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袁世碩 陳文新】中國古代文學史 第二版(下冊)

2022-05-26 10:01 作者:小李同學學中文  | 我要投稿

(資料有償,僅展現(xiàn)部分知識點,需要見主頁個性簽名)

明代文學

第一章 明前中期詩文

1.臺閣體

永樂以后,尤其是仁宗、宣宗時期,政泰人和,臺閣體應運而生,成為文學主流。代表作家楊士奇、楊榮、楊溥等,其中楊士奇聲名最著。臺閣文人推崇歐陽修、曾鞏,立足點是“羽翼六經(jīng)”“發(fā)明圣人之道”,看重的是歐陽修文章“舂容詳贍,和平典雅”的一面。

2.茶陵派

成化到弘治年間,因李東陽是湖南茶陵人而得名。代表作家李東陽、謝鐸、張?zhí)㈥戔N、邵寶、魯鐸、石珤等,以李東陽為首。李東陽論詩重音韻、格調(diào),“貴情思而輕事實”,主張向漢唐詩歌學習,以突破臺閣體在詩歌內(nèi)容和體制方面的限制。

3.前七子

弘治、正德年間,故又稱“弘正七子”。李夢陽、何景明、王九思、邊貢、康海、徐禎卿、王廷相等。前七子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提出以漢魏古詩和盛唐律詩為取法對象,矛頭主要指向茶陵派和性氣詩派,希望借復古達到反映現(xiàn)實及強調(diào)詩歌審美特征的目的。

4.后七子

嘉靖中期,以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后七子重新舉起復古大旗。成員還有謝榛、吳國倫、宗臣、徐中行、梁有譽,以王世貞聲望最顯,影響最大。后七子在詩學譜系的選擇上受前七子影響,也以漢魏古詩、盛唐律詩尤其是杜詩為典范,在七律一體上用力尤多。

5.?唐宋派

嘉靖間,以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為代表。其中以歸有光成就最高唐宋派之所以選擇唐宋古文為取法對象,并非對秦漢古文表示不滿,而是在重塑科舉文風背景下的策略性選擇。唐宋派從指導文章寫作的角度立論,注重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因而更看重唐宋古文。唐宋八大家中,尤其推崇歐陽修和曾鞏。唐宋派立足“法”“理”兩個層面推崇唐宋八大家古文,其結果或因為過于強調(diào)“理”而由文入道,或因為拘泥于具體的“法”而流于模擬。

1.明初詩壇的“吳中四杰”指的是高啟、楊基、張羽、徐賁。

2.有“明詩冠冕”之譽的明初詩人是高啟

3.被劉基稱為“當今文章第一”的明初詩人是宋濂,他的散文代表作是《送東陽馬生序》。

4.明代臺閣體代表作家中名聲最著的是楊士奇。

5.明代茶陵派因代表作家李東陽是湖南茶陵人而得名。

6.“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是明代前七子倡言的詩學主張。

7.李東陽是茶陵派的代表作家,李夢陽是前七子的代表作家。

8.明代“后七子”以李攀龍、王世貞為首。

9.明代“唐宋派”成就最高的文人是歸有光,他的代表作是《項脊軒志》

10.嘉靖三大家指的是唐順之、王慎中、歸有光。

第二章 明代文言小說

1.短篇小說集:“三燈叢話”

(一)瞿佑《剪燈新話》

1.恢復了唐人傳奇取材于當下人生的傳統(tǒng),這個傳統(tǒng)在宋元一度中斷。對時代背景的交代,地點、年月、事件,非常準確?!都魺粜略挕芳蟹从沉嗽┟鞒鯌?zhàn)亂期間的社會生活,而士人階層的遭遇又是其重心所在。

2.《剪燈新話》恢復了唐人傳奇面向“無關大體”的浪漫人生的傳統(tǒng)。

(二)李昌祺《剪燈馀話》

1.發(fā)揮道德訓誡是《剪燈馀話》中起主導作用的內(nèi)容之一。

2.李昌祺重視風教,同時也對才子風情津津樂道。

3.有一個現(xiàn)象值得關注:盡管李昌祺筆下的男女主角(女鬼或女神排除在外)風流繾綣,似乎無拘無束,但他們(尤其是她們)又同時是恪守道德操守的典范。

(三)邵景詹《覓燈因話》

1.從《覓燈因話》中的八篇小說來看,作者懲惡揚善的動機極為明確。

2.《覓燈因話》與白話小說關系頗深。大量被改編為白話小說。

2.明代中篇傳奇小說的風格流變

依據(jù)其問世時間和風格流變,可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一)李昌祺《賈云華還魂記》代表第一個階段,其特點是:雖以《嬌紅記》(元宋梅洞)為典范,卻努力給男女主角安排一個團圓結局,還魂情節(jié)就是為達到團圓結局而設計的。

(二)吳敬所《鐘情麗集》及弘治、正德間問世的吳敬所《龍會蘭池錄》等代表第二個階段,大體依循《嬌紅記》軌轍,模擬痕跡至為明顯。

(三)嘉靖、萬歷間的《花神三妙傳》等代表第三個階段,大量色情描寫構成其顯著特征,對《金瓶梅》這一類白話小說當有直接影響。

第三章 《三國志演義》

1.簡述《三國志演義》的主要版本。

(一)嘉靖元年本:嘉靖元(壬午)年(1522)年刊刻《三國志通俗演義》,全書24卷,是現(xiàn)存最早版本。又稱“演義”本。

(二)葉逢春刊本:嘉靖二十七年(1548)葉逢春刊印《三國志通俗演義史傳》十卷(現(xiàn)存八卷)。又稱“志傳”本。

(三)毛評本: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以“演義本”為基礎,也吸取了“志傳”本若干內(nèi)容,對回目和正文進行了較大的修改,并作了詳細的評點,增強了文學性和可讀性,也加重了正統(tǒng)的道德色彩,成為后來最流行的本子。

