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刺繡工藝欣賞】- 孟加拉Kantha(坎塔),舊布回收利用的藝術(shù)。
Kantha 也拼寫為 Kanta(坎塔),是孟加拉國和印度東部地區(qū)的一種刺繡工藝,特別是在印度的西孟加拉邦、特里普拉邦和奧里薩邦。"Kantha" 既指連續(xù)針跡(行針)的風格,也指成品布。人們通常使用舊紗麗和布料,并用 kantha 針法將它們疊起來,制成輕便的毯子、毯子或床罩,尤其是為兒童準備的。 Kantha刺繡因其美學價值和手工制作特性而越來越受歡迎。
Kantha 使用的是刺繡語言中最簡單的針法—— 行針(running stitch)。 類似日本的刺子繡。正是這種針法以不同的排列方式使用,形成了 kantha 的復(fù)雜詞匯。

工業(yè)化之前,紡織品生產(chǎn)是勞動密集型產(chǎn)業(yè)之一,因此紡織品價值很高。 村里的婦女通常會裁剪和縫制破布——讓舊紡織品煥發(fā)新的活力。 傳統(tǒng)上,舊的棉質(zhì)紗麗經(jīng)磨損后變得非常柔軟,適合用來制作 kanthas,縫合線從織物本身抽出。
把大約五到七塊織物層疊在一起,外層是顏色較淺的織物,這樣縫線和圖案就很明顯了。 針跡將覆蓋整塊布以提供強度。 農(nóng)村幾乎每家每戶的婦女都是縫紉專家,她們會花任何空閑時間——在照看房子和孩子、照料牲畜以及雨季漫長的日子里——縫制衣服。 完成一個 kantha 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 縫合工藝可以代代相傳,祖母、母親和女兒都在縫制同一個 kantha。


Kantha圖案取材于民間信仰和習俗、宗教思想、神話和史詩中的主題和人物以及刺繡者的個人生活; 體現(xiàn)了她們的夢想、希望和每天的鄉(xiāng)村生活。Kantha雖然沒有嚴格的對稱性,但精美的作品通常以蓮花為焦點,周圍有程式化的鳥、植物、魚、花和其他場景。



Kantha 針法分類:
Running kantha(行針)。這是一種直線縫合,是 kantha 的原始和最早形式。可以進一步分為人物和敘事圖案(nakshi kantha) 和幾何圖案 (par tola kantha)。
Lik 或 Anarasi(菠蘿)kantha。 在孟加拉國北部的 Chapainawabgonj 和 Jessore 地區(qū)l流行。 這種形式有許多變體。
Lohori kantha 或“波浪”kantha。 這種類型在拉杰沙希(孟加拉國)很流行,分為 (a) soja(直的或簡單的)、(b) kautar khupi(“鴿舍”或三角形)和 (c) borfi(“鉆石”)形式。
Sujni kantha。 這種類型只存在于孟加拉國的拉杰沙希地區(qū)。常見的圖案是起伏的花卉和藤蔓圖案。
十字繡或地毯 kantha 是英國人在英國統(tǒng)治下在印度引入的。

關(guān)于布料:
傳統(tǒng)上,kantha 是一種親膚而實用的物品,經(jīng)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制作,供家人使用; 孟加拉的每個家庭都有一些供個人使用的 kanthas。 在溫和的孟加拉冬季和微風習習的季風之夜,大部分 kantha 被用作輕便的床單。 另一個早期用途是包裹嬰兒。 準媽媽們會在懷孕的最后幾個月里縫制這塊布料,相信這樣可以給家人帶來好運,也可以保護寶寶免受疾病侵害。 其他 kanthas 專門設(shè)計成不同尺寸,可用作挎包或錢包、特殊客人的地板罩、存放個人物品、覆蓋古蘭經(jīng)或用作祈禱墊或枕套。 為了制作 kantha 布料,首先將織物裁剪成型并分層以達到所需的尺寸和厚度。 這些層鋪在地上并熨燙。 縫制者將首先在織物邊緣縫合一些大而松散的疏縫針跡,以將各層固定在一起。 然后制作更精細的 kantha 針跡,從一個角開始并制作短而平行的運行線,以避免織物出現(xiàn)折痕和翹曲。
對于幾何形狀的圖案,縫合計數(shù)是根據(jù)記憶完成的,不需要繪制圖案。 對于美術(shù)類的圖案,傳統(tǒng)上是用針和線勾勒出來的。當今,人們首先用鉛筆繪制圖案,然后用描圖紙復(fù)制到織物上。 在某些類型的 kanthas(地毯、lik 和 sujni 等)中,人們使用刻好圖案的木塊將圖案輪廓印在織物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