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轉載:任冠 魏堅:唐朝墩古城浴場遺址的發(fā)現(xiàn)與初步研究

2022-09-03 09:45 作者:求是歷史社新社  | 我要投稿

? ? ? ? ?唐朝墩古城浴場遺址的發(fā)現(xiàn)與初步研究

? ?內容提要:唐朝墩古城遺址2018~2019年的考古發(fā)掘工作中,清理出1處公元10~13世紀的浴場遺址。該遺址由磚砌主體建筑、土坯建筑和周邊灶址、水井等其他配套設施共同構成。此類浴場最早出現(xiàn)在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臘,羅馬時期建筑技藝逐漸發(fā)展成熟并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向周邊地區(qū)傳播,在西亞受當?shù)夭ㄋ菇ㄖL格的影響出現(xiàn)了形制上的演變,后繼續(xù)向東傳播至中亞和我國新疆地區(qū)。此次發(fā)現(xiàn)的浴場遺址按功能可分為門廳區(qū)、洗浴區(qū)和工作區(qū),形制結構具有濃郁的羅馬風格,出土的遺物和內部裝飾又具有顯著的中原和本地特征,反映了絲綢之路沿線東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

唐朝墩古城遺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昌吉回族自治州奇臺縣縣城東北部的水磨河西岸臺地之上,西距北庭故城遺址約30千米,南距天山東段博格達山約40千米,北距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約20千米,東距巴里坤湖約260千米,地處絲綢之路新北道之上。

2018~2019年,中國人民大學與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連續(xù)兩年對唐朝墩古城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和發(fā)掘,基本確認唐朝墩古城遺址為唐代庭州蒲類縣縣城,始建于唐貞觀十四年(640)前后,沿用于高昌回鶻時期,至公元14世紀蒙元時期逐漸廢棄。

唐朝墩古城遺址一個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就是清理出了1處面積約400平方米的建筑基址,根據(jù)地層關系和遺存情況,判斷為一處較為完整的唐宋高昌回鶻時期的浴場遺址。該遺址的整體結構和建筑布局,特別是由磚砌支撐柱構成的下層供熱系統(tǒng),體現(xiàn)了濃郁的羅馬建筑風格。

? 一、浴場遺址概況

浴場遺址位于唐朝墩古城的東北部,整體結構由中心部位的磚砌主體建筑(F5)、東側相接的土坯建筑(F4)和北側中心的灶址(Z6)及左右兩端的水井(J3、J5)等相關遺跡構成(圖1)。出土的遺物有相關器物與建筑構件等。

圖1 唐朝墩古城浴場遺址平、剖面圖

1.基本形制

浴場遺址為半地穴式結構,由上下兩層建筑空間構成:下層基礎部分位于原地表之下,為煙道和供熱的基礎建筑空間,東側多有破壞,西側保存狀況較好;上層建筑基本位于原地表之上,為浴場使用的活動空間,大部已坍塌無存,僅西南角保存有高約0.4米的墻體和黑灰色建筑材料抹出的覆蓋層。

磚砌主體建筑(F5)位于浴場中心,平面近方形,南北長約12米、東西寬約11.5米、現(xiàn)存高度約0.5~1.1米,整體面積約138平方米。F5外圍以磚塊逐層平砌墻體,內部以磚墻分隔,按方位可劃分為9個區(qū)域:中心區(qū)域為八邊形,其余8個區(qū)域兩兩對稱,平面均近方形。除東北、東南、西南3個區(qū)域外,其余6個區(qū)域的下層基礎部分均建有磚砌支撐柱。支撐柱多呈長方形,以1方磚和1長條磚錯縫平砌。支撐柱間距約0.4~0.5米。西側區(qū)域內支撐柱的頂部結構尚有保留:東西兩支撐柱的頂部各以1塊方磚斜向砌“人”字形結構相抵,兩側錯縫平砌,并逐層向南北加寬,至頂層將方磚平架于南北兩支撐柱之間,形成頂部封閉平面,由此架構起浴場上層空間的地面(圖2)。F5外圍墻體四壁向上共開5個出煙口(YD1~YD5),其中西壁中部和北部各1個,其余3壁各1個。

