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魯迅

第二卷
論魯迅[1]
(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九日)

同志們:
? ? ? ?今天我們陜北公學主要的任務(wù)是培養(yǎng)抗日先鋒隊的任務(wù)。當著這偉大的民族自衛(wèi)戰(zhàn)爭迅速地向前發(fā)展的時候,我們需要大批的積極分子來領(lǐng)導,需要大批的精練的先鋒隊來開辟道路。這種先鋒分子是胸懷坦白的,忠誠的,積極的與正直的;他們是不謀私利的,唯一地為著民族與社會的解放;他們不怕困難,在困難面前總是堅定的,勇往直前;他們不是狂妄分子,不是風頭主義者,而是腳踏實地富于實際精神的人們。他們在革命的道路上起著向?qū)У淖饔?。目前的?zhàn)局只是單純政府與軍隊的抗戰(zhàn),沒有廣大的人民參加,這是絕對沒有最后勝利的保障的。我們現(xiàn)在需要造就一大批為民族解放而斗爭到底的先鋒隊,要他們?nèi)ヮI(lǐng)導群眾,組織群眾,來完成這歷史的任務(wù)。首先全國的廣大的先鋒隊要趕緊組織起來。我們共產(chǎn)黨是無產(chǎn)階級的先鋒隊,同時又是最徹底的民族解放的先鋒隊。我們要為完成這一任務(wù)而苦戰(zhàn)到底。
? ? ? ?我們今天紀念魯迅先生,首先要認識魯迅先生,要懂得他在中國革命史中所占的地位。我們紀念他,不僅因為他的文章寫得好,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而且因為他是一個民族解放的急先鋒,給革命以很大的助力。他并不是共產(chǎn)黨組織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動、著作,都是馬克思主義的。他是黨外的布爾什維克。尤其在他的晚年,表現(xiàn)了更年青的力量。他一貫地不屈不撓地與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作堅決的斗爭,在敵人壓迫他、摧殘他的惡劣的環(huán)境里,他忍受著,反抗著,正如陜北公學的同志們能夠在這樣壞的物質(zhì)生活里勤謹?shù)貙W習革命理論一樣,是充滿了艱苦斗爭的精神的。陜北公學的一切物質(zhì)設(shè)備都不好,但這里有真理,講自由,是造就革命先鋒分子的場所。
? ? ? ?魯迅是從正在潰敗的封建社會中出來的,但他會殺回馬槍,朝著他所經(jīng)歷過來的腐敗的社會進攻,朝著帝國主義的惡勢力進攻。他用他那一支又潑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筆,畫出了黑暗勢力的鬼臉,畫出了丑惡的帝國主義的鬼臉,他簡直是一個高等的畫家。他近年來站在無產(chǎn)階級與民族解放的立場,為真理與自由而斗爭。魯迅先生的第一個特點,是他的政治的遠見。他用望遠鏡和顯微鏡觀察社會,所以看得遠,看得真。他在一九三六年就大膽地指出托派匪徒的危險傾向,現(xiàn)在的事實完全證明了他的見解是那樣的準確,那樣的清楚。
? ? ? ?魯迅在中國的價值,據(jù)我看要算是中國的第一等圣人??追蜃邮欠饨ㄉ鐣氖ト耍斞竸t是現(xiàn)代中國的圣人。我們?yōu)榱擞谰眉o念他,在延安成立了魯迅圖書館,在延長開辦了魯迅師范學校,使后來的人們可以想見他的偉大。
? ? ? ?魯迅的第二個特點,就是他的斗爭精神。剛才已經(jīng)提到,他在黑暗與暴力的進襲中,是一株獨立支持的大樹,不是向兩旁偏倒的小草。他看清了政治的方向,就向著一個目標奮勇地斗爭下去,決不中途投降妥協(xié)。有些不徹底的革命者起初是參加斗爭的,后來就“開小差”了。比如德國的考茨基、俄國的普列漢諾夫就是明顯的例子。在中國這等人也不少。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最初大家都是左的,革命的,及到壓迫來了,馬上有人變節(jié),并把同志拿出去獻給敵人作為見面禮。魯迅痛恨這種人,同這種人做斗爭,隨時教育著訓練著他所領(lǐng)導下的文學青年,教他們堅決斗爭,打先鋒,開辟自己的路。
? ? ? ?魯迅的第三個特點是他的犧牲精神。他一點也不畏懼敵人對于他的威脅、利誘與殘害,他一點不避鋒芒地把鋼刀一樣的筆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他往往是站在戰(zhàn)士的血痕中,堅韌地反抗著、呼嘯著前進。魯迅是一個徹底的現(xiàn)實主義者,他絲毫不妥協(xié),他具備堅決的心。他在一篇文章[2]里,主張打落水狗。他說,若果不打落水狗,它一旦跳起來,就要咬你,最低限度也要濺你一身的污泥。所以他主張打到底。他一點沒有假慈悲的偽君子的色彩?,F(xiàn)在日本帝國主義這條瘋狗,還沒有被我們打下水,我們要一直打到它不能翻身,退出中國國境為止。我們要學習魯迅的這種精神,把它運用到全中國去。
? ? ? ?綜合上述這幾個特點,形成了一種偉大的“魯迅精神”。魯迅的一生就貫穿了這種精神。所以,他在文藝上成了一個了不起的作家,在革命隊伍中是一個很優(yōu)秀的很老練的先鋒分子。我們紀念魯迅,就要學習魯迅的精神,把它帶到全國各地的抗戰(zhàn)隊伍中去,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而奮斗!
? ? ? ?根據(jù)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二日《人民日報》刊印。
? ? ? ?注釋
? ? ? ?[1]這是毛澤東在延安陜北公學紀念魯迅逝世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 ? ? ?[2]指魯迅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寫的《論“費厄潑賴”應(yīng)該緩行》一文,發(fā)表在一九二六年一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