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一章
2023-10-17 23:12 作者:若有若無的風(fēng) | 我要投稿
【原文】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望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以此。
【注解】
(道之大,不在其形,而在其容。若為其實,大也有空;若為其空,亦可成大。成非成己而成是。有道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而山川河流之洪流乃自山澗小孔,匯于溪谷,以成山河大海。)
德,得也。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德在不得,是以玄德??椎路谴?,因其不自得而大,故而為上德。上德唯道,持而從之,故為孔德。
身體之德,其在心竅。上述下達,不息不止,持而勉之,為而不得,而成眾器之官,眾氣之始,命之玄要。此為身體之孔德也,所以成“君主之官”。
道的實質(zhì),只有用心才會看見。一會好像在眼前又好像看不見,但是道的象卻一直是有的;遠(yuǎn)觀好像(大海無邊無際)看不到(盡頭),其中有可以看到的事物;幽深而晦暗,道的精髓(或者本質(zhì))就在其中。道的精髓是有的,其中有可以言說。從古到今,它的本質(zhì)都沒有變,根據(jù)它可以推知一切的根源。我是怎么知道一切的開始就是它呢?是因為我體會到了“道”的存在。
尋道從心,無心不取。道有其象,自在天地,有心者恍之,無心者惚之;遠(yuǎn)望存之,其中有物;探而幽冥,若有精魄;精魄尤取,以為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道得理(順,理也。順道而為,自然成理。),互相應(yīng)映,信(從人言)而從道,自然成信。圣人何以得眾父道理者(如何知道它是對的,以孔德運行的道理。),以孔德運行之理。(經(jīng)絡(luò)學(xué)的引述之作)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