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卡·馬克思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86]
? ? ? ? ? ? ? ? ? ? ? ? ? ? ? ??上傳者說明
? ? ? ? 為方便大家學習馬克思主義將陸續(xù)上傳《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012版的全部文章。
? ? ? ? 在編輯過程中,為了便于閱讀,特作以下處理:
? ? ? ? (一)書中腳注與篇末注編??號,以紅字加半角方括號標之。引文處單用半角方括號;
? ? ? ? ?(二)書中加著重號處,以藍字標之;
? ? ? ??(三)書中共用同一腳注處,則分別插入相應腳注;?
? ? ? ? (四)書中文字不便表達之處,則以圖片代之。
? ? ? ? 受水平所限,不免有遺漏、錯誤與不足之處,還請批評指正,并提寶貴意見。
? ? ? ? 上傳者按:本人將陸續(xù)上傳《馬恩選集》2012版除審核不通過外的全部文章。
? ?? ? ?本文選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012版第1卷第133—136頁。

⒈關于費爾巴哈
? ? ? ? ? ?[馬克思1845年的稿本。——編者注]
? ? ? ? ? ? ? ? ? ? ? ? ? ? ? ? ? ? ? ?一
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把能動的方面抽象地發(fā)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xiàn)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gegenst?ndliche〕活動。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質》[路·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1841年萊比錫版?!幷咦中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于實踐則只是從它的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xiàn)形式去理解和確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
? ? ? ? ? ? ? ? ? ? ? ? ? ? ? ? ? ? ? ??二
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gegenst?ndliche〕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xiàn)實性或非現(xiàn)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jīng)院哲學[87]的問題。
? ? ? ? ? ? ? ? ? ? ? ? ? ? ? ?? ? ? ? ?三
關于環(huán)境和教育起改變作用的唯物主義學說忘記了:環(huán)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這種學說必然會把社會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駕于社會之上。
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
? ? ? ? ? ? ? ? ? ? ? ? ? ? ? ? ? ? ? ? 四
費爾巴哈是從宗教上的自我異化,從世界被二重化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這一事實出發(fā)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歸結于它的世俗基礎。但是,世俗基礎使自己從自身中分離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為一個獨立王國,這只能用這個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來說明。因此,對于這個世俗基礎本身應當在自身中、從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且在實踐中使之發(fā)生革命。因此,例如,自從發(fā)現(xiàn)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應當在理論上和實踐中被消滅。
? ? ? ? ? ? ? ? ? ? ? ? ? ? ? ? ? ? ? ? 五
費爾巴哈不滿意抽象的思維而喜歡直觀;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做實踐的、人的感性的活動。
? ? ? ? ? ? ? ? ? ? ? ? ? ? ? ? ? ? ? ? 六
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于人的本質。但是,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費爾巴哈沒有對這種現(xiàn)實的本質進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撇開歷史的進程,把宗教感情固定為獨立的東西,并假定有一種抽象的——孤立的——人的個體。
(2)因此,本質只能被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nèi)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自然地聯(lián)系起來的普遍性。
? ? ? ? ? ? ? ? ? ? ? ? ? ? ? ? ? ? ? ? 七
因此,費爾巴哈沒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會的產(chǎn)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個人,是屬于一定的社會形式的。
? ? ? ? ? ? ? ? ? ? ? ? ? ? ? ? ? ? ? ? 八
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 ? ? ? ? ? ? ? ? ? ? ? ? ? ? ? ? ? ? ? 九
直觀的唯物主義,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至多也只能達到對單個人和市民社會[11]的直觀。
? ? ? ? ? ? ? ? ? ? ? ? ? ? ? ? ? ? ? ? 十
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
? ? ? ? ? ? ? ? ? ? ? ? ? ? ? ? ? ? ? 十一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卡·馬克思寫于1845年春
原文是德文
選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99—502頁

