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最好調(diào)整為“苦行僧”模式!
人生如苦海,就怕是身在苦中不知苦!
看一看,在這個世界上可有一個人是從不自欺欺人的?每個人都天然追求快樂,殊不知快樂的另一面就是痛苦,人生永遠是苦樂交織。
在年輕的時候,哪怕是遭受了很多苦難,當時也不以為意,只有等到年齡大了,驀然回首,才明白自己竟然穿越了那么久的凄風(fēng)苦雨。
或許,無知確實是福。
反正如果讓我再走一遍原來的路,再受一遍那些苦,我是不愿意了。

被動吃苦和主動吃苦是不一樣的!
所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就是強調(diào)人生在世要懂得主動吃苦,但這里的“苦”是意味著學(xué)習(xí)、精進之苦,人要想自我提升,這種改變本來就是要承受痛苦的。
可惜的是,我們在年輕時候往往不懂得這個道理,那時候我們追求享受,逃避一切讓人感到苦的東西。
等到我們意識到人生的苦終究逃不掉——不是早吃苦就是晚吃苦——就已經(jīng)太遲了。
吃苦這個事其實是越早開始越好,你在20歲的時候吃苦與在60歲的時候吃苦,情況還是大不一樣的。
而且從收益來講,被動吃苦往往不如主動吃苦收益大。

人到中年,最好調(diào)整為“苦行僧”模式!
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年輕時候荒唐是難免的,而老年又是來不及,所以中年階段就成了關(guān)乎一生的最關(guān)鍵期。
中年之前難免會無知和幼稚,盡管現(xiàn)實是苦煞人,但自己卻不懂為什么。而站在中年這個關(guān)口,之前的事情如掌上觀紋,一目了然,大腦有了見識和判斷力,自然就明白什么才是對自己有利的,什么是真正的價值所在。
所以很多人在進入中年后都會變得沉默起來,甚至是冷漠,他們把自己調(diào)成了“苦行僧”模式,別人看他們很苦,他們卻樂在其中。
舉個例子,巴菲特和芒格這樣的人就是如此,他們不像別的有錢人那么熱衷于名利場,他們不在意飛機、游艇、豪車等物品,他們不追求吃喝玩樂等感官的刺激,他們早睡早起,生活規(guī)律,飲食簡單,而且數(shù)十年如一日,日子單調(diào)而乏味。
多少人都覺得他們活著沒勁,跟苦行僧一樣自討苦吃,可他們自己卻覺得沒有浪費時間,辜負生命。

雖然高處不勝寒,大還是要往高處走!
低處確實很熱鬧很溫暖,但我們已經(jīng)在低處沉淪太久了,人到中年的時候,我們就會意識到世界的喧囂其實無所謂,只是隨波逐流也毫無意義。
所以還是要有事業(yè)去做,有愛好去追求,還是要自討苦吃。
那些浮躁、混亂的低級享受我們已經(jīng)品嘗過了,其實沒有什么滋味,而在獨自向上攀登的時候,過程無比艱難,充滿了風(fēng)險和不確定性,但每一次的進步都能讓我們感到莫大的充實和喜悅。
很多人覺得孤獨是難捱的,但孤獨也會讓人變得清醒和理性,哲人講“要么孤獨、要么庸俗”,就是說人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你到了高處還可以下來看一看,但如果你從來沒有到高處過,那人生無疑是蒼白、虛度了許多。

千萬不要把孤獨等同于逃避現(xiàn)實!
我見過一些人,他們會刻意讓自己遠離人群,他們說自己是在享受寂寞,比如我朋友圈有個人就搬到了一個山上住,他說就是“圖個清凈”。
這樣做是不可取的,在深山老林里的孤獨跟繁華都市里的孤獨不是一回事,后者才是修行,而前者更多是對現(xiàn)實的逃避。
越是在現(xiàn)實中不如意,就越要沉著應(yīng)對,保持耐心,以事來磨礪精神,等到你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孤獨自然會成為你的常態(tài),因為你變強了。
猛獸獨行,牛羊成群。孤獨是一種選擇,真正的強者無不是強大而樂觀的,哪怕世界上只有他們一個人,他們也能安之若素。泰然處之。
心不定,終究會人為物役,只有把握自己的心,才能駕馭變幻莫測的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