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之滅亡,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衣冠丑陋,人心不服。
清朝之滅亡,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衣冠丑陋,人心不服??纯磮D一圖二對比,美丑自見。
中國古代之衣冠制度,最華麗絢爛者非晚明莫屬。如果把清朝人和明朝人放在一起比較,那么毫無疑問,著明裝者能勝出著清朝裝束者十條街去。即使當時人士,雖不敢公開剃發(fā)更衣,但私下里也多心懷故國衣冠。
康熙五十一年,朝鮮使臣閔鎮(zhèn)遠出使大清,經(jīng)過遼東新城的時候,著明制衣冠的閔鎮(zhèn)遠就發(fā)現(xiàn),“觀光胡人(指清朝民眾)有垂涕者曰:吾之祖先亦曾著如此衣冠矣”。進人山海關以后,他又發(fā)現(xiàn),“居民多漢人,風俗與關外有異,見吾輩行,多有艷慕起敬者”。
雍正十年,另一個朝鮮使者李宜顯出使北京,也有一漢族生員王天壽給他送名帖,并順便表示對朝鮮衣冠的羨敬,“吾輩忝生中華,雖與太平之草木同沾雨露之深恩,何意得睹先朝之遺風為快也”。在兩人筆談中,李宜顯故意對他說:“吾衣冠如何?”他回答說:“衣冠如前代,吾等不幸而生斯世,又幸而見大人也。”李表示“吾衣冠乃是箕子之舊,即古中華禮服也”,而王氏也馬上“叩首拱手,以致敬恭之意”。
類似的記載在朝鮮史書中屢見不鮮,這對于一直以小中華自居的朝鮮人來說是很引以為自豪的事情。畢竟,當時的中華大地,在朝鮮人看來早已是滿目腥膻、遍地蠻夷。朝鮮雖迫于形勢對清朝稱臣,私下里卻也是極為不齒女真蠻夷的,以華夏正統(tǒng)傳人自居。這個思想在朝鮮讀書人中是根深蒂固的正統(tǒng)思想。以至于乾隆年間的朝鮮使者徐浩修,因為看到安南國王阮光平君臣在朝覲的時候,換穿了清朝服裝,而極為不滿,認為其喪失尊嚴,便當眾明知故問:“貴國冠服本與滿洲同乎?”安南人“語頗分疏,面有愧色”,老老實實地回答說:“歸國返本服,此服不過一時權著而已。”
直到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大明滅亡已經(jīng)200年了,讀書人中間仍有不少人對這身“胡服耿耿于懷”,還是一名朝鮮使者李遇駿,他在廣寧遇見漢人蕭某,兩人之間有一次筆談,’(李)問:‘吾輩所著衣冠,于汝心以為何如?’(蕭)曰:‘此本中國衣冠,吾雖不得已胡服,豈無歆羨之心耶?‘’可見,大清的移風易俗那是相當?shù)氖?。其根本原因要我說,就是因為太丑,好比穿慣了絲綢的人,突然退回到要強迫你像原始人一樣穿上獸皮衣服,人心如何能服?
今天,我們很欣慰的看到漢服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時尚,一種潮流。古城的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圖三)。但是大多還是愛美的女孩子穿著,街頭穿著漢服的男士感覺尚不多見。其實漢服男裝也是很帥的啊,真心希望看到有一天,改良的實用漢服能夠充斥街衢,讓我華夏錦繡衣冠輝映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