2.結合具體情節(jié)分析《三國志演義》的文化內(nèi)涵。

一、“歷史的三國”聚焦于歷史經(jīng)驗的總結

《三國志演義》寫曹操集團、袁紹集團和董卓集團之間的糾葛,聚焦于歷史經(jīng)驗的總結,相應地削弱了道德評價的重要性。

列如:關于曹操的描寫非常典型:智足以攬人才而欺天下。

(一)“智足以攬人才”

例證:曹操征烏桓而獎勸進者;袁紹官渡戰(zhàn)后殺田豐。

(二)“智足以欺天下”

具體表現(xiàn)為兩個側面:表面的“忠君”和“愛民”

忠君: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始終未僭至尊之號。

愛民:官渡戰(zhàn)后號令三軍:“如有下鄉(xiāng)殺人家雞犬者,如殺人之罪。”

二、“民間的三國”以道德化的情感滿足為基點

《三國志演義》對劉備集團的描寫,以民間故事為主體,其文化內(nèi)涵的特征是追求道德化的情感滿足,在明確區(qū)分“好人”“壞人”的基礎上,又熱衷賦予“好人”的“謀”“勇”以傳奇意味、超人色彩。

(一)對道德化的情感滿足的追求主要是通過尊劉抑曹表達出來的。

曹操復雜性格的核心是極端利己主義:“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劉備是做極力推崇的仁君:“吾寧死,不為不仁不義之事?!?/span>

(二)諸葛亮是《三國演義》著力刻畫的重要人物。

1.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2.才具不凡,出類拔萃。

(1)強調(diào)孔明是劉備之師。

(2)著力渲染孔明的名士風度。

(3)把“人謀”寫成“神機”,把賦予智慧的諸葛亮塑造成神仙。

三、“掌故的三國”另具一種超越世事的情懷。

掌故:關于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遺聞軼事。

清初毛宗崗修訂《三國志演義》,他有意在小說中增加了大量筆記片段。

對掌故的愛好基于一種飽經(jīng)滄桑后的平易閑適的處世態(tài)度:人生的最高境界并不在于功成名就;而在于悠然品味那種儒雅而又充滿情趣的日常生活。

3.從敘事角度分析歷史著作對《三國志演義》的影響。(如何理解《三國志演義》的史家筆法)

(一)人物語言以理性化見長,而個性化程度較低。

(二)通常不對人物做直接心理描寫

實錄是對史家著錄方式的基本要求。

(三)不采用第三人稱限知敘事方式。

第三人稱限知敘事的特點是:作者不再是全知的講述人,他所講述的信息是從小說中的某個人物那兒來的,而且只能從這個人物那兒來。

史家的寫作以充分占有資料為前提,全知是他的權力,也是他的責任。

(四)“去瞽傳詼諧之氣”。

演義作者有意采用雅馴的語言,以總結歷史經(jīng)驗為宗旨,并力圖表現(xiàn)元末明初知識分子的人生理想。

4.從敘事角度分析民間藝術對《三國志演義》的影響。(如何理解《三國志演義》的小說家筆法)

(一)大量采用并不影響歷史進程的虛構情節(jié)。

如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三英戰(zhàn)呂布、過五關斬六將、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空城計等。

(二)經(jīng)常使用懸念手法,以造成神秘感和傳奇色彩。

諸葛亮用計多采用懸念方式。一為錦囊妙計,二為“如此如此”。

(三)較多運用直接心理描寫與第三人稱限知敘事的技巧。

1.心理描寫諸葛亮準備與東吳的孫權結盟,見到孫權時的心理描寫。

2.限知敘事劉玄德三顧茅廬

(四)努力追求詼諧的意味。

張飛的直率魯莽和劉備的虛飾謹慎,孔明的聰明絕頂與魯肅的絕頂老實。

5.論述《三國志演義》的創(chuàng)作特征。

史家筆法(見第3題)

小說家筆法(見第4題)

6.舉例分析《三國演義》中關羽的人物形象。

“義絕”關羽

(1)勇武刮骨療毒,過五關斬六將

(2)義華容道義釋曹操。

(3)儒雅風度胡班潛至廳前,見關公左手綽髯,于燈下憑幾看書。班見了,失聲嘆曰:“真天人也!”

1.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三國志演義》,作者是羅貫中。

2.中國古代成就最高的歷史演義小說是《三國志演義》

3.諸葛亮與周瑜聯(lián)手指揮的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例,是赤壁之戰(zhàn)

4.《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很多都有綽號,其中“臥龍”指的是諸葛亮。

5.“三絕”:“義絕”指的是關羽。“奸絕”指的是曹操,“智絕”指的是諸葛亮曹操是“古今來奸雄中第一奇人”,諸葛亮是“古今來賢相中第一奇人”,關羽是“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

6.“滾滾長江東逝水,浪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边@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志演義》的開篇詞,這首詞的作者是楊慎。

7.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的英雄形象,這個英雄是關羽。

8.劉備身邊的五虎上將是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

9.諸葛亮第一次“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戰(zhàn)役是“火燒博望坡”。

10.《三國演義》中“煮酒論英雄”的主要人物是曹操和劉備。

第四章 《水滸傳》

1.歷史演義和英雄傳奇有什么區(qū)別?

