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美回國,兩辭清華!施一公再次“出圈”,打了多少媚外教授的臉

我國自古以來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話:“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p>
在這個科技發(fā)展迅速的時代,人們所追求的目標和生活也在不斷的改變。

當然,不否認任何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權利。
但是對那些既享受著國家優(yōu)越待遇,卻又吹捧著外國的人不敢茍同,甚至極度反感。
在我國人民眼中,這種人就是那種連自己親媽都分不清楚的愚蠢之人。

可是盡管話說至此,卻也依舊不缺那些崇洋媚外的人。
好在這些人只占有極少不部分,絕大多數的人民都是無比熱愛這片土地的。
比如施一公,他曾放棄美國回到祖國,同時兩次婉拒了清華。

當他再一次“出圈”的時候,卻打了多少媚外教授的臉。
那么,這位名叫施一公的人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又為祖國做了哪些事情呢?
簡述施一公
施一公出生于河南鄭州,他成長于駐馬店,祖籍在云南。

他從小就生活在書香門第之家,他的爺爺曾經擔任上海人大常委會的副主任。
而他的父母在當年可都是五十年代的大學生。
可想而知,他的基因也一定不會差到哪去。

當年的大學生都是有分配工作的,施一公的父母也就在分配之后,來到了河南工作。
于是,施一公從小就在河南生長。
小時候的施一公就對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1984年的全國數學競賽中,施一公獲得河南省第一名,同時還被保送到了清華,此時的施一公才年僅17歲。
二十八歲之時,施一公獲得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博士學位。
三十五歲時,施一公就已經成為普林斯頓大學最為年輕的教授。

對于施一公的這一切,簡直就像是他的人生被開了掛一樣。
要知道,他所擁有的是普林斯大學終身任教的職務,并且還有著數千萬美元的科研經費,以及五百多平米的豪華別墅。

在直到2008年的時候,已經在美國生活了十八年的施一公。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后,放棄了美國他所擁有的一切。
并且在面對美國的重金挽留之下,他說他在海外見到了太多對華人不公平的事件。

因此作為華人的他要選擇回國,為祖國的強大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實,當年施一公在前往美國之時,對當時的國家有著不一樣的情感。

原因是因為他的父親由于沒有交齊五百塊錢的住院費,被醫(yī)院拒絕救治,最后去世。
那時的他對當時的社會狀態(tài)是充滿怨氣的。
在他赴美留學之后,他一直以為美國會成為他的一個家。

直到他真正來到美國之后,才發(fā)現,居住在這里的華人都不愿意承認自己是祖國的人。
甚至,還有那些民族敗類在拼命的詆毀祖國。
或許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施一公便覺得一定要學成回國,回國育人。

在2018年的時候,施一公從清華大學副校長的位置上辭職,創(chuàng)建了西湖大學。
同時,他還請來了楊振寧以及全球184位頂尖的科學家當教授。
他提出要在五年之內,讓學校超越清華和北大。

這還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在十五年之內,他期望這所學校還能趕上美國的加州理工。
成為世界第一名校,成為我國的哈佛。
也正是如此,施一公對西湖大學的學子的寄語中曾這樣說道:

“用最純粹的初心和赤城,做正直的人,做誠實的學問,拒絕任何學術不端?!?/p>
這也正是他當年回國想要培養(yǎng)的“國之棟梁”。
其實,若是施一公因為父親的事情,而選擇出國,也只能算是人性的情理之中。

但是,施一公卻沒有這樣做。
反而還用他的心血為祖國的強大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這不就是現實版的“世界以痛吻我,我仍報之以歌”。

面對施一公的這一系列操作,又何嘗不是打狠狠的打了那些崇洋媚外的人的臉。
施一公為什么離開清華
對于這個問題,其實很多人都不能理解。
為什么施一公要離開清華,而選擇自己建立一所西湖大學呢?

要知道,當時的施一公在清華已經是副校長的級別了。
這不僅僅只是副校長這么簡單,清華作為我國的高等學府,是得到了國家的支持和認可的。
因此在作為清華副校長時期的施一公是有著一定的行政職稱的,也就是說當時的他是屬于國家干部的。
但是由于他辭職之后,這一些行政的權利自然而然也就沒有了。
再者就是即使如今的西湖大學已經是一所排列靠前的名牌大學,并且有著眾多企業(yè)家的資助。
因此在名義上看,這所大學可以說是一所民辦學校。
難道,施一公僅僅只是為了能夠坐上大學校長這個一把手嗎?
不得不承認施一公首先是一個科學家,再者才是一個教育家。
當他在科學領域取得一定的成績之后。
自然也希望自己能夠在教育界為祖國和社會做出一定的貢獻。
原本,他也曾認為清華會是他在教育界的一個很好的平臺。
但是他曾表示,在自己所教授的清華學子當中,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學子選擇出國留學,并且絕大部分也都留在了外國。
據不完全統(tǒng)計,如今在美國硅谷工作的清華學子就已經有兩萬多人。
其中若是按照能力排名,前十名里有六位就是我國學子。
其實面對這樣的數據,我國原本應該是為之驕傲的。
但是偏偏這些人才卻最終都在為別國效力,這又何嘗不讓我國痛心。
就是在看到這樣人才大量流失的條件之下,施一公才萌生出了要創(chuàng)辦一所學術性的大學。
讓這些頂尖學子都能留在祖國,為國家效力。
關于這一方面,華為老總任正非曾經給過一個答案,就是他一般在尋求人才之時,都是盡量的避開了清華的學子。
正是如此,當年華為在研發(fā)鴻蒙系統(tǒng)之時,也是有意的避開了清華北大,并且將鴻蒙班設立在了西北工業(yè)大學。
關注我,為您帶來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