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動畫的祖師爺,他的昆蟲標本動畫被當成蘇聯(lián)的生物實驗!


作者/ 白胡椒
編輯/ 馬小褂、彼方
“拉迪斯洛夫·斯塔維奇的作品隱沒在歷史長河中,他的名字被史論書一筆帶過,而他的影響力卻曠日持久,潤物無聲?!?/p>
對于現(xiàn)在的動畫愛好者來說,定格動畫已經(jīng)不是一個非常陌生的動畫體裁了。從基礎(chǔ)黏土到最近流行的玩具模型,“萬物皆可定格”這句話可以說是一點兒也不假。
而偶動畫,就是其中非常重要要的一個分支。事實上偶動畫相對于粘土動畫、剪紙動畫、圖像動畫等子類型而言,其觀眾基礎(chǔ)又更為龐大。包括我們非常熟悉的《圣誕夜驚魂》、《僵尸新娘》、《科學怪狗》、《鬼媽媽》、《犬之島》等定格動畫,本質(zhì)上都屬于偶動畫的范疇。

所謂偶動畫,顧名思義,就是木偶、土偶或其他混合材料制作的偶型角色來演出的動畫,通常是用定格動畫的方式拍攝出來的。在計算機三維動畫誕生之前,定格偶動畫是最早的三維動畫代表。這種動畫形式的歷史和傳統(tǒng)意義上的二維手繪動畫一樣長,甚至更加古老。
很多人或許并不知道,世界上最初的偶動畫其實來源于俄羅斯,而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偶動畫大師拉迪斯洛夫·斯塔維奇(Ladislaw Starewicz),盡管聽名字頗為陌生,但他留給世界電影的龐大遺產(chǎn),也遠遠超乎人們的想象。

昆蟲學家出身的動畫大師
動畫在電影誕生之前,早已初具雛形,不過當時的動畫并不具備電影公開放映的屬性,與我們現(xiàn)在熟悉的動畫片相差甚遠。比起1895年電影正式誕生,動畫電影卻延遲了將近十年左右才問世。
1906年,在美國維塔格拉夫制片廠(Vitagraph)的紐約制片廠里,一位技師發(fā)明了對動畫片至關(guān)重要的“逐格拍攝法”。于是,同公司的詹姆斯·斯圖爾特·布萊克頓(Jamas Stuart Blachton)利用這種技法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電影《滑稽臉的幽默相》(Humoros Phases of a Funny Faces),動畫片也就此正式誕生了。

“逐格拍攝法”出現(xiàn)的1906年,我們的男主角拉迪斯洛夫·斯塔維奇才剛剛24歲,還是個年輕力壯、好奇心旺盛而且(可能)尚未謝頂?shù)男』镒?,不過大概率是個宅男。憑借著對昆蟲的濃厚興趣,他在俄羅斯科弗(Korvo)的自然博物館工作,日常最喜歡拿著攝影機拍攝昆蟲們的生態(tài)活動,制作博物館用于科學教育目的小片。
此時的斯塔維奇還是一個敬業(yè)的昆蟲學家,他之所以會拍攝第一部定格影片純碎出于科學的目的。當年,斯塔維奇在為博物館制作教學影片的時候遇到了麻煩,他發(fā)現(xiàn)自己根本無法拍攝鹿角大鍬蟲的夜間搏斗,因為甲蟲一照到光便會停止搏斗,變得僵直,然后進入睡眠狀態(tài);除外,其他很多昆蟲,在拍攝過程中也很容易在鎂光燈的照射下被活活燒死。

這種既沒能拍到合適的畫面,又不小心把心愛蟲蟲弄死的經(jīng)歷,讓斯塔維奇非常揪心,也在焦急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法。
在觀看過埃米爾·科爾的《活動火柴》(1908)之后,斯塔維奇獲得了靈感:既然無生命的火柴在“逐格拍攝法”的攝制下,都能展現(xiàn)出靈活的動作形態(tài),為什么昆蟲不能呢?于是,斯塔維奇當機立斷決定放棄活蟲直攝,而是采用昆蟲標本拍攝定格動畫,重現(xiàn)昆蟲的動作和姿態(tài)。