圖2 唐朝墩古城浴場遺址下層西側支撐柱結構

這種下層以磚砌支撐柱為支架,將建筑分為上下兩個封閉空間的建筑方式,在古羅馬時期的《建筑十書》中被稱之為“挑空式地板”[2],即利用支撐柱構建浴場的地下供熱系統(tǒng),在使用時爐灶燃燒的煙火可以通過支撐柱之間的煙道在浴場下層流動,形成“地熱”,用以維持浴場上層洗浴空間的溫度(圖3、4)。

圖3 唐朝墩古城浴場遺址航拍圖(東南—西北)

圖4瑞士阿旺什羅馬浴場復原后的支撐柱結構(Roman Baths of Aventicum)[3]

磚砌主體建筑(F5)的西南、東南、東北3個區(qū)域的下層基礎部分未發(fā)現(xiàn)支撐柱結構。西南角保存狀況較好,下層底部使用夯土墊平,中部以上鋪多層碎磚,表面以碎磚和黃土填實鋪平后,在地面覆蓋一層黑灰色硬面。東北區(qū)域存在東向門道,與東側土坯建筑相通。東南區(qū)域已被現(xiàn)代坑嚴重破壞,根據(jù)浴場的對稱布局推測,可能也存在與東側土坯建筑相連的東向門道。

東側土坯建筑(F4)位于浴場磚砌主體建筑(F5)東側,墻體為土坯壘砌,南北并列3間,整體南北長約13.5米、東西寬約5.3米。F4破壞較為嚴重,根據(jù)殘留遺跡判斷,3間房址門道均為東向,南、北2間建筑的西墻有出入浴場主體建筑的通道。

北側灶址(Z6)位于浴場主體建筑(F5)正北,平面近橢圓形,南北長約2.3米、東西寬約2米。北壁較平整,底部以紅磚錯縫順砌,至頂部起拱券,殘高約0.76米。灶膛南側與浴場磚砌主體有火道相連,北側留有殘損后的拱形灶門(圖5)。灶址北側留有較大空間,清理出大量灰燼堆積,推測應為浴場爐灶的工作區(qū)。

圖5 唐朝墩古城浴場遺址北側灶址結構(北—南)

在浴場主體建筑的西北和東北部分別發(fā)現(xiàn)2口水井(J3、J5)。J3較大,井口略近橢圓形,南北長徑約3.5米、東西短徑約3.2米,井壁向下漸收呈圓角方形,深約10米,底部周壁有方形木框,框內鋪填碎石子用以過濾井水。J5較小,井口近圓形,直徑約0.86米,深約7.1米。

此外,在浴場遺址的東北部,清理出夯土臺、土坯墻和排水管道等多個與浴場爐灶及水井有關的遺跡單位,據(jù)地層關系和出土遺物判斷,年代應為蒙元時期,可見浴場在該時期仍舊進行過改建利用。

2.出土遺物

浴場遺址內出土遺物種類豐富,包括陶器、瓷器、鐵器、銅器、骨器、石器、玻璃器和建筑構件等。

陶器以水井(J5)出土的器物組合最典型,主要為陶盆、陶壺、陶罐等,其中陶壺多單把帶流,此類器皿可能為洗浴時使用的盛水器具(圖6)。

圖6 唐朝墩古城浴場遺址水井(J5)出土陶器

出土的建筑材料主要有白灰墻面和磚。發(fā)現(xiàn)的白灰墻面多有6~8層貼合在一起,每層厚約0.3~0.5厘米,部分殘塊在多個層面上均帶有黑色或紅色的彩繪,可辨識花瓣等紋樣(圖7)。

