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人游安徽丨探花第:大南門街上的市井記憶
在大南門街一方白墻黛瓦的照壁上,醒目印著“探花第”幾個字。幾丈開外擁著一處木雕門樓,門檐呈半圓形,紅柱黃瓦,畫枋飛檐。大門上方是一塊木匾,紅底,曲線,也是“探花第”三個字,木雕描漆小楷,頗有大清遺風(fēng)。


探花第,曾是清代雍正朝探花馬大用故居,它建于明初,其始建者為馬大用先人馬義,原名是“清真敦悅堂”。馬義之八代裔孫馬大用高中武探花,皇帝欽賜“探花及第”四字懸于“清真敦悅堂”門楣,于是“清真敦悅堂”就成了“探花第”。

清末安慶城探花第規(guī)模圖
從一幅明初探花及第俯視圖來看,探花第原有大屋四進,歷經(jīng)歲月變遷,現(xiàn)探花第僅存兩進。第一進“敦悅堂”,入眼是古樸典雅的正廳,氣派的十連扇木格屏門,花窗穹門和精致的雕花,厚重幾案,肅穆的太師椅,無一不是貴氣的朱紅色。第二進,兩層閣樓間雜著天井,天井四邊是用褐紅色石條鑲嵌,天井四角有窨井排水,陽光和雨水從此處傾瀉下來。

位于大南門街的探花第曾是安慶最大老屋窩,400余人居住于此,是回民集中居住地,現(xiàn)成為了安慶回民歷史陳列館。(迎江區(qū)文化和旅游局)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