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事嘮嘮
掐指一算,已經(jīng)三天沒有發(fā)文了。
晚上回家在路上走著時,突然想到一個觀點:說不定當我們想問自己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時,我們的人生就沒有意義了。
人生的意義,大概是想象力的副產(chǎn)品。
人在哪個年齡階段最有生命力呢?
當然是一二十歲時了。
那個時候少年的我們,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對異性充滿好奇,容易被一切誘惑,容易沉迷不可自拔,容易干一切不符合道德的事,容易一不留神就跑偏,容易偏執(zhí)。
從生物學上講,也正是在這個階段,基因給了我們更多的正反饋。
這些正反饋,我總結(jié)為:一方面是物理上的,一方面是化學上的。
從物理意義上講,大多數(shù)忙著爽的少年們,根本無暇思考什么是人生的意義,整天都在思考如何滿足自己貪玩好色的本性,又如何與自己貪玩好色的本性作斗爭。
只有突然跳出這場游戲的人才會思考貪玩好色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以及貪玩好色的意義是什么。
思考了這些問題的人,要么不再貪玩好色,要么因為搞清楚了貪玩好色的本質(zhì),找到了訣竅,繼續(xù)貪玩好色下去。
畢竟,生存這件事本身是不會因為知道而改變的。
有的人可以一直少年下去。
有的人,清醒得早點而已。
從化學意義上講,人類在最有生命力的階段想象力是最強的。
年齡較小時,腦子沒發(fā)育好,針對外界信息的加工能力差;
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這部處理器可以處理的內(nèi)容變多,學習數(shù)據(jù)逐步增多,大腦便逐步平衡想象和現(xiàn)實,人類對現(xiàn)實的認知逐漸變客觀,認知速度處于爬坡階段;
年齡達到一定階段后,想象與現(xiàn)實平衡,人類的認知速度逐漸與外界同頻,甚至超過外界信息的變化速度,人類對現(xiàn)實的認知接近客觀的極限,最終天平中現(xiàn)實的一邊開始下沉。
問人生意義的人,應該發(fā)生在現(xiàn)實的天平逐漸下沉的階段。
年齡逐漸增大的人類從本質(zhì)上講,是基因要舍棄的容器,因為已經(jīng)有下一代了。
所以,被棄用的容器,從生物學上講就沒有意義了。而對于基因來說有意義的鮮活生命體,是根本想不到自己有意義這件事的。
年齡大的人,在完成基因交付的使命后,才會在沒有束縛的情況下,尋找一些脫離生物學的意義。
這么說,可能有點反基因了,不知道基因同學作何感想_(:з」∠)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