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南郊潘家莊169號東漢墓發(fā)掘簡報
西安南郊潘家莊169號東漢墓發(fā)掘簡報
《文物》 2008年06期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2003年3~10月,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在西安南郊潘家莊為配合基建工程,清理戰(zhàn)國秦漢墓葬300多座。其中第169號東漢墓保存較好,出土器物豐富,現(xiàn)將該墓的發(fā)掘情況簡報如下。
一 墓葬形制
M169開口于擾土層之下,距地表深0.2米。為長斜坡墓道磚砌多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坐西朝東,方向97。(圖一)。
墓道位于墓室東側,平面呈長方形,底為斜坡狀,近封門處有兩級0.1米高的臺階。斜坡殘長4.4、寬1.08、殘深1.2米,坡度25。。墓道內填五花土,土質疏松,未經(jīng)夯打。
甬道位于墓道與墓室之間,平面呈橫長方形,拱頂土洞,頂已坍塌。甬道長0.66、寬1.08、殘高0.6米。
墓室由前室、后室、耳室三部分組成。前室的平面略呈橫長方形,頂已塌,東西長2.44、南北寬2.8、壁殘高0.6米。后室位于前室酉側,平面呈長方形,長2.4、寬1.92、殘高0.6米,底部高于前室底6厘米。前、后室的墓壁均用條磚錯縫平砌,墓底條磚呈“人”字形平鋪。
耳室位于前室南側,平面呈“凸”字形,拱頂土洞,磚券門。前半部鋪底磚與前室相同,底與前室底平齊。長2.8、北寬1.32、南寬1.04、壁殘高0.6米。墓葬已遭盜擾,隨葬器物散亂,主要出土于前室、后室及耳室內。
封門位于甬道內,兩重封門。第一重封門位于甬道內,緊貼墓室口,用磚封門。第二重封門位于第一重封門外側,用木板封門,木板寬1.08、厚0.06米。底部兩側各橫向平鋪一排條磚,形成板槽。磚長34、寬15、厚6厘米。
墓內發(fā)現(xiàn)木棺2具,其中1具東西向置于后室南側,另1具略呈西北一東南向置于前室中部。木棺已朽,僅存薄薄一層棺痕,棒卯結構和棺板厚度不詳。后室棺長2.4、寬0.8米,前室棺長2.1、寬0.74米。
后室棺內人骨已無存。前室棺內有人骨架1具,已經(jīng)朽成粉末狀。葬式為仰身直肢,頭向朝東。
在后室中部偏北發(fā)現(xiàn)盜洞1處,自上而下打破生土和后室券頂,直接進入墓室。盜洞平面呈橢圓形,長徑0.62、短徑0.44米。
二 出土器物
該墓共出土器物60件,質地有陶、銅、鐵、玉石、鉛、琉璃6種,另有銅錢24枚。分述如下。
1.陶器50件,分為泥質灰陶和泥質紅陶兩種,器類主要有壺、罐、奩、灶、甑、井、案、盤、碗、耳杯、燈、俑、馬、獨角獸、牛、車、豬、狗、雞、印章等。
壺2件(M169:13、14)。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均為泥質紅陶,器表施綠釉。盤口稍內斂,方唇凍頸,扁圓腹,高假圈足外撇,平底內凹。肩、腹各飾一組2周凹弦紋,之間模印對稱的鋪首銜環(huán)。標本M169:13,口徑16.5、腹徑30、底徑16、高41厘米(圖二:3)。
罐13件(M169:1、5、11、12、17、19、42、54~56、59、60、64)。均為泥質灰陶,其中標本M169:5、42、54~56、59僅存底部殘片,已經(jīng)無法復原。
