū)也要統(tǒng)統(tǒng)歸并德國。希特勒威脅說如果這些要求遭到拒絕,只好尋求用戰(zhàn)爭解決問題的途徑。張伯倫以調解人身份答應把希特勒提出的戈德斯堡備忘錄轉交給捷克斯洛伐克,并要求在進行調解期間德國不要使用武力。1938年9月25日捷政府拒絕希特勒提出的新要求,堅持同意9月18日的英法聯(lián)合方案。9月26日張伯倫同法國總理達拉第和外交部長龐納進行商談,發(fā)表會談公報,聲稱兩國政府在所有問題上意見一致。當捷政府拒絕戈德斯堡備忘錄后,9月26日希特勒發(fā)表演說再次進行戰(zhàn)爭威脅,大叫什么如果到10月1日蘇臺德區(qū)還沒有交給德國,本人將親自作為第一個士兵去同捷克斯洛伐克作戰(zhàn)。

(十)隨后德國宣布三軍總動員,大有踏平捷克斯洛伐克之勢,對希特勒的演說時張伯倫感到心神不安,他利用希特勒的戰(zhàn)爭叫囂再次給捷政府施加壓力。9月28日他給希特勒又寫了一封信表示愿意再次去柏林,并建議召開英法意三國代表參加的國際會議,努力使希特勒不經(jīng)過戰(zhàn)爭就能實現(xiàn)自己的要求。希特勒表示同意張伯倫的建議,立即向英法意政府首腦發(fā)出邀請。9月29日張伯倫為了完成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骯臟交易第三次飛往德國,29日深夜四國首腦舉行慕尼黑會議,在捷克斯洛伐克代表被排斥在外的情況下按事先達成的交易很快起草出會議文件,決定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qū)及與奧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區(qū)割讓給德國,捷克斯洛伐克慘遭肢解。次日凌晨1時四國首腦在慕尼黑協(xié)定中宣布“原則上同意”為維護歐洲和平而將蘇臺德區(qū)并入德國的計劃,幾個小時以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迫宣布接受“慕尼黑協(xié)定”。30日早晨疲憊不堪的張伯倫與希特勒繼續(xù)會談,簽署“英德宣言”,宣布兩國彼此將永不作戰(zhàn),決心以協(xié)商辦法解決一切爭端。張伯倫對這一紙互不侵犯的宣言十分滿意,回到倫敦即得意忘形地對歡迎的人們揮著那張有希特勒簽字的宣言,宣稱:“從今以后整整—代的和平有了保障?,F(xiàn)在我請你們回去,在你們的床上安心睡覺吧。” 但是受到縱容的侵略者總是欲壑難填,慕尼黑協(xié)定墨跡未干,希特勒即下令出兵占領整個捷克斯洛伐克。此后不到一年希特勒又向波蘭開刀,張伯倫政府在國內人民和世界輿論的壓力下于1939年9月3日對德國宣戰(zhàn)。

(十一)張伯倫在宣戰(zhàn)演說中無可奈何地說:“這對我們大家來說都是一個可悲的日子,而對任何人都沒有比對我來說更為可悲了。我曾為之奮斗過的一切,我曾希望過的一切,在我的公務生活中我曾信奉過的一切都毀滅了?!睆埐畟愒趯Φ滦麘?zhàn)的同時改組內閣,吸收強硬派的代表人物參加戰(zhàn)時內閣,丘吉爾擔任海軍大臣并主持軍事協(xié)調委員會,艾登擔任殖民事務大臣,張伯倫雖然仍為首相,但是影響力卻大為減弱。 德國入侵波蘭后英國和法國表面上在履行保障波蘭安全的諾言,實際上并未出兵援助波蘭。英法軍隊按兵不動、宣而不戰(zhàn),希特勒利用這種“奇怪的戰(zhàn)爭”所提供的大好時機而于1940年4月9日對丹麥和挪威發(fā)動閃電攻擊,英國遠征軍在隨后發(fā)生的挪威戰(zhàn)役中遭到失敗。在5月7日至8日英國下院就遠征軍的失敗及其對形勢的影響舉行的議會辯論中,艾默里議員朝張伯倫高喊:“看在上帝的面上走吧?!鼻笆紫鄤诤稀讨蝿t以辛辣的語調嘲諷說:“首相曾經(jīng)吁請大家作出犧牲,首相應該以身作則,首先作出犧牲。因為在這次戰(zhàn)爭中沒有比首相犧牲自己的職位更能對勝利作出頁獻了?!钡聡?月10日又出動大軍進攻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直逼英法本土,英國輿論嘩然,張伯倫被迫于5月10日引咎辭職,由丘吉爾接任首相職務。

