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先修階段丨人大法學考研之考情分析:樹立問題意識,體系解決方案
前言
在去年也即2022人大法學考研中,知行學員再創(chuàng)佳績。在總計11個專業(yè)中,知行共計產生了7名狀元,6名榜眼,分別遍布在憲行、知產、刑法、法律史、法理學、民商、社會法、訴訟法、比較法等專業(yè),每一個專業(yè)都實現(xiàn)了半數(shù)以上“知行覆蓋率”,個別如憲行、國際法等專業(yè)基本上實現(xiàn)了全覆蓋或者“差一人即全覆蓋”的盛況,另外,訴訟法01方向的“知行覆蓋率”達到5/7,刑法方向達到7/9,知產方向達到7/10。現(xiàn)在我們結合最新的研判并更新了部分觀點,再次發(fā)布考情分析,請大家認真閱讀。

一、先修階段之導語
考研在考察知識的同時,也是一場“信息戰(zhàn)”——誰能在這場信息戰(zhàn)中,提前掌握更多的信息,誰就能盡早、盡快地進入狀態(tài)、找到方向且避免走彎路,更好、更高效地安排自己的學習。在此處,我們以問答的形式,匯總了各位考生,尤其是一戰(zhàn)考生的很多共性問題,以求幫助各位考生對于考研的了解,能夠實現(xiàn)“0→1”的突破。
這里提到了一個詞——“問題”。每天我們都會針對具體的事情產生諸多或微觀具體,或宏觀抽象的問題;長期以來,對于學習、讀書、思考等等,“要樹立問題思維”這一方法論屢屢被提及。那么我們希望在大家進入下文的問答之前,首先明確兩個概念——什么是“有價值問題”?何謂“問題意識”(也可以說“應該如何提問”)?這兩個問題不僅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考研,更重要的是,這同時也是備考中的一種學習方法和思維模式。
我們認為,“問題”并不因其是否基礎而凸顯其價值的高低——上文提到,考研是一場信息戰(zhàn),而很多基礎問題,考生個人當然可以通過自行檢索和匯總求得答案,但如果所有考生都以這種方式進行檢索,優(yōu)點是足夠精準地解答自己的問題,可以避免閱讀“一本通”中與自己無關的問題所浪費的時間。但是其缺點非常明顯——對于個人,有可能有客觀存在但考生自己不知道的問題存在,且時間成本高昂;對于整體,每個人都單獨去做這件事情,總的時間成本之高和效率之低,不言而喻。與此相對照,閱讀“一本通”的過程中,雖然有與自己無關的問題存在,但明顯所付出的時間明顯更少、個人效率和總的效率明顯更高。因此長期以來,知行法學舉整個團隊之力,匯整個團隊之智,廣泛了解問題、搜集信息,以解決大家的燃眉之急和后顧之憂。
但同時,我們也希望不論是基礎的還是高深的問題,各位考生能夠從我們的解答中探索和感受到其中的價值,而不只是浮于文字表面,甚至有“進一步提問”的“問題意識”。所謂“問題意識”,必然不是逢人便問、逢事便問。而是在已有知識儲備對一件事形成一定認識和了解的基礎之上,探索其更深層次的原因和更底層的邏輯,并尋求解決的一種方法。以下文中的“非五院四系考生人大法學考研上岸可能性大嗎?”這種問題為例,為什么會產生這種問題?因為人大法學考研確實有一定難度,因為非五院四系考生有自己的(大多數(shù)只是自認為的)劣勢——有難度不是還是有人考上嗎?總有人要上岸為什么不能是我?我所認為的劣勢客觀存在嗎?不客觀存在我是因為什么想到的?而客觀存在我應該怎么解決?等等。
對于每一個問題,知行法學團隊都致力于從提問者的角度出發(fā),盡可能地思考和理解提問者“為何而問”,探究問題最本質的原因以及與此相對應的最根本的解決方案,并由此進行深入回答,而不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我們希望,看到這里的你,在面對考研中的各種問題時,無論是學習生活計劃問題,還是專業(yè)問題,也是一樣的思維。
二、先修階段之考情分析(上)
人大學碩的報錄比

注:以上數(shù)據(jù)來自人大研招網等網站,2019年報考人數(shù)未公布;2023年報考人數(shù)未公布,進復試人數(shù)在截止成稿時尚未公布。錄取人數(shù)采擬錄取人數(shù)。
根據(jù)計算,2018年學碩報錄比為0.051%,2020年為0.06%,2021年為0.062%,2022年0.055%。每年學碩報考人數(shù)大約在1500人,最終錄取人數(shù)約80-90人。實際上經過一年準備,最后一同在考場上競爭的人不足1000人,同學們在了解該信息的同時,不必過于緊張。
很多同學關心各專業(yè)的報錄比,限于官方公布報考數(shù)據(jù)并不區(qū)分各專業(yè),因此以法學學碩各專業(yè)擬招生人數(shù)統(tǒng)計該數(shù)據(jù),供大家參考。
?人大學碩近四年招生人數(shù)
擬招生人數(shù)如下圖:

注:以上數(shù)據(jù)為擬招生人數(shù),原則上招生人數(shù)與擬招生人數(shù)相同。
