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巨頭 | 國產打印機的“守門員”
不知有多少企業(yè)想過要“做中國人自己的打印機”,但目前為止只有一家企業(yè)做到了。

作者 | 王叁
編輯 | 杜仲
來源 | 觀潮新消費(ID:TideSight)
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物技術、半導體、新能源、航空航天……這些高新尖端技術被視為大國博弈與區(qū)域競爭的核心交戰(zhàn)區(qū),中外企業(yè)以全球市場為賭注,展開一輪又一輪的博弈。
但很少有人意識到的是,在科技國潮崛起的大背景與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大趨勢中,打印機技術也是信息技術領域的競爭焦點。在更傾向于有紙化辦公的機關單位,如果涉密文件被打印機記錄并傳輸出去,后果無法想象。
更少有人意識到的是,在以耗材為利潤來源的打印機行業(yè),國際巨頭牢牢掌控著專利和芯片的優(yōu)勢,試圖從根源上將國產品牌排擠出技術核心地帶。面對國際三巨頭的壓力,只有一家國產企業(yè)實現了從耗材到芯片再到整機生產的全產業(yè)鏈布局。
不知有多少企業(yè)想過要“做中國人自己的打印機”,但目前為止只有一家企業(yè)做到了。
01 守大門
1966年,汪東穎出生于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的普通家庭。他從小就是學霸,1984年考入蘭州大學物理系磁學物理專業(yè),畢業(yè)后被分配到珠海的一家公司工作。
1990年,一位姓董的女士也加入了同一家企業(yè),至今仍是這個集團的明珠。
不過,那時候的格力還不是大名鼎鼎的巨頭,它的前身是兩個小企業(yè),一個是海利空調廠,一個是冠雄塑膠廠,兩個企業(yè)都歸屬于珠海經濟特區(qū)工業(yè)發(fā)展總公司。
1990年,經珠海市人民政府發(fā)文批準,格力集團成立,其最初的名稱為珠海格力集團公司,主要經營業(yè)務為貿易,而不是空調。1991年,格力集團將珠海經濟特區(qū)冠雄塑膠有限公司和珠海海利空調器廠合并,更名為格力空調器廠,這就是格力電器的前身。
合并后新成立的格力電器仍是一家默默無聞的小廠,只有一條簡陋的、年產量不過2萬臺窗式空調的生產線。當時,格力電器的董事長還是朱江洪,董明珠是華東片區(qū)業(yè)務經理,汪東穎則是在格力的另一家公司。
汪東穎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款新產品的研發(fā)過程中,汪東穎細心地發(fā)現生產材料與產品要求的技術標準并不完全吻合,便主動與主管領導溝通,但是領導并不認同他的觀點。產品出廠后,果然因生產材料的質量瑕疵被客戶全部退回。
事件發(fā)生后,公司領導火速召開技術會議。面對鴉雀無聲的技術員們,領導大發(fā)雷霆,直言在座的是“一群廢物”。
汪東穎坐不住了,他重重地拍著桌面大聲回應:“我不是廢物!”
隨后,汪東穎立下軍令狀,3個月解決產品問題,否則聽憑處分。結果,他僅用了2個月就解決了生產材料問題,不僅解了公司的燃眉之急,更讓領導和同事刮目相看。
這一年,汪東穎26歲。
憑借膽大心細的性格以及過硬的技術能力,他從一個普通的技術人員,一路升遷為車間主任、副總經理,1997年出任珠海格力集團下屬企業(yè)格力磁電有限公司總經理。
2001年,汪東穎辭職離開了格力,參與創(chuàng)辦了珠海納思達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出任總經理。納思達成立后開始進軍通用墨盒行業(yè),或許是懷念曾經在格力成長的經歷,納思達旗下墨盒品牌名為“格之格”。
2002年底,納思達的墨盒年產能達到150萬盒,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通用墨盒制造商之一;2004年,納思達的通用墨盒產銷量躍居全球第一,并開始逐漸進入耗材芯片、通用硒鼓等領域。
2005年,汪東穎給公司的員工出了一道題:如何讓企業(yè)生存30年?