標本M169:1、12、17,形制相同。侈口呈喇叭形或淺盤口,寬平沿,方唇,束頸,圓肩,鼓腹,大平底內凹。標本M169:12,侈口呈喇叭形,體較瘦高,肩、腹飾數(shù)周暗弦紋??趶?.8、腹徑19.6、底徑12.4、高20.8厘米(圖二:1)。標本M169:17,體略低矮,盤口外侈,寬平沿外斜,方唇,束頸,圓肩,圓鼓腹,大平底內凹。肩飾2周凹弦紋??趶?.8、腹徑20.8、底徑13.2、高18.4厘米(圖二:4)。
標本M169:11、59,形制相同。直口微侈,方唇,唇面外斜,束頸,圓肩,鼓腹,平底內凹。內壁有拉坯形成的凸棱。標本M169:11,頸下和肩部各飾一周凹弦紋,腹部模印帶狀短豎線紋、小方格紋和三角紋??趶?7.5、腹徑30.8、底徑13.5、高26.3厘米(圖三:3)。
標本M169:19.60,64,形制相同。侈口,方唇,唇面外斜,束頸,圓肩上聳,鼓腹,下腹較斜直,平底或平底內凹。肩、腹模印帶狀短豎線紋、小方格紋和菱形紋等。標本M169:19,平底??趶?6.5、腹徑29.5、底徑13.5、高23.8厘米(圖三:2)。標本M169:60,平底內凹。口徑17、腹徑29、底徑13、高22.5厘米(圖二:2)。
奩1件(M169:20)。泥質紅陶。直口,尖圓唇,筒形腹較淺,平底??谘叵嘛?周凹弦紋。口徑22、底徑22.8、高10.8厘米(圖二:5)。
灶1件(M169:9)。泥質灰陶。分體模制,而后粘接,小陶釜下半部殘。灶體前方后圓,平面呈馬蹄形,前端出檐,前壁切割出方形落地灶門。灶面中部有一釜,釜周圍模印魚、餅、盤、碗、方盒、火鉤等,灶面邊緣飾一周波折紋。灶門上方飾連續(xù)三角紋。門左側模印一跟坐婦人,旁側有一瓶;右側模印一人跟坐,雙手前伸。長23.5、寬23.3、灶臺高10、通高11.5厘米(圖二:10)。
甑1件(M169:10)。泥質灰陶。敞口,寬平沿,方唇,腹較深,腹壁斜直,小平底。底部由外向內戳刺6個圓形算孔。口徑13.6、底徑5.6、高7.2厘米(圖二:8)。
井3件(M169:7、8、16)。其中兩件為泥質紅陶,另一件是泥質灰陶。
標本M169:7、8,泥質紅陶,器表施綠釉。合模制,殘存井亭,器形相同,大小不同。井架殘存上方橫梁,斷面長方形。之上粘附井亭,有長方形四面坡屋頂,頂部模印屋脊和瓦棱。井亭兩側壁有對稱的小穿孔。標本M169:7,亭頂長9.36、寬5.5、殘高8.5厘米(圖三:5)。
標本M169:16,泥質灰陶。井身輪制,井架手制,井亭合模制,而后粘接在一起。井身斂口,寬平沿內斂,方唇,筒形腹,下腹稍粗,平底內凹。拱形井架,斷面呈圓形。井亭有兩面坡頂,模印岀屋脊、瓦壟,下部模印一個亞腰形轆轎。上腹飾2周凹弦紋,下腹飾一周凹弦紋??趶?1.5、底徑16、腹深17.5、通高33厘米(圖二:9)。
案4件(M169:29、40、41、50)。其中兩件是泥質灰陶,兩件是泥質紅陶,模制,形制相同。長方形,邊緣有一周臺棱,之下有4個蹄形足,足面模印獸面紋。標本M169:29,泥質灰陶。案面有紅彩印跡。長56、寬36、通高12厘米(圖三:6)。
盤6件(M169:27、28、38、39、48、58)。均為泥質灰陶。
標本M169:27、28、48,形制相同。敞口,窄平沿,方唇,淺折腹,平底內凹。內壁下腹飾一周環(huán)狀圈帶。標本M169:48,口徑20.3、沿寬0.8、底徑12、高3.3厘米(圖二:6)。
