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重型裝甲車,二戰(zhàn)澳大利亞設計,名字和戰(zhàn)力很匹配
在二戰(zhàn)爆發(fā)時,澳大利亞的軍事力量并不算強,其國內只有少量老舊的裝甲車,原本作為英聯(lián)邦成員可以在很多方面享受照顧,隨著二戰(zhàn)爆發(fā)英國自顧不暇,澳大利亞不得不考慮自己研發(fā)一些必要的裝備以應對接下來的戰(zhàn)事。
1941年下半年,澳軍方向澳大利亞裝甲戰(zhàn)斗車輛生產局提出了重型裝甲車的指標要求,相關的研制工作隨即展開。說是自行研制,這款裝甲車其實更像是利用現(xiàn)成技術組裝,并不是完全新研制的。

澳大利亞在1942年建造了2輛樣車,也就是犀牛重型裝甲車,裝甲車的底盤其實是加拿大Fox裝甲車,而Fox裝甲車則是英國亨伯 MK III裝甲車的加拿大生產版本。
車體裝甲經過重新設計并得到加強,正面楔形樣式的裝甲板厚30毫米,上有類似于加強筋的結構,加上大角度的傾斜安裝角度,防護力在裝甲車里堪稱優(yōu)秀,而且造型也確實有點像犀牛。不過車體兩側和后方的裝甲就要弱一些,只有11毫米,僅能抵擋輕武器的射擊。

引擎為GMC直列6缸發(fā)動機,4輪行駛結構,車輪采用板簧減震,相比之下只有7噸的Fox裝甲車能達到70千米的時速,重量達到8.5噸的犀牛裝甲車機動性肯定更差,但仍然夠用。
裝甲車的火力布置很強,它有一座典型的英式坦克炮塔,和英制巡洋坦克炮塔很相似。這座棱角分明的炮塔均采用30毫米鋼裝甲焊接而成,能夠提供全方位的防護;主炮為一門英國“傳家寶”QF 2磅炮,以及一挺.303同軸機槍。

車組采用4人制,分別為駕駛員、車長、炮手和裝填手,其中裝填手還兼顧無線電員;對于一款比較緊湊的裝甲車而言4人車組有點局促,如英國亨伯裝甲車也只采用3人車組。
澳大利亞于1942年對兩輛原型車展開了一些測試,犀牛裝甲車最大的問題就是重,不僅僅是整體車身更重,另一個問題是那30毫米鋼板焊接的炮塔更重,對于一款四輪式裝甲車而言是一個大負擔,頭重腳輕在所難免,考慮到1943年盟軍已經能夠獲得很多其他型號的裝甲車輛,澳大利亞隨后結束了該項目。

犀牛重型裝甲車重8.5噸,長4.6米,寬2.3米,高2.6米,是一款十分緊湊的重型裝甲車,其尺寸只有輕型裝甲車的大小,升級改進空間小,瘦高的體格也不利于越野作戰(zhàn),因此繼續(xù)投入精力發(fā)展此項目顯然并不合適,直接采購M8或者T17E1獵鹿犬這類裝甲車反而更符合實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