這是汪東穎在腦海里推算過千百遍的題目,也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民營企業(yè)家共同的命題。據汪東穎所言,“那時的中國,生存30年的企業(yè)少之又少,但放眼全球,不乏生存了30年甚至是百年的企業(yè)。如何讓企業(yè)更有生命力是我必須要想和要做的事?!?/p>
讓他欣慰的是,答案像雪花一樣飛進了他的辦公室,其中有一位員工的提議說到他的心坎里:我們?yōu)槭裁床蛔约貉邪l(fā)打印機呢?
作為納思達公司總裁,汪東穎經常參加打印機行業(yè)的國際展覽,而在國際展覽中,一眼望去基本上都是佳能、惠普、利盟、愛普生等美日韓打印機產品,國產品牌只能在夾縫中求生。
在當時,研發(fā)自主核心技術的打印機是中國企業(yè)還未走過的路。高研發(fā)意味著高風險,而依靠敏銳的嗅覺規(guī)避風險,往往是“聰明”的“企業(yè)家們”下意識的反應,他們將錢撒向了房地產,然后躺賺。
而汪東穎認為,中國的大門,最好還是由中國人自己看守?!凹词刮覀儾蛔觯?年內,中國可能還是沒有企業(yè)去做,但中國必須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打印機。”
2008年,汪東穎創(chuàng)辦了奔圖科技,開始研發(fā)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激光打印機,并在一年后成功研發(fā)出環(huán)保激光打印技術——激光靜電成像技術。
2010年,奔圖打印機正式發(fā)布,成為我國第一臺有自主核心技術的激光打印機,打破了外企對中國打印機產業(yè)近三十年的技術壟斷,讓中國成為繼美、日、韓后第四個掌握激光打印機核心技術的國家。

(來源:納思達官網)
02 搞研發(fā)
打印機市場的C端用戶經常忽略這樣一個問題:打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打印信息安全主要存在三大隱患,一是存儲器的泄密,二是網絡泄密,三是耗材芯片的泄密。用戶只要稍不注意,就有可能造成信息的泄密,這對于政府、金融、軍隊等涉密單位是難以估計的損失,對于國產打印機而言也意味著龐大的市場潛力。
2010年12月6日,奔圖激光打印機召開發(fā)布會,舉辦的地點是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到場嘉賓有工信部、科技部、廣東省政府、珠海市政府等各級部門領導。
據中央政府采購網公告,奔圖打印機常年占據機關采購打印機榜首的位置。以最新數據為例,2022年中央單位批量集中采購打印機約19000臺,共有奔圖、聯想、京瓷、佳能、惠普5家廠商參與該市場,奔圖以44.72%的市場份額占據榜首。
也就是說,作為我國第一臺有自主核心技術的激光打印機,奔圖得到了相關部門的支持,也率先搶下了一大塊蛋糕。
長期以來,中國IT產業(yè)鏈在某些環(huán)節(jié)缺失關鍵核心技術,國際IT巨頭占據中國市場大量份額,壟斷中國數字化基礎設施中的基礎軟硬件。隨著微軟“黑屏”事件、美國“棱鏡門”事件、中興和華為等事件的發(fā)生,國內廠商意識到軟件自主研發(fā)的重要性,替換風潮席卷業(yè)內,奔圖打印機也被視為關鍵領域國產替代計劃的產品。
近年來,國產操作系統(tǒng)“統(tǒng)信UOS”開始在相關部門推廣使用,這是信息產業(yè)國產化浪潮的一部分,也是科技國潮的典型案例。
但核心技術自研是一條漫長而坎坷的路,兩座大山分別是專利和芯片。
大部分打印機企業(yè)的商業(yè)模式是先不斷提高打印機設備的市場保有量,再通過后續(xù)配套打印機耗材的長期消費獲取商業(yè)利益,打印耗材是廠商的核心利潤來源,企業(yè)可以在不涉及核心技術的情況下實現利潤最大化。
辭職創(chuàng)業(yè)后,曾經有一位德國客戶對汪東穎說:“如果你的長期戰(zhàn)略是要進入歐洲市場,必須申請專利,開發(fā)有自主專利的產品?!?/p>
而汪東穎當時的想法是:“我一個不到一百人的小工廠,做的都是行業(yè)里別人都做的東西,能賣出去,賺錢養(yǎng)活一群人已經很了不起了,為什么要做專利申請,為什么一定要開發(fā)自主專利的產品?”
