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道德摔倒了,該誰來扶?


這幾年,道德感太強的人很不好過,因為許多挑戰(zhàn)人們道德認知的事件,如雨后春筍一般成長的格外旺盛,人們不知道這樣的現(xiàn)象到底是該怪“雨下的太多”,還是“土地太過肥沃”,但是看來看去,似乎真正的問題卻落在了自己這邊:
不是說自己的道德觀有什么問題,
而是自己該用什么樣的眼光,去審視那些不道德的問題。

有人摔倒了,看到的人幫忙扶一下,有人說句謝謝,有人說句不客氣。
這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簡單到當(dāng)我打下這段文字的時候,我都會感覺自己的內(nèi)心輕笑了一下。
為何輕笑?是因為原本很簡單的事情,現(xiàn)在變得既復(fù)雜又敏感。
因為做好事導(dǎo)致個人的利益受到損害,亦或是原本與自己無關(guān)的問題導(dǎo)致了自己被問題本身所連累,這樣的社會事件屢見不鮮,
比如摔倒的老人要扶,誰都不知道扶這個動作會不會成了自己吃虧,吃大虧的“證據(jù)”,畢竟就有人因為這件事吃過虧,吃虧吃到上了新聞,引起了曠日持久的,對于“扶不扶”問題的爭論。
而扶不扶這三個字到最后,就變成了服不服。
不服是不行的,所謂的規(guī)則就是這個樣子,有人不在乎,誓要“澄清玉宇”,假若無事發(fā)生,大勝特勝,而一旦有了事情,遭了害,便是悔不當(dāng)初,追悔莫及。
服,也不是真的服,畢竟九年義務(wù)教育讓人們明白什么叫做最基本的道德常識,面對著“披著規(guī)則的狼”,視而不見的丑亦是丑,扭頭別過的惡也是惡,這不禁讓人感嘆,那所謂的規(guī)矩,怎么就跟道德不沾邊了呢?
不服不行,服也不行,難吶。
當(dāng)然,人們不會因為在這個問題上的糾結(jié)而徹底丟棄什么,或者說,當(dāng)人們意識到問題不在自己,而自己也無力改變問題本身的時候,那些關(guān)乎于生存的潛規(guī)則,就成了一種心知肚明的行為指導(dǎo)。
這種行為指導(dǎo),是以經(jīng)驗和真實發(fā)生的事件為載體,經(jīng)過一系列看似復(fù)雜實則簡單的思考過后所形成的判斷標準,這種判斷標準決定了人們在面對類似問題的時候,該做出什么樣的反饋。
當(dāng)這個社會保護著或是激勵著好人做好事的時候,人們就會爭相去做好人,因為做好人,做好事,會讓自己獲得正向的行為激勵,
反之,那么人們就會用保守的做法去處理一些問題的存在,即便不再受到正向的行為激勵,也不至于讓自己吃虧,
尤其是吃了不該吃的,不該好人吃的虧,這只會導(dǎo)致更為消極甚至厭惡的情緒出現(xiàn):
這樣的情緒多了,相信的就會變成了不相信。
這樣的事情多了,人們的戾氣,就會影響社會的風(fēng)氣。

我相信讀者朋友們都聽過一個小故事,叫“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簡單來說這是一個鼓勵人們嘗試新事物,嘗試改變的故事,并且這個故事的結(jié)尾,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獲得了一個正向激勵,也就是體驗到了螃蟹的鮮美。
后來我又看過一個說法,說是如果被螃蟹的鉗子夾破手指或者夾破皮膚,最好能盡早消毒,因為那種野生螃蟹的鉗子上不干凈,如果不及時消毒的話可能會對人產(chǎn)生一定的傷害。
而且人們都知道,螃蟹這個東西一定要趁新鮮吃,如果不新鮮的話會中毒。
這個說法讓我想到了吃螃蟹的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假若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行為背后會引發(fā)什么樣的代價,他可能運氣很好,吃的是新鮮的螃蟹,螃蟹也沒有對他造成傷害,他避開了所有的麻煩,成功享受到了極好的美食體驗。
但是,如果他不那么幸運的話,其結(jié)果又該是如何呢?
在吃螃蟹這個問題上,我們已經(jīng)得到了足夠周全的答案,我們只需避開那些麻煩,注意那些吃螃蟹的禁忌,我們便會享受到美味,而不會招致任何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是災(zāi)禍。
但是,在生存這個問題上,答案似乎很模糊,模糊到看不清楚,模糊到讓人捉摸不透。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很多人寧愿拒絕那些“鮮美的獎勵”,
也不想“惹了麻煩”之后再去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