(一)歷史演義重在演繹歷史事件,記述朝代興亡;英雄傳奇重在描寫傳奇英雄的事跡,渲染其勇武不凡的風采。

(二)歷史演義的主要歷史事件和人物多有史實依據(jù);英雄傳奇則以民間傳說為主,雖然其主要事件和人物也有一些歷史的影子。

(三)歷史演義多采用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結合的寫法;英雄傳奇則以紀傳體為基本寫作方式。

2.《水滸傳》的主題和結構安排有何內(nèi)在聯(lián)系?

一、在情節(jié)安排上突出“官逼民反”。

《水滸傳》的結構,其特點之一是 ,小說在情節(jié)安排上突出“官逼民反”,以表達批判現(xiàn)實政治的立場。

小說開頭即寫高俅對王進和林沖的迫害,正是從社會批判的角度,強調(diào)“亂自上作”“官逼民反”。官是施事者,民是受事者。水滸傳這樣一個語義結構,給讀者一個印象:世上的動亂(“反”)是壞“官”胡作非為的結果。

二、以強烈的悲劇性寫出了宋江義軍的結局。

《水滸傳》的結構,其特點之二是 ,小說完整地寫出了宋江義軍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直至“魂聚蓼兒洼”的全過程,并以強烈的悲劇性揭示了義軍的結局。

三、以列傳體濃墨重彩地描寫豪俠。

《水滸傳》的結構,其特點之三是 ,小說對綠林好漢尤其是那些堪稱豪俠的綠林好漢,多以列傳體予以濃墨重彩的描寫,并在描寫中致力于豪俠精神的渲染。

(一)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代表人物:武松、魯智深、李逵、石秀

(二)仗義疏財,結交天下好漢

代表人物:晁蓋、宋江、柴進

3.比較《水滸傳》和《三國演義》懸念手法的不同。

《水滸傳》作者對懸念的興趣建立在樂于和讀者捉迷藏這樣一種純粹的小說家的心態(tài)之上,這就造成了《水滸傳》懸念手法的廣泛采用和生活化傾向。

《三國演義》經(jīng)常使用懸念手法,以造成神秘感和傳奇色彩。諸葛亮用計多采用懸念方式,一為錦囊妙計,二為“如此如此”。

4. 具體分析《水滸傳》與宋元說話中“小說”一家的血緣關系。

一、注重細節(jié)描寫。

豐富而精彩的細節(jié)描寫賦予了《水滸傳》以濃郁的小說風味。

二、人物形象塑造的卓越成就

(一)善于從發(fā)展變化中刻畫人物。如林沖。

(二)善于寫出人物之間的區(qū)別。

李逵:粗獷中帶有豪放、率真、可愛的性格特點。

魯達:粗中有細,其精細受感情支配的因素較多。

武松:粗中有細,其精細受理性支配的因素較多。

三、懸念手法的生活化

????《水滸傳》作者對懸念的興趣建立在樂于和讀者捉迷藏這樣一種純粹的小說家的心態(tài)之上,這就造成了《水滸傳》懸念手法的廣泛采用和生活化傾向。

四、《水滸傳》的敘述語言、描寫語言和人物語言

《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白話長篇小說。

(一)在敘述上,以明快、風趣見長,常有評書的詼諧和節(jié)奏感。

(二)在描寫上,以生動、準確見長,顯示出精細的觀察力和卓越的表現(xiàn)力。

(三)在人物語言上,以充分的個性化見長,眾多好漢,各有其“聲口”,各有其性情。

5.舉例分析《水滸傳》人物形象塑造的卓越成就。

(一)善于從發(fā)展變化中刻畫人物。

如林沖。

(二)善于寫出人物之間的區(qū)別。

李逵:粗獷中帶有豪放、率真、可愛的性格特點。

魯達:粗中有細,其精細受感情支配的因素較多。

武松:粗中有細,其精細受理性支配的因素較多。

1.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白話小說是《水滸傳》,作者是施耐庵。

2.“智多星”吳用,也稱為“賽諸葛”。黃泥岡上巧施功干的大事是智取生辰綱

3.“醉打蔣門神”“大鬧飛云浦”“血濺鴛鴦樓”……說的是武松

4.馬軍五虎將:大刀關勝、豹子頭林沖、雙鞭呼延灼、霹靂火秦明、雙槍將董平。

5.宋江“忠”呼保義,“義”及時雨,“孝”孝義黑三郎。聚義廳改為了忠義堂。

6.大鬧野豬林魯智深;大鬧忠義堂李逵;大鬧飛云浦武松。

7.《水滸傳》中梁山一百單八將中第一個出場的是史進,他的綽號是九紋龍。

8.原來是個“浮浪破落戶子弟”,只因踢得一腳好球,受到皇帝的賞識,沒到半年時間,直抬舉他做到殿帥府太尉職事,他把持朝政、無惡不作,這個人是高俅。

9.善盜的是鼓上蚤時遷,善射的是小李廣花榮,善行的是神行太保戴宗

10.母大蟲顧大嫂、母夜叉孫二娘、一丈青扈三娘。

第五章 明代戲曲

1.南雜劇體制有何顯著特征?

其一,劇本結構自由,長短隨意,一本可演多事;

其二,用曲可南可北,也可南北合套,南北曲混用間用成為普遍現(xiàn)象;

其三,不限一人主唱。南雜劇在內(nèi)容上突出體現(xiàn)為文人心緒的宣泄,許多作品甚至采用了詩歌化乃至戲謔化、寓言化的筆法。

2.明傳奇的代表性作家及作品有哪些?

