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生前,總做這些糊涂事,未來會報應(yīng)到子孫身上

《格言對聯(lián)》中有言:“父母德高,子女良教?!?/p>
父母的品德高尚,子女才會受到良好的教育。父母沒啥品德,總是為非作歹,那子女也不會好到哪里去。上梁不端正,下梁必然歪斜。
父母長輩,總有這么一個想法,我自己做得不好,但我要求孩子做得好。以至于,一代人不好,后面的幾代人,也不會好到哪里去。
所謂“長輩有問題,至少害三代。”自己做得好,后人才會有樣學(xué)樣。一旦長輩走錯了路,輕則失去錢財,重則讓家庭落敗。
家庭,之所以無法長久安穩(wěn),中途會發(fā)生不同的變故,就是因為人們會行差踏錯。那種惡因,結(jié)惡果,就不可避免了。
長輩生前,總喜歡做這些糊涂事,未來,會報應(yīng)到子孫的身上。

一、長輩生前,太縱容子女,會害死后代。
南北朝后期,有這么一個高氏家族,家主乃是北齊神武帝高歡,被世人稱之為北方雙雄之一。如此厲害的他,卻不懂得教育孩子。
長子高澄在14歲那年,就跟高歡的小妾亂倫了,可高歡為了保全長子的名聲,也就小懲大誡,沒有任何懲罰和教育的措施。在高歡看來,這都是小問題。
正因為過度放縱,導(dǎo)致高歡的兒子們,個個都是一等一的變態(tài),不僅喜歡亂倫,還以殺虐為樂趣。如此,導(dǎo)致了北齊的快速衰亡,高歡的基業(yè)毀于一旦。
有些影響不好的小問題,如果不及時制止,就會導(dǎo)致大問題。長輩對后輩太過于放縱,這不是為了后輩著想,反而是害了后輩。
嚴(yán)厲一點,雖然會讓孩子們暫時反感。只不過,等孩子們長大了,他們就會明白父母和長輩的一番苦心了。
切勿放縱兒孫,及時糾正錯誤,才是明智的做法。

二、長輩生前,不懂得一碗水端平,會惹來大禍。
有一位老人,在臨死前,就把身家分給了三個孩子。他有100萬,就給了大兒子和二兒子每人30萬,而給了三兒子40萬。
老人還在世,那兩個孩子也不敢說什么,也就表面上跟三弟“兄友弟恭”。老人感慨,三個孩子能夠和睦相處,自己也走得安心了。
老人死后,第一個跳出來搞事的,就是大兒子。他聯(lián)合二弟,針對、排擠三弟。三弟發(fā)現(xiàn)兩個哥哥都針對自己,就很疑惑,我沒有得罪你們,怎么你們會針對我呢?
其實,小兒子也很無辜,這不是他的錯,而是老人家的錯。老人家認(rèn)為,自己疼愛小兒子,就多給他10萬元,其他兩個孩子也不會有意見。
殊不知,不患寡而患不均,這是千古以來的真相,也是特別現(xiàn)實的人性。長輩偏心某個孩子,某個孩子就會成為眾矢之的。
這個孩子被人針對,整個家庭就會陷入到窩里斗當(dāng)中。這,才是不幸的開始。

三、長輩生前,做事太絕,會給兒孫招來報應(yīng)。
《晉書》中記載了這么一件事:
晉明帝司馬紹時,王導(dǎo)侍坐。帝問前世所以得天下,導(dǎo)乃陳帝創(chuàng)業(yè)之始,用文帝末高貴鄉(xiāng)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晉祚復(fù)安得長遠(yuǎn)!
大致意思是,東晉皇帝司馬紹問大臣,我們司馬家是怎么奪取天下的?大臣將司馬懿、司馬昭父子的事,都說了出來,還說司馬昭當(dāng)街殺了曹魏的皇帝。
聽到祖先做出了違背誓言、倫理的事,司馬紹雙手捂著臉,不敢望大臣,感慨地說,真如你說的那樣,那晉朝的氣數(shù),又如何能夠長久呢?
可以說,從司馬昭殺了曹魏的皇帝開始,就給天下開了一個不太好的頭。最終導(dǎo)致了一個結(jié)果,南北朝亂了幾百年,司馬家也被劉裕斬殺殆盡,一家子不得善終。
試想,連子孫聽到這些事兒,都感慨祖先做得太絕了,那家族又怎么可能會有好結(jié)果呢?歷史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對別人太絕,報應(yīng)會降臨到子孫身上。

四、長輩生前,得罪的人太多,會連累子孫。
俗話說得好,人情留一線,日后好相見。
跟別人相處,千萬不要得罪別人,也不要做出傷害別人的事。哪怕看對方不順眼,好聚好散就行了,沒必要跟對方死磕。
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眱蓚€家族的長輩斗來斗去,那兩個家族的子孫也會遭殃。你這一刻傷害了別人,別人下一刻傷害了你的子孫。
這世間的因果,那是很難說的。隋文帝楊堅,殺光了宇文泰的后代。沒想到,宇文泰的外孫女,是李淵的妻子,也是李世民的母親,而李唐最后代替了隋朝。
這就是呂蒙正談到的“世事翻來覆去,須當(dāng)周而復(fù)始”。
身為家中的長輩,還是要與人為善比較好。你對別人善良,別人才對你的兒孫善良。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