標本M169:38、39、58,形制基本相同。敞口,平沿,方唇,淺折腹,低矮假圈足,平底。標本M169:58,內壁下腹及底邊緣均飾一周環(huán)狀圈帶??趶?1、沿寬1.2、底徑12.6、足高0.3、通高3.3厘米(圖二:7)。
碗1件(M169:51)。泥質紅陶。敞口,方唇,深弧腹,平底,矮圈足。碗內底邊有一周臺棱,內壁殘存紅彩印跡。口徑18、底徑10.8、通高7.6厘米(圖三:l)。
耳杯4件(M169:15、22、43、47)。除標本M169:47為泥質紅陶外,其余均為泥質灰陶。形制、大小相同,杯體均呈橢圓形,敞口,方唇,孤腹,假圈足,平底,口沿兩側對稱有月牙形耳,耳面低于杯口。內壁施白彩,多已脫落。標本M169:15,口徑9~14.4、底徑4.2~8.4、高4.5厘米(圖三:4)。
百枝燈1件(M169:2)。泥質紅陶。燈座、燈柱為輪制,燈盤上動物為捏塑,而后粘貼。整體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下部為覆豆形底座,座表面模印岀山川峰巒,峰巒間粘貼人物、走獸和飛鳥。人物有三位,或站或坐;走獸主要有虎、獅、鹿、羊、狼、野豬、熊、犬等,或靜臥,或站立,或奔跑;飛禽主要有長尾鳥、鷹等,圓柱柄上粘貼有蟬。
中部為一燈盤及龍、羽人、燈盞。燈盤置于底座之上,敞口,方唇,淺腹,平底。盤底中心有一孔,周圍有4個小孔,孔內各插一龍,龍首上彎,頭頂著方形平頂燈臺。4個燈盞之間分別捏塑一乘龍羽人,羽人坐在龍背之上,龍爬于燈盤邊緣,龍首外伸。燈盞邊緣前部粘附一鳥。
上部為一龜座高柄陶燈,柄中部戳有四孔,孔內各插一個燈枝,燈枝平伸,上置一鳥形燈盞。柄頂端為小平頂,上置一較大燈盞。燈盞的一端粘附雞首,兩側粘附雙翅,后端粘附雞尾。底徑39、盤徑24、通高82.8厘米(封二;圖四、五)。
疏坐俑2件(M169:37、57)。均為泥質紅陶。
標本M169:37,俑頭、身、手分體模制,而后插接,體寬扁。頭戴黑色平頂冠,內著衫,外穿左襟右衽交領寬袖袍。踞坐于地,雙手屈舉腹前。右手拇指殘缺,余四指握曲;左手伸開,原應持物。面施白彩,嘴唇、上衣和帽沿施紅彩,多已脫落。寬21.6、高30厘米(圖六:1、九)。
標本M169:57,前后合模制成,眉目不清,制作比較粗糙。頭發(fā)垂于腦后,身著交領寬袖長袍,雙手拱于胸前。表面涂白彩。高13厘米(圖六:3、一0)。
勞作俑1件(M169:18)。泥質紅陶,前后合模制成。頭戴冠,眉目不清。身著右衽交領寬袖袍,下著長褲,足尖外露。雙手執(zhí)長柄超,站立于地。表面施白彩,冠、領邊、袖邊涂黑彩,袍涂灰黑彩。高27.6厘米(圖六:2、一一、一二)。
馬1件(M169:33)。泥質紅陶。頭、身、腿、尾分體模制,而后插接。垂首,張嘴,弓頸,頸部鬃毛高豎。身體略向后傾,前右腿抬起,后腿蹬地,作行走狀。馬尾后揚,馬背上有鞍轄。長68.8、高59.6厘米(圖七:1、一三)。
獨角獸1件(M169:35)。泥質紅陶。獸身、腿、尾、角分體模制,而后插接。前額中部的孔中插有一角,肩生雙翼,牛蹄,長尾上揚,末端上卷,低頭弓背作攻擊狀。表面原本施有紅彩和黑彩裝飾,多已脫落。長54.9、高36.9厘米(圖七:2、一四)。
牛車1套2件(M169:3、6)。泥質紅陶。車為分體模制,而后組裝;牛身為左右合模制,腿、角、耳分體模制,而后粘接(圖八)。牛(M169:3)呈站立狀,頭前伸,四肢短粗。臀部有一孔,原應插有尾。牛頭用紅彩繪岀轡頭。長33、高22.2厘米(圖一六)。