身為自然博物館的一名專業(yè)的昆蟲學家,斯塔維奇精通昆蟲標本的制作方法,能夠在昆蟲死后仍然讓它們維持栩栩如生的狀態(tài)。但是,作為定格偶動畫道路上打算第一個吃螃蟹的勇敢探路者,制作能靈活活動的偶型,使其能夠在逐格拍攝中精密地進行細微動作,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斯塔維奇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將昆蟲的腿從身體上扯下來,再用臘粘回去。臘的潤滑方便了昆蟲標本為動畫擺出各種各樣的姿勢了——而這些腿被扯下來的昆蟲尸體,就榮幸地成為了定格偶動畫最初的偶型。

1910年,利用“逐格拍攝法”和經(jīng)過特殊加工后的昆蟲標本,毫無電影和動畫制作經(jīng)驗的素人小白斯塔維奇正式出道,拍攝出《鹿角甲蟲之戰(zhàn)》(Lucanus Cervus),展現(xiàn)了鹿角鍬蟲搏斗的細節(jié)。這部動畫憑借著精良的偶型制作和靈活的動作設(shè)計成為了動畫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也讓斯塔維奇成為了“俄國動畫第一人”。這不僅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更改變了整個世界動畫史。
1912至1913年,斯塔維奇加入了漢容科夫電影廠(Van Kanjonkov Studio)并在電影藝術(shù)史上率先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藝術(shù)立體動畫片,如《美麗的柳卡尼達或大胡子與大犄角之戰(zhàn)》(1912)。這部影片與《鹿角甲蟲之戰(zhàn)》的寫實記錄風格不同,采用了擬人的手法,讓所有的昆蟲都身著服裝,直立行走,講述了一個求婚者們爭奪美麗的甲蟲新娘的童話故事。

影片一上映就大獲成功,全世界觀眾都為之稱奇,倫敦報紙報道此片時,居然說片中的甲蟲都是經(jīng)過俄羅斯科學家特別訓練的活甲蟲,是“蘇俄科學家秘密訓練出來的”,也側(cè)面證明了影片中昆蟲動作之靈活流暢,栩栩如生。與此同時,據(jù)漢榮科夫證明:斯塔維奇的定格動畫是首批出口到美國的俄國電影作品。

定格偶動畫的探索與嘗試
接下去的這幾年,科研宅男斯塔維奇拍攝出了多部動畫及真人影片,開發(fā)出多種技術(shù)與特效,能夠讓青蛙、蜻蜓、老鼠、鳥類等角色融入到影片中,并因此成為早期電影節(jié)舉足輕重的大佬級人物。在那段時間里,他最著名的作品分別是講述昆蟲不貞故事的《攝影師的復仇》(1912)和講述圣誕節(jié)故事的《昆蟲的圣誕夜》(1913)以及《圣誕前夜》(1913)。
《攝影師的復仇》是一部極具有跨時代意義的作品,無論是劇情故事還是制作水準,在當時的世界電影中都屬于頂尖,哪怕用現(xiàn)在的眼光看也不覺得落后。1912年,格里菲斯標志著現(xiàn)代電影開端的《一個國家的誕生》還沒有誕生,中國第一部劇情片《難夫難妻》還沒有上映,斯塔維奇已經(jīng)開始用定格動畫的方式,用昆蟲的尸體講述偷情與報復的故事了。

《攝影師的復仇》
影片的劇情相當前衛(wèi),既有童話般的好笑又夾雜著對成年人生活的戲謔,面向的觀眾群很顯然也是成人。甲蟲夫婦就像大多數(shù)體面的中層階級,住在郊區(qū)的房子里,每天的生活十分平靜,但也相對無聊。

由于工作原因,甲蟲先生經(jīng)常進城出差,并為了應酬而去一家叫做“快活蜻蜓”(Gay Dragonfly)?的酒吧去觀看表演。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樣來到這間酒吧,看到身材曼妙、面容姣好的蜻蜓女郎,禁不住精蟲上腦,涌起了一股想要“做頭發(fā)”的強烈欲望。

