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洛陽游 美麗的瀍河 悠悠在唱歌
每天行走在幾千多年歷史的河洛大地,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的一塊石頭,一根獸骨,一塊磚頭,一片瓦片,一棵樹,一座橋,一個街道名字,都有可能代表著一段輝煌的歷史,蘊藏著一個優(yōu)美的故事。于是,就想著用文字視頻照片把她保存下來。深度洛陽游系列照片、視頻和文字均為本人原創(chuàng)。歡迎瀏覽、提供線索并提出建議。本篇為免費深度洛陽游的第112篇,




不知不覺生活在洛陽瀍河兩岸有四十年了,在這四十年中,我對洛陽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有了感情,這種情感我都想以我的視角把她表現(xiàn)出來。瀍河是流經(jīng)洛陽的四大河流分別是瀍河、洛河、伊河、澗河之一。瀍河發(fā)源于孟津橫水寒亮村,由牛步河入瀍溝。進入下園匯入洛河。瀍河全長有三十五公里。如今,通過治理,瀍河兩岸又恢復了他本身該有的青山綠水的模樣。自古到今,生活在瀍河兩岸的人民在用生命編寫著那些優(yōu)美動聽的故事,他們再用生命唱歌。
瀍河是一條遠古時代的河。2013年5月,北窯舊石器時代的古遺址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對伊洛河流域進行考古調(diào)查,在瀍河西岸北窯村一處廢棄的磚瓦廠,發(fā)現(xiàn)了一些奇形怪狀的石制品。種類主要有石核、石片、石塊,以石片為最多。據(jù)推測,該遺址年代在距今10萬年至3萬年,跨越了7萬年的漫長時光。2007年7月至9月、2008年9月至10月,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伊洛河流域的舊石器文化,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再次對北窯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距今20萬年左右的新的文化層,北窯遺址正處于古人、新人過度的這個關鍵階段,是考古發(fā)掘的空白。
瀍河與道教源遠流長,是一條標標準準道教河,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任周的圖書館館長,生活在洛陽瀍河兩岸幾十年。在如今瀍河與洛河口不遠處的二十四中家屬院里留有老子故居遺跡,在東大街上留有孔子入周問禮碑遺跡,在三井洞西北不遠處,有老子栓青牛的地方青牛觀遺跡,下清宮北邊留有老子著書立說的翠云洞上清宮遺跡,北關還有個祖師廟,三井洞北還有八仙之一呂洞賓升仙的地方呂祖廟。在洛陽市第十一中學院內(nèi)以前有個“三井洞”大道觀。
“銅駝暮雨”是洛陽的八大景之一?!般~駝暮雨”顧名思義就知道,洛陽城東關外的銅駝巷,兩頭各有一尊鑄造精美的銅駝,昂首引頸。為什么是銅駝那,就是因為來自絲綢之路上的駱駝給洛陽帶來了繁榮的經(jīng)濟。暮雨就是暮色茫茫時,人煙稠密的銅駝巷周圍,家家戶戶炊煙裊裊,猶如蒙蒙煙雨樣子,美其名曰:“銅駝暮雨”。銅駝橋因“銅駝暮雨”而得名。目前,各方投資在瀍河東岸建成恢復了“銅駝暮雨”。
元代時,道教極其興盛。傳說“八仙過?!敝械捻n湘子、何仙姑和呂洞賓三仙,常相聚在瀍河西岸的三井洞內(nèi)靜心修煉。久而久之,有好事之人以為此三人關系曖昧,在洞中“亂經(jīng)叛道”。人們在他們不備時將三人封于洞中,斷其吃喝十余天,之后又用火燒之。后來人們打開洞門,發(fā)現(xiàn)三人生不見人,死不見尸,杳無蹤跡。正當人們詫異之時,洞頂卻露出透進天光的三眼井口,眾人這才恍然大悟,三人已經(jīng)成仙了?!叭础庇纱说妹H礃O為神圣,被人們修建成為處玄真人的萬壽宮。每年的農(nóng)歷2月15日(相傳是道教始祖老子的誕辰日)在三井洞做道場,對老子進行祭祀活動。后來,又興起了三井洞廟會,如今的三井洞廟會在東至啟明西路、西至東新安街、南至金家街、北至萬壽街,交易人數(shù)達萬人以上。現(xiàn)在唯一遺存就是瀍河上的三井洞橋。
公元1559年,內(nèi)廷大司禮太監(jiān)黃錦回鄉(xiāng)省親,得知家鄉(xiāng)父老無橋過河,便當即決定捐資建橋。用時6個月,瀍河上便落成一座中高11.20米、寬10.26米、長77.75米的5孔石橋。橋面用較規(guī)整的長方體青石橫列平鋪,兩側(cè)設有護欄,東西兩岸加砌石塊,以固堤岸。盡管該橋耗資巨大,但黃子鎧依照黃錦的囑托,采用“募役寓賑”的方法,并未加重百姓的負擔。百姓感其濟涉便民的義舉,將此橋命名為“黃公廣濟橋”。俗名“大石橋”
瀍壑朱櫻是洛陽八小景之一。以前瀍河兩岸崖壁峭立,溝壑深邃,溝底、溝坡的瀍河種植早櫻,晚櫻,吉野櫻等多個品種,每當櫻桃開花成熟時,滿溝滿壑滿岸,全是耀眼的紅色,如今,在瀍河與洛河交匯處,我們眼前的是朱櫻塔、團城閣等景觀建筑,這個景觀占地大概2萬多平方米,在景觀的周圍種植與朱櫻主題相符的樹木,是一個賞花、觀水的休閑娛樂空間。
盤龍冢東西直徑約60米,南北約50米,冢的東邊挨著村道有個市級文保碑,上寫漢安帝陵,沿著村級小道走上了冢的上邊,冢上邊有個亭子,這個冢整體呈圓形,但中間塌了,像極了倒寫的‘凹‘字形,‘凹‘字形里面有不少常青樹。那么這個冢的封土為何呈倒寫的‘凹‘字形呢,原來與遷葬有關,也就是因遷葬而挖開的陵墓,安帝恭陵遷葬于現(xiàn)在的孟津東山頭村東南的玉冢,破陵聽著不是難聽不是,慢慢地盤龍冢就出現(xiàn)了,這個村名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