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手工編織繩藝作品的女生,你知道Macrame的由來嗎?

入冬之后,山居的氣溫直降到零下十幾度,隆德園的學生們不約而同穿上了厚厚的絨衣或毛線衣。在這個需要圍著火爐取暖的時節(jié),女孩子們拿起針線,用編織創(chuàng)造出了不一樣的日常美物。

針織棒上下翻飛,毛線隨著女孩子靈巧的雙手跳躍起舞。只消半柱香的功夫,就可以織出帶著可愛貓耳朵的毛線發(fā)箍。


在英國偵探小說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筆下,《馬普爾小姐探案集》中的偵探簡·馬普爾小姐是個喜歡織毛衣擅長家長里短的小老太太,她總是在生活的蛛絲馬跡中破解真相。

在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章回體長篇小說《紅樓夢》第三十五回當中,也有一段關于手工編織的生動描寫——鶯兒給寶玉正打著結子,寶釵進來了,說:“這有什么趣兒,倒不如打個絡子把玉絡上呢?!睂氂衤犃讼膊蛔詣?,寶釵又給出了個主意:“把那金線拿來,配著黑珠兒線,一根一根的拈上,打成絡子,這才好看?!?/p>

Macrame(也叫Macramé)手工繩藝,和中國傳統(tǒng)編織的中國結有一些類似,使用打結的方法制作而非編織或針織。傳說中,Macramé這個詞來自十三世紀的阿拉伯語Migramah意為Fringe(穗子),在高溫炎熱的沙漠中,趕路人常常把這種穗子裝飾在駱駝和馬匹身上驅(qū)趕蚊蠅。另有一種說法是,Macrame來自土耳其語Makrama(餐巾、毛巾),用于專門固定這些織物的邊緣。

最早記錄使用Macramé風格結裝飾是出現(xiàn)在巴比倫人和亞述人的雕刻中,曾經(jīng)把這種風格的繩藝編織用在服裝上。而后,Macramé從北非出發(fā),傳至西班牙,再傳到法國,甚至傳播到整個歐洲。


當代編織繩藝,是以天然的動植物纖維,或人工合成纖維為材料,用編織、環(huán)結、纏繞、縫綴等制作手段,創(chuàng)作平面、立體和空間裝置形象的一種手工藝術形式,已經(jīng)成為跨越國家、民族、語言的手工藝術作品。

在隆德園心靈手巧的學生手中,各種顏色的棉線、毛線,經(jīng)過悉心的編織組合,就會變成杯墊、燈罩、掛畫、發(fā)箍、圍巾……各種兼具實用功能和美觀裝飾性的繩藝手工作品。

和那些“一鍵購買”的商業(yè)消費品不同的是,繩藝手作凝結了創(chuàng)作者自己寶貴的時間和心意,每一件繩藝手作都是無價之寶,傳遞著一份寄予祝福的美好情誼。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a snowflake it is necessary to stand out in the cold." ——Aristotle
欲欣賞雪花之美,必忍耐冬日之寒。
——亞里士多德
凜冬將至,愿隆德園的各位家人好友,都能在嚴寒的日子里遇到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