人大法學學碩各專業(yè)近三年擬招生人數(shù)呈現(xiàn)比較穩(wěn)定的態(tài)勢,人數(shù)相較五院略少,但是相較于清北的招生人數(shù),已經是大大提高了容錯率。在目前頂尖院校的招生名額愈發(fā)向保研傾斜的背景下,人大法學碩士招錄中并沒有刻意偏向保研,而是基本實現(xiàn)了與考研人數(shù)平分秋色的情況,考研這一路徑對于人大法學考研人而言是一個相對包容的選擇。以北大為例,首先是在保研中區(qū)分本校和外校生,外校生錄取名額一般各專業(yè)只有1-2個;其次就是如果保研中有所謂的“合適人選”,當年就會直接取消考研名額,也就是說會出現(xiàn)北大法學某個專業(yè)中無考研招錄的情況。舉例說明,在2021年北大法學考研中,因為知識產權法在保研中招錄名額用完,導致知識產權法該專業(yè)不再通過考研招錄,有些同學臨時轉考其他學校,九月份臨時做選擇對考生是一個比較大的考驗。
另外,考研學生的學術基礎比保研的同學更好,這是人大法學院很多老師的共識,甚至很多老師更傾向于考研的學生,因此考研的人數(shù)近幾年并不會被壓縮,所以希望大家樹立考研人的自信心,不要總是擔憂錄取人數(shù)減少或者老師更親睞保研。在考研的過程中遇到更好的自己,在考試中斬獲老師們的親睞。
?學碩報考哪個專業(yè)?
衡量報考專業(yè)的因素有很多,一般而言有兩個要素:興趣、實力。
從興趣的角度而言,如果自己已經有了明確的興趣領域或者專業(yè)方向,那么建議大家首先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來——一是不至于在自己上岸之后后悔于“早知道能上岸,我就選我喜歡的專業(yè)了”,或者因為不同專業(yè)復試線不同/在復試中的競爭壓力不同,同樣的分數(shù)在喜歡的專業(yè)反倒進復試、上岸,在自己“委曲求全”選擇的專業(yè)反倒被淘汰而悔恨;二是備考的日子是漫長的、枯燥的,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y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各位師弟師妹在備考的過程中緩解壓力,帶來一定奮斗的動力,從而在備考之路上走得更遠、更堅定、更有樂趣。另外,有讀博意愿的同學更加建議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yè),讀博四年如一日,如果沒有熱愛支撐是難以堅持的,當然不少考研小白此時還不知道自己的喜好,建議先好好學習,等九、十月份再定奪也不遲,人大法學考研七選三的模式也給大家這樣的容錯率。
從實力角度而言,主要是考察個人實力與各個專業(yè)錄取的難度。錄取難度的大小不能概而言之地以“競爭激烈程度”這種模糊的標準來衡量,主要應該考慮兩個因素:一是“分數(shù)”,二是“名額”。對于“分數(shù)”,2022年法學院各專業(yè)不同的復試線其實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參考——民商法學和訴訟法學(01方向)兩個專業(yè)的復試線比其他專業(yè)高了十分,綜合考慮復試比等因素,說明兩個專業(yè)有可能眾多考生“擁擠”在一個較高的分數(shù)段內廝殺[1],而這種專業(yè)往往也容易出現(xiàn)高分選手。[2]復試中訴訟法有不少三百八十幾,民商法甚至有兩個三百九十多分的考生被刷,導致2022年調劑錄取也水漲船高,380分往往才存在調劑的機會。因此,對于一些志在上岸,但個人實力并非特別強悍的師弟師妹而言,選擇熱門專業(yè)要慎而又慎,一定要量力而行,在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尋求一種平衡。對于“名額”的問題,前文已經進行了簡單的介紹;而在選擇專業(yè)時,對于“名額”的認知,主要是看多與少——一般認為,招生名額在1-3人的專業(yè)屬于“少”的一類。這里的“少”,并不必然導致競爭的激烈(因為可能相對應的報名的人就會少),而是如上文中對于人大法學院與清北法學院考研招生名額對比所述,名額越少,容錯率越低。[3]
當然,更多的同學可能處于一個“對于專業(yè)沒有明顯興趣,對于能力沒有準確評估”的狀態(tài)。知行法學團隊的建議是,因為考研的報名時間在9月10月,所以可以先復習著,不要因為專業(yè)選擇上的糾結耽誤復習進度;同時,因為人大的初試人大法學考研專業(yè)課要考六科,尤其理論法三科不管最后報考什么專業(yè),都是要考察的,所以在復習中逐步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點所在,并且結合自己的專業(yè)水平再對自己最終報考的專業(yè)進行選擇也是可行的。
?保研名額對考研名額影響是不是很大?
