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李自成明朝專一對外,清朝可以入了關嗎?

1644年,明朝亡于李自成之手,隨后清軍趁機入關一統(tǒng)天下,是為最后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清朝。
如果沒有李自成為首的農(nóng)民起義軍的話,明朝可以專心對外的話,雖然不太有可能消滅關外清軍,但是將其耗的沒有了銳氣,成為宋朝之西夏那種格局那般還是沒有問題的。
為什么這樣說呢,下面貧道來大概說說。
明末關外清軍可以說是咄咄逼人,屢戰(zhàn)屢敗明軍,打的明軍在關外丟盔棄甲的,甚至很多人認為,就是沒有李自成,清軍南下入關明朝也阻止不了。
但大家都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華夷之分。
可能是中國這片土地上,有著五胡亂華和蒙元滅宋這種野蠻戰(zhàn)勝文明的情況。所以歷朝歷代,如果游牧民族南下,不論這個王朝內亂與否,都可以一致對外的,也就是說很多時候,游牧民族就等于是共同敵人。
像明朝在土木堡之變后被瓦剌大軍包圍北京,被打退。還有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蒙古韃靼土默特部首領俺答兵臨北京城下,也是被打退。清太宗皇太極時期更是三次繞開明軍防線入關,甚至有一次攻至北京,還是被打退。
也就是說明朝歷史上不算李自成攻進北京那次,之前蒙古和清軍一共三次兵臨北京城下,都是毫無例外的被打退,其主要原因就是華夷之分。不論當時京城內外什么想法,他們都認為野蠻的異族攻入城,屠城都是正常的,所以是一致對外,齊心協(xié)力的渡過難關。
而且清朝可以說是歷朝歷代大一統(tǒng)中國最慢的朝代,不算清太祖努爾哈赤奮斗的一生。(來自貧道獨家原創(chuàng))就從后金政權成立的1616年算起,也不說在1661年才把南明的永歷政權趕到緬甸,就算到入關的1644年,也用了近三十年的時間,耗死了清太祖和太宗兩代人。
只能說明末明軍戰(zhàn)斗力低下,突出了清軍的戰(zhàn)斗力罷了,不能說清軍戰(zhàn)斗力不行,只是清軍對明軍的勝利,只是新興勢力對于腐敗的老勢力的正常現(xiàn)象。
所以說清軍并不是那樣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而且參考清軍舉族入關時的二十多萬人口來看,面對還擁有主心骨的中原來說,清軍這點人是不可能征服中原的。
加上努爾哈赤時代建立民族隔離性質的八旗制,還有關外大肆屠殺漢人,雖然皇太極時期有所緩和,但民族之分的裂縫擴大是無疑的。
明朝當時雖然腐朽,但畢竟是正統(tǒng)所在,是當時的主心骨,加上華夷之分的原因,不說滅了清政權,但是耗盡清軍的銳氣還是可以的,畢竟每個政權都有新興和穩(wěn)定最后是腐朽的過程,不可能一直強盛的,清軍也不例外。所以最起碼也可以慢慢的將清政權耗成關外的割據(jù)勢力一般,就像當年宋朝與西夏的情況一般。
但問題是李自成攻破北京消滅明朝以后,主心骨被消滅,李自成的能力不足以成為一個新的主心骨,所以就造就了清軍的順利入關及其統(tǒng)一中國。
所以說如果沒有李自成等農(nóng)民起義軍,明朝不說消滅清政權,最起碼將其消耗成為一方?jīng)]有銳氣的割據(jù)政權還是沒有問題的。

喜歡這篇文章的轉發(fā)和點個贊長按5秒給個三連,順便關注天天,關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壽百,年入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