1.明代中期三大傳奇

(1)李開先《寶劍記》:抒發(fā)心內(nèi)憤懣、化解胸中壘塊的有感之作。

(2)梁辰魚《浣紗記》: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譜曲并演出的傳奇劇本。

(3)傳為王世貞或其門人作《鳴鳳記》:戲曲史上較早、較完整地反映當時政治事變的悲劇現(xiàn)代戲。

2.明代后期傳奇的繁榮

(1)高濂《玉簪記》:寫書生潘必正與大家閨秀陳妙常的戀愛故事,被譽為傳統(tǒng)的十大喜劇之一。

(2)孫鐘齡《東郭記》:是一部辛辣的諷刺劇,內(nèi)容取自《孟子》“齊人有一妻一妾”,再匯之以王驩、淳于髡、陳仲子等人的事跡衍化而成。作者假托古人,揭露明代官場內(nèi)幕的黑暗,兼吐胸間的不平之氣。

(3)周朝俊《紅梅記》:由兩條愛情線索交織而成。一條線敘裴舜卿與盧昭容的婚戀關系,另一條線則寫李慧娘與裴舜卿的生死之愛。

3.吳江派

明代以沈璟為盟主的一個傳奇(戲曲)流派。由于沈璟是吳江人,這個流派因而被稱為吳江派。主要作家前期包括卜世臣、呂天成、王驥德等,后期包括馮夢龍、范文若、袁于令、沈自晉等。這些作家均遵循沈璟的理論主張,嚴守格律,曲辭本色,注重作品的社會意義。

4.“湯沈之爭”

湯顯祖的劇作在當時曲壇產(chǎn)生了震撼性的影響,但其劇作不便于昆曲演唱,引起吳中曲家沈璟等人的批評,并紛紛加以改編,這讓湯顯祖大為惱火。

沈璟改編湯作,一是認為湯顯祖劇作的文辭不合音律,不便演員演唱;二是認為湯顯祖過于逞才,文辭過于藻飾,語言不本色。

1.明中期雜劇作家徐渭的代表作是《四聲猿》,由四篇作品組成,分別《狂鼓史》《玉禪師》《雌木蘭》《女狀元》。

2.明中期三大傳奇分別是李開先的《寶劍記》、梁辰魚的《浣紗記》以及傳為王世貞或其門人作的《鳴鳳記》。

3.內(nèi)容取自《孟子·齊人有一妻一妾》的明傳奇是孫鐘齡的《東郭記》

4.明代傳奇流派吳江派的盟主是沈璟。

5.明代戲曲界著名的“湯沈之爭”中的“湯”指的是湯顯祖,“沈”指的是沈璟。

第六章 湯顯祖

1. 為什么說《牡丹亭》是一首“至情之歌”?

(一)生死至情

湯顯祖以超常的生命意識表達了對男女至情的禮贊:生者可以因情而死,死者可以緣情而生。 ??

(二)主人公杜麗娘之至情

杜麗娘那不知所起的情實際上源于她那長期被忽視、被遮蓋的生命欲求。父母、老師他們都忽視了杜麗娘體內(nèi)萌動的性愛欲求,認為女孩子哪曉得男女之事,甚至連杜麗娘在衣服上繡鴛鴦都加以禁止。游園發(fā)現(xiàn)了自然之美,也發(fā)現(xiàn)了自身之美,生命欲求勃發(fā)如春。

(三)借助特殊結構發(fā)出人性的絕唱

《牡丹亭》最為成功的地方在于借助人間——陰間——人間(現(xiàn)實——理想——現(xiàn)實)這一結構發(fā)出了人性的絕唱,將“生生死死隨人愿”的情欲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夢境和鬼境中,湯顯祖獲得了巨大的創(chuàng)作空間。

2. 簡述《牡丹亭》的人物性格沖突。

(一)全劇沖突的正方

1.杜麗娘

(1)由唯唯喏喏的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發(fā)展到勇于決裂、敢于獻身的深情女郎,這是杜麗娘性格的第一度發(fā)展。

(2)在死后面對閻羅王據(jù)理力爭,身為鬼魂而對情人柳夢梅一往情深,以身相慰,最終歷盡艱阻為情而復生,與柳夢梅在十分簡陋的儀式下稱意成婚。這是杜麗娘性格的第二度發(fā)展與升華,

(3)杜麗娘性格的第三度發(fā)展表現(xiàn)在對歷經(jīng)劫難、終得團圓之勝利成果的保護與捍衛(wèi)。

2.春香

小丫頭春香是一位活潑可愛的人物。從某種意義上說,春香正是杜麗娘性格中調(diào)皮、直率層面的外化。

3.柳夢梅

書生柳夢梅的性格基調(diào)是癡情、鐘情與純情。拾到美女像便想入非非,以圖像叫喚出真身來,此謂之癡情;此前在夢中便與素昧平生的杜麗娘結合,此謂之鐘情;旅居過程中又與女鬼幽會,使之起死回生后又對她忠心不二,此謂之純情。

(二)全劇沖突的反方

1.杜寶。

(1)代表頑固不化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

(2)對女兒嚴格要求,但對官位尊嚴的重視勝過父女之愛。

2.陳最良:代表陳腐迂闊的封建教化。

3. 簡述《牡丹亭》的情理之爭。

(一)情勝理:湯顯祖之所以借助鬼來“為情作使”,是因為在鬼的世界里,抒情主人公可以凌駕于現(xiàn)實法則、現(xiàn)實情理之上追求至情。

(二)理勝情:一旦從夢中醒來,一旦從陰間歸來,湯顯祖就不得不讓筆下人物遵守現(xiàn)實的法則。

《牡丹亭》在人性層面和倫理層面均獲得了永恒的魅力。

4. “臨川四夢”之比較

(一)從題材內(nèi)容上看,《紫釵記》和《牡丹亭》屬于兒女風情戲,《南柯記》和《邯鄲記》屬于官場現(xiàn)形戲或曰政治問題戲。

1.兒女風情戲:

(1)以單向型或雙向型的愛情中人為描摹對象,如霍小玉對李益是單向戀愛,杜麗娘與柳夢梅是雙向戀愛。

(2)女性占主體地位,男子相對處于從屬地位。

2.政治戲:男子占主要和絕對位置。

(二)從審美傾向上看,風情戲的主要基點是對人物發(fā)自內(nèi)心的肯定,充滿熱情的贊頌。

(三)從哲學主張和理想皈依上看,湯顯祖的風情戲時刻高舉真情、至情的旗幟,而政治戲則反映出矯情、無情的可憎可惡。

(四)從曲詞風格上看,湯顯祖的風情戲妙在艷麗多姿,政治戲則顯得尖銳深刻。

1.有“東方的莎士比亞”之譽的明代傳奇作家是湯顯祖,他的代表作是《牡丹亭》,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別是柳夢梅杜麗娘。

2.湯顯祖的“臨川四夢”包括《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

3.湯顯祖第一本完整的傳奇作品是《紫釵記》,該作品主要以唐傳奇《霍小玉傳》為本事,寫李益霍小玉之間的愛情故事。

4.“臨川四夢”中取材于唐傳奇《南柯太守傳》的是《南柯記》。

5.“臨川四夢”中本事源于唐沈既濟傳奇《枕中記》的是《邯鄲記》。

6.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第七章 《西游記》

1.如何看待《西游記》的政治內(nèi)涵、宗教內(nèi)涵和哲理內(nèi)涵?

一、《西游記》的政治意涵

《西游記》是一部可以從政治角度加以闡釋的小說,小說中的許多描寫,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現(xiàn)實政治的種種情形。

(一)涉及的人間國度,所用多為明代官職,國王又多為寵信道士的昏君,很容易讓讀者聯(lián)想到嘉靖皇帝。但并非有意影射。

(二)《西游記》的作者不是一位整天板著臉譏彈時政的作家,如果《西游記》中確有譏彈時政的意味,那也是妙手偶得,并非刻意為之。

(三)《西游記》對人和妖怪采用不同的倫理準則,一方面是對傳統(tǒng)的志怪慣例的繼承,另一方面也確能引發(fā)讀者關于現(xiàn)實生活的豐富聯(lián)想。

二、《西游記》與佛道二教的關系

(一)與道教的關系

《西游記》在流傳過程中經(jīng)歷過一個被全真教化的環(huán)節(jié)。

首先,《西游記》運用了不少道教丹道學的名詞術語,如:大道、元神、金公、木母、心猿、意馬、外道、正法等。

其次,《西游記》中不少詩詞韻語,都直接或間接地揭示了道教丹道學的內(nèi)容。

其三,《西游記》構筑了一個以玉皇大帝為中心的道教神權系統(tǒng)。包括天庭、龍宮、幽冥界、地仙等。

其四,《西游記》中穿插了不少道教修煉方法、神仙法術、宗教儀式等描寫。

(二)與佛教的關系

不僅存在大量的佛教內(nèi)容,而且明顯表現(xiàn)出揚佛抑道的傾向,小說中幾乎沒有好道士。

1.孫悟空出身道門而皈依佛教。

2.小說多次寫到佛道之爭,如車遲國、比丘國、滅法國等,而正義總是在佛教一邊。

三、《西游記》的心學色彩與哲理意味

《西游記》還是一部可以從哲理角度加以闡釋的小說,與“求放心”相關的術語、詩詞、情節(jié)等比比皆是,心學色彩頗為鮮明。

(一)心學色彩:

1.《西游記》主觀上想通過塑造孫悟空的藝術形象宣揚“明心見性”,維護封建正常秩序;客觀上張揚了人的自我價值和對于人性美的追求。

2.想通過孫悟空形象宣揚“三教合一”化的心學,基本思想:“求放心”“致良知”,即使受外物迷惑而放縱不羈的心,回歸到良知的自覺境界。

3.小說選用“心猿”這一比喻躁動心靈的宗教用語作為孫悟空的別稱,表明作者把孫悟空當作人心的幻相來刻畫。

4.全書內(nèi)容構架大致由三部分組成:孫悟空大鬧天宮;被壓于五行山下;西行取經(jīng)成正果。實際上隱喻了放心、定心、修心的全過程。

(二)哲理意味

《西游記》寫《多心經(jīng)》,突出它對心性修煉的啟示作用,注重的是人生哲學,它的作用在于引導人控制欲望等種種雜念,單純地生活,毫無懈怠地修行。

2.結合具體情節(jié)分析《西游記》“以文為戲”的風格。

幽默詼諧的游戲風格

(一)《西游記》不乏對現(xiàn)實政治的諷刺,但在一種戲謔性的氛圍中,我們領略到的是一部輕喜劇,以過于沉重的心態(tài)來讀會造成理解的隔閡和失誤。

比如第三十六回,唐僧向?qū)毩炙律俳杷?,僧官不允,還訓斥了唐僧一頓;悟空去借,僧官滿口答應,唯唯諾諾:

(二)吳承恩對戲謔性風格的偏愛,在塑造孫悟空和八戒時表現(xiàn)得格外明顯。

孫悟空是作者喜愛的人物,但這并不妨礙作者為他設計一副可笑的面容。

只見行者撞進來了,真?zhèn)€生得丑陋:七高八低孤拐臉,兩只黃眼睛,一個磕額頭;獠牙往外生,就像屬螃蟹的,肉在里面,骨在外面。

3.以孫悟空、豬八戒為例分析《西游記》形象塑造的特色。

《西游記》亦幻亦真的特點在塑造孫悟空和豬八戒形象時的體現(xiàn)。

1.物性、神性與人性的統(tǒng)一。

(1)物性:作為某一動物(猴子和豬)的精靈,保持其原有的形貌和習性;

(2)神性:動物一旦成妖成怪,就有神奇本領,具“神性”,從“真”轉(zhuǎn)為“幻”;

(3)人性:賦七情六欲,將二者人化,將“幻”與更深層次的“真”融合,具“人性”。

2.把兩個形象置于日常平民社會中,多色調(diào)地刻畫復雜性格。

(1)孫悟空也有諸多凡人的弱點,如言談中時見市井粗話、江湖術語和商人行話,弱點一般是氣質(zhì)性的;但主要作為理想化、傳奇性的英雄,超越凡人感官欲望。

(2)豬八戒更像普通人,更具人情味。

本性憨厚、純樸;除妖勇敢。

食、色欲一時難以泯滅;偷懶、貪小,過多計較個人得失,缺點往往出于本能欲求,反映了人性的普遍弱點,有落后、自私、狹隘的一面。

用多角度、多色調(diào)描繪豬八戒形象,更貼近現(xiàn)實生活,因而也更具真實性。是中國古代長篇小說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進步的重要標志。

4.簡述《西游記》的結構特色

《西游記》的情節(jié)是游記性的,行動和奇遇構成其主體部分。由于各個故事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這部作品可以說是許多短篇或中篇的串聯(lián)組合。但這一百回同時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其一,唐僧師徒四人的活動貫穿全書始終,他們一直處于故事的中心。

其二,各個不同故事的主角之間存在某種聯(lián)系。如“智擒紅孩兒”中的紅孩兒和“路阻火焰山”中的鐵扇公主、牛魔王。

其三,小說很注意情節(jié)的前后照應。

5.簡述《西游記》的語言特色

1.韻散相間的語言:它往往在描寫人物交鋒前用韻語表明雙方身份,交手后用韻語渲染緊張氣氛,而在一般情況下則用散文,有張有弛,頗合所謂勞逸相參的“文武之道”。

2.其敘述描寫語言,明快詼諧,帶有濃郁的作家個人的色彩。

3.其人物語言,雖然因大多數(shù)神魔被漫畫化而難以做到個性分明,但主要人物孫悟空、豬八戒、唐僧、沙和尚的口吻卻頗見性情。

(1)孫悟空:桀驁不馴,具有反抗精神。

(2)豬八戒:貪財貪色,憨直可愛

6.神魔小說可以大體分為哪幾種類型?

第一種以對立雙方的斗法為主,寫法寶,寫神通,側重于想象的神奇。其代表作為《封神演義》。另有羅懋登《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通俗演義》、無名氏《混元盒五毒全傳》等。

第二種以發(fā)揮象征性寓意為主,借神魔題材表達人生哲理。其代表作為董說《西游補》。

第三種的特色是:玩世不恭,借題發(fā)揮,指斥世俗,抨擊邪佞,洋溢著突梯滑稽的詼諧趣味。其代表作為劉璋《斬鬼傳》。

第四種風格類型是神魔小說、人情小說及其他小說類型合流的產(chǎn)物。其代表作為李百川《綠野仙蹤》。

1.中國古代神魔小說的代表作是《西游記》,作者是吳承恩,它的問世標志著神魔小說作為一種小說類型已經(jīng)成熟。

2.唐僧是如來佛祖的弟子金蟬子轉(zhuǎn)世投胎作狀元陳光蕊之子,出家后法名玄奘。

3孫悟空的第一個師傅是菩提祖師,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定海神針,又如意金箍棒,大鬧天宮后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唐僧為他取名孫行者

4.豬八戒叫豬悟能,原為管理天河水兵的天蓬元帥,誤投豬胎,曾占云棧洞為妖。

5.《西游記》中的沙僧也叫沙悟凈,原為天宮中的卷簾大將,在流沙河為妖。

6.白龍馬原是西海龍王之三太子小白龍。

7.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

9.機智靈活、疾惡如仇孫悟空,憨態(tài)可掬、好耍小聰明豬八戒,忠誠老實、勤勤懇懇沙僧。

10.《西游記》中,孫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節(jié)是大鬧天宮

第八章 《金瓶梅》

1. 在明代“四大奇書”中,《金瓶梅》的題材選擇有何特色?