圖7 唐朝墩古城浴場遺址出土彩繪墻面殘塊

浴場建筑用磚多為紅色,少量黃褐色,有的磚表面顏色斑駁。主要有邊長分別為42、35和28厘米的3種方磚和邊長28厘米×14厘米的長條磚,厚度均約5厘米。其中邊長28厘米的方磚和28厘米×14厘米的長條磚主要用于砌筑浴場墻體和支撐柱;邊長42厘米的方磚數(shù)量較少,主要用于鋪架在支撐柱之間,砌筑浴場上層地面;邊長35厘米的方磚多用于砌筑浴場墻體。磚以素面為主,表面多留有煙熏痕跡,部分磚面上留有動物爪印或斜向凹槽(圖8)。

圖片
圖8 唐朝墩古城浴場遺址出土建筑用磚

二、國內外浴場的考古發(fā)現(xiàn)

浴場建筑遺址在歐洲和西亞、中亞多有發(fā)現(xiàn),在國內發(fā)現(xiàn)則相對較少。試舉例分析如下。

1.國外浴場的考古發(fā)現(xiàn)

西方的浴場建筑最早出現(xiàn)在古希臘,至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共和時期,已在地中海沿岸地區(qū)普遍分布。羅馬浴場最顯著的特點即“挑空式的地熱系統(tǒng)”(hypocaust),該結構能夠有效地保障浴場內的溫度。

龐貝古城中的斯塔比亞浴場(Stabian baths)是現(xiàn)存最早的羅馬公共浴場之一。該浴場位于龐貝古城南部,建成于公元前2世紀中葉。浴場平面近梯形,洗浴區(qū)位于東側,其中南部為男子浴室,北部為女子浴室;洗浴區(qū)中部為鍋爐房(Fur),兩側男女浴室布局基本對稱,依次為熱水室(C)、溫水室(T)、更衣室和門廳(A),南部男子浴場內還設置有冷水室(L)。浴場西側有配套的游泳池和角力學校(運動場)等場所(圖9)。

圖9 龐貝古城斯塔比亞浴場(Stabian baths)平、剖面圖[4]

羅馬帝國時期是羅馬浴場建筑發(fā)展的頂峰,隨著羅馬帝國的強盛與擴張,浴場作為最重要的公共建筑之一,無論是數(shù)量、規(guī)模,還是分布范圍都有了明顯的提升。據(jù)統(tǒng)計,至公元5世紀初僅羅馬城中就有867座公共浴場。[5]此外還有未統(tǒng)計在內的大量私人浴場,洗浴成為羅馬城中一項重要的社會活動。浴場的單體規(guī)模日益增大,整體多采用軸線對稱的布局方式,以彰顯浴場的宏偉和華麗。在空間分布上,羅馬浴場也從地中海沿岸向四周擴散,西至西班牙、東至兩河流域、北至英國、南至北非均發(fā)現(xiàn)有羅馬浴場的分布。

建于公元3世紀初的卡拉卡拉浴場(Baths of Caracalla)是現(xiàn)存最完整的羅馬帝國時期公共浴場之一。該浴場位于羅馬城南部,呈東北-西南向,東西寬約412米,南北長約393米,最多可同時容納近2000人。該浴場采用中軸線對稱的布局方式,軸線上自北向南依次為冷水、溫水和熱水室,更衣室和門廳分列兩側,在延續(xù)羅馬浴場基本構成要素的基礎上,增加了包間浴室、講堂和圖書館等結構(圖10)。

圖10 羅馬城卡拉卡拉浴場(Baths of Caracalla)平面圖[6]

