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練|【第三期】心理學與生活第三部分:知覺

每周一練
hello!小伙伴們~~
又到我們的每周一練啦!
今天的每周一練是第三部分:知覺
2道單選和2道簡答、1道論述!
你準備好了嗎?
我們開始答題啦!
選擇題
01、學生很容易在作業(yè)本上看到教師用紅筆寫下的評語,這體現(xiàn)的知覺特性是(? ? )。
A.知覺的整體性?
B.知覺的理解性?
C.知覺的恒常性?
D.知覺的選擇性
【解析】D
知覺的整體性:知覺的對象由不同的部分和屬性組成的,也就是在知覺過程中,我們往往以關鍵的部分知覺為整體的部分,即由部分知覺到整體。
知覺理解性:在知覺外界事物時,人們總用過去的經(jīng)驗和知識基礎對其加以解釋。
知覺恒常性:在一定范圍內,知覺的條件發(fā)生了變化,但知覺映像不變。
知覺選擇性:人在知覺客觀世界時,總是有選擇地把少數(shù)事物當成知覺的對象,而把其他事物當成知覺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和對象。因此,刺激特征比較鮮明的(如紅色字體)更容易被知覺成對象,體現(xiàn)了知覺的選擇性。
02、小張去車站接一位陌生客人,他的預期會影響對這位客人的辨認。這種知覺的加工方式主要是(? ?)。
A.全或無?
B.自動加工?
C. 自上而下?
D.自下而上
【解析】C
知覺的產(chǎn)生還依賴于主體的知識經(jīng)驗和興趣、愛好、心理準備狀態(tài),即還需要加工自己頭腦中己經(jīng)存儲的信息,這種加工叫自上而下的加工,或叫概念驅動加工,而拮抗加工是兩個過程相互抵抗的加工方式。
簡答題
1、簡述知覺的組織原則。
【答案要點】
知覺的組織原則包括:
(1)接近原則:空間位置接近或鄰近的客體容易被知覺為整體。
(2)相似原則:相似的客體容易被知覺為整體。
(3)對稱原則:視野中對稱的客體容易被知覺為整體。
(4)連續(xù)原則:具有連續(xù)性或運動方向相同等特點的客體容易被知覺為整體。
(5)閉合原則:刺激的特征頓向于聚合成形的客體容易被知覺為整體。
(6)共同命運原則:個體在知覺過程中傾向于將知覺對象中具有共同命運的要素結合在一起。
(7)簡單原則:指視野中具有簡單結構的部分,容易組成圖形。
(8)線條朝向:線條方向相同的部分,容易組成圖形。
2、簡述知覺與感覺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答案要點】
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它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觀事物進行綜合整體的反映。感覺、知覺二者是緊密聯(lián)系又相互區(qū)別的。
二者的聯(lián)系:
(1)知覺和感覺都是人腦對當前客觀事物的反映,即都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時,在人腦中產(chǎn)生的對當前客觀事物的反映。
(2)感覺是對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而知覺是對事物整體屬性的反映,沒有對事物個別屬性反映的感覺,也就沒有對事物整體屬性反映的知覺,感覺是知覺的基礎與有機組成部分,知覺是感覺的深入與發(fā)展。
二者的區(qū)別:
(1)感覺是介于生理和心理之間的活動,產(chǎn)生依賴于客觀事物的物理特性和感覺器官的生理活動。相同的刺激將產(chǎn)生相同的感覺。知覺是建立在生理機制基礎上的純粹的生理活動,是在感覺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的各種屬性進行整合與解釋的心理活動過程.處處表現(xiàn)出人主觀因素的參與;
(2)感覺是對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而知覺是對事物不同部分、不同屬性及其相互關系的整體的綜合反映;
(3)從感覺和知覺的生理機制來看,感覺是單個分析器活動的結果,而知覺比較復雜,是多個分析器協(xié)同工作,對復雜刺激及復雜刺激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綜合的結果。
論述題
1、請論述注意分配的認知資源加工理論和雙加工理論,并舉例說明。
【答案要點】
認知資源加工理論和雙加工理論是關于注意分配的理論,這兩種理論與以往理論不同,以往理論試圖解釋注意對信息進行選擇的機制,這兩種理論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解釋注意,即注意是如何協(xié)謂不同的認知任務或認知活動。不同的認知活動對注意提出的要求是不相同的。
(1)認知資源加工理論
這一理論認為與其把注意看成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不如看做是一組對刺激歸類或識別的認知資源或能力。這些認知資源是有限的。對刺激的識別需要占用認知資源,當刺激越復雜或加工任務越復雜時,占用的認知資源越多。當認知資源完全被占用時,新的刺激將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該理論還假設,輸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動地占用資源,而在認知系統(tǒng)內有一個機制負責資源的分配。這一機制
是靈活的,可以受人們的控制,這樣人們可以把資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例:對一個熟練的司機而言,開車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一般情況下,他可以毫無困難的一邊開車一邊和別人交談。但是當交通非常擁擠時,他就必須小心翼翼的開
車,這時他和別人的談話不得不停下來。這一理論可以有效地解釋很多注意現(xiàn)象,但是這是一種循環(huán)論證。
(2)雙加工理論
在注意的認知資源理論基礎上,謝夫林等人進一步提出了雙加工理論。該理論認為,人類的認知加工有兩類自動化加工和受意識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動化加工不受認知資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動化進行的。這些加工過程由適當?shù)拇碳ひl(fā),發(fā)生比較快,也不影響其他的加工過程。在習得或形成之后,其加工過程
比較難改變。而受意識控制的加工受認知資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參與,可以隨環(huán)境的變化不斷調整。例:人們通常可能做好幾件事情,如可以一邊騎自行車一邊看路邊的風景。在同時進行的活動中,其中一項或多項已變成自動化的過程不需要個體消耗認知資源,因此個體可以將注童集中在其他認知過程上。
受意識控制的加工經(jīng)過大量練習后,有可能變?yōu)樽詣踊庸ぁ@?初學騎車時,需要全神貫注,經(jīng)過不斷練習后,已經(jīng)熟練掌握這一技能時,就可以邊騎車邊和別人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