一、細致地再現(xiàn)了當時的世態(tài)人情和家庭關系。

《金瓶梅》假托北宋末年為時代背景來反映明代中葉以后的社會生活。它從《水滸傳》中“武松殺嫂”一段敷衍開去,以西門慶的生活史為中心線索,向四面八方伸展,“寄意于時俗”(欣欣子《金瓶梅詞話序》)。

(一)以潘金蓮、李瓶兒的矛盾為核心的妻妾爭鋒;

(二)以西門慶、潘金蓮、李瓶兒為中心的縱欲生活;

(三)以西門慶為中心的政治生活、經(jīng)濟生活和社交生活;

(四)以吳月娘為中心的宗教生活。

二、對社會生活的陰暗面作了淋漓盡致的揭露。

西門慶鉆營趨奉,交結官府,謀取更大利益。通過賄賂權要獲得官職,以權謀私,官商結合,貪贓枉法,巧取豪奪,還用其他手段聚斂錢財。

三、作者以洞察隱微的目光寫出了社會下層的弱勢群體和市井無賴,小說一一展現(xiàn)了他們的可憐、可惡、自輕自賤。

潘金蓮:沒落時代的“惡之花”。

應伯爵:西門慶的幫閑篾片。

四、《金瓶梅》作為第一部長篇人情小說,也插入了當時通俗小說常有的教導人生勿貪酒色財氣的話語,還試圖把小說所敘人事放進佛教的因果報應觀念中,實際上不過是一種應付嚴正世論的態(tài)度而已。

如在西門慶縱欲身亡時插話說:“嗜欲深者,其天機淺,西門慶自知貪淫樂色,更不知油枯燈盡,髓竭人亡?!钡髡哂纸?jīng)常十分露骨地描寫西門慶和潘金蓮的性生活,還不無欣賞之趣,這就構成了道德與情趣的不協(xié)調(diào)。

2.《金瓶梅》和《水滸傳》都寫了武松、西門慶,兩部小說的處理有何不同?

《金瓶梅》去英雄化,裸視現(xiàn)實人生

第一,在《水滸傳》中,武松手刃潘金蓮,斗殺西門慶,這兩個情節(jié)與他景陽岡打虎的經(jīng)歷合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武松勇武不凡的形象。而在《金瓶梅》中,打虎的神威被淡化了,武松誤殺李外傳,西門慶買通官吏,將他發(fā)配到孟州道。后來設計誘殺潘金蓮,也不見其剛強勇猛之氣了。

第二,武松的社會關系在《金瓶梅》中被有意做了調(diào)整。迎兒由武大家的小婢轉(zhuǎn)變?yōu)槲浯蟮呐畠海ㄎ浯笄捌匏?,即武松的親侄女。

第三,西門慶在《金瓶梅》中的聲威遠遠高于他在《水滸傳》中的聲威。

3. 具體分析《金瓶梅》的諷刺技巧。

《金瓶梅》作為第一部長篇人情小說,雖然仍時常穿插作者的議論和評斷,但注重呈現(xiàn)、注重白描的特點已相當突出。

小說對人物的諷刺主要是通過情節(jié)和場面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出來,含蓄而生動。

4.《金瓶梅》之后,人情小說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哪些值得注意的動向?

首先是大量筆墨純凈的才子佳人小說的誕生,如《平山冷燕》《吳江雪》《玉嬌梨》《好逑傳》等;

其次是大量艷情小說的出籠,如《繡榻野史》《肉蒲團》《巫山艷史》《桃花影》等;

其三是相當一部分世情書具有濃郁的說教意味,如《續(xù)金瓶梅》《醒世姻緣傳》等。

第九章 晚明詩文

1. 公安派

晚明,因袁氏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稱公安派。主要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袁宏道是公安派首要人物。公安派詩學的核心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強調(diào)“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反對“粉飾蹈襲”,鐘情于“本色獨造語”,其思想淵源是李贄的“童心說”。

2. 竟陵派

晚明,稍晚于公安派鍾、譚均為湖北竟陵人,因得名。代表人物鍾惺、譚元春。詩學主張一方面將“真詩”“性靈之言”作為詩的重心,努力彌合“樸厚”與“性靈”,以革除前后七子的因襲之弊;另一方面提倡“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以“凄清幽獨” “幽深孤峭”救正公安派“牛鬼蛇神,打油定鉸,遍滿世界”之弊?!霸姙榍逦铩薄霸姙榛钗铩钡日撜f,構成了竟陵派“性靈說”的主要內(nèi)容。鐘惺認為,作詩首先要考慮的不是學不學古的問題,而是“求古人真詩所在”。詩歌特色鐘惺、譚元春作詩,喜用“幽獨”“清”“幽”“深”“寒” “孤”“殘”等字眼,喜寫月夜、寒冬、野巖等時地、景象,境界狹小、凄苦。

3.袁宏道和張岱小品文的主要特色

(一)袁宏道的“性情文字”

在袁宏道所津津樂道的若干話題中,“趣”“韻”是比較醒目的兩個。袁宏道所說的“趣”“韻”,擺脫了“理”的束縛,擺脫了社會身份的講求,它是由名士風流衍生的一種情調(diào),一種特別適合于用小品文來承載的情調(diào)。

袁宏道好游山水,他的山水游記也寫得別具風采。他在山水游記中“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把山水題材的古文改造成了小品。山水游記在他手中變得隨意了,輕快了,不衫不履,自成風致。

(二)“別有氣象”的張岱

張岱的前半生以“豪華”為基調(diào)。明亡以后,他追憶早年的經(jīng)歷,寫成《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以及敘明代史事的《石匱書》,以寄托故國之思?!短这謮魬洝返闹饕獌?nèi)容,也就是張岱在《自為墓志銘》中所說的那些繁華往事。讀者從字里行間感受最深的是作者那無盡的感憤和對故國的一往情深。

4.晚明小品文在明清時期評價不高,到了“五四”以后被認為是明代散文的代表,如何看待這一現(xiàn)象?

