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女子登珠峰被救后拒付救援費”:不要隨便說一個人忘恩負義
在第一次看到“女子登珠峰遇險被救后拒付救援費”的新聞,我跟很多人一樣生氣,我在心里甚至揣測這樣的人在現(xiàn)實中肯定是那種尖酸刻薄的女人,蠻不講理,斤斤計較,要錢不要命。
那可是救命之恩啊,何況人家還放棄了登頂?shù)臋C會,就為了救你的命。
結(jié)果你為了攀登珠峰那么多錢都花了,一萬美元的救援費都不愿意承擔,這不是讓好人心寒嗎?以后誰還敢這樣做,所謂8000米之上無道德,別人本來沒有義務(wù)救你,救你完全是出于道義。
做人不能沒有道德底線,如果這個事繼續(xù)發(fā)酵下去,無疑會影響社會風氣和人心所向,能夠跟“老人跌倒扶不扶”相提并論了。
但是,情緒之外,我們誰清楚事實呢?

不要隨便說一個人忘恩負義
后來我冷靜下來,強迫自己代入救人者和被救者的立場來看這個事,就發(fā)現(xiàn)我上面的想法有問題。
人太容易站在道德高地去批判別人了,但如果換成自己站在那樣的情境中,未必能做得更好。比如,如果你是救人者,在峰頂于眼前的時候,你舍不舍得放棄登頂?shù)臉s耀?
當你看到一個人躺在那里奄奄一息的時候,你有沒有惻隱之心?是否能不嫌麻煩,去下定決心救人一命?
假如你是被救者,你在嚴重缺氧的情況下,你的意識還能保持清醒嗎?你清楚知道自己是被人所救嗎?你能夠明白自己應(yīng)該怎么去面對這個事嗎?
恐怕很難,根據(jù)事情的后續(xù)報道,我們可以知道這其實更多是一個溝通和態(tài)度的問題,并不是外界所以為的一萬美元救援費的問題。

不是錢的問題
事情的真相只有當事人最清楚,但每個人心里都有一本賬,在人情社會,“救命”這種大恩大德,對雙方來說都難以達成一致。
按照我們的直觀印象,人最重要的就是一條命,那救命之恩是一輩子都報答不完的,下跪感謝都是應(yīng)該,錢不錢的更是小事,主要是恩情要牢記在心,經(jīng)常想著怎么感謝恩人。
而對于救人一命的人來說,他未必是期望獲救者拿出多少錢財來感謝,話說在珠峰那種環(huán)境中,恐怕也顧不上想太多,極端的環(huán)境容不下太多雜念。但回到世俗社會,恐怕他心里也會有一定的預(yù)期,看對方是什么態(tài)度和表達。
但矛盾在于,人的性格不一樣,情況不一樣,被救者在面對恩人的時候,未必能夠完整表達自己的感恩和感謝,這就容易造成誤解。
所以,我認為這個事引發(fā)偌大的風波,根源不在于錢,而在于溝通。

施恩不圖報,還是施恩圖報?
好人難當,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一個道理,意思是做好人容易受委屈,好心沒好報,你做了好人好事,說不定還要因此受苦受難。
所以人心自古以來就是冷漠居多,大家都是只顧自己,人情、道義這些太麻煩,不如簡單點,大家只談交易最好,這樣彼此沒有負累。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種善舉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出來的,而且你就算想,也未必能碰上這樣的機緣。
但如果你做了這樣的事,就算你是施恩不圖報,那別人心里也會有塊大石頭,而且世俗也會給彼此雙方造成壓力:你們會怎么做?你們又應(yīng)該怎么做?
因此我認為社會最好是弘揚正氣,多關(guān)注義舉、善行本身,而不要輕易道德綁架,給當事人施加壓力。對于珠峰事件的雙方當事人來說,我相信他們對于目前的風暴也是始料不及的。不過這個事也是一次對大眾的教育,既然已經(jīng)成了社會性事件,那最好是有個圓滿的結(jié)果,這對當事人來說也算是一個了結(jié)。

做人難,做個好人更難,但還是要做好人
就算一時有委屈,但事情的真相總會水落石出的,以后在回憶起這個事的時候,想必救人者也不會為此感到后悔。
在那個時間和地點,你遇到了這樣一個事,你做了自己應(yīng)該做的,如此而已。試想一下,假如當時你什么都沒做,事后也沒人指責你什么,你心里是什么感受?
一切只為了心安而已!
心安最重要,頭上三尺有神明,做人做事問心無愧最難得。但是,我們也不能讓好人受委屈,只有身邊人、單位和社會能夠及時給予正向的激勵,才能弘揚正能量,影響更多人去做好人好事。
至于被救者,也應(yīng)該讓人家有機會說話,要理解人家的難處,恩情可以記在心里,何必非要讓人按照你的意思去表現(xiàn)呢?總之,褒獎、激勵應(yīng)該更多是社會的責任。做好人難,但我們還是要努力做好人,這不是為別人,而是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