(十二)第一次危機是納粹德國在1938年派兵進駐奧地利并將之吞并,張伯倫政府認為這是一件無法挽回的事件,為此保持沉默。第二次是在1938年9月德國威脅進攻捷克,宣稱要保護蘇臺德地區(qū)的德裔居民。張伯倫和法國總理達拉第一起在慕尼黑和希特勒簽署《慕尼黑協(xié)定》,允許德國吞并蘇臺德地區(qū),幾乎答應希特勒的一切要求,只是要求希特勒不再發(fā)動新的戰(zhàn)爭?;貒笤跈C場張伯倫就揮舞著協(xié)定宣稱:“這是歷史上第二次英國首相從德國帶回保持尊嚴的和平,我相信這就是我們一個時代的和平?!?939年3月希特勒的軍隊入侵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張伯倫感到被欺騙,斷然放棄綏靖政策,宣稱如果納粹進攻波蘭的話英國將給予武裝支援。對于無視納粹德國的崛起時鮑德溫政府應該承擔許多責任,但歷史上張伯倫是最受譴責的,實際上當時他的和平觀念受到許多人的擁護。他倍受譴責主要也因為他個人的頑固、不接受不同意見的特性,他解除所有不同意他對外政策的內閣成員職務。他認為自己作為英國領導的責任就是維持歐洲的和平,他覺得最好的方法是用善意對待德國,盡量滿足他們的愿望。他一廂情愿地以為作為領導的人必然會講道理,所以希特勒也應該是一位講道理的人。張伯倫在戰(zhàn)爭爆發(fā)前有一個綽號:“我愛柏林先生?!?/p>

(十三)不過沒有人能指出如果英國當時不實行綏靖政策結果會有什么不同,當時法國不愿意發(fā)生戰(zhàn)爭,意大利加入軸心國,美國保持孤立主義,英國在當時主要列強中實際上沒有同盟者。張伯倫利用這段時間加速英國重整軍備計劃,健全雷達防御系統(tǒng)和空軍的更新,這一切對于后來的邱吉爾領導的英國保衛(wèi)戰(zhàn)起了關鍵性作用。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但張伯倫政府并沒有立即宣戰(zhàn),因為法國只有防御沒有進攻的意圖。張伯倫只是宣稱如果德國在兩天內撤出波蘭,英國將協(xié)助他們舉行談判。他受到議會的極大壓力,保守黨議員領袖警告他如果再不宣戰(zhàn)的話政府將會垮臺,在取得法國同意和英國步調一致的允諾后直到9月3日英國才正式宣戰(zhàn)。宣戰(zhàn)后張伯倫重新改組政府,邀請丘吉爾進入戰(zhàn)時內閣擔任第一海軍大臣。戰(zhàn)爭開始的頭八個月被稱為“假戰(zhàn)”,因為沒有任何交戰(zhàn)行動,一直維持到希特勒進攻荷蘭時英國才真正進入戰(zhàn)爭。這期間主要沖突發(fā)生在海上,丘吉爾的作用開始顯露出。蘇聯(lián)入侵波蘭和芬蘭引起要求對蘇聯(lián)宣戰(zhàn)的呼聲,但張伯倫認為只有對德國的戰(zhàn)爭結束才有可能,所以英國始終沒有對蘇聯(lián)作出任何表示。1940年4月德國入侵挪威,聯(lián)軍前往幫助挪威,但失敗了而不得不撤回。