在人大法學碩士考研中,保研名額對統(tǒng)考招生名額的影響并不很大,從近兩年的情況看,兩者一般是對半的比例,考研的名額一般都會多出一些,招生較多的專業(yè)如民商法會多出三個,招生較少的專業(yè)如社會法也會多出一個名額。招生人數(shù)主要是根據(jù)教研室可招生老師的情況而定的,因此每年一般不會出現(xiàn)特別大的變化。這一點從上表中各專業(yè)近幾年的招生人數(shù)中也可以看出來。
?人大法碩或學碩考試的不同?(該問題亦適用于法碩和學碩的不同)
法碩全稱為法律碩士,學碩全稱為法學碩士,官方通用表述為前者偏向于實務,后者偏向于學術,兩者考試方面的不同主要如下:

兩者在實踐中的情況有如下有所差別:
1.從就業(yè)層面來看,學碩就業(yè)情況良好,紅圈所、仲裁委、法院等法律專業(yè)機構中人大法學碩士的競爭力較強。值得注意的是,名校的法碩(法學)在就業(yè)市場一般不輸于學碩尤其是較為冷門的學碩。因此,有志于碩士后就業(yè)的同學選擇學碩和法碩(法學)都不會有特別明顯的差距,未來的道路主要看個人發(fā)展和實力。
2.從學術領域來看,法碩同學升博的人數(shù)和比例遠低于學碩,因此有志于學術的同學選擇學碩更為合適,學術型碩士升博的概率很大,也具有相當大的比較優(yōu)勢,未來的學術道路更為寬廣。
?人大學碩專業(yè)的就業(yè)情況怎么樣?(主要涉及理論法方向就業(yè)的情況怎么樣)
人大學碩專業(yè)的就業(yè)方向有考公(中央選調、地方選調、國考)、律所、國企央企法務等,其中考公對于學碩不會有特別明顯的方向偏好。人大法學碩士乃至其他學院畢業(yè)后絕大部分都會去往廣義的“體制內”,也就是公務員、事業(yè)單位和央企國企,坐實了“第二黨?!钡膭e稱;每年去往律所的法學碩士畢業(yè)生一般不會超過30人,屬于小眾群體。律所一般只關注到學校背景,不會關注到專業(yè)背景,人大背景足矣,方向不會造成特別大的阻礙??赡軙霈F(xiàn)某些團隊對于民商法、經濟法、訴訟法和行政法的偏好,但是各個專業(yè)方向基本都有自己的對應業(yè)務,即使是理論法學的相關專業(yè),也有很多進入紅圈所、精品所的先例,因此問題不是很大——其實把握一個核心是,研究生期間所學習的法學知識與實務中運用的法律知識,還是有比較大的差別的,因此并不是民商經濟法專業(yè)找到相關領域的業(yè)務團隊或律師團隊就一定比其他專業(yè)做得好、有優(yōu)勢。法務招聘可能也有一些偏好,但是對理論法就業(yè)不會造成阻礙但在實際工作中可能會用到較多民商法知識。[4]還是要說的就是這兩年律所尤其是紅圈所招人非常優(yōu)先,即便是人大本碩的同學可能在紅圈所也難以留用,因此可能需要把目光更多放在考公這個層面。
?人大學碩復試分數(shù)線是多少?
人大的復試線存在“校線”和“院線”,前者由人大研招網公布,時間在前,通常名為“中國人民大學XXXX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考生進入復試的初試成績基本要求”[5],包含各個學院“基本要求”,如果此時自己的總分數(shù)或單科分數(shù)低于該要求,就已經沒有必要再等院線了,因為“院線≥校線”;后者由人大法學院公布,時間在后,通常名為“XXXX年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研究生復試分數(shù)線”[6]。是否能夠進入復試,我們關注的就是后者,即所謂“院線”。在2022年之前,人大法學學碩的復試線不區(qū)分專業(yè),統(tǒng)一劃線;2022年人大的復試分數(shù)線比較特殊,分為兩類:民商法學以及訴訟法學(01方向)的復試分數(shù)線為375分(單科要求為:公共課60分,專業(yè)課90分);其余專業(yè)復試線均為365分(公共課60分,專業(yè)課90分)。2021年人大的復試分數(shù)線為370分(政治60分,外語65分,專業(yè)課90分)[7];2020年人大的復試分數(shù)線為365分(公共課60分,專業(yè)課90分);2019年人大的復試分數(shù)線為365分(政治60,外語60,專業(yè)課90)。
雖然每一年的復試線基本持平,但是考研這條路競爭越來越激烈是客觀的,每年都在累積較多二戰(zhàn)、三站的同學,因此分數(shù)線的背后不乏老師們有一定程度的壓分,如2022年理論法學給分較嚴,這也是較多當年的考生反映的。
?初試考多少分在復試中比較有把握?