與此同時,攝影師蚱蜢先生也看上了美麗的蜻蜓女郎,率先向蜻蜓女郎示好,并獲得了蜻蜓女郎的同意。然而,甲蟲先生虎背熊腰,看到自己相中的女郎被搶,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打翻了蚱蜢先生,徑自叫了車帶蜻蜓女郎去了一家名為“愛的旅館“的賓館開房。
被打倒的蚱蜢先生非常不甘,于是拖著沉重的攝影機,跟蹤到酒店門口透過鑰匙孔偷拍了甲蟲先生和蜻蜓女郎“玩游戲”的過程。攝影機轉(zhuǎn)動的聲音驚動了甲蟲先生,當他剛剛追出來的時候,蚱蜢先生就抱起攝影機騎上腳踏車逃跑了。

另一邊,不甘寂寞的甲蟲太太也約會了自己的藝術(shù)家情人,在家里做起了“不可描述”的親密事件。當兩只蟲蟲正在激情熱吻的時候,甲蟲先生氣沖沖地回來了,由于敲門半天沒人應,他干脆直接破門而入。甲蟲先生捉到了妻子偷腥,并且追到了從煙囪逃走的畫家情人,兩只蟲就在地上扭打起來,最后情人被胖揍一頓后狼狽地逃開了。

鑒于自己也出軌的黑歷史,回家后的甲蟲先生決定不再與妻子計較,并帶著妻子前往城里的電影院看電影。然而,這家電影院的放映師剛好就是被搶女人還被暴打一頓、窩了一肚子火的蚱蜢先生,他放映的影片正是甲蟲先生和蜻蜓女郎在小旅館恩恩愛愛的床緯秘事。
觀眾席上的甲蟲太太怒火中燒,而同樣生氣的甲蟲先生先是砸了屏幕,然后沖向后抬把蚱蜢先生揪出來暴打一頓,最后還把電影院燒了。結(jié)局是這對偷情夫婦雙雙進了局子,這段風波也告一段落。

現(xiàn)在再去看這一段又黃又暴力而且明顯“三觀不正”的劇情,能夠明顯感覺到其故事起承轉(zhuǎn)合的節(jié)奏把握已經(jīng)初具現(xiàn)代電影雛形了,而且這樣相對平民化、生活化、低俗化的故事,也與早期中國劇情片《莊子試妻》不謀而合,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時觀眾對電影的審美趣味。
影片中,昆蟲的動作流暢鮮活,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而其中涉及到攝影師和攝影機的部分,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對電影這一藝術(shù)載體的自反,因此《攝影師的復仇》可以說是相當前衛(wèi)的一部作品。

《昆蟲的圣誕夜》整體質(zhì)量不如《攝影師的復仇》,也是以昆蟲為主要角色,主要講述昆蟲們是如何過圣誕節(jié)的。但是,除了昆蟲、青蛙等生物之外,本片還加入了圣誕老人的人類偶型,內(nèi)容元素更加豐富,配樂也相當具有圣誕氛圍。片中昆蟲們在雪地里滑雪,圣誕老人站在風中衣襟飛揚,細節(jié)刻畫相當?shù)轿?,其流暢度也讓人嘆為觀止。

同年的《圣誕前夜》與《昆蟲的圣誕夜》完全不同。一方面,本片改編自果戈里的原著,相比于《昆蟲的圣誕夜》中的溫馨可愛,帶了些邪惡、戲謔和輕微的哥特感;另一方面,本片采用了真人電影的拍攝方式,只在部分場景中采用了真人與定格動畫相結(jié)合的方式展現(xiàn)奇觀化的視覺效果。
不過很顯然,塔斯維奇對真人電影的興趣遠沒有定格動畫那么大,此后他的工作重心還是回歸到了定格偶動畫的探索與嘗試中。

