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分析:簡介

TA(Transaction Analysis),可以理解為交流分析,指一個人在三中自我狀態(tài)中分析自我。
先介紹一些基本概念。
自我狀態(tài)是一組相互關聯的行為、想法和感受,是我們在特定時間對自身某部分人格的表達。我們每個人都有三種自我狀態(tài),分別是父母自我狀態(tài)、兒童自我狀態(tài)和成人自我狀態(tài)。在父母自我狀態(tài)中,我們的行為、想法和感受是模仿父母或者一些重要的他人,比如常聽到的一句話:“我變成了小時后最不想要成為的人”(據說最近那部《都挺好》里有描述相關的情節(jié)?);兒童自我狀態(tài)則是回到童年時的行為、思考和感受方式中,再現小時候的感受、行為或思想;成人自我狀態(tài)是指行為、想法和感受根據當下我們身邊發(fā)生的事情而產生的,較為成熟,切能夠適應當下的情境。
比如,試著分析了一下今天的事件。在協會相關事務中,我原先是頂著各種壓力也要完全承接協會的各項任務的,此時的我其實是父母自我狀態(tài),我認為應該要對自己狠一點,要敢于承擔、迎難而上,在壓力中磨礪自我(內核其實是超我)。隨后,我覺得很可怕,由于能力有限,在很多項任務中都出現了一些挫折,此時,我似乎喚起了初中乃至小學時犯了小錯被老師、父母處罰的恐懼感,似有犯錯了就會被世界完全拋棄之感,于是,我會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拼命認錯道歉(事實上,回顧大學生活,還是有很多相似的情境的),這時,我其實便處在兒童自我狀態(tài),連行為也與小時后別無二致;在冷靜下來后,我仔細思量當前的情境,我應當是壓力承受限度到了,所以會漸漸趨于崩潰的狀態(tài),這時比較好的方式是,有所取舍,于是根據當前情境做判斷的成人自我狀態(tài)出現了。
不過,交流分析中的三種自我狀態(tài)與弗洛伊德的三個我是有不同的。三種自我狀態(tài)都可以通過具體的行為來呈現,而三個我則更傾向于是個人內心的體驗;三種自我狀態(tài)都和具體的人相關聯。
一個健康且平衡的人格,需要三種自我狀態(tài):兒童自我狀態(tài)讓我們重獲小時后的自發(fā)性、創(chuàng)造性及自覺性;成人自我狀態(tài)讓我們形成恰當處理當前事務的方式;父母自我狀態(tài)讓我們習得一些規(guī)則更好地適應社會。
?
在人與人的互動之中,每個人都可以使用任何一種自我狀態(tài)進行交流,而在互動的過程中,會出現:
安撫——交流的時候,對彼此的關注,即是一種“安撫”;
人生腳本——成年后,我們依照小時后寫好的、在成長中不斷修改的人生腳本(我的人生應該是什么樣的假定)生活,很少再根據當前情境修改該腳本。人生腳本對于理解、分析人如何在無意識中給自己設下障礙并試圖解決具有重要的意義。
再決定——當我們處于兒童自我狀態(tài)時,相似的線索信息會挑戰(zhàn)我們幼年自我狀態(tài)中需求的滿足狀態(tài)甚至會給我一種生存會受到威脅的感覺,而在這一狀態(tài)中的我們很可能扭曲現實來讓它迎合我們寫好的人生腳本,有時還會讓我們漠視情境中與腳本不符的部分。例如,我的例子,兒童自我狀態(tài)下的我會主動忽略掉那些并非是我的錯誤。
共生——在成年關系中,一方可能會扮演父母/成人自我狀態(tài),另一方則扮演兒童自我的角色,構成相互依賴的共生狀態(tài)。
扭曲——有很多情緒、行為反應是原生家庭的延續(xù)。在小的時候,我們的家庭可能會告訴或者暗示我們,什么樣的情緒能夠被表達、什么樣的情緒需要抑制,什么樣的行為是被允許的,什么樣的舉止又是應當被禁止的(通常通過語言或物質上的獎懲來實現的),于是,即便我們進入了成年期,依然會使用原生家庭里被允許的感受來掩蓋我們的真實感受。比如,有家暴存在的家庭里,可能會存在對憤怒管理不當的應對方式,父親或許認為憤怒甚至是任何不好的情緒都不應當外露,于是累積于心,久而爆發(fā)成行為上的攻擊,而孩子對這些負性情緒的應對方式爛熟于心,且絲毫不懷疑地依照它來處理自己的情緒,于是,他就很可能延續(xù)父親的模式,“傳承”家暴的行為。
點券——當感受被扭曲后,沒有得到表達的感受被存儲起來。
轉換和自主——一系列心理游戲中存在的讓體驗者感到意外、不適的時刻。自主則是我們更新童年時形成的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