時至今日,這種想法依然存在于打印機行業(yè),甚至存在于很多看似不起眼卻至關重要的技術領域。
打印顯像行業(yè)是真正的高科技行業(yè),集合激光成像技術、微電子技術、精細化工技術、精密自動控制技術和精密機械技術等,由于是技術密集型產業(yè),全球能夠設計和制造打印機的廠商僅10余家,主要集中在美國、日本、韓國和中國。
阻礙國產激光打印機發(fā)展的主要因素是專利,不管是接觸式顯影技術主導的富士施樂、三星,還是跳動式顯影技術主導的佳能、惠普,這些主要的技術專利均掌握在國外企業(yè)中,國產打印機研發(fā)工作曾經舉步維艱。
耐不住德國客戶的反復勸說,汪東穎回到公司詢問技術部經理,能否開發(fā)自主專利的產品。經理的答復是:“肯定不行,就一個簡單的墨盒,一般都有數十上百項專利,咱們怎么突破?不單是我做不了,別人也做不了?!?/p>
汪東穎不服氣,他讓經理找了一個最簡單的相關專利,想發(fā)揮學霸的特長,親自搞研究。結果一個專利打印了三百多頁,花了兩個月的時間研究,最終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做不了。
但是德國人真的很執(zhí)著。那位客戶來到了汪東穎的工廠,再次提起了這件事:“汪,開發(fā)專利的事怎么沒動靜了?”
汪東穎說:“這個事情太難了,今天我跟你說實話,我們做不了?!?/p>
客戶說:“首先你這個態(tài)度就不對,做不了也要做。不做就永遠都沒有機會,做了還有可能有機會?!?/p>
汪東穎說:“那我試試,做不出來你別怪我?!?/p>
德國人的理性刻板與中國人的感性變通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在德國客戶的“逼迫”下,汪東穎走上了自主研發(fā)的道路,而最關鍵的原因是這位客戶是當時占據了銷售額20%以上的大客戶,汪東穎很難拒絕對方的要求。
2012年,納思達研發(fā)出了基于國產CPU的SOC芯片技術,成為國內唯一一家掌握打印機通用耗材芯片技術的企業(yè)。
2013年,納思達的打印機芯片上市,旗下全資子公司艾派克成為國產嵌入式CPU的最大出貨量公司,納思達芯片業(yè)務整體實現營收4.62億元,國內市場占比達37.50%。
2014年6月,納思達股份的控股母公司珠海賽納科技將芯片業(yè)務估值28.5億元,借殼萬利達上市,并改名為珠海艾派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5月,艾派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納思達股份有限公司”,在更名原因中提到:公司主營業(yè)務已覆蓋打印機的整個產業(yè)鏈。
截至2023年7月11日,納思達收盤價36.15元/股,市值512億元。
03 打硬仗
除了自研之外,納思達前進的另一條腿是收購。
2015年6月,納思達收購美國芯片公司Static Control Components(簡稱“SCC”)。
隨后,納思達開始整合芯片業(yè)務,成立芯片產業(yè)基金,控股杭州朔天,收購香港晟碟資產,并于2015年8月向母公司賽納科技發(fā)行股份,將耗材(兼容、再生)業(yè)務注入上市公司。
2016年,納思達并購了美國中高端激光打印機品牌利盟國際Lexmark。
利盟國際于1991年從IBM分拆出來,并于1995年在紐交所上市。利盟有包括ISS和ES兩大業(yè)務板塊,ISS以打印機生產銷售為主,ES提供企業(yè)軟件解決方案。2015年,Lexmark的ISS、ES部門分別實現收入30.17億美元、5.34億美元。
這是一筆經典的“蛇吞象”收購案,納思達賬上現金約1億美元,通過加三次杠桿合計籌集47億美元,最終以40.44億美元對價,收購了銷售規(guī)模是自身11倍、總資產規(guī)模是自身8倍的行業(yè)巨頭。
收購利盟后,納思達將業(yè)務拓展至打印機整機、原裝耗材、打印管理服務和企業(yè)內容管理軟件等領域,打破了奔圖在高端激光打印機領域面臨的專利壁壘,補齊了中高端激光打印機產品線短板,并讓自身營收規(guī)模從20億元增長至200億元。