(十四)5月7日挪威陷落,一位議員在議會發(fā)言引用克倫威爾解散議會時的宣言:“你們在這里坐的時間太長了,沒有干出任何好事,走吧,讓我們以上帝的名義告訴你們,滾!”第二天國會舉行對張伯倫政府的不信任動議投票,當時有40位原來支持政府的議員投了反對票,雖然政府最終贏得信任投票,但是張伯倫很清楚自己也該下臺了。他希望自己下臺后能組成一個保守黨政府,但議會強烈要求仍然組成聯(lián)合政府。當時有兩個可能的人選——丘吉爾和哈利法克斯勛爵,但哈利法克斯勛爵認為自己作為上議院議員領導政府不合適。張伯倫想要求工黨組成聯(lián)合政府,詢問工黨是否同意,問題是工黨是否同意參加由他自己領導的政府?如果不同意是否同意參加由其他人領導的政府?工黨領導層答應第二天給予答復。5月10日德國入侵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張伯倫原本有意繼續(xù)留任至新一輪的危機完結。不過工黨答復說同意參加聯(lián)合政府,而且不同意由張伯倫領導。最終在1940年5月10日晚張伯倫向國王遞交辭呈,正式推薦丘吉爾繼任英國首相。張伯倫辭去首相職務后仍然是保守黨黨魁,雖然工黨和自由黨慫恿丘吉爾從政府中開除張伯倫,但由于張伯倫仍然得到大部份保守黨議員的支持,所以丘吉爾仍然請他留在戰(zhàn)時內閣。

(十五)丘吉爾最初想任命張伯倫為財政大臣,但受到工黨和自由黨的強烈反對,最后任命他為樞密院議長并掌管重要的樞密院議長委員會。張伯倫繼續(xù)忠實地執(zhí)行自己的工作,并為政府提供許多有益的咨詢。到了1940年德國提出和英國議和的條件,幾乎引起政府的分裂,張伯倫最初支持接受條款,但丘吉爾成功地說服張伯倫和他站在一起反對議和。張伯倫仍然受到大部份保守黨議員的擁護,而丘吉爾卻只受到工黨和自由黨議員的擁護,張伯倫擔心這種現(xiàn)象會削弱政府,于是在各種場合鼓勵保守黨議員支持丘吉爾。但這時開始社會輿論開始不希望張伯倫繼續(xù)在政府任職,并攻擊張伯倫,張伯倫則希望丘吉爾能壓制媒體的攻擊,因為他一直只視丘吉爾為戰(zhàn)時臨時政府,戰(zhàn)后他可以重新回來掌權。但7月份的時候張伯倫的健康狀況開始惡化,并因胃癌而作了手術,雖然其間似有起色。但9月份的時候他的健康狀況已不允許繼續(xù)工作,于是在1940年9月30日他辭去黨魁和樞密院議長的職務回漢普郡養(yǎng)病,但經(jīng)過國王和丘吉爾的特批,國家各種文件仍然送他閱批,使他能了解國家的局勢。1940年11月9日他在漢普郡赫菲爾附近的夏菲爾園病逝,享年71歲,在1941年4月15日張伯倫的房產(chǎn)以84013英鎊的價格賣掉。

慕尼黑會議

(一)1938年9月29~30日是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關于割讓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族聚居區(qū)蘇臺德領土給德國的四國首腦會議,慕尼黑會議召開前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居住著300多萬德意志族,大部分居住在該國的蘇臺德地區(qū)。德國法西斯利用捷克斯洛伐克民族之間問題挑起事端,為侵略制造借口。1933年10月德國扶植蘇臺德日區(qū)德意志族充當侵略工具,1938年3月德國強行兼并奧地利。4月希特勒唆使德意志族人要求蘇臺德區(qū)"自治",同時在德捷邊境集結進行武力威脅,由于捷克斯洛伐克決心抵抗,希特勒被迫暫時退卻。9月12日希特勒在紐倫堡發(fā)表演說,公開宣布要援助蘇臺德德意志族,當晚蘇臺德地區(qū)發(fā)生暴亂,出現(xiàn)九月危機。9月15日張伯倫赴德國伯希特斯加登同希特勒舉行會談,不惜一再退讓,表示英國“承認蘇臺德脫離的原則”。9月19日英法兩國對捷施加壓力,迫其割讓蘇臺德地區(qū),9月21日捷被迫接受英、法建議。9月22日張伯倫再次飛抵德國同希特勒會談,?希特勒又要求兼并更多的領土,并于9月26日以戰(zhàn)爭相威脅,局勢空前緊張。

