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要理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需要先理解孔子為什么反對鑄刑鼎。
“晉其亡乎!失其度矣。”這個“度”才是問題的核心,《孟子·梁惠王上》:“度,然后知長短?!薄蹲髠鳌は骞荒辍罚骸埃ň樱┻M(jìn)退可度,周旋可則?!?br/>
實(shí)際上孔子反對的是將司法權(quán)讓渡給鼎這樣一個死物,“今棄是度也,而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貴?”
?孔子的意思是刑鼎僵化了制度,切斷了民與貴的聯(lián)系,貴不度民,民有了“知之”的錯覺,導(dǎo)致民不尊貴。
《莊子·胠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鼻f子在這點(diǎn)上更加深刻,除了刑鼎這種有形之物,連“仁義”這種無形教條都是隱患。民眾缺乏反思,是“竊國者為諸侯”的根本原因。
放眼海外,蘇格拉底的“正義”是指“理性”。理性是至高無上的,是第一原則,法律就是理性的體現(xiàn),蘇格拉底的正義觀闡述起來也許很復(fù)雜,但是其核心精神就是“守法即正義”。
那么蘇格拉底之死是正義的嗎?
由于是當(dāng)庭投票,充當(dāng)法官的公民基本沒有思考的時間,所以一般只要發(fā)表的演講感染力強(qiáng),就更會得到法官的傾向??梢钥闯觯K格拉底被判處死刑是不理性的體現(xiàn),蘇格拉底遵守了不理性的判決,蘇格拉底之死也就是不正義的??墒翘K格拉底為何要做不正義之事?有人說蘇格拉底是為了捍衛(wèi)信仰,我認(rèn)為也是因為雅典在伯羅本尼撒戰(zhàn)爭中的徹底失敗而沒有反思。蘇格拉底想要用生命去觸動雅典人進(jìn)行反思,但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從蘇格拉底之死中可以看出,“民”不可能完全用理性來思考。不是說感性就不好,感性與理性應(yīng)該是互補(bǔ)的。
最后,“郭店楚墓竹簡”(于1993年10月出土)記載版本為:“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強(qiáng)也?!薄爸痹谏?,“強(qiáng)”在下,“道”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