首先,從“進入復試”的角度而言,根據(jù)近年人大法學考研的復試線來看,365分以上對于大多數(shù)專業(yè)而言基本可以過線;但若想通過初試的分數(shù)在復試中取得一定的優(yōu)勢,至少應當取得380分以上的分數(shù)。一些大熱專業(yè),如民商、知產、刑法等,要做好沖擊390的心理準備。
但這個分數(shù)因大小年而異——例如,在不分專業(yè)統(tǒng)一劃線的背景下,2021年經濟法專業(yè)僅有3人進入復試(擬招生人數(shù)7人),隨后2022年回歸正常,且370-379的分數(shù)段競爭異常激烈;也因專業(yè)不同而情況不同——例如,2022年民商法學專業(yè)和訴訟法學(01方向)專業(yè)復試線單獨劃到375分,最終2022年民商法學專業(yè)上岸的考生中,初試最低分將近390分。
下表為“2018-2022各專業(yè)錄取最低分與分數(shù)線對比”:

從該表中我們可以有如下解讀:
1.低分進入復試并不等于必然陪跑:以法理學為例,大多數(shù)年份以一個“低空飄過”復試線的分數(shù)進入復試,最終也可以上岸。同樣的情況在大多數(shù)年份得憲行和訴訟法01兩個專業(yè),以及近兩年的環(huán)境法專業(yè)中也時有發(fā)生。
2.部分專業(yè)大小年還是比較明顯的:以法律史專業(yè)為例,2020年上岸的初試最低分僅比復試線高了3分,隨后一年直接飆升到+16。同樣,前幾年環(huán)境法專業(yè)的上岸初試最低分比復試線高了十幾二十分,近兩年的這一差距明顯縮小。
當然,復試一切皆有可能。首先,人大法學考研在復試中也存在“單科線”,往年出現(xiàn)過復試單科不過線被“一票否決”的情況。其次,復試本身也存在逆襲,按照2022年人大法學考研的初試、復試成績占比和計算公式(初試占70%,復試占30%,加權成績=初試成績÷初試滿分×100分×初試權重+復試成績÷復試滿分×100分×復試權重),簡單點說,若二者在初試階段相差3分,則復試階段需要比對方高5分來實現(xiàn)翻盤(4.9分打平)。
但是我們需要反過來想想,我們會事先知道自己初試會得多少分嗎?知道別人初試會得多少分嗎?知道我們和別人之間初試成績的差距嗎?知道復試線嗎?知道復試階段我們的分數(shù)和別人差多少嗎?前兩個問題只有到公布復試名單的時候才知道;第三個問題只有看到法學院官網公布的時候才知道;最后一個問題只有公布最終的加權成績的時候才知道,但是這個時候,已經是終局的結果了,上岸了就是此時上岸了,要么就是院內調劑或者校外調劑,但是跟原本的統(tǒng)招就已經沒有關系了。
綜上所述,這個問題是一個“由果推因”的問題——我們了解了這些信息、掌握了這些數(shù)據(jù),那又怎么樣呢?最后還是要自己去考,盡可能去考更高的分數(shù);初試成績出來看看自己是個什么水平,看看復試名單知道自己是穩(wěn)扎穩(wěn)打即可,還是需要瘋狂追擊,或是要提防被人彎道超車;復試之后只要等結果就可以了,結果出來再做下一步的打算——所以,在開始備考之前就糾結于自己得多少分能夠在復試中取得優(yōu)勢或者實現(xiàn)翻盤本身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因為這不僅取決于自己所考的分數(shù),還取決于該年該專業(yè)的競爭激烈程度等其他因素,或者說取決于不特定的“別人”的分數(shù)。所以,與其將希望寄托在不確定的、別人的身上,不如自己規(guī)劃一個盡可能高的目標分數(shù),“法乎其上,得乎其中”,然后靜下心來,踏踏實實走好復習中的每一步,不斷地向自己的目標進發(fā)。
三、先修階段之考情分析(下)
?人大法學碩士考研都有哪些考試科目?
人大的初試專業(yè)課分為理論法和應用法,其中理論法的法理學、法律史、憲法學三科是固定的;應用法的七科需要進行選擇,包括經濟法、民法、刑法、知識產權法、訴訟法、國際法、環(huán)境法。
?應用法“七選三”的策略問題?
應用法組合選擇人數(shù)較多的是民法、刑法、知識產權法。同時,同學們可以結合個人特長、興趣愛好和專業(yè)報考等情況,選擇訴訟法、國際法(國際法初試僅考察國際公法)、環(huán)境法和經濟法——需要指出的是,報考某一專業(yè)并不一定要在初試過程中選擇對應的專業(yè)課,如報考訴訟法專業(yè)的同學也可以在初試選擇民刑知,等到復試的時候再有針對性地復習報考專業(yè)的內容。需要提示的是民法科目的試題一直難度較大,且這兩年恰逢民法典及相關司法解釋出臺的年份,復習任務較重,因此對民法不太熟悉的同學,可以在選擇刑法、知識產權之外再選擇一門科目。
當然,在初試中選擇非民刑知的科目是有利有弊的,比如一位考生報考環(huán)境法專業(yè)并在初試的時候就選擇作答這個科目,有利的一個方面在于,整個初試階段的復習和積累可以使其在準備復試的時候有更多的知識儲備;但弊端在于,如果碰到題目考察的知識點比較偏,選做民刑知三科的絕大多數(shù)同學憑著法律基礎都可以對民刑知的問題進行作答,雖然肯定不如完全掌握這一知識點答得準確、全面,但至少不會大腦一片空白;但如果這一問題出現(xiàn)在其他四門中,很多同學不一定能應付得來——這也是知行法學建議大家在選擇作答的科目時,要結合個人特長和興趣愛好進行判斷的原因。
?選擇民刑知以外的四科的策略問題?
