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難了,3秒鐘決定成敗,但反過來想想就容易多了
這個世界的真相總是藏在深處。
注意力時代有一些不為人知的重要事實。
我把它簡單歸結為:3秒鐘決定成敗。
在這個注意力越來越稀缺的時代。
如果你做不到在幾秒鐘之內(nèi)吸引別人的眼球和注意力。
你可能就已經(jīng)輸了。
比這更慘的是,輸了后你可能還摸不著頭腦,根本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兒?
—1—短視頻創(chuàng)作的黃金三秒
如果你是一名短視頻創(chuàng)作者,如何打造出一條爆款視頻呢?
你可以換位思考一下,想想你是怎么瀏覽短視頻的。
在劃到下一條短視頻之前,你會給每個短視頻多長時間?
我猜一定不會長,平均下來也許不會超過三秒鐘。
因此如果你想打造短視頻爆款,最好能在三秒鐘內(nèi)吸引別人的眼球。
如果一個短視頻不能在前三秒內(nèi)引發(fā)用戶的興趣與好奇,那么等待它的就只有被劃走的命運。
你去短視頻平臺隨便瀏覽一圈兒,然后留心一下那些讓你耐心看完的視頻。

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這些視頻都有這樣的共同點。
視頻的開頭,很可能都是在幾秒鐘內(nèi),設置懸念,制造沖突,引發(fā)好奇,各種手段各顯神勇。
注意力是一種稀缺資源,在短視頻這場吸引注意力的競賽中,沒有耐心的觀眾才是評委。
你為了拍這條視頻可能準備了好幾天,甚至好幾個星期。
視頻里可能有很多干貨內(nèi)容,但不好意思,觀眾們只給你三秒鐘展示時間。
3秒鐘決定短視頻的成敗,真是太難了。
—2—0.2秒理論
如果你覺得短視頻創(chuàng)作者要用3秒鐘吸引用戶太難。
不妨了解一下包裝設計領域的“0.2秒理論”。
消費者經(jīng)過商店或者貨架時,產(chǎn)品能夠吸引他們駐足的時間只有0.2秒。
0.2秒理論的提出者是日本包裝設計大師笹田史仁。
笹田史仁認為:“購物的客人在經(jīng)過貨架前,讓商品映入眼簾的時間只有0.2秒。想要讓顧客在這個瞬間驚嘆一聲‘哇!’并且愿意駐足停留,那就必須靠搶眼的包裝。”
這種事情想想就不容易,但的確有不少成功案例。
比如設計大師深澤直人的經(jīng)典概念作品Juice Skin。
使用與果皮相似的材質(zhì),將水果本體與包裝聯(lián)系起來。


又比如日本柑橘品牌Mikans,把可愛的表情挨個貼在柑橘上。


雖然有不少成功案例,但想在0.2秒吸引顧客,真是太難了。
—3—面試中關鍵的10秒鐘
也許你不是短視頻創(chuàng)作者,也沒有產(chǎn)品上架。
所以短視頻的黃金3秒,和包裝設計領域的“0.2秒理論”和你沒什么關系。
但很多生活中的重要時刻的成敗關鍵,同樣只取決于幾秒鐘。
比如一場幾十分鐘的面試中,前10秒鐘至關重要。
即使是很多閱人無數(shù)、資歷老道的HR招聘官,面試時的判斷,都主要依賴見到這個人前10秒的“感覺”。
托萊多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學生特利西亞·普利克特和內(nèi)哈·賈達姜,和他們的導師弗蘭克·伯尼瑞合作,在2000年做了次研究實驗。
這項實驗的主要結論是:一次面試前10秒鐘做出的判斷,就可以預測整個面試的結果。

既然大多數(shù)面試判斷是依賴前10秒的第一印象,那么后來的近一個小時的面試過程中,面試官在做什么呢?
答案是:在試圖證明自己對這個人的印象是對的。
心理學上把這個現(xiàn)象稱為“證實偏見”,即大腦傾向于尋找、解釋或優(yōu)先考慮那些能夠支持固有觀點或假設的信息,卻對與固有觀點不一致的信息選擇性的視而不見。
換句話來說,大部分面試都是在浪費時間,因為99.4%的時間都在用來證實面試官在前10秒所形成的印象。
10秒鐘就決定面試的結果,對面試者來說,這也太難了。
—4—啟發(fā)和思考
我們已經(jīng)看到,短短的幾秒鐘時間就決定成敗,真是太難了。
但如果我們反過來想想呢?
我們經(jīng)常的做法是把時間資源平均分配。
既然那幾秒鐘這么關鍵,把更多時間、精力和資源用在短視頻的前三秒,產(chǎn)品的包裝和面試者的前10秒鐘表現(xiàn)上,成功率也許就能極大提升。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每一個困難背后,可能都存在著捷徑。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看透事物的本質(zhì),把時間精力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富日記原創(chuàng),如轉(zhuǎn)載請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