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歷險記》之《丁丁在美洲》創(chuàng)作背景及故事細節(jié)

? ? ?《丁丁在美洲》是埃爾熱作品系列《丁丁歷險記》的第三部,也是丁丁首次踏上美洲的故事。雖然我們知道這部作品的故事發(fā)生在美國,而美國是北美洲國家之一,但丁丁將來也會在南美洲有另外其他的冒險。所以對比了法語版及英語版,國內將此冊書名翻譯成《丁丁在美洲》,在我看來是不太妥當,又或者說是一個翻譯失誤。感覺翻譯成《丁丁在美國》或許會更合適一些。

創(chuàng)作背景:
? ? ?《丁丁在美洲》初版于1931年開始連載至1932年,這也是以《小二十世紀》的名義出版的最后一本歷險故事。如之前提及的,這部關于美國的作品是埃爾熱期待并準備已久的。他一如既往地認真對待,而這時報社社長華萊士教士又一次充分地發(fā)揮了影響,他認為美國的資本主義、消費主義和自動化生產是對傳統(tǒng)比利時社會乃至老歐洲社會的一個威脅。于是他再次希望埃爾熱利用本次故事來譴責美國資本主義,并且表達出對埃爾熱即將計劃描繪北美洲原住民(即印第安人)的境況無甚興趣。然而埃爾熱的主要愿望就是想描述印第安人族群以及他們被壓迫的狀況,這也是因為他小時候童子軍的經歷。結果最后故事安排中,丁丁與印第安人的故事就只占了故事大約的六分之一。埃爾熱試圖擺脫當時西方電影中普遍存在的對世界各地土著人“殘忍野蠻”的刻板印象,并且在本作故事中也是表達出了對印第安人同情的態(tài)度。但他也相當局限地將他們描繪為一群天真爛漫,輕易地就聽信了壞人的讒言并給丁丁造成不小麻煩的野蠻落后的部族人,一如像他前作《丁丁在剛果》中描繪的非洲剛果人。

? ? ? ?雖然本作關于印第安人的篇幅較短,并且形象也不算十分正面。但埃爾熱在他的好友加爾神甫的引導下,也是真正地去了解了北美印第安人的世界和習俗。除此之外,埃爾熱也翻閱許多當時的書刊資料,并參觀了位于布魯塞爾的五十周年紀念博物館(現(xiàn)皇家藝術與歷史博物館)(Musée du Cinquantenaire)。因此無論是對印第安人的服裝、部落象征,還是印第安人居住的帳篷等等的描繪,都是相當客觀真實的。



? ? ? ? 除了印第安人,對于當時美國社會情況,芝加哥城市以及西部地區(qū)等,埃爾熱也悉心研讀并參考了喬治·杜哈麥的著作《未來生活的景象》(Scènes de la vie future)(1930年)以及借鑒了《小臼炮》(le Crapouillot)雜志曾出的一期美國???。

在當時,電影行業(yè)正在迅速發(fā)展。埃爾熱也迷戀上了這種革命性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并影響了他在本作以及后續(xù)的作品。具體的表現(xiàn)就在:主人公丁丁會比以往前作有著更加明確的目標和短期計劃,故事劇情推進緊湊有序,以及一些畫面采用電影布局式的構圖等,這都是非常具有現(xiàn)代意義上的電影手法特征,也使得埃爾熱在藝術表達上走向成熟。








丁丁的旅程:
? ? ? ?在開篇第一幅畫就告訴了我們1931年的美國芝加哥,盜賊活動猖獗,黑幫匪徒橫行無忌。埃爾熱描述的正是處于大蕭條兼禁酒令(1919-1933)末期時的芝加哥。丁丁剛下火車,一搭上的出租車就是被匪徒收買的。經歷了一番后,便終于遇上了當時禁酒時期芝加哥犯罪集團老大——艾爾·卡彭,此前丁丁就是在剛果挫敗了他的鉆石生產計劃。