(二)捷克斯洛伐克位于歐洲中心,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地,早在1937年6月納粹德國就擬訂出侵捷計劃。1938年3月德國在吞并奧地利后即把侵略矛頭轉向捷,企圖以支持“民族自決”為名占領捷克斯洛伐克西部德意志族集中居住的蘇臺德地區(qū)。面對納粹德國的擴張野心時英國、法國政府推行綏靖政策,企圖犧牲捷國家利益而將德國侵略矛頭引向東方,以緩和與德國的矛盾,維護自身安全。為達此目的的英國首相張伯倫在與希特勒會談后同意將蘇臺德地區(qū)割讓給德國,法國總理達拉第則與英國保持一致。1938年9月19日英法聯(lián)合照會捷政府,壓制捷接受德國關于割讓蘇臺德地區(qū)的無理要求,捷政府被迫接受。9月22日張伯倫向希特勒通報這一情況,希特勒則對捷提出更為苛刻的領土要求,捷政府斷然予以拒絕,希特勒則使戰(zhàn)爭訛詐升級。9月29日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國慕尼黑舉行四國首腦會議,于30日凌晨1時簽署《德國、聯(lián)合王國、法國及意大利間的協(xié)定》,即《慕尼黑協(xié)定》。同日捷政府在英法的強大壓力下被迫接受該項協(xié)定,英德兩國簽署共同宣言(后來法德亦簽署共同宣言),決定用協(xié)商辦法處理兩國關系的一切問題,永遠不再投入彼此之間的戰(zhàn)爭。

(三)《慕尼黑協(xié)定》全稱為《關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臺德地區(qū)領土給德國的協(xié)定》,包括8條正文、1個附件和3項聲明。主要內容包括:捷將蘇臺德地區(qū)割讓給德國,德軍于1938年10月完成對上述地區(qū)和其他德意志族占多數(shù)地區(qū)的占領,這些地區(qū)存在的任何設備必須完好地交給德國;對上述不能確定德意志族是否占居民多數(shù)的捷其他地區(qū),應暫由英、法、德、意、捷代表組成的國際委員會占領;于11月底前舉行公民投票以確定其歸屬,并劃定最后邊界;捷政府應在4周內釋放正在服刑的蘇臺德政治犯;有關政府須在3個月內解決捷境內的波蘭和匈牙利少數(shù)民族問題,否則德、英、法、意首腦將再次開會討論;英法保證捷新邊界不受侵略;當捷境內少數(shù)民族問題已解決時德國也將對捷提供保證。慕尼黑會議和《慕尼黑協(xié)定》是英法推行綏靖政策的集中表現(xiàn)(英法是綏靖政策的主要推行者),是希特勒加緊備戰(zhàn)的重要步驟。協(xié)定迫使捷喪失1.1萬平方英里的領土、360萬居民和1/2以上的經(jīng)濟資源,喪失作為邊境地區(qū)安全屏障的防御要塞。破壞法國在中東歐的同盟體系,從而加強納粹德國的經(jīng)濟與軍事實力,助長德國、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氣焰。1939年3月希特勒踐踏在協(xié)定中承諾的國際保證,出兵占領捷全境,英法卻背信棄義卻拒不履行保證捷新邊界的國際義務,慕尼黑會議和《慕尼黑協(xié)定》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

