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19】城鎮(zhèn)重要線路之一——江陰城鎮(zhèn)公交303路(江陰汽車客運站→...

搬運一篇關(guān)于河塘的文章。
江陰地名故事丨河塘
來源:江陰發(fā)布微信公眾號
宋元時期的西舜鄉(xiāng),到明代時改為西順鄉(xiāng),它的范圍在祝塘、文林、陸橋、河塘一帶。清代康熙年間,西順鄉(xiāng)分設(shè)祝塘、文林兩鎮(zhèn),河塘屬文林鎮(zhèn)。河塘橋原稱河宕橋,在民國時改稱河塘橋。河塘是河塘橋的簡稱。河塘橋是橋名,也是地名。河塘橋曾稱河宕橋、荷塘橋。
在元朝至正年間,江西姜姓人家,為躲避戰(zhàn)亂,流落至河塘,見這里土地雖是貧瘠,但人煙稀少,只要開發(fā),貧瘠的土地,定會變成良田,于是就在這里定居,姜姓人把自己聚居的村莊,取名為姜家莊。明代天順年間,在江陰知縣周斌的主持下,疏浚了富貝河(南新河),改善了水土條件,大量移民到富貝河兩岸開發(fā)。為了便利富貝河兩岸的往來,在諸家浜口,建起了一座木橋。鄉(xiāng)民們就在木橋兩邊,開設(shè)店鋪,以利行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小集市的雛形,這個小集市叫何宕橋。
為何叫何宕橋?有兩種說法:一是造橋資金一直緊缺,造橋宕(宕是當(dāng)?shù)胤窖?,意為拖延、擱置)了好些時間,不明底細的人問為何宕?回答是:為何宕,誰知道?橋沒有造好,橋就名叫“何宕橋。”另一種說法是,橋造好了,請一秀才取個橋名,秀才立在橋上,見橋的兩岸十分空曠,就搬出了一個冷僻的有空曠意思的宕字,加上造橋出資最多的何姓的何字,取名何宕橋。
《江陰續(xù)志》記載:“光緒三十三年(1907),里人嚴翼清集資,易木為石。”何宕橋改名為河塘橋是在這時。這一次的改名,是一次將錯就錯。新橋造成,都要在橋石上刻上橋名。何宕橋和河塘橋同音,寫石刻字樣的秀才聽錯了,字樣寫成了河塘橋,刻字的石匠照字樣刻字。等刻上河塘橋的橋石砌上了橋身,有人發(fā)現(xiàn)不是何宕橋是河塘橋時,可是刻字的橋石已給生礬糯米漿膠結(jié)了,已經(jīng)無法取下。還有一種說法是,嚴姓人出資造橋仍用何姓人的何,心里不平衡,故意刻成了河塘橋。
河塘市集主要是在清末民初發(fā)展起來的,主要原因是它是澄東南進入無錫的主要門戶。市集的街道,寬不到三米,鋪著近百米的條石。有南街、西街、北街三條街。像富貝河沿岸的西旸橋、文林、河湘橋一樣,市集雖小,可各類商鋪幾乎齊全。民國年間,河塘市集,保衛(wèi)措施十分嚴密,進入市集,有6條弄堂,可這6條弄堂都安裝有木柵欄,一到晚上,關(guān)上柵門,有專人看守。
民國二十三年,江陰劃并為7個自治區(qū),128個鄉(xiāng)鎮(zhèn),河塘為第五轄區(qū)十鎮(zhèn)之一。民國二十七年,偽政權(quán)將全縣劃建8區(qū)36鄉(xiāng),河塘劃為第四轄區(qū)九鎮(zhèn)之一??箲?zhàn)勝利后,河塘劃為第五區(qū),為十鎮(zhèn)之一。1949年9月,河塘為鄉(xiāng),屬長涇區(qū)。1956年3月,河塘為鄉(xiāng),屬長涇區(qū)。1961年9月,長涇公社劃出蒲市、范莊等7個大隊,文林公社劃出錢巷、王家、南山3個大隊,歸屬新建的河塘公社。1983年10月,河塘改稱鄉(xiāng)。1991年2月,河塘建鎮(zhèn)。2001年,與長涇鎮(zhèn)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