羅馬浴場向東傳播到小亞細亞和兩河流域后,與當?shù)夭ㄋ菇ㄖL格和傳統(tǒng)融合,在布局結構和內部裝飾等方面出現(xiàn)了演變。首先,浴場結構趨于簡化,取消了游泳池、運動場、圖書館等羅馬浴場常見設施,以浴室和更衣休息室兩部分為主,整體面積有所減??;其次,建有地熱系統(tǒng)的浴室空間縮小,與之相對,更衣休息室等不具備地熱系統(tǒng)的空間增大,二者多采用平行排列的布局方式,講究空間上的對稱;再次,隨著技術的提升,除羅馬式地熱系統(tǒng)外,蒸汽加熱的方式更為普遍,與此同時,大型的洗浴水池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小型的水池或盥洗盆,洗浴活動的私密性有所提高;最后,室內建筑多采用波斯式的圓形穹頂、磚券拱門、拱形廊道等結構,裝飾也具有顯著的波斯藝術風格。

上述浴場形制的演變在敘利亞、約旦、黎巴嫩等西亞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大量公元3~8世紀的浴場遺址上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圖11)。隨著阿拉伯帝國的興起,這種更為經(jīng)濟實用、平民化的浴場廣為盛行。據(jù)記載,至公元10世紀的穆格臺迪爾時代,僅巴格達就有約27000座浴室。[7]以該區(qū)域作為節(jié)點,浴場的建筑形式沿絲綢之路繼續(xù)向東傳播至中亞乃至我國新疆地區(qū)。因此,其平面布局的基本形態(tài)對唐朝墩古城浴場遺址的布局結構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圖11 西亞地區(qū)倭馬亞王朝時期浴場平面圖[8]

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發(fā)現(xiàn)有近20處公共浴場,其中建于公元16世紀的坎加克浴場(Kunjak Baths),雖然年代晚于唐朝墩古城浴場遺址,但在整體布局和形制結構方面與唐朝墩古城浴場遺址存在著極大的相似度??布涌嗽鑫挥诓脊兄行钠?,南北長約30米,東西寬約19米,北側為更衣室,入口朝東;南側浴室基本對稱,中心為八邊形大廳,向外延伸出多個獨立的浴室;爐灶位于浴場西側,地面建筑采用拱門和圓形券頂結構(圖12)

圖12 烏茲別克斯坦坎加克浴場(Kunjak Baths)平面圖[9]

總體而言,不同地區(qū)不同時期浴場的布局結構和裝飾風格存在著差異,但仍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共同的特征:首先,浴場由不同功能的浴室構成,多采用對稱布局,熱水室、溫水室、冷水室、更衣室和門廳是羅馬浴場的基本構成要素,部分浴場的溫水室旁還會建造桑拿或蒸汽浴室,稱之為斯巴達式浴室,而地中海以東的浴場多以蒸汽浴為主,在主廳周邊同樣建有不同功能的小廳。其次,浴場使用挑空式地板的地熱系統(tǒng),利用爐灶燃燒的煙火為浴場加熱,各浴室也根據(jù)與爐灶距離的遠近區(qū)分為不同的溫度。再次,浴場頂部多采用拱券結構,以保證熱氣的流通與循環(huán)。

2.國內發(fā)現(xiàn)的浴場

我國歷史文獻中有大量關于洗浴活動的記載,但發(fā)現(xiàn)的浴場遺址數(shù)量較少,其中如秦漢驪山湯遺址、唐華清宮湯池遺址等均為借助天然溫泉修筑的浴場。近年來在新疆達勒特古城遺址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有爐灶與浴池配套的洗浴建筑遺址,但資料尚未公布。目前僅故宮武英殿浴德堂資料較豐富,可與唐朝墩古城浴場遺址進行比較。

浴德堂位于故宮武英殿西北,據(jù)考始建于元代[10],整體坐北朝南,南北長約36米,東西寬約24米,由正殿、浴室、燒水灶間、地暖燒火間和水井等構成。其中浴室建筑呈方形,邊長約4米,圓形穹頂,正中開有天窗,地面東北角有地漏,與東側排水溝相連。浴室南側為正殿,北側為燒水間和地暖間,地暖間煙道與浴室下方地熱系統(tǒng)相連。水井位于浴室西北側,建于高臺之上,井口鋪有石槽與燒水間相連(圖13)。