隨著更多角色的加入,昆蟲標本逐漸不能滿足斯塔維奇拍攝的需求了。于是,他開始轉(zhuǎn)向布偶片的拍攝。延續(xù)了一貫的擬人風格,斯塔維奇的布偶通常也是身著服裝、直立行走并且行為舉止酷似人類的動物,此后,這類形象就成為了斯塔維奇電影中的主要角色。

新的開始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fā),1919年,斯塔維奇舉家遷往巴黎,并且和其他的俄國移民一道加入了喬治·梅里愛的工作室,在那里繼續(xù)自己的動畫事業(yè)。期間,為了方便法國人發(fā)音,斯塔維奇將自己的名字“瓦迪斯洛夫”(Wladislaw)改為了“拉迪斯洛夫(Ladislow)“。他在巴黎呆了短暫的兩年,為公司拍攝了《稻草人》(1921)一片后便離職了。
此后,斯塔維奇一直居住在巴黎近郊瓦爾德馬恩省的楓德奈-蘇-博瓦市(Fontenay-sous-Bois, Val-de-Marne)的別墅里,繼續(xù)從事定格動畫拍攝。1924年起,他大部分作品由妻子艾蘭斯和女兒愛琳的協(xié)助下完成,包括后期他最重要的兩部作品《狐貍的故事》(1930)和《小福神》(1934)也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獨立制作的。

《狐貍的故事》又名《狐貍列那》,改編自中世紀時期荷蘭和法國的民間故事,童話原著于15世紀由威廉·卡克斯頓( William Caxton)譯成英文并印刷出版,之后又被改編成《狐貍列那》一書。
書中講述了一只機智聰明、逍遙不羈的狐貍?cè)绾卫米约旱穆斆黝^腦化險為夷的故事。作為一部民間寓言,故事中的動物象征著現(xiàn)實生活中各個階級的人,而列那狐雖貴為男爵,卻是作為一個反封建的逆臣、斗士出現(xiàn)的。

斯塔維奇為這部《狐貍的故事》投入了十年的時間,偶型的制作相比之前作品顯得尤為復雜且頗具質(zhì)感,故事在保留原著中辛辣諷刺的幽默同時,也規(guī)避了任何種族歧視的內(nèi)容。影片細膩靈動的黑白畫面和精致復雜的動畫制作在當時達到了一個頂峰,連三年后人人稱道的《金剛》(1933)在動畫場景上也不及本片流暢生動。

當時的電影已經(jīng)進入了有聲時代,因此斯塔維奇也嘗試在本片中添加音軌,但這個過程遇到了相當大的麻煩。納粹政權(quán)幫忙解決了這個問題,并資助他錄制了德語音軌,本片也因此于1937年在柏林舉辦了世界首映式。1941年,《狐貍的故事》又推出了一個法語版本,這也是這部影片現(xiàn)在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

1934年的《小福神》相比《狐貍的故事》最大的進步,應該是對于定格動畫材料的進一步拓展和豐富,讓定格動畫第一次如此全面地呈現(xiàn)出物品質(zhì)感的對比。《小福神》講述的是一對貧窮的母女相依為命,母親靠縫制玩具布偶艱難度日,而失明的女兒想要吃橘子,母親沒錢買橘子于是偷偷哭泣,淚水滴到了手中正在縫制的玩偶小狗上,讓小狗活了過來。

活過來的小狗被買走成為汽車上的掛飾,但最終陰差陽錯流落街頭,并幸運地拿到了一個橘子。夜幕降臨,魔鬼召集各種稀奇古怪的玩偶參加集會,想要趁機奪走小狗的橘子。經(jīng)過一番艱辛的奮戰(zhàn),小狗成功逃脫并帶著橘子回到了小女孩家,讓失明的小女孩最終吃到了心心念念的橘子。

相比于《狐貍的故事》,除了角色的神態(tài)動作更加細致入微,《小福神》在定格動畫材料的選擇上更是有了令人驚艷的全新突破。主角“小福神”是一只布偶小狗,它的眼神表情和搖尾巴的動作,非常接近現(xiàn)實中的狗狗,令人心生愛憐;除此之外,為了展現(xiàn)魔鬼召集來參加集會的玩偶們有多“群魔亂舞”,斯塔維奇采用了大量繁雜的材料:木偶、粘土、陶瓷、金屬、紙片、骨頭、玻璃、干草、氣球……甚至洋蔥頭和蘿卜頭。

