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譯|《相遇的哲學,阿爾都塞后期作品集》英譯序I
譯自英文版《philosophy of the encounter,later writings》 作者:路易阿爾都塞;編者(同時也是該書的英譯者和此譯序作者)G.M.戈什加林 中譯:b站fokoのstarfish 侵刪 正文:這本《相遇的哲學》收集了路易阿爾都塞從1977年末到他停止哲學創(chuàng)作,也就是1987年,之間的所有哲學作品。其中最重要的兩篇文本《極限中的馬克思》、《相遇的唯物主義潛流》的寫作時期分別為1978-1979、1982-1983。在這兩篇文本寫作時間的間隔中,在1980年,阿爾都塞殺死了他的妻子瑞特曼挨萊娜——這使他被嚴重的精神疾病困擾十年直到去世——以至于中間沒有任何文本產(chǎn)生?!稘摿鳌罚ǜ_切地說,這只是一篇由弗蘭克邁特恩妥善保存的不規(guī)則的手稿)是阿爾都塞放在《極限中的馬克思》旁邊的第一篇由他親筆寫下的筆記。原本在1975年,阿爾都塞引用列寧的話確定了自己最終的哲學計劃的前提“馬克思沒有留給我們一篇《大邏輯》,但卻給我們留下了一篇‘邏輯’,也就是《資本論》?!薄R克思主義哲學的任務(wù)就是要回溯性地把握這些在馬克思著作中以實踐狀態(tài)存在的連貫邏輯——由于與黑格爾哲學的含混不清而被壓抑著的一種具備“嚴謹性概念”和“系統(tǒng)性理論”的模型。而這一前提和它奠定的哲學計劃在《極限中的馬克思》被拋棄,至于原因,是阿爾都塞注意到另一個近乎過于詭譎的列寧主義聲明“沒有認真閱讀黑格爾的大邏輯,就不可能理解馬克思的資本論,尤其是它的第一章”。阿爾都塞對這段話的大致評價可以概括為:列寧對《資本論》和《邏輯學》之間關(guān)系的看法是對的,然而正因此他弄錯了《資本論》的邏輯——馬克思并沒有留下自己的連貫的理論邏輯,恰恰相反,馬克思遺留下的只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的邏輯沖突,并且阿爾都塞有意識地擁護前者(唯物主義)?!顿Y本論》“本質(zhì)上仍是黑格爾主義的”它的“闡釋方法與概念的風險性起源相吻合”,它渴望把資本主義的歷史以“簡單的,落后的,原始的”標準化約為“黑格爾意義上的發(fā)展”。 馬克思思想的整體出自危險的基因中。歷史目的論像項鏈一樣懸掛在《資本論》的黑格爾主義上,就像《哲學的貧困》里的“著名解釋”所傳達的——“在手磨機,水磨機和蒸汽機上,歷史辯證法被簡化為連續(xù)的生產(chǎn)技術(shù)決定性地產(chǎn)生連續(xù)的生產(chǎn)方式的辯證法”。抑或是1858年的《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序言從生產(chǎn)力的決定性作用出發(fā)提出了一種普遍的人類歷史理論,其特點是不提及任何階級斗爭。這證明,前馬克思主義的唯心主義傾向頻繁地滲透進馬克思的文本中甚至占據(jù)其中心。但從其他證據(jù)表明,馬克思的巨著因為其理論實踐的簡單形式并不總是唯心主義的,因為它要與歷史進程相符——馬克思不能在閉口不談階級斗爭的情況下談?wù)撡Y本,就像考察在階級結(jié)構(gòu)中的每一種生產(chǎn)方式一樣,階級斗爭“要求他排除”僅從價值形式上對歷史的演繹。因此對于這個經(jīng)典問題的阿爾都塞的解構(gòu)主義式回答便是:在《資本論》“真正的核心”也就是關(guān)于歷史的那一章中,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要超出他首要的唯心主義意識形態(tài)圖示,并總體上破碎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的“虛幻的整體”——簡言之,《資本論》的成功歸結(jié)于它的失敗。正如阿爾都塞在1982年采訪的時候概括道“一個人不可能在他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的情況下保有其一貫性的邏輯”。 