隨后丁丁將艾爾·卡彭和他的手下逮住并準備呼叫警察時,被警察誤會成瘋子打暈。逃跑后在一個冷飲鋪前和白雪匯合。丁丁回到酒店后,把艾爾卡彭的威脅信撕碎,并在第二天爬出外墻繞后抓住艾爾卡彭派來刺殺的殺手后,和他的故事也就暫時結束了。歷史上一年后他就被逮捕入獄了,這里埃爾熱也就沒有再安排丁丁和艾爾卡彭的劇情,這樣也某種程度上算是還原歷史了。
? ? ? ?接下來丁丁跟隨著兩個假冒警察的壞人,并且來到了一間密室。在這里遇上了本篇另外一個boss——芝加哥匪徒聯(lián)合會老大鮑比司邁爾。丁丁果斷地拒絕了壞人遞上來的橄欖枝,結果中了機關并且吸入瓦斯暈倒后,被壞人拋入密執(zhí)安湖(現(xiàn)通常稱密歇根湖)。


丁丁把前來準備補刀的兩名壞人制服并移交警察,隨后又在酒店房間機智地用假人躲避了殺手的刺殺。下一步,丁丁就利用匪徒頭子大意放松的心理,以酒為誘餌(當時在禁酒令時期,販酒是黑幫的暴利生意)和警察合計喬裝成販酒的幫派成員并藏在酒桶內,在郊外的路上將以鮑比·司邁爾為首的匪徒們一網打盡。然而司邁爾卻趁亂逃跑了,丁丁于是根據(jù)情報,前往印第安人的保留地紅膚鎮(zhèn)。
? ? ? ? 在紅膚鎮(zhèn),丁丁遇見了第一位印第安人并好奇地拿出相機拍照。由于紅膚鎮(zhèn)在美國西部,所以丁丁也是入鄉(xiāng)隨俗,換上牛仔裝并買來一匹馬,繼續(xù)追捕壞人。


鮑比·司邁爾逃避著丁丁的追捕,卻誤闖入一個印第安人的部落。這里的印第安人酋長稱自己為黑腳人。然而他沒有辨明事實真相就聽信了匪徒頭子的讒言,將丁丁視為掠奪他們生存地方的壞人。丁丁來到時,還誤以為是綁著他是印第安人的一個特別的習俗,于是就沒有反抗,被糊里糊涂地帶到了印第安人地營地準備處刑。


丁丁利用木樁上的樹脂球使計制造混亂,好不容易擺脫了印第安人的控制,卻被司邁爾射擊追殺。他和白雪先后掉落下峽谷,卻鬼使神差地被一個小樹彈到中間的一個平臺沒有受傷。丁丁沿著小道經過了一個洞穴再往上爬出地面,把正在吃飯的匪徒頭子嚇跑。司邁爾慌忙將此事告知酋長,原來剛才丁丁誤打誤撞地發(fā)現(xiàn)了印地安人避難地洞穴,這樣就使得酋長又多了個理由而決意除掉丁丁。酋長再次召集眾人前去洞穴捉拿丁丁。
? ? ? ? 可能由于洞穴比較黑暗,印第安人抓錯了一位部落成員。酋長又施一計,將一塊巨大的石頭堵住洞口,以此想困死丁丁。丁丁設法利用手槍子彈的火藥集中起來炸開石頭,無奈劑量太小,無法炸開巨石。丁丁在一籌莫展之際,之前火藥的爆炸卻無意導致了這片地下石油的噴發(fā)。聞風而至的美國商人馬上就把這里的印第安人趕走,并且夸張地在一天的時間內就發(fā)展出一座新的城市。

丁丁在新發(fā)展出的城市迷失了方向,也失去了匪徒頭子的線索。他倚在欄桿上一籌莫展之際,又從旁邊行駛的火車上發(fā)現(xiàn)了司邁爾。他迅速地從火車站“借”來一輛機車車頭就立刻開始了追捕。

之后丁丁的機車車頭被鐵路人員扳到另一條岔路,跟丟了匪首。在接下來一通花哨的火車爆炸等劇情后,又被誤認為是打劫銀行的匪徒并被警察押送到了一處西部小鎮(zhèn)中。結果憤怒的小鎮(zhèn)民眾卻不打算經過正常法律審判的渠道,而是動用私刑準備將丁丁絞死。