實際上,納思達的業(yè)務涉及三個部分:一是集成電路(芯片)業(yè)務;二是打印機全產業(yè)鏈業(yè)務,激光打印機整機業(yè)務和原裝耗材業(yè)務,打印機耗材零部件業(yè)務和通用耗材業(yè)務,激光打印機及打印管理服務業(yè)務;三是企業(yè)內容管理軟件業(yè)務,即利盟的ES業(yè)務板塊(后被出售)。

(來源:納思達官網)
目前,在全球打印機市場上,惠普、兄弟和佳能長期占據前三的位置,控制著七成左右的市場份額,納思達排在第四。
在這個依靠專利和技術構筑起壁壘的高新技術領域,納思達承載著打破外企技術封鎖、推進關鍵技術國產化的希望。
而對于中國的高新技術企業(yè)而言,最大的威脅一直都在大洋彼岸。
在過去的數年中,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打印耗材的制造中心,其中墨盒的產量已經占據了全球總產量的60%,而納思達和格力磁電產量的90%都出口到海外,已經對原來打印耗材巨頭愛普生、HP、佳能造成嚴重的沖擊,納思達多次被愛普生、佳能等全球打印機龍頭指控專利侵權,數次接受美國關于中國墨盒337調查。
2023年6月,美國國土安全部宣布禁止從中國打印機制造商納思達進口產品,該禁令將從6月12日起開始實施。此外,美國將納思達被列入“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的實體名單中,納思達子公司生產的商品也將被限制進入美國。
對于美國禁令的應對方式及其帶來的影響都有待觀察,納思達在公告中表示,正在全面評估此事件對公司造成的潛在影響,并做好應對工作。
4月7日,納思達發(fā)布2022年年度報告顯示,實現營業(yè)收入258.55億元,同比增長13.4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8.63億元,同比增長60.15%。在2022年這個疫情反復、地緣沖突、全球經濟增長下行等充滿不確定性的復雜大背景下,納思達交出一份營收凈利雙增長的亮眼成績單。
據悉,納思達已審議通過了《關于籌劃控股子公司分拆上市的議案》,為了加快半導體業(yè)務發(fā)展,籌劃子公司極海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分拆上市。
納思達在公告中提到,本次分拆上市將有利于納思達堅定聚焦打印機產業(yè)的同時,提高極海微的戰(zhàn)略聚焦和治理能力,持續(xù)加大芯片業(yè)務投入,加快在集成電路領域的技術推進、人才引進和中高端芯片國產化進程,實現上市公司除打印機產業(yè)外,再打造一個中國領先的集成電路企業(yè)的目標。
這與華為分拆榮耀的做法不謀而合。
打印機行業(yè)具有非常強的反周期特征,其市場基本不受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盡管自動化、線上化、無紙化辦公與學習加速普及,但打印機的需求不降反升,并在消費升級的趨勢中向物聯網靠攏。
IDC最新發(fā)布的《中國打印外設市場季度跟蹤報告》顯示,2022年全年中國打印外設市場出貨量為1996.1萬臺,同比增長8.2%。
根據艾媒咨詢發(fā)布的《2022年中國家用學習打印機創(chuàng)新趨勢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打印機市場規(guī)模369億元,預計2025年中國打印機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408.4億元。

(來源:2022年中國家用學習打印機創(chuàng)新趨勢研究報告)
如今,在這個被巨頭瓜分殆盡的百億市場上,作為國產打印機“守門員”的納思達,正面臨著一場比研發(fā)更慘烈的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