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越雷池一步
雷池
不越雷池
不越雷池一步
? ? ? ?
? ? ? ? ?晉·庾亮《報溫嶠書》
【原文】
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晉書·庾亮傳》
【原文】
峻遂與祖約舉兵反。
溫嶠聞峻不受詔,便欲下衛(wèi)京都,三吳又欲起義兵,亮并不聽,而報嶠書曰:“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p>
【成語故事】
東晉咸和二年(公元327年),歷陽太守蘇峻、祖約舉兵反叛,率軍向京城建康挺進,攻打建康(今江蘇南京)。
不久,鎮(zhèn)守歷陽的蘇峻將軍帶兵攻入京城,(庾亮當時擔任中書令,是皇太后的哥哥,掌握朝廷行政大權(quán),受到晉成帝的賞識)朝廷任命庾亮為征討都督,討伐叛軍。
?
消息傳到駐守江州(在雷池附近)的溫嶠都督那里,溫嶠是庾亮的親信、摯友,他聽說庾亮受圍,擔心國都和庾亮的安全,就準備立刻率部離開江州向東進發(fā),援救庾亮,保衛(wèi)京都建康。
庾亮分析了國內(nèi)形勢,認為西部邊境更為重要,所以他急忙給溫嶠送去一封信,信中說:“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意思是說,蘇峻雖然在歷陽反叛了,但你駐守的西部邊陲更是不可疏忽的,我對西部的憂慮勝過對蘇峻的歷陽郡的憂慮,你一定要很好地坐守西鎮(zhèn),坐鎮(zhèn)原防,不要跨過雷水,切勿越過雷池到京都來呀,越過一步也不行?。o越雷池一步)。
后來,庾亮討伐叛將蘇峻,雙方在京都建康城內(nèi)的建陽門外廝殺起來,結(jié)果庾亮大敗,只帶著少數(shù)衛(wèi)兵往西逃跑,跑到溫嶠的防地,重新部署兵馬,圍剿叛軍。
【賞析】
“雷池” 原為古雷水積聚而成,雷水從今湖北黃梅縣東流到今安徽省望江縣東南,積水成池,故稱“雷池”。
“不越雷池”、“無過雷池一步” 原意是要坐鎮(zhèn)防區(qū),不要擅自帶兵越過雷池這個地方,后用來比喻辦事拘謹守舊,做事一點也不敢越過某種界限或范圍 dare not go one step beyond the bounds or lim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