1.國際法:總體而言,國際法近年來主要考察國際公法,2023年考研時更是直接明確考察范圍限于國際公法,[8]因此其實考察總體范圍并不多,但是除了2023年考研對此有明確通知外,往年站在考生的視角下,并不能排除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的考察可能性,不過2022年之前雖然沒有明確限定考察范圍為國際公法,但是也從來沒有考察過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偟膩碚f是七選三中國際法是性價比很高的科目。
2.經濟法:經濟法總體內容難度不大,但是考察范圍比較廣,考試題目的視角也比較開放,歷年題目中均有未能在課本教材上找到答案的情況出現(xiàn),而與當年的一些時政熱點、修法熱點和政策性文件緊密相關,但是這些特點并不代表基礎知識就重要了,如果能合理運用基礎知識,特別是總論知識作答,也可以拿較多分數(shù)。
3.訴訟法:訴訟法總體考察難度不大,但是因為很多同學接觸程序法較晚,且認為程序法的內容比較繁瑣,加之法考過程中對于訴訟法的考察非常細枝末節(jié),因此不感興趣或有恐懼心理,但是通過往年初試成績和我們了解到的情況可以看到,訴訟法專業(yè)的高分選手云集;有些同學雖然不是報考訴訟法專業(yè)的,也選考了訴訟法一科。總而言之,需要明確的核心是,我們鼓勵大家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作答的科目,但每一科都在備考過程中都有阻力、障礙和難點,大家不要因此產生畏難情緒。
環(huán)境法比較偏冷,很多同學有想過從此實現(xiàn)“彎道超車”,往年如2020年法理學狀元(知行學員)即在初試過程中選擇環(huán)境法備戰(zhàn),后成功上岸。環(huán)境法目前也是知行團隊的經典產品講義之一,但是對考生的民法基礎有一定的要求,且正如上文所言,一旦出現(xiàn)偏題,其他專業(yè)可以通過本科階段的知識儲備進行作答,但環(huán)境法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并不好作答。
此外,不建議非法本考生同時放棄民法和刑法兩門。對于非法本的同學而言,因為法學基礎較為薄弱,加之民刑的內容確實很多,因此可能對民法或者刑法產生畏難心理。如果放棄其中一門并以其他科目代替情有可原,但是如果民法和刑法都放棄并試圖通過其他小眾學科翻盤,一般都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暫且不言民刑都是法學專業(yè)中最為基礎的學科,是法學生的基本功底,如果不經歷其中至少一關的磨練,很難成為一名基礎良好的法科學生。單從備考策略本身,應用法學另外五門中的很多知識,是以民刑為基礎展開的,如果完全拋開民刑復習其他科目,因為缺乏對民刑基礎知識、原理和思維的了解,很容易陷入到孤立的知識“點”的學習中,就像數(shù)豆子一樣,數(shù)出來一二三四五就是一二三四五,而缺乏連點成線,由線及面的全盤認識。但是法考過程中認真學習民法也是可以的,如上文所言,民法學科的內容和試題對于不考民商法專業(yè)的同學并不友好,可以選擇小四門中的一門,國際法、環(huán)境法、訴訟法都是很好的選擇。
?如果自己不考民法或者刑法,初試七選三可以放棄這一門嗎?
上文已述,對于非法本考生而言,不建議民刑同時放棄,因為二者是法學專業(yè)的基本盤,是法學生的基本功,也是應用法學其他科目很多知識的基礎。對于法本考生而言,建議上是一致的——如果覺得有一門比較難,可以放棄,換其他科目。但是,知行法學團隊不建議民法和刑法全部放棄,因為民刑是發(fā)展最為成熟的部門法之二,如果同時放棄,沒有很好的法學基礎功底,其他相關學科也很難學好。但民法和刑法同時學得很好的考生確實很少,所以如果戰(zhàn)略性放棄其中一門,且可以找到合適的備選項,是可以的。
學習民法、刑法的優(yōu)勢在于:首先,作為本科期間的重點課程,同學們的基礎相較其他專業(yè)更加扎實;其次,民刑作為發(fā)展最為成熟的兩門課程,考察重點、形式都相對確定;最后,民刑亦是法考考察的重頭戲,雙考選手選擇民刑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議同學們充分考量自身情況選擇。
?初試的時候七個科目最后的成績會不會出現(xiàn)很大的區(qū)別,會不會存在一些科目在有些年份難度明顯超過其他學科特別多呢?
首先,當然會出現(xiàn)較大的區(qū)別,因為每個人的考試狀態(tài)、擅長科目、每個科目的平均用力點都是不同的。確實可能存在一些科目在某些年份的難度明顯超過其他科目(但此點比較難以預計),還是推薦同學按照自己所選方向、擅長科目以及科目內容選擇。因為這種情況無法事前預知,因此做過多打算也毫無意義。總體上各科難度能夠達到一種動態(tài)平衡的狀態(tài),因此考察的仍然是考生的專業(yè)基礎和能力,而不是投機的能力。如果非要給出建議,就是經濟法學科可能會考察稍偏,民法學科常年難度較大。其他科目都比較穩(wěn)定也比較友好。
?人大初試的題型是什么?
