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人為什么迷茫而又孤獨?
現(xiàn)代人為何迷茫孤獨? 誘惑越來越多,而本身分辨能力弱且無助,在紛繁復雜,快速發(fā)展的經(jīng)濟社會中如同一只沒有帆的小船兒,在大海中,隨風雨與波浪漂浮,那不迷茫才怪呢! 首先,個人日益增長的欲望需求與自身能力不匹配的恐慌,在逐漸擴大。 自從鄧爺爺改革開放的政策遍及華夏大地,自從袁隆平爺爺?shù)碾s交稻水平,更上一個臺階,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某些中國人就開始尋歡作樂,飽暖思淫欲,這是很自然的事情,現(xiàn)在更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短視頻的推動與推波助瀾之下,各種各樣新奇,新鮮,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現(xiàn)象層出不窮。
被刺激了神經(jīng)的國人開始挖空心思,絞盡腦汁的想出各種各樣的點子,娛樂了自己,也娛樂了別人,在盛世狂歡的現(xiàn)象下面籠罩著,一個個空虛無聊的靈魂。 盛宴必散! 我們每個人活在當下,對未來的事情進行籌劃,未來的世界并沒有發(fā)生,但是我們過早的進行計劃,就會導致我們焦慮,壓力過大。 因為人心有超越現(xiàn)實的一面,超越無限的一面。這個無限的一面就讓我們考慮如何安頓人心? 人間的一切都在變,所以我們不斷的學習知識,每個人都希望從知識中獲得救贖,讓知識安頓我們的靈魂,讓我們的精神得到釋放,讓我們的精神得到舒緩,但是知識是應變之數(shù),他不能安頓我們的人心,安頓我們人心的是哲學與宗教。 西方人的人心也具有無限的一面,他一樣需要安頓,一樣需要得到精神的解脫與靈魂的舒緩。 如何安頓他們走的不是哲學的路,他們走的是宗教的路。 中華民族走的不是宗教的路,中華民族走的是哲學的路,中華5000年的璀璨的文化,是我們炎黃子孫的心理支柱和精神的支柱! 中國人如何安身立命?如何找到精神信仰,這是一個終極關懷的需要! 一個人如果沒有一種謙卑的精神,他不會有信仰,他認為自己的知識和力量是無限的,他可以征服一切,可是他遺忘了自己的根本與渺小。 為什么有信仰的需要? 因為一個人知識是有限的,對宇宙的認識是有限的,在宇宙中的存在是渺小的。一個人領會到自己的有限與虛無,他就會擁有一種謙卑的精神。 謙卑是信仰的前提,在這種謙卑的態(tài)度下,于是我們每個人就有了自己的信仰。 有了信仰的情況下,我們才會按照自己的那個心! 對中國人中國文化來說,樹立信仰就是回歸生命情感的本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們的思想家,儒家的代表者孟子最早提出人性本善的說法 ,他在《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你認為為什么人越來越迷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