多種材質(zhì)的拼貼組合并形成動作,能夠給觀眾制造一種強烈的質(zhì)感對比,使影片相比單一材質(zhì)的形式呈現(xiàn)出詭異的豐富感,頗具哥特和邪典的氣質(zhì),其前衛(wèi)的形式和先進的技術(shù)都是領(lǐng)先于時代的。類似的定格動畫觸覺質(zhì)感后來成為了捷克動畫大師楊·史云梅耶作品中最重要的視覺元素,很難說他沒有受到過《小福神》的影響。

被斯塔維奇改變的電影與動畫
自從轉(zhuǎn)行干起了動畫,工作狂魔斯塔維奇從未停止過自己的工作。作為絕對獨立的動畫人,為了維護自己對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絕對控制權(quán),他曾多次拒絕來自美國動畫工作室的邀約,堅持在家勤勤懇懇地埋頭苦干——他的作品也確實,在技術(shù)上領(lǐng)先于時代,在藝術(shù)上充滿了探索性和人文精神,只是因為他主動放棄了主流市場,而逐漸被邊緣化,逐漸變得不為人知。

1964年2月28日,在拍攝《宛如貓狗》(Like Dog and Cat)的過程中,斯塔維奇逝世于家中,享年82歲。毫無疑問,作為定格立體動畫之父,拉迪斯洛夫·斯塔維奇在世界電影史中享有一席之地,他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和藝術(shù)魅力令他足以不朽于后世,然而,事實上,他留給世界電影的遺產(chǎn)遠比他的名氣要大得多。
斯塔維奇的拍攝手法開創(chuàng)了定格動畫的拍攝傳統(tǒng),確立了定格動畫作為獨立動畫片種的發(fā)聲崛起,而這一傳統(tǒng)又被好萊塢用于特效制作中。其最佳范例,是由梅里安-C-庫珀和歐尼斯特-B-舍德薩克執(zhí)導的《金剛》。1977年,這項技術(shù)更是被盧卡斯的工業(yè)光魔拍攝的《星球大戰(zhàn)》發(fā)揚光大,隨后便隨著好萊塢的腳步攻城掠地稱霸全球,成為工業(yè)光魔的制勝法寶。

在歐洲,他深深影響了楊·史云梅耶和奎氏兄弟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史云梅耶將他作品中的質(zhì)感對比和觸覺實驗發(fā)揚光大,有了《愛麗絲》、《對話的維度》等著名作品;而奎氏兄弟的《鱷魚街》以及以系列實驗短片,更是繼承了他作品中陰郁古怪的影像風格和混亂無序的邪惡世界。

除此之外,蒂姆·波頓編劇的《圣誕夜驚魂》可以看到斯塔維奇《圣誕前夜》和《小福神》的影子,而該片實際上的導演亨利·塞萊克也曾在采訪中承認本片的創(chuàng)作受到了東歐動畫的影響;當被問到《了不起的狐貍爸爸》靈感來源時,韋斯·安德森經(jīng)常會提起斯塔維奇的《狐貍的故事》,事實上,兩部影片中的狐貍形象也非常神似。

結(jié)語
拉迪斯洛夫·斯塔維奇的作品隱沒在歷史長河中,他的名字被史論書一筆帶過,而他的影響力卻曠日持久,潤物無聲。
他留給后人了一個模糊的背影,那是一個勤勤懇懇的技術(shù)宅日復一日地在自家工作室里工作,身邊堆滿了昆蟲標本、布偶和各種自制手辦,垃圾桶里沉睡著來自好萊塢的邀約,可愛的女兒和賢惠的妻子在一旁協(xié)助工作。
動畫歷史的車輪,就在這樣日常的場景當中,不斷前行。






本文來自「動畫學術(shù)趴」,未經(jīng)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我們需要 全職編輯、全職運營,有意者可以投稿至 babbler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