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實的鞭子,抽打著普通人的希望

不說心靈雞湯,不說偉大夢想,
證明一個人正在堅持的證據(jù)是什么?
我想,若是用最直觀的話語來表達,那恐怕就是手上的繭子吧。

聽老輩人說,手繭子厚的人性子實誠,能踏實干活。
踏實干活,手上的木具(老人所說的工具)使劃的勤,手勤活多,這就是過日子的人。
老輩人的認知,自然有其時代的局限性,而如果我們不用那么“嚴苛”的方式去看待一個人的社會價值,
手上的繭子,也確實能證明一些事情。
能干活,不是因為喜歡干活,更不是因為干活是為了多拍幾張照片,發(fā)到某平臺上給別人看看自己的“生活格調(diào)”,手上的繭子不是什么高端人生的代表,甚至跟所謂炫耀,所謂人格強調(diào)等一系列詞匯毫不沾邊。
繭子厚了,重復的工作摩擦著日日夜夜的辛勞,三口飯兩口菜,拼了命的往嘴里扒拉的不是什么幸福的味道,吃完來不及多想就去上工的歲月望不到盡頭,
千言萬語的苦,無非是為了碎銀幾兩的擔憂,但就是這碎銀幾兩,苦了多少人的日子,疼了多少歲月的斑駁。
沒人算過,也沒人想去細細計算著苦日子究竟是怎么過來的。
城市里的打工人,手上也有繭子,這絕非是浮夸的比喻,我就見過一些在電腦面前上工的人,他們手托的位置上也會有繭子,這是因為他們需要長時間在電腦面前敲擊鍵盤,而那些不怎么注意“保養(yǎng)”的人們,這一來二去調(diào)整著鍵盤的位置,手托位置的繭子也就自然而然的長出來了。
其實手上有繭子也并不一定證明了這個人究竟多能吃苦,也有些時候只能證明他們的生活很專注,非常專注,至于為什么專注,其中絕大多數(shù)的答案,又回到了吃苦這兩個字上。
那能不能不吃苦?
不吃苦,也沒什么背景的普通人,外面可能看不出繭子,但是精神上的繭子肯定是少不了的,因為不吃苦就意味著被這個世道所淘汰,也許是一下子淘汰的,也許是慢慢淘汰的,總之吃苦就好像是生活的“敲門磚”,你不知道這塊轉(zhuǎn)頭究竟能撬開哪扇門,也不知道這塊磚最后的歸宿是什么,你只是知道,想吃飽飯,手里就得有這塊磚,拿著這塊磚的手,
難免會有繭子。
許或是漸漸上了歲數(shù)的緣故,我對淘汰這兩個字的認識愈發(fā)敏感,也越來越覺得“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八個大字,似乎也不是什么自我勉勵的話語,這更像是這個時代對人們的鞭打,本來行舟就已經(jīng)很難了,還要逆水行舟,豈不是難上加難?
那能不能順水行舟呢?能,但不是我們能,而是有的人能。
這也許就是某些人口中的“賽道不同”吧。
沒背景的底層普通人,只有逆水行舟這一條路可走,無論是“內(nèi)卷”還是“優(yōu)化”,那些無時無刻抽打在人們心頭的東西,讓人們身上的繭子越來越多,那些反復被摩擦,被摩的很厚很厚的日子,從當初的敏感到之后的不屑一顧,這期間的經(jīng)歷已經(jīng)讓人們放棄了太多的執(zhí)著與在乎。
埋頭干吧,身上的繭子越來越多,身上的疤痕也越來越多,生活就像是老舊派劇情片里無關緊要的路人一樣,好像每一次鏡頭的關注點都有著他們的身影,但生活卻從不會真正聚焦到他們的身上,
他們只要存在,只要活著,只要干著他們該干的事情就好,
他們不是主角,他們無關緊要,
但他們,必須存在。

不想認輸,是因為背負的東西太多,若不是這些肩上的在乎與執(zhí)著,輸贏又有何區(qū)別呢?
不能認命,是因為認命了,人就會一蹶不振,他們會躺在命運的路中央,恐懼著也期待著一次無所畏懼的沖撞。
可他們的背后,還有人等著他們,還有人相信他們,還有人,還有念想:
手上的繭子厚了,人們就不會被很多事情所傷,
但那些有關“生活所迫”引出鞭打聲,依然比人們對現(xiàn)狀的叫嚷,
更加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