人大初試各科的題型分為兩大類——材料/案例分析(30分)和論述題(20分)。其中,材料分析或案例分析可能分為多個小問。上述題型導致人大法學專業(yè)課并不是“背多分”的科目,而對體系性的掌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9]從通??疾斓膬热萆峡?,考試題目注重對規(guī)范的考察,涉及到法條分析以及熱點條款(或制度)、爭議條款和待修訂/新修訂條款的分析和前瞻。
?人大學碩一般生源是哪一些?
從錄取人數(shù)分布看,人大學碩的主要生源是五院四系以及一些法學強校的學生,主要是因為五院四系考生人數(shù)眾多,尤其是中國政法大學和西南政法大學,同時又是報考人大學碩的主力軍;非五院四系的學生考上的人數(shù)比較少,主要是因為非五院四系報考人大的情況就不多。最終前者上岸人數(shù)多主要是因為“考生基數(shù)大”,而絕不是因為下文所說的“學歷歧視”問題——非五院四系考生,以及所謂“雙非”“二本”學歷背景的考生,詳見問題十五。
?人大法學考研會有學歷歧視嗎?會不會排外、排斥“五院四系”外的考生,特別是復試?
人大法學考研并不存在學歷歧視。在初試過程中卷子上并不會寫明本科出身;老師在打分時,因為密封線的存在,甚至看不到卷子所對應的考生是誰,也就更不可能看到或者去查學歷背景,以保證程序的公正;復試階段面試可能會有自我介紹環(huán)節(jié),這里是老師唯一知道考生學歷背景的機會,但從結果來看,人大每年最后錄取的學生既有五院四系,也有非常多的非法學強校,也有二本、三本院校的考生上岸的先例,復試老師們都是通過幾個問題就可以知道專業(yè)課掌握得如何,因此大家需要把擔憂放在專業(yè)課水準之上,不需要擔心歧視問題。如僅2022年一年,知行法學的學員中,就有二本院校出身390+(應用法135+)上岸人大民商法專業(yè)的學員;[10]有雙非一戰(zhàn)380+(公共課雙70+,理論法120+)上岸人大知產專業(yè)的學員;[11]還有雙非二本二戰(zhàn)380+(公共課雙70+)上岸的學員。[12]可見人大不存在學歷歧視。
最后,知行法學團隊的結論是:學歷背景于你自己,或許可以決定你理解和記憶某一知識的速度,但絕不會直接決定一個人的考研的成??;學歷背景于他人,或許可以產生一個第一印象,但考研,即使是復試面試,老師也不是靠第一印象打分的。各位同學無需太過擔心,專注于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即可。
至于是否排外,是否排斥或者特別青睞特定院校的考生。首先,人大法學院本科的人數(shù)本來就不多,保研、出國、就業(yè)少了一批;初試刷了一批;真到了復試階段的其實就不剩幾個人了,而且根據(jù)一些上岸的學員反饋很多老師并不親睞本校學生,有時必須要承認在五院中廝殺考進人大法學院的學生,專業(yè)基礎能力更具有競爭力。進一步言之,其實和上文所言的情況一樣——客觀上,判卷老師在初試階段就沒有了解學歷背景的可能,到了復試階段也只有面試環(huán)節(jié)才有可能了解;主觀上,大家可以換位思考,一個一問三不知的名??忌鸵粋€對答如流、邏輯清晰、論證充分、內容豐富的二本考生,作為考官,你會喜歡哪一位呢?
?非五院四系考生考上人大的可能性大嗎?
上一問題中,在三位學員總分之外,我們還額外標注了三位比較有特點的分數(shù)。第一位學員初試階段應用法分數(shù)極高,除了可以回應各位考生關于“是否有學歷歧視”的問題,還可以回應各位自認為“學歷背景不佳”的考生,對于自己法學基礎是否薄弱所以不能報考人大,是否可以通過幾個月的復習在專業(yè)課上實現(xiàn)提高等問題。第二位學員也是如此,2022年理論法的分數(shù)整體偏低,120+的理論法分數(shù)足以說明該學員理論法學基礎知識之扎實,體系掌握之優(yōu)秀、答題方法運用之熟練。另外,后兩位學員的一個共同點是,公共課雙70+,甚至有75+的科目,這在考研初試中是非常有優(yōu)勢的——退一萬步說,就算自己不是法學名校出身的同時,法學基礎真的就是很薄弱,那公共課總歸跟法學專業(yè)素養(yǎng)無關吧?就算專業(yè)課不能非常“拔尖”,至少公共課可以努努力、趕一趕甚至超一超吧?
