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藝品三寶——福州脫胎漆器

"漆從西黍來,胎自福州脫,精巧嘆加工,玲瓏生萬物。……繁花著手春,碩果隨意悅,天下諒無雙,人間疑獨絕……。”
在詩人郭沫若的描述中,中國福州脫胎漆器的美是無與倫比的。而早在1889年于巴黎舉辦的世博會上,福州脫胎漆器就以其凝聚在精湛的工藝和瑰麗的色彩中,非凡的表現(xiàn)力而震撼著每一位觀賞者,在一連串諸如“珍貴黑寶石”、“東方珍品”的稱贊聲中,一舉奪得金獎,后美名迅速享譽世界。
中國福州脫胎漆器與北京景泰藍、江西景德鎮(zhèn)瓷器合稱為中國工藝品三寶,又作為與揚州漆器、平遙推光漆器和成都漆器并稱的中國四大漆器之一,以其華美的外觀和獨特的制作工藝,數(shù)百年來始終深受國人的青睞。
就如同所有鐫刻在古籍中隨著時光的打磨而益發(fā)流光溢彩的奇珍異寶都有一個與之相匹配的傳說,據(jù)傳,福州脫胎漆器之技法的首創(chuàng)者——清代漆匠沈紹安,是在偶然路過某一處頹敗的寺廟之時,因寺廟門匾的木頭已然朽爛,而用抹布和生漆裱糊的底胚卻依然牢固的原因而感頓悟。結合傳統(tǒng)漆藝技術“夾纻”——即先用泥塑成胎,后用漆把麻布貼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復再涂多次,最后把泥胎取空的漆塑技巧,在傳統(tǒng)胎骨和紋飾的基礎上進行發(fā)展創(chuàng)造而建立了脫胎漆器工藝。
福州脫胎漆器的制作流程大概可以分為三段:制胚成型、上漆灰打底、裝飾紋樣。而在這三大段中又有許多小工序,其中,最為繁雜也最為特殊的是第一、二兩步,也就是將木、泥或石膏塑造成器物模型即為“胎”模后,在模上層層裱褙麻布,再上漆刮灰,陰干使其去原胎模成新胎型,然后在胚面上上灰、打磨、髹漆研磨,再加以紋飾始成。
經(jīng)過這幾乎近百道工序制成的福州脫胎漆器,堅實牢固、防腐耐溫、不干裂、不變形,同時,“舉之一羽輕,視之九龍鼎”。又因髹飾技法的多樣——新中國成立后漆匠在朱漆描金,嵌銀上彩、臺花,嵌螺等技法的基礎上,發(fā)展了寶石閃光、沉花、堆漆浮雕等,使得福州脫胎漆器得以“色澤瑰麗,光亮如鏡”“千文萬華,紛然不可勝識”。而在中國各類瓷器中脫穎而出。
古人描寫匠心造物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福州脫胎漆器的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每一步都論證著漆器的制作不單純是手工藝平、光、亮的技術表現(xiàn),更是在制作過程中對作品凝聚著思維審美的深刻內含的賦予。所謂“漆之為器,大道寓焉”。福州脫胎漆器之所以會受到收藏家和瓷器愛好者的追捧,在于其漆藝技巧、器型、色彩、肌理、質感無不滲透著藝術家精神性的痕跡,它所代表的是東方的審美自信和中國的文化自信。
2006年,福州脫胎漆器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目錄,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部分,福州脫胎漆器產(chǎn)業(yè)也于此走上了復興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