車(M169:6)由車箱、雙輪組成,車箱為長方體仿木結構,前寬后窄,平面呈梯形。兩側欄板前低后高,且唄部呈弧形。后側欄板呈圓拱形,高于兩側欄板。箱底兩側有縱向仿木構件,內空,原應插有木轅。兩側車輪有8根輻條,中部有一穿孔,原應有木質車軸將輪與車箱連接起來。長32.4、寬18~20.4、高20.4、輪徑25.5厘米(圖一五)。
豬2件(M169:4、52)。均為泥質紅陶,左右合模制成。呈站立狀,長吻前伸,腹腰略下垂,四肢短粗。標本M169:4,頸部鬃毛較低,體略后傾。長21.6、高11.6厘米(圖一七:4)。標本M169:52,闊耳下翻,頸部鬃毛高豎,腹下有一小圓孔。長17.4、高9.9厘米。
狗1件(M169:53)。泥質灰陶。左右合模制成,制作粗糙,尾已殘缺。作蹲踞狀,尖耳豎立,弓背,前腿直立,后腿彎屈。長13.5、高14.7厘米(圖一七:3)。
公雞1件(M169:49)。泥質紅陶,左右合模制成。呈站立狀,腹下有圓形底座。昂首,冠略殘,尖喙,長尾上翹,末端下彎。腹側和尾部模印岀雙翅和尾羽。長15.3、高14.7厘米(圖一七:1)。
母雞1件(M169:23)。泥質紅陶,左右合模制成。器形與公雞相似,但短尾上翹,末端較齊平。長12.6、高11.3厘米(圖一七:2)。
印章1件(M169:30)。泥質灰陶,用粗繩紋板瓦殘片模制而成。方形,背面有粗繩紋,正面和側面磨光。正面陰刻“黃神之印”四字。邊長2.6、高1-1.2厘米(圖一八:3)。
2.銅器3件,器類有帶鉤、鏡等,另有銅錢24枚。
帶鉤2件(M169:32、34)。標本M169:32,曲棒形,橫斷面呈半圓形,龍首形鉤首,鉤背中部有圓柱狀帽形紐。長9.8、寬1.6厘米(圖一八:7)。標本M169:34,禽鳥形鉤首,體寬扁,腹下有圓柱狀帽形紐。長4、寬1.8厘米(圖一八:4)。
鏡1件(M169:61)。僅存邊緣殘片。邊緣較厚,賂外斜。緣內側飾一周鋸齒紋,之內飾一周短斜線紋(圖一八:8)。
銅錢24枚(M169:21、44、45、63)。有貨泉和五銖錢兩種。
貨泉1枚(M169:45)。殘損嚴重。
五銖錢23枚,其中2枚銹蝕殘損嚴重。圓形,方穿,,有邊郭,背面有穿郭。“銖”字的“朱”旁上劃或者方折,或者圓折,或者圓折外敞。直徑2.51~2.69、穿寬0.82~1厘米(圖一九)。
3.鐵器
鐵劍I件(M169:26)。銹蝕殘碎嚴重,殘存一小節(jié)。雙面刃。
4.玉石器3件,器類有玉玲、石肛塞、石彈丸等。
玉玲1件(M169:36)。青白色。蟬形,頭呈三角形,兩眼突出。平腹,弧背,中部有一道棱脊,刻出雙翼。長4.5、寬2.7、厚0.5厘米(圖一八:2)。 -
石肛塞1件(M169:46)。白色,質地疏松。長條形,一端略粗,另一端稍細,橫斷面近半圓形。直面有鋸齒痕,弧面有刀修痕。長3.3厘米(圖一八:5)。
石彈丸1件(M169:62)。青白色天然石料,表面磨光。橢圓形,體積很小。長徑1.5、短徑1.2厘米。
5.鉛器
鉛條1件(M169:31)。斷成數(shù)節(jié),四棱長條形。最長的約5厘米,最短的約2厘米(圖一八:1)。
6.琉璃器
琉璃耳瑣2件(M169:24,25)。深藍色,形制大小相同。亞腰形,一端稍大,另一端略小。兩端略內凹,中心有一小穿孔。標本M169:24,長1.8、直徑1.4-1.6、孔徑0.18厘米(圖一八:6)。
三 結語
1.墓葬年代