的確,根據(jù)上文所說的,每年人大法學考研上岸的人中,多數(shù)是五院四系出身,很多其他院校的,也是所謂的“985、211”的考生(甚至后者都很少,也就是說大多數(shù)考生的學歷背景,要么校強專業(yè)弱,要么校弱專業(yè)強、要么二者皆強)。但是上文也已經指出,這些學校上岸人數(shù)多,很大的原因是這些學校本身法學專業(yè)人數(shù)就多,相對應的考生人數(shù)就多,基數(shù)大一般情況下最終上岸占的比例也會高。在此也需要給大家說明白一件事情:學歷背景是因為你的高考成績導致的,不是因為你的法學素養(yǎng)導致的。你的高考成績和最終的本科院校,跟你的生源地有關系,跟你選文選理擅長文理有關系,跟你高考前的一切一切都可能有關系,但是跟你法學基礎一點關系都沒有,因為高考不會專門考法學專業(yè)知識。所以其實在你進入大學校門學習法律之前,你的法學基礎跟你考上的是不是五院四系沒關系。不可否認的是,不同學校之間,法專業(yè)教育的水平確有差異,從而導致了法學基礎的不同。但是,只要是考試就有它的范圍和針對性,而本科學習法學知識和積累下來的法學理論、學習方法和答題方法等,可能會有幫助,但有時候對于“考試”“備考”而言,反倒有可能幫倒忙。
所以說到底,分數(shù)看的是“數(shù)”和“排名”,看的是經過幾個月的備考,你的知識儲備、體系搭建、方法運用能不能在試卷上很好地呈現(xiàn)。所以從今天開始,拋開對于“五院四系”“985、211”和“雙一流院?!薄胺▽W一流學科”這些名頭的盲目崇拜,拋開對于自己的偏見和自卑,都是兩個肩膀扛一個腦袋,都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復習去拿高分,問什么可能性?落到自己頭上,就是100%和0%。
至于具體的學習方法,大家可以閱讀知行法學公眾號中總結的經驗帖。[13]我們認為不管學歷背景如何,只要是作為考生,對于經驗帖的態(tài)度都應該是一致的(詳見第二節(jié)·先修階段綜合篇——二、復習規(guī)劃、時間安排、心態(tài)調整總體提示——17)。有些考生認為,自己學歷背景不好,所以將自己看經驗帖的目光限縮在相同或類似學歷背景的上岸考生撰寫的內容上(在此處就是僅僅閱讀以上三篇經驗帖)。大家需要想一個問題,你作此選擇的一個基本邏輯是“我和作者有共同點”,所以可能會面對相同的問題,所以想看看別人是怎么解決的,這沒有錯,你當然可以由此借鑒其中的很多經驗;但你和這些作者不是“連體嬰兒”,你們之間有這個相同點≠事事相同,你和其他作者之間也不是因為學歷背景不同而事事皆不同,所以其他人的經驗也不是不能學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方法,而學習方法與學歷背景之間并沒有直接、必然的聯(lián)系,視角和思維都要打開,兼聽則明,建立任何可能的聯(lián)系,學習任何適合的經驗,形成對于自己來說最高效的學習方法。
?人大學碩一戰(zhàn)考研上岸的可能性?n戰(zhàn)考生是否更具競爭力?
考生的競爭力并不因“考過幾次”而產生或提高,因此同學們不用過于擔心一戰(zhàn)上岸可能性不大,n戰(zhàn)考生此前失利各有其原因,若無法在復習中克服,十年八年仍然都會有這一問題;不可否認的是,n戰(zhàn)考生確實有一定復習基礎,若是痛定思痛、解決問題、調整方法上岸可能性很大。例如2021年民商法方向,一戰(zhàn)上岸和n戰(zhàn)上岸的人數(shù)大約各占一半,初試400分考生為一戰(zhàn)考生;2021年知行最高分417分考生亦為一戰(zhàn)考生。說到底這些都是法學基礎掌握程度的問題,本科掌握扎實的一戰(zhàn)考生自然更加容易上岸。
一戰(zhàn)考生應當做到平常心,不要怕,努力學,堅持自己的復習節(jié)奏,n戰(zhàn)考生所謂的“經驗”和“基礎”,其實是一把“雙刃劍”,人大法學考研考的也不是誰有經驗,誰以前的基礎好,一切都是考場上見真章。另外,報考任何學校都存在面對n戰(zhàn)考生的情況,越是名校這種情況越多,因為越是名校,對于n戰(zhàn)考生來說就會覺得“越值得”,但最終的結果都要依靠每個人自己的準備情況而定。
?什么是全日制/非全日制,定向/非定向?
人大學碩均是全日制,非定向考生。
全日制學生周一到周五在校授課,針對全職學生;非全日制學生在周六、周日或者其他集中時間上課,主要針對工作人士。定向,就是畢業(yè)后回定向單位就業(yè);非定向,就是不確定未來的工作單位。
非定向的考生在錄取后,入學前是否轉檔案、戶口,一看學校規(guī)定,二看個人意愿。
?少干計劃是什么?