圖片
圖13 故宮浴德堂平面圖[11]

雖然浴德堂僅有1間浴室,但整體保存較完整,西側水井修于高臺之上,便于洗浴用水的引流,排水設置于浴室東北,與供水分離,均與唐朝墩古城浴場布局一致。浴室的地暖系統(tǒng)、拱券通道和圓形穹頂結構也與羅馬浴場的傳統(tǒng)相似??梢娏_馬浴場的建筑技術和風格并沒有止于天山,而是隨著東西文化交流的加深,沿絲綢之路一直向東傳播。

? ? ? ? ? ? ? ? ? ? ? ? ? ? ??三 初步研究

據(jù)考古發(fā)掘,唐朝墩古城遺址始建于公元7世紀上半葉的唐代早期,至公元14世紀逐漸廢棄,主要歷經(jīng)了唐、宋和蒙元3個時期。

1.浴場年代

根據(jù)層位關系和出土遺物,可確定浴場遺址最初營建于高昌回鶻時期,至蒙元時期曾被改建沿用。浴場內出土的器物也與唐朝墩古城遺址其他發(fā)掘區(qū)出土的高昌回鶻至蒙元時期遺物一致,印證了浴場的始建、沿用和廢棄年代。

除地層關系和出土遺物外,我們在浴場煙道、灶址、墻體、地表、水井等位置均采集了碳十四測年樣本,校正后的碳十四測年結果最早為公元890~982年(±20),最晚為公元1247~1287年(±20)[12]。因此可初步確定,唐朝墩浴場遺址的始建年代約在公元10世紀前后,主要使用于高昌回鶻時期,期間歷經(jīng)多次修繕,至蒙元時期在浴場基礎上又進行改建利用,約公元13世紀末廢棄。

2.選址與布局

唐朝墩古城遺址位于水磨河西側的黃土臺地之上,浴場選址于城內東北部,鄰近水磨河河道,與河床高差約10米,有利于浴場廢水排放。奇臺縣境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盛行南風,秋冬季節(jié)多西北風。浴場整體坐西朝東,背風向陽,布局規(guī)整對稱,十分有利于內部的防風保溫。

參考國內外相關浴場的布局和功能,唐朝墩古城浴場遺址按功能也可分為門廳區(qū)、工作區(qū)和洗浴區(qū)3個區(qū)域。

東側土坯建筑為浴場的門廳區(qū)。南、北2間房址均存在出入浴場的通道,中間的房址未與浴場主體相通,可能為入口的工作間。

北側水井、灶址所在的區(qū)域為浴場的工作區(qū)。灶址提供沐浴所需的熱水,燃燒產(chǎn)生的煙火通過地熱系統(tǒng)維系浴場上層空間的溫度。位于西北部的水井建于高臺之上,可以居高引流為浴場提供水源;位于東北部的水井開口位置較低,判斷應為浴場的排滲水井。

磚砌主體建筑為浴場的洗浴區(qū)。按空間方位來看,東北、東南2個空間連通門廳,可能為浴場的更衣室;北部空間距灶址最近,應為浴場的熱水室;西南空間底部采用夯土結構,未砌筑支撐柱,推測該區(qū)域可能為冷水室;中部空間規(guī)模最大,同時可以連通東、西、南、北4個空間,可能為最主要的溫水室,將溫水室置于熱水室和冷水室之間的浴場中心,也是羅馬浴場常見的布局方式;與中心相連的東部、西部和南部空間可能為溫水室的延伸;西北獨立空間煙熏痕跡最為顯著,可能為浴場的熱水室或桑拿、蒸汽室也未可知,其東側煙道有被碎磚封堵的現(xiàn)象,可見該空間在使用過程中后來也可能改為了冷水室(圖14)。

