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K-75履帶式裝甲運兵車,二戰(zhàn)后蘇聯第一款此類裝備

二戰(zhàn)期間蘇軍吃了沒有專業(yè)運兵車的虧,很多時候士兵們需要攀附在坦克上進行遠距離機動,且不說舒適性如何,一發(fā)炮彈、一梭子機槍子彈都可能給班、排級的基層作戰(zhàn)單位造成巨大損失,二戰(zhàn)結束后蘇聯痛定思痛,在1947年提出了裝甲運兵車的研發(fā)計劃,在這一整套計劃中,K-75履帶式運兵車是最早的一款。

K-75本身也有很濃的實驗意味,設計師刻意使用了許多包括汽車零部件在內的結構,這樣做的目的是驗證裝甲運兵車在工業(yè)生產方面的優(yōu)勢。
K-75采用較為低矮的造型,發(fā)動機位于車體右前方,采用一臺140馬力的二沖程四缸柴油機,這臺發(fā)動機是直接借用火炮牽引車的引擎,在車體的右舷設置了兩個總量為220升的油箱。履帶式行走裝置有5對扭桿負重輪,使用了卡車減震器,履帶寬300毫米,駕駛員可以調整履帶的張緊狀態(tài)。

在車體的左前方是駕駛員和無線電員的位置,他們頂部有出入艙口,正面有觀察口,內部除了駕駛員的操作設備之外,還有無線電員所需的電臺、電池等,機槍彈藥也存放在這。

與封閉式駕駛室不同的是,乘員艙為頂部開放式結構,這里可以搭乘16~20名士兵(實際上非常的擁擠),他們通過尾部的艙門出入,座椅也能被拆除用來運輸2噸重的貨物。為了降低糟糕天氣對士兵的影響,乘員艙上方可以安裝帆布頂棚,至少能夠遮風擋雨。

運兵車的裝甲較薄,車體正面采用了大傾斜角設計,最大裝甲厚度為13毫米,車體兩側和尾部裝甲垂直,裝甲厚度分別為12毫米和10毫米,運兵車底部裝甲為3毫米。

該車僅有一挺7.62毫米機槍用以自衛(wèi),通常車上備彈1000發(fā),在乘員艙正面和兩側有多個機槍安裝點,其中正面2個,兩舷共6個,士兵們可以靈活移動機槍進行射擊。理論上可以用重機槍替換7.62毫米機槍,不過這樣做并不能從本質上提升它的火力水平,仍然只夠自衛(wèi)。

K-75并不具備兩棲能力,但是它的車體是密封的可以直接下水,可以依靠其他動力完成水上牽引行駛。
K-75原型車在1950年進行測試,原型車行駛了將近2000千米的路程,該車證明了依靠汽車等零部件生產裝甲運兵車的可行性,能夠以低廉的價格進行量產,它低矮的造型和更小的尺寸也被證明比較適合在叢林等環(huán)境下作戰(zhàn),不過它的單位功率還有待提升,乘員艙需要擴大以容納更多士兵。

軍方提出了改進要求,希望加大K-75的機動能力,擴大乘員艙尺寸以容納24名士兵,動力和傳動等系統的可靠性要提升,以3000千米行程為一個大修期限,另外還要增加水下推進器實現兩棲行駛能力。
不知道為什么K-75沒有進行后續(xù)研發(fā),軍方提出的改進想法沒有實現,K-75原型車在后來被送往庫賓卡博物館收藏。

K-75裝甲運兵車重7.5噸,車長5.36米,寬2.75米,高1.85米,最大行駛速度40千米每小時,最大行程20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