丁丁再一次大難不死,他趁亂逃出并來到一處火車鐵軌處。結果被原本在此埋伏等待劫火車的司邁爾逮住并綁在火車軌道上,想計劃著制造丁丁臥軌自殺的假象。結果又一次鬼使神差的被救活下來了。原來是火車上的一位乘客因一個可笑的原因拉下了緊急制動機關,火車就在他面前一點點停了下來。被火車人員解救后,丁丁隨后繼續(xù)追蹤并在山區(qū)的一間小木屋中發(fā)現(xiàn)了司邁爾。這次他也不再失手,終于把他擒住,將他裝入木箱并很花哨地郵寄到了芝加哥警察局長處。
? ? ? ?回到芝加哥的丁丁一出門就被收到消息的各行業(yè)人包圍起來,想與丁丁合作拓展業(yè)務,正如上面石油資本家那樣的“迅速高效”,可見此時他因協(xié)助捉拿匪徒而已在美國小有名氣。丁丁回到家中時發(fā)現(xiàn)白雪被綁架了,隨后打電話求助時也是被一個笨蛋偵探浪費了不少時間,于是他決定自己想辦法解救白雪。


丁丁通過賣報紙鎖定并跟蹤到一名可疑人物,在大街拐角準備伏擊時卻誤傷了一名警察,當即就被投入監(jiān)獄。被局長詢問時報出自己的姓名后,也是非常兒戲地就這么放走了。
? ? ? ?丁丁隨后根據(jù)一名警察提供的信息,按照他指引的方向前往匪徒巢穴。在途中路邊也有著許多廢棄的車輛與一些廣告牌。



丁丁在匪徒巢穴的城堡內成功救出了白雪,并將一伙從事誘拐綁架的危險匪徒送入警察局。當然匪徒頭頭也是不出意料地逃跑了并密謀著反擊。于是在第二天丁丁收到了一封邀請他參觀肉類加工廠的信。這就是一個陷阱。


丁丁隨后出發(fā)去參觀工廠,中途在參觀一處攪拌機時從一處被經理做了手腳的欄桿處摔落進肉加工的機械鍋爐中。幸好遇上工廠工人罷工,機器被關停而僥幸逃過一劫。隨后丁丁殺了個回馬槍,用電話把幕后綁匪頭目誘騙出來。經過一番激烈戰(zhàn)斗后終于抓住了兩人。
? ? ? ? 丁丁這種各個擊破的方式,使得匪徒們再也坐不住了。他們開會聯(lián)合起來準備作最后的掙扎(匪徒中竟然有俄國人,可能是俄國黑手黨),他們馬上就找到了機會。在丁丁參加的一個宴會上,他們切斷了電源并趁亂抓走了丁丁。


隨后匪徒將丁丁綁在一根舉重啞鈴上并將他丟入湖里,結果卻是一條假的木制啞鈴。之后丁丁在湖中被一艘船救起來,馬上又發(fā)現(xiàn)是一群假扮成警察的匪徒。一番大戰(zhàn)后,丁丁讓船員開船去警察局,并將剩余的匪徒一網打盡。最后,丁丁享受英雄般盛大的游行,而后返回歐洲。


結語:
? ? ? ?與前兩作相比,《丁丁在美洲》在故事情節(jié)方面更加曲折豐富,推進節(jié)奏更加緊湊,諷刺意味明顯增強,內容也更加地有深度。好幾個段落方面都可以證明這一點,特別是為了開發(fā)石油而驅逐印第安人的場面。埃爾熱把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狀況刻畫得入木三分:一個狂熱、動蕩、腐敗、危險、高度工業(yè)化和以美元稱王稱霸的國家,即便是放到現(xiàn)在的美國也是基本如此。毋庸置疑,正是由這部開始,埃爾熱找到了《丁丁歷險記》制勝的公式。丁丁將來也會越來越受歡迎,正如他自己說道的那樣:“真遺憾……我才剛剛開始習慣這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