圖14 唐朝墩古城浴場遺址功能分區(qū)示意圖

? ? ? ? ? ? ? ? ? ? ? ? ? ? ? ?四 結語

唐朝墩古城遺址始建為庭州所轄蒲類縣縣城,由于缺少文獻記載,高昌回鶻時期的歷史沿革難以考證,但可以確認的是,城址西距高昌回鶻夏都北庭故城僅30千米,又地處絲綢之路新北道之上,應是當時天山北麓的重要城市之一。

唐朝墩古城浴場規(guī)模較大,建筑規(guī)格較高,沿用時間較長,期間又歷經(jīng)多次修繕,因此,其作為城市公共浴場的可能性較大。由于唐朝墩古城地處歐亞草原內陸地區(qū),夏季炎熱,多大風天氣,冬季寒冷,無霜期較短,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建設公共浴場就顯得合乎情理:一方面可滿足城市居民日常清潔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供往來旅人沐浴休憩。

北宋王延德出使高昌途中記載:“次歷拽利王子族,有合羅川,唐回鶻公主所居之地,城基尚在,有湯泉池。”[13]可見回鶻人有營建浴場、進行沐浴清潔的習俗和傳統(tǒng)。

高昌回鶻時期,摩尼教和佛教盛行,而洗浴往往與宗教活動息息相關。中原地區(qū)佛寺中也常建有浴室并面向民眾開放。因此,唐朝墩古城浴場遺址也可能與宗教活動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但目前尚未在浴場遺址及周邊發(fā)現(xiàn)與宗教相關的遺跡或遺物,故本浴場是否與宗教活動相關,還有待今后開展更多的考古工作加以驗證。

從地中海沿岸到天山北麓,羅馬浴場的傳播與擴散是東西文化交流的直接映射。唐朝墩古城浴場遺址在形制布局、建筑技藝等方面具有濃郁的羅馬風格,而浴場出土的各類遺物、墻面的裝飾彩繪等又明顯具有中原和本地特征,反映了東西方建筑傳統(tǒng)和技術在絲綢之路上的交融與創(chuàng)新。

洗浴是人類社會活動中重要的一環(huán),作為國內少見的浴場遺址,此次發(fā)現(xiàn)為我們探討公元10~13世紀天山北麓的城市生活景象提供了資料與依據(jù),也為我們透物見人,從社會史的角度研究絲綢之路上的東西文化交流,考察當?shù)囟嗝褡宕笠唤y(tǒng)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線索。

注釋

[1]本文是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唐代庭州軍政建置的考古學研究”(項目編號:2019M650540)的階段性成果。

[2] 〔古羅馬〕維特魯威著;〔美〕I.D.羅蘭譯;〔美〕T.N.豪評注/插圖;陳平譯:《建筑十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139頁。

[3]阿旺什羅馬浴場位于瑞士西部阿旺什鎮(zhèn),建于公元77年羅馬共和國時期,沿用至公元3世紀。

[4] 〔古羅馬〕維特魯威著;〔美〕I.D.羅蘭譯;〔美〕T.N.豪評注/插圖;陳平譯:《建筑十書》,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任冠系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后;魏堅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轉載:任冠 魏堅:唐朝墩古城浴場遺址的發(fā)現(xiàn)與初步研究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西城区| 江孜县| 乃东县| 元谋县| 连山| 威宁| 墨竹工卡县| 南京市| 长岭县| 北票市| 阿瓦提县| 湟源县| 西昌市| 长白| 大英县| 云和县| 行唐县| 达州市| 天长市| 三门县| 新郑市| 秦皇岛市| 贡嘎县| 江华| 突泉县| 保山市| 穆棱市| 天峨县| 安吉县| 察隅县| 常州市| 四川省| 诏安县| 迭部县| 新巴尔虎右旗| 临西县| 建瓯市| 清新县| 汉中市| 望都县| 涡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