(一)晚明小品文在清代評價不高。

(二)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在周作人、林語堂等人的提倡下,晚明小品文引起廣泛關注,得到好評,進而確立了其歷史地位。

(三)晚明小品文因為逾越了傳統(tǒng)古文的矩矱,所以在清代一再受到批評;也正因為晚明小品文不守古文的矩矱,它與現(xiàn)代美文之間,就有了更多可以溝通之處。

1.晚明公安派的代表作家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其中首要人物是袁宏道。

2.“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是晚明公安派詩學的核心。

3.晚明竟陵派的代表作家是鍾惺、譚元春。

4.晚明小品文《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張岱

5.晚明古文《五人墓碑記》的作者是張溥

第十章 明代話本小說

1.簡述“三言”的內(nèi)容特色

1. 廣泛描寫社會生活,對官場黑暗面的揭露尤為觸目驚心。

2. 描寫情愛婚姻。這類作品在“三言”中成就最高,數(shù)量也較多,其中包含著新的社會意識。

3. 反映市井細民道德標準。馮夢龍關注下層市民生活,贊美人與人之間的信義和友誼,譴責背信棄義的不道德行為,這類作品體現(xiàn)出明代中葉以后的時代特征。

4. 展現(xiàn)下層文人生活,其中一些作品具有漫畫意味。馮夢龍才華橫溢,醉心科舉,卻考場失意,仕途坎坷,這使他對文人士子的命運和科舉制度的缺陷有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2.簡述“三言”的藝術特色

1. 故事情節(jié)完整曲折,長于運用巧合、懸念等藝術手法。

如《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2. 人物性格鮮明突出。

如莘瑤琴、杜十娘等。

3. 語言通俗易懂,口語化特征明顯。

3.簡述“二拍”的內(nèi)容特色

(一)公案題材的作品?!岸摹睂糁胃瘮〉呐屑性跒閿?shù)不少的公案小說中。

(二)婚戀題材的作品。這類作品瑕瑜互見。一方面,尊情重欲,背離傳統(tǒng)的婚戀觀,為晚明文學增添了新光彩;另一方面,作者寫“情”往往和“欲”聯(lián)系在一起,從“欲”的方面去表現(xiàn)“情”,這就容易使作品滑到色情的軌道,產(chǎn)生不良影響。

(三) 以商人及其經(jīng)商活動為重心的作品。與“三言”相比,“二拍”對商人經(jīng)商活動有更加具體的描寫。

1.現(xiàn)存最早的話本小說集是《清平山堂話本》。

2.明代話本小說影響最大的作品是“三言”“二拍”,也代表了中國古代短篇白話小說的最高成就。

3.“三言”指馮夢龍編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白話小說集。

4.“二拍”指凌濛初創(chuàng)作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兩部短篇白話小說集。

5.清代流傳最廣的話本小說選本是《今古奇觀》

?

清前中期文學

第一章 清初詩文的繁榮

1.梅村體

2.簡述王士禛的神韻詩風

3.簡述納蘭性德詞的思想內(nèi)容

4.簡述納蘭性德詞的藝術特色

第二章 清初戲曲與《長生殿》《桃花扇》

1. “一人永占”

2. 《笠翁十種曲》

3. 如何理解《長生殿》化長恨為長生的意蘊。

4. 簡述《長生殿》的結構藝術。

5. 簡述《桃花扇》的結構藝術。

6. 如何理解《桃花扇》的歷史反思和征實原則?

7. 如何理解《桃花扇》表現(xiàn)出的國家至上觀念?

第三章 清初白話小說

1.仿造型續(xù)書

2.后續(xù)型續(xù)書

3.如何理解《醒世姻緣傳》作者命意與文本內(nèi)容的悖論?

4.如何理解李漁小說創(chuàng)作的基本特點?

第四章 《聊齋志異》與文言小說再興

1.論述《聊齋志異》創(chuàng)作的基本特征。

2.論述《聊齋志異》中狐鬼故事的社會人生意蘊。

3.論述《聊齋志異》的藝術創(chuàng)新。

4.簡述《聊齋志異》的創(chuàng)作方式

5.簡述《聊齋志異》的小說類型

6.《聊齋志異》對世情的觀照和人生的思考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7.為什么說《聊齋志異》是新鮮的“古文”?

第五章 《儒林外史》

1.《儒林外史》對科舉制下文人腐敗的揭露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2.論述《儒林外史》中正面形象的人文內(nèi)涵

3.?論述《儒林外史》的結構藝術

4.?簡述《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第六章 《紅樓夢》

1. 如何看待《紅樓夢》后四十回?

2. 論述《紅樓夢》的悲劇意蘊。

3. 論述《紅樓夢》的敘事藝術。

4. 結合作品分析賈寶玉和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第七章 清中葉文學的多元格局

1.簡述沈德潛、翁方綱的詩論

2.性靈派

3.如何理解袁枚詩歌創(chuàng)作的二重性?

4.常州派

5.桐城派

6.彈詞

晚清文學

1.如何理解龔自珍詩歌的現(xiàn)實性和抒情特色?

2.簡述龔自珍詩歌的藝術特色

3.《己亥雜詩》

4.列舉晚清古典小說畸變的主要類型和代表作

5.詩界革命

6.小說界革命

7.四大譴責小說




【袁世碩 陳文新】中國古代文學史 第二版(下冊)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云浮市| 通海县| 德清县| 丹棱县| 河北区| 马关县| 朝阳区| 象山县| 准格尔旗| 保靖县| 个旧市| 顺义区| 德惠市| 南丰县| 慈溪市| 冕宁县| 红原县| 普格县| 巴中市| 得荣县| 马龙县| 太保市| 宁夏| 宝鸡市| 斗六市| 中阳县| 榆社县| 财经| 区。| 