馬克思論費爾巴哈
? ?? ?[恩格斯1888年發(fā)表的稿本?!幷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人的感性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把能動的方面發(fā)展了,但只是抽象地發(fā)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現(xiàn)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gegenst?ndliche〕活動。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質》中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于實踐則只是從它的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xiàn)形式去理解和確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
? ? ? ? ? ? ? ? ? ? ? ? ? ? ? ? ? ? ? ? 二
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gegenst?ndliche〕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xiàn)實性或非現(xiàn)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jīng)院哲學的問題。
? ? ? ? ? ? ? ? ? ? ? ? ? ? ? ? ? ? ? ? 三
有一種唯物主義學說,認為人是環(huán)境和教育的產(chǎn)物,因而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huán)境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chǎn)物,——這種學說忘記了:環(huán)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這種學說必然會把社會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駕于社會之上。(例如,在羅伯特·歐文那里就是如此。)
? ? ? ? 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為變革的實踐。
? ? ? ? ? ? ? ? ? ? ? ? ? ? ? ? ? ? ? ? 四
費爾巴哈是從宗教上的自我異化,從世界被二重化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現(xiàn)實的世界這一事實出發(fā)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歸結于它的世俗基礎。他沒有注意到,在做完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還沒有做。因為,世俗基礎使自己從自身中分離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為一個獨立王國,這一事實,只能用這個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來說明。因此,對于這個世俗基礎本身首先應當從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消除矛盾的方法在實踐中使之發(fā)生革命。因此,例如,自從發(fā)現(xiàn)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對于世俗家庭本身就應當從理論上進行批判,并在實踐中加以變革。
? ? ? ? ? ? ? ? ? ? ? ? ? ? ? ? ? ? ? ? 五
費爾巴哈不滿意抽象的思維而訴諸感性的直觀;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做實踐的、人的感性的活動。
? ? ? ? ? ? ? ? ? ? ? ? ? ? ? ? ? ? ? ? 六
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于人的本質。但是,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費爾巴哈沒有對這種現(xiàn)實的本質進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撇開歷史的進程,把宗教感情固定為獨立的東西,并假定有一種抽象的——孤立的——人的個體;
(2)因此,他只能把人的本質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nèi)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純粹自然地聯(lián)系起來的普遍性。
? ? ? ? ? ? ? ? ? ? ? ? ? ? ? ? ? ? ? ? 七
因此,費爾巴哈沒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會的產(chǎn)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個人,實際上是屬于一定的社會形式的。
? ? ? ? ? ? ? ? ? ? ? ? ? ? ? ? ? ? ? ? 八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誘入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 ? ? ? ? ? ? ? ? ? ? ? ? ? ? ? ? ? ? ? 九
直觀的唯物主義,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至多也只能做到對“市民社會”中的單個人的直觀。
? ? ? ? ? ? ? ? ? ? ? ? ? ? ? ? ? ? ? ? 十
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
? ? ? ? ? ? ? ? ? ? ? ? ? ? ? ? ? ? ? 十一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卡·馬克思寫于1845年春
第一次作為附錄發(fā)表于《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1888年版單行本
原文是德文
選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03—506頁

? ? 注釋
[86]? ?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1845年春在布魯塞爾寫的筆記,這篇筆記表明馬克思不僅同唯心主義,而且同舊唯物主義徹底劃清了界限,為創(chuàng)立新世界觀奠定了基礎。馬克思在這個筆記中批判了費爾巴哈和一切舊唯物主義者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忽視實踐作用的主要缺點,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論述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思想,強調(diào)“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說明“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見本卷第134、135、136頁)。馬克思還批判了舊唯物主義者對人的本質的抽象理解,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見本卷第135頁),從而把對人的認識置于唯物史觀的科學基礎上。
? ? ? ? 這篇筆記寫在1844—1847年的筆記本中,標題為《⒈關于費爾巴哈》,馬克思生前沒有發(fā)表。1888年恩格斯在出版《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單行本時把這篇筆記作為附錄首次發(fā)表,標題為《馬克思論費爾巴哈》。恩格斯在該書序言中說:“我在馬克思的一本舊筆記中找到了十一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現(xiàn)在作為本書附錄刊印出來。這是匆匆寫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筆記,根本沒有打算付印。但是它作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獻,是非常寶貴的。”(見本選集第4卷第218—219頁)后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和德文版編者根據(jù)恩格斯在這篇序言中的提法,將這一筆記定名為《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 ? ? ? 恩格斯在發(fā)表這個《提綱》時對個別地方作了文字上的修改,本卷將馬克思1845年的原稿本和恩格斯修改的稿本一并收入。
? ? ? ? 《提綱》的中譯文最早發(fā)表在1929年上海滬濱書局出版的林超真翻譯的《宗教·哲學·社會主義》一書,在以后出版的《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的多種中譯本中都收有這個《提綱》。——133。
[87]? ? 經(jīng)院哲學也稱煩瑣哲學,是歐洲中世紀基督教學院中形成的一種哲學。經(jīng)院哲學家們通過煩瑣的抽象推理的方法來解釋基督教教義和信條,實際上把哲學當做“神學的婢女”。——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