少數(shù)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培養(yǎng)計劃納入年度中央級高校研究生招生計劃,單獨下達管理(所以少干名額不占統(tǒng)招名額)。重點面向西藏、新疆、內蒙古、寧夏、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甘肅、青海等西部1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享受西部政策待遇的民族自治地方和需要特別支持的少數(shù)民族散雜居地區(qū)以及內地西藏班、新疆班,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養(yǎng)、定向就業(yè)”的要求(碩士的服務期是五年、博士的服務期是八年),采取“統(tǒng)一考試、適當降分”等特殊政策措施招收新生(這是少干計劃的分數(shù)優(yōu)勢)。招生對象以少數(shù)民族考生為主,同時安排一定比例招收長期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工作的漢族考生。對享受上述政策的擬錄取考生,在錄取之前均簽定定向培養(yǎng)和就業(yè)協(xié)議。
就考試而言,少干計劃與統(tǒng)招是分開競爭的。也就是說,初試成績出來之后,少干計劃的考生是與報名少干計劃的所有考生排名競爭的,而非與自己所報考的小專業(yè)的統(tǒng)招生排名競爭。因此,統(tǒng)招考生不用擔心少干計劃的考生與自己共享招生名額。
當然,雖然大多數(shù)情況下少干計劃復試線低于統(tǒng)招復試線,但其競爭壓力并不小,因為這部分考生是在學院之內、不分專業(yè)、共同競爭。對于他們而言,學院的少干名額就是招生名額——數(shù)量不確定,學碩和法碩之間如何分配不確定,最關鍵的是,不確定對手的情況,如果只有1個名額,恰好碰到一個在統(tǒng)招里都算高分的高手,那只能自認倒霉。
?經歷空白有影響嗎?
沒有決定性影響。這一問題主要出現(xiàn)在復試,特別是復試面試中。有豐富經歷的同學可能綜合能力比較高,在復試中會有比較好的表現(xiàn)。但是各位考生需要明確的是,你自己以為非常耀眼的經歷,在老師眼里要么不知所云,要么覺得是過家家,因為如果獲得過法學界或者至少是法學本科生范圍內,真正知名度和認可度很高的競賽獎項,或者參加過相關項目的同學,大多數(shù)都已經保研了;當然,考研考生中也不乏高手,若有非常搶眼的經歷,可能會有印象分的加分,但是不是決定項,老師最終還是以面試的表現(xiàn)定分數(shù)、定勝負。因此,同學無需過多擔心。
注釋
[1]例如:民商法學專業(yè)復試線劃在375分,20人進入復試,其中6人集中在390-395這一分數(shù)段,6人集中在380-385這一分數(shù)段
[2]例如:民商法專業(yè)初試最高分405分,另有一位考生初試399分;訴訟法學(01方向)專業(yè)有兩人初試成績400+。
[3]往年也不乏存在環(huán)境法400分,社會法390分的選手,因此需要大家綜合權衡進行選擇。
[4]可參考法學類專業(yè)就業(yè)數(shù)據(jù)分析:
https://mp.weixin.qq.com/s/-3xfhdLyMmA3Ynll8LquyQ,訪問日期2022年2月12日。
[5]可參考2022年的通知:
http://www.law.ruc.edu.cn/home/t/?id=57989
[6]可參考2022年的通知:
http://www.law.ruc.edu.cn/home/t/?id=57989
[7] 370分為近年來相對較高的復試線,比“校線”高了10分也是較為罕見的情況;尤其是在普遍反映“英語難度較高”的情況下,外語單科線卻比往年提高了5分。因此,對于志在上岸人大法學院的考生而言,萬不可“人云亦云”“知難而退”,要把每個科目、每個細節(jié)都做好,做到“人難我難,我不畏難”。
[8]需要注意,對于考察范圍的這一通知只適用于當年,并不代表明確往后人大法學考研初試的國際法一科都只考察國際公法。
[9]這里的“非背多分”科目并不是指對背誦沒有要求,而是要在背誦的基礎上,對于知識的體系性也有較高的要求。同時,雖然題型中并沒有“名詞解釋”,但不代表名詞解釋這種“考察方法”不存在,在分析題和論述題中,都必然涉及到對于基礎概念的解釋。因此,體系性要求“基于基礎知識,高于基礎知識”。
[10]經驗帖:《四非二本391分上岸人大民商法: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p>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2ODE5ODc3MQ==&mid=2247487993&idx=1&sn=23963e29492f86c8befda26a6e9208b5&scene=21#wechat_redirect
[11]經驗帖:《雙非一戰(zhàn)上岸人大知識產權法》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wODMyODQ1Nw==&mid=2247512215&idx=1&sn=56ba8df43420bb8460b7ac2233b5ed85&scene=21#wechat_redirect
[12]經驗帖:《雙非二本二戰(zhàn)人大法學考研上岸:自我懷疑,不如提高執(zhí)行力》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2ODE5ODc3MQ==&mid=2247489788&idx=1&sn=41116fc8092869cf2c238e15fca5af91&scene=21#wechat_redirect
[13]詳見:《經驗貼集結號丨人大法學考研的狀元榜眼們的求學路: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https://mp.weixin.qq.com/s/aBofKCYgTz4MHLwVKN7xtw
一輪先修階段
一輪先修階段丨人大法學考研初試參考書目及內容解讀(2023.2.18)

更多詳情請關注微博/知乎/微信公眾號:知行法學,學術型輔導團隊,日常發(fā)布人大法學考研最新消息,提供法學考研一站式解決方案,有專業(yè)、有方法、有溫度、有態(tài)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