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末老師 | 聽大師課的記錄和感想
鄭杰老師大師課記錄 1.裝飾音 除了學院派對于莫扎特作品的常規(guī)演奏(從上方音開始),也可考慮自己想強調哪個部分或是音符的聲音,比如強調直接發(fā)音(從本音開始),還是想柔和或委婉地發(fā)音(上方音開始) 2.觸鍵 連奏或斷奏,和句法如何演唱(漸強或漸弱)是兩個層面的處理,不要互相影響 比如小提琴演奏中,某些連弓特別容易造成不自然的漸強 3.姿勢 坐姿影響觸鍵,比如想要演奏更貼合、更柔和的聲音,可以調低座椅位置,讓手肘低于琴鍵,演奏時手指更閉攏些,這樣手指重心和觸鍵的面積都會改變,從而會產生不同音質效果 比如小提琴演奏中,想要發(fā)出更厚實、更持續(xù)有力的聲音,右手手肘可調整為稍稍高于琴弓平面 永遠要重視動作和聲音的關系 4.踏板 在K.545呈示部中,左手是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這時運用手踏板處理左手聲部,腳踏板可以只負責右手的旋律聲部,這樣對旋律聲部既有修飾,又不會造成兩個聲部的混沌 踏板類似弦樂的揉弦,作用在于潤飾聲音、引導聽覺去聽演奏者想要強調的音,高超的修飾可以在不同場地下控制回音的效果(只有現(xiàn)場親耳聽到,才會明白這種看起來神乎其神的技巧是什么效果),而這種修飾是不動聲色的 5.忠實于樂譜,分析樂譜 K.545樂譜中出現(xiàn)的重復音,因為鋼琴本身的發(fā)音方式,所以作曲家本意就是斷開的,不要刻意用踏板使之連貫 某些片段是模仿樂隊齊奏顫弓(tremolo)或是模仿弦樂換弓,需要對不同樂器的演奏法有基本了解 鄭老師一直強調,在不同的情況下(比如整場音樂會都是演奏莫扎特,或是在同一場音樂會演奏不同時期的作品),她的處理方式會有所不同;在不同的作品或是片段中,相同的樂譜符號也會處理成有差別的效果;一切的處理的原則都是為了心目中想要的音樂效果服務 在教學中她也強調,是“給演奏者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去探討去研究某個音樂作品,而不是拘泥于某種“正確” ——————— 很久沒聽大師課了,這次聽鄭杰老師的課很有啟發(fā),言之有物,記錄下來分享給大家 這次大師課也勾起了很多回憶,在中央音樂學院上學時,得益于中央院強大的教學資源,聽過很多大師課;小提琴大師中印象最深的是美島麗(Midori),當時講貝多芬協(xié)奏曲,問到某段獨奏小提琴聲部演奏時的和聲是什么,這個問題還算好回答,然后她繼續(xù)問,那這時候樂隊的某個聲部演奏的是什么音?沒有一個人答出來。我才意識到,原來對一首樂曲的熟悉程度,應該照著這個標準要求自己,所以我現(xiàn)在也會要求學生看伴奏譜,演奏室內樂也要求自己知道其他聲部都在做什么 然而我更喜歡聽其他專業(yè)的大師課,因為是外行人,聽到什么知識點都有新鮮感 印象最深的是鋼琴家斯柯達(Paul Badura-Skoda),他講莫扎特的版本,講踏板的運用,那是我作為一個外行人,第一次知道聽鋼琴音樂會要去觀察演奏者是怎么踩踏板的 另一位是打擊樂大師,已經忘了名字,但我記得他如何用即興的方法教學生練習音階 這些只遠遠見過一面的老師,偶爾提到的某個知識點,就能解開自己怎么也想不明白的問題,而他們對于細節(jié)的鉆研、對聲音的想象力,讓我明白專業(y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