M169沒出土有明確紀年的隨葬器物,所以只能根據(jù)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來推測其年代。該墓為斜坡墓道穹隆頂磚砌多室墓,在西安地區(qū),這種形制的墓葬最早出現(xiàn)于西漢晚期,流行于東漢中期以后。隨葬器物組合有案、耳杯、勺、碟、碗等墓內祭奠器,以及豬、雞、狗'等家畜家禽模型,這兩組陶器在洛陽地區(qū)分別岀現(xiàn)于東漢早期和中期,流行于東漢中期和晚期叫在西安地區(qū),這種組合也流行于東漢中期和晚期,例如,長安縣三里村東漢墓是一座合葬墓,其下葬年代分別是永元十六年(104年)、建和元年(147年),均陪葬有陶質祭奠器和家禽家畜叫M169也是一座合葬墓,出土的隨葬器物也有時間早晚之分。該墓出土的陶壺、灶、圓肩罐、奩、井等,與《白鹿原漢墓》中的BI式壺、DI式灶、Dall式罐、C型奩、AI式井相似。后者的BI式壺、DI式灶均岀現(xiàn)于四期,即東漢早期。DI式灶、Dall式罐、A1式井在五期(東漢中期)仍然流行。C型奩岀現(xiàn)于五期(東漢中期),流行于六期(東漢晚期)|3|.,M169岀土的五銖錢中,“五銖”二字寬大,“銖”字“朱”旁上劃有圓折外敞者,其重量大多在3~4克之間。但也有減重五銖錢,其中有3枚五銖錢的重量不到2.5克。蔣若是認為,減重五銖錢岀現(xiàn)于東漢中期,“朱”字上劃圓折外敞者也出現(xiàn)于東漢中期。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M169的始建年代可能是東漢中期早段,最后一次下葬的年代為東漢中期晚段或晚期早段。
2.隨葬器物
該墓雖遭盜擾,但出土的百枝燈、鎮(zhèn)墓獸、“黃神”印章、鞍馬、牛車等陶器,對研究漢代的喪葬文化與社會生活具有重要價值。關于百枝燈,目前在西安地區(qū)的東漢墓中尚不多見。96電信M67出土1件,僅殘存燈柱、燈盤及底座上的裝飾構件叫寶雞官務村出土的1件保存完整,題材也相當豐富鹽
M169出土的百枝燈分為3層,下層為燈座,展現(xiàn)的是人間生活,中間一層表現(xiàn)升仙場景,上層表現(xiàn)的是天界。最上方的燈盤做成一只雄雞形狀,象征著天雞,與濟源桐花溝東漢墓的陶都樹上的天雞卩性質相同。
鎮(zhèn)墓獸在西安地區(qū)東漢墓中并不多見,主要發(fā)現(xiàn)于陜南地區(qū)。例如,勉縣老道寺的4座東漢墓出土獨角鎮(zhèn)墓獸6件,其中一座岀土3件叫漢中鋪鎮(zhèn)磚廠2座東漢墓中,各出土獨角鎮(zhèn)墓獸1件叫南鄭龍崗寺有兩座東漢墓岀±3件的。關中地區(qū)亦有少量發(fā)現(xiàn),在潼關楊氏家族墓出土1件",鳳翔岀土1件叮。東漢關中地區(qū)隨葬鎮(zhèn)墓獸,目前還是首次發(fā)現(xiàn),可能是受陜南地區(qū)的影響。
“黃神之印”陶印也是西安地區(qū)漢墓首次出土,是東漢時期道家使用的壓勝辟邪物。寶雞縣陽平鎮(zhèn)曾出土一枚“天帝使者”銅印廁,這些印章是東漢時期道教在喪葬習俗中的反映。
值得一提的是,該墓出現(xiàn)了陶牛車。東漢時期,地位較高的官吏、貴族開始乘坐牛車,用牛車模型隨葬正是這種風尚的表現(xiàn),這也開創(chuàng)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陶牛車隨葬的先河。
領 隊: 程林泉
發(fā) 掘: 王久剛 張小麗
攝 影: 王磊
繪 圖: 寇小石 呼安林
執(zhí) 筆: 張小麗 王久剛 張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