(四)希特勒在德國上臺后積極策劃發(fā)動新的世界大戰(zhàn),1938年他把侵略矛頭指向德國東邊的捷克斯洛伐克。當時德國力量并不大,如果英、法等國加以制止是可以遏止住的,但是英國首相張伯倫和法國總理達拉第非常害怕戰(zhàn)火燒到自己身上,決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當作犧牲品,用來換取德國不侵略自己的保證。為了拍賣捷克斯洛伐克的張伯倫從1938年9月15日到22日,兩次飛往德國和希特勒會談,將捷克斯洛伐克作為禮物送給德國,慫恿希特勒進攻蘇聯(lián)。1938年9月20日張伯倫第二次飛往德國,這一次正式拍板成交,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慕尼黑的褐色“元首宮”里開始會談。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也被帶到會議大樓,但只能呆在會議廳隔壁的房間里坐冷板凳,等待最后的判決。第二天凌晨1時四國在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qū)移交德國的協(xié)定上簽字,當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走出“元首宮”后捷克政府的代表才被叫進會議廳,幾小時后捷克政府正式宣布接受“慕尼黑協(xié)定”。英、法用出賣捷克斯洛伐克換來有希特勒共同簽字的四國所謂“再也不想彼此交戰(zhàn)”的宣言書,在張伯倫和達拉第看來讓德國進捷克斯洛伐克就為德國打開東進的大門,把禍水潑向蘇聯(lián)的勾當告成。所以1938年9月30日張伯倫回到倫敦時,竟得意忘形地揮舞著那張有希特勒簽字的紙片,對那些歡迎他的政府要員和社會名流們說道:“我的好朋友,這是我們的時代的和平?!?br>

(五)其實這是希特勒使用的“聲東擊西”的手法,就是在慕尼黑會議時希特勒對墨索里尼說:“終有一天我們將并肩對英國和法國作戰(zhàn)?!?939年3月德國就侵占整個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德國就以突然襲擊波蘭掀起對英、法的全面帝國主義戰(zhàn)爭,張伯倫以損人的目的開始,以害己的結果告終。嚴格地講蘇臺德地區(qū)并非一個地理概念,它大致包括三部分地區(qū):捷克斯洛伐克東北部易北河與奧得河之間的蘇臺德山脈所在地區(qū);捷克斯洛伐克西北部的奧雷山脈地區(qū);捷克斯洛伐克西南部的波希米亞森林地區(qū),它包括波西米亞、摩拉維亞與奧屬西里西亞的部分地區(q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前的數(shù)百年間,蘇臺德地區(qū)屬于奧地利帝國及后來的奧匈帝國的領土,該地區(qū)以講德語的居民為主。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奧匈帝國戰(zhàn)敗,該國被一分為三,即奧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地區(qū)歸屬捷克斯洛伐克,而當?shù)?50萬講德語的居民從奧匈帝國的主體民族,一下降為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少數(shù)民族,蘇臺德地區(qū)問題由此而起。納粹德國以蘇臺德為題向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歐洲格局進行挑戰(zhàn),在慕尼黑會議后在英法兩國妥協(xié)和同意之下捷克斯洛伐克被迫讓納粹德國占領該地,這只是助長希特勒侵略中歐的野心。最后德國在1939年入侵波蘭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1945年德國戰(zhàn)敗,蘇臺德地區(qū)重歸捷克斯洛伐克,當?shù)氐臄?shù)百萬講德語的居民被驅趕到德國。從1993年開始捷克-斯洛伐克解體,蘇臺德地區(qū)歸屬捷克共和國。


英國歷史沿革(第四十一期)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新干县| 石景山区| 耒阳市| 南涧| 集安市| 永新县| 平阳县| 晋城| 沾化县| 军事| 毕节市| 台南市| 大英县| 定远县| 印江| 梧州市| 石门县| 汉寿县| 普洱| 邢台县| 福建省| 阜宁县| 建湖县| 汝州市| 忻州市| 集安市| 黔江区| 漳平市| 廊坊市| 利辛县| 镇赉县| 石家庄市| 长宁区| 伽师县| 麟游县| 咸阳市| 诸城市| 黔南| 会同县| 杨浦区| 林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