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基礎知識》2.4 價值形式的發(fā)展。貨幣的本質
【本文轉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 僅供學習參考】
(四)價值形式的發(fā)展。貨幣的本質
? 商品的價值與使用價值不同,是看不見、摸不到的,它只有通過交換才能表現出來。隨著交換的發(fā)展,價值的表現形式也發(fā)展著。
? 遠在原始社會,商品交換就萌芽了。當個別部落有了某種多余生產物,商品交換便成為可能。當時,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各個部落都是自給自足,商品交換只是偶然的,只在少數部落、或者某一部落與其他部落的成員偶然接觸的時候才會發(fā)生。這時的生產物是為生產者自己消費的,只有個別多余的生產物,當它進入了這種偶然交換的時候,才成為商品。交換的比例是變化無常的。這時,僅出現了偶然的商品交換,還沒有商品生產。在這種偶然的商品交換中,價值的表現形式是:
? 一定數量的商品甲=一定數量的商品乙
? 例如,一袋谷物=兩只綿羊。這叫做簡單的價值形式。它看來只是一個簡單的數學等式,但是說明了一系列問題:
? (1)表現了商品的價值。在谷物未與綿羊交換時,谷物有無價值或有多少價值都看不出來;一經交換,就證明了谷物有價值,因為它能與綿羊相交換,并且一袋谷物的價值等于兩只綿羊。
? 這個等式的兩端雖然共同表現出谷物的價值,但是兩者的作用有所不同。谷物的價值由綿羊表現出來,綿羊僅等于谷物的價值,而綿羊自己的價值則無從表現??梢?,在這個等式中,左邊的商品是處于主動的地位,而右邊的商品則處于被動的地位。左邊的商品是通過與右邊的商品相對比,把自己的價值表現出來,所以它叫做相對價值形式;右邊的商品是通過自己的等價作用來表現左邊商品的價值,所以它叫做等價形式。
? (2)說明了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在這個等式中,谷物與綿羊一定含有共同的東西,否則,這兩個不同的使用價值就不能相等。這個共同的東西必然是人類的抽象勞動,因為谷物與綿羊除了同是勞動生產物外,不包含其他共同的東西。
? (3)揭露了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關系。一袋谷物所以能換兩只綿羊,因為一袋谷物的價值與兩只綿羊的價值相等。假設這兩種商品的價值起了不同的變化,或者一種商品的價值不變,而另一種商品的價值變化了,這時一袋谷物所能換得的綿羊只數,也就是谷物的交換價值,就一定要相應地起變化??梢?,交換價值是隨價值的變化而變化的,價值是絕對量,而交換價值則是個相對量;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而交換價值則是價值的表現形式。(以上各點在上節(jié)一般的分析中都已發(fā)現了,這里又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得到證明)
? (4)表現了商品內在矛盾的外化(外化,就是內在的矛盾轉化為外在的矛盾)。在這個等式中,谷物是作為使用價值出現的,因為它的價值已表現在綿羊上;綿羊雖然也是使用價值,但是在這里則表現谷物的價值,因而是作為價值出現的。因此,谷物與綿羊對立著,也就是使用價值與價值對立著。在交換之前,商品的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矛盾包含在商品內部;在交換的時候,這個矛盾表現于價值形式的兩極了,這里,表現為谷物與綿羊相對立,也就是說,外化了。
? 隨著社會第一次大分工的開始發(fā)展,交換已不是偶然的,而是經常的習慣的了。參加交換的部落和成員以及投入交換的商品的種類和數量日益增多,專為交換而生產的某些特殊商品,也就是商品生產開始出現了,商品交換的比例比較穩(wěn)定了,交換的范圍也擴大了。與商品交換的這一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的是擴大的價值形式:

? 這個形式主要說明下列各點:
? (1)這個形式進一步證明了勞動價值論。在這里,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這一事實更明顯地證明了,因為只有抽象勞動是物化在這些商品中的共同的東西。綿羊的價值也更明顯地表現出來了,因為有很多種商品起了等價物的作用,表現著綿羊的價值。
? (2)表示出了社會生產中的聯系的增長。在這里,更多的生產者通過商品交換聯系起來了,他們所生產的一部分物品已不是為著自己的直接消費,而是為著交換,因而交換的重要性與社會生產中的聯系逐漸增長。
? (3)揭露了商品內在矛盾的擴大。在簡單價值形式中,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矛盾的外化只表現于個別商品的交換中,現在則表現于更多的商品交換中。勞動生產物變?yōu)樯唐酚啵粨Q愈成為必需而愈困難,這一矛盾也就愈加擴大。
? 隨著社會生產力和分工的發(fā)展,隨著部落之間的交換對其內部影響的增長,商品生產不僅限于少數特殊商品,而且擴大于一般商品,商品交換不僅進行于部落之間,而且逐漸擴展于部落內部。這時,一方面商品交換成為絕對必要,因為只有通過它,生產者才能得到他所必需的物品;另一方面商品與商品間的直接交換又愈感困難,因為交換的雙方不一定都持有對方所需要的商品。在這種情況下,由于社會不自覺的共同行動,產生了一般等價形式:

? 這個形式又說明些什么呢?從方程式看,這一形式與擴大的價值形式并無顯著的區(qū)別,只是等式的兩邊調換了一下位置。但是,從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發(fā)展的階段看,這里起了一個質的變化。在前一形式中,許多商品表現著某一商品的價值;在這里,恰恰相反,某一商品體現著社會上許多不同商品的價值。從這些商品中,一個起特殊作用的商品,即作為一般等價物的商品產生了,這就意味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普遍化了。這個形式還說明了下列各點:
? (1)徹底證明了勞動價值論。所有一切商品的價值都是同質的,因為它們能被同一商品表現出來。這個同質的東西必然是由人類的抽象勞動構成的,因為它既與一切商品的使用價值不同,與它們的自然形態(tài)不同,但又為它們所共有。在等式左邊這些用途不同數量不等的商品所以都能換得一只糧羊,一定是因為生產這些商品與生產一只綿羊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量相等,就是說,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
? (2)表示出了社會上一切商品聯結成一個整體。這時,商品的間接交換代替了直接交換,一般等價物使一切商品都能夠相互比較,從而在交換中結合起來。這就是說,各個商品的所有者都可以把自己的商品先換成一般等價物,再拿一般等價物去換自己所需要的東西。與此同時,各個商品生產者一方面相互依存,因為社會分工決定了他們之間的必然聯系;另一方面又相互對立,因為每個人的生產不一定與社會需要相適應,為了使自己的商品賣出去,生產者之間就一定會相互競爭。
? (3)揭露了商品內在矛盾進一步的擴大。整個商品界分化為兩極,左邊是作為使用價值的一般商品,右邊則是表現所有商品的價值的特殊商品。這時,解決了直接交換的困難,但又產生了新的困難。因為如果缺少這一特殊商品的媒介,商品交換就不能進行,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矛盾就不能解決?,F在,這一矛盾擴大到了整個商品界,表現為商品界分化為兩極。
? 根據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價值形式的發(fā)展實質上就是商品生產的發(fā)展,就是商品生產者間的生產關系的發(fā)展;價值就是這種生產關系的體現。
? 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在不同地區(qū)和不同時期常常各不相同。當社會進入第二次大分工而交換逐漸突破區(qū)域界限的時候,由于客觀的要求,某一種商品獨占了一般等價物的作用,這種商品就成為貨幣,與這一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的,是價值的貨幣形式:

? 價值的貨幣形式與一般等價形式在本質上并無區(qū)別,只是前者把一般等價物的作用固定在某一種商品上面。在歷史上,戰(zhàn)勝其他商品而最后成為貨幣的總是貴金屬,因為它的同質性使它適宜于表現商品的價值,它的可分性使它適宜于比較商品的價值量,它的不變性使它適宜于作為體現價值的東西而被保存,它的價值大而體積和重量小使它能與社會財富和商品量的增長相適應。但是,貴金屬成為貨幣的基本原因,并不在于它的自然屬性,而在于商品生產發(fā)展的要求,而貴金屬本身也是勞動生產物,是具有價值的商品。
? 這里揭露了貨幣的根源和本質。貨幣不是人們有意識的創(chuàng)造物,而是自發(fā)的商品生產及其內在矛盾發(fā)展的產物。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fā)展,貨幣由它的胚胎形態(tài)開始發(fā)展,經過價值形式發(fā)展的各個階段而最后形成。貨幣并不是一種自然物,而是在商品經濟中起著一般等價作用的商品,它體現著物化在商品中的社會勞動,體現著商品生產者在社會生產中的相互關系。
? 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生產社會里,人們崇拜商品和貨幣,正如崇拜偶像一樣,好像商品和貨幣具有一種很神秘的屬性,這一屬性不但決定著商品的交換比例,并且決定著商品生產者的命運。這叫做商品拜物數。這一錯覺所以產生,是商品生產者的社會關系采取了生產物的交換關系的形態(tài),人與人的經濟關系被物與物的交換關系所掩蔽,而商品生產的自發(fā)性又表現為物對人的控制。這一錯覺在對貨幣的認識上最為顯著,因為貨幣是購買一切商品的手段,成為一種社會力量。私有制一旦消滅,商品拜物教也就消滅了。資產階級代言人們企圖利用商品拜物教來掩蓋階級的剝削關系,欺騙勞動人民;我們就必須揭穿他們的詭計,從物與物的關系中揭露人與人的關系。
? 以上從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歷史發(fā)展過程,進一步論證了勞動價值論,揭露了貨幣的根源和本質,同時指出了商品生產內在矛盾的發(fā)展。為了認識這一矛盾的進一步發(fā)展,還必須扼要地探討貨市的職能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