上述結(jié)論便作為自《潛流》以來的阿爾都塞的新的哲學前提。阿爾都塞不再試圖從不連貫的馬克思中挖掘出一種馬克思”主義”哲學,而是致力于生產(chǎn)一種新的“馬克思”哲學——也就是說,反對唯心主義的馬克思,而代以(偶然相遇的)唯物主義的馬克思。他尋找到了他曾在1975年所留意過的“馬克思唯物主義的前提”,這些前提被埋藏在一個傳統(tǒng)中:“馬克思所親近的”黑格爾與“伊壁鳩魯-斯賓諾莎”聯(lián)系在一起的傳統(tǒng),而其中不情愿的斯賓諾莎主義哲學思潮“很少被提及”。《潛流》重建了這種被壓抑的“相遇的唯物主義(Materialism of Encounter )”(1986年更名為“偶然的唯物主義(Aleatory Materialism)”),它略過了黑格爾,而包含了尼采、海德格爾、德里達等人。阿爾都塞在《潛流》的末尾宣布,他的調(diào)查對“想引起人們注意的馬克思”的思想而言“只是一個前奏”,他只不過寫出了序曲而已。不過,《極限中的馬克思》已經(jīng)提煉出了他想表達的精髓:“關(guān)于歷史必然性的問題,馬克思的思想中”既有“與必然性機制無關(guān)的極具獨創(chuàng)性的主張”,也包含著其反面。 不難看出,阿爾都塞對馬克思不連貫性的揭露暴露出他自己的斷裂。的確,我們可以精確地把阿爾都塞在1978年對唯心主義的馬克思的所做出的批判概括為:這是憤慨的阿爾都塞對黑格爾主義的馬克思做出的指控的拼湊物。從1965年《保衛(wèi)馬克思》,到1975年《在哲學中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容易嗎》,人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幾十處前期阿爾都塞對馬克思是黑格爾主義者這一論調(diào)的否定,經(jīng)過弗洛伊德意義上的否定而非黑格爾意義上的否定,輕而易舉地變成了后期阿爾都塞對馬克思是一個黑格爾主義者的證明,這無疑是阿爾都塞驚人的斷裂的證明,不過這是否也證明了早期阿爾都塞文本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后期阿爾都塞的萌芽仍然是個迷。 《相遇的哲學》的最后一個重要文本,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和哲學》(隨附阿爾都塞關(guān)于該文本的信件摘要),也許暗示(或體現(xiàn))了對這個謎的解答。1980年,它最開始以訪談形式作為相遇哲學的的入門讀物以西班牙語出版(無信件摘要)。但事實并非如此,正如“采訪者”費爾南達納瓦多所暗示的那樣,她在書的末尾嵌入了《唯物主義哲學家的畫像》的復制品——這是阿爾都塞最后的哲學文本,也是本卷的結(jié)尾——而且在書的開頭,這個“唯物主義哲學家的畫像”為阿爾都塞1965年的《保衛(wèi)馬克思》作了介紹,她把阿爾都塞在這期間創(chuàng)作的作品的段落或轉(zhuǎn)述,與他們20世紀80年代的對話材料拼湊在一起,塑造了一幅阿爾都塞思想的肖像。不過這個拼貼工作(正如阿爾都塞在熱情地授權(quán)它的出版后又毫不掩飾其憤怒地形容這個剪貼工作)非但沒有降低它的偽作成分,反而使她的工作更加站不住腳。也許費南達爾希望我們考慮在《馬克思主義和哲學》中以其采訪形式提出的一種論斷:阿爾都塞后期的著作并不反駁他早先的著作,即使它與其相矛盾,但它揭示了已然存在于早期文本中卻不曾被注意到的成分,不是通過重復,而是通過改變它們。 譯后記:此書譯序共九節(jié),這是其中的第一節(jié),翻譯的目的是幫助大家了解阿爾都塞的思想及其發(fā)展歷程。由于英語水平和個人學識等諸多原因,譯文的質(zhì)量有待提升,希望大家?guī)兔Ω恼?。翻譯過程中得到了諸多網(wǎng)友的建議和反饋,在此表示感謝,尤其感謝霍默先生幫忙翻譯了一些段落使我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并且解決了一些翻譯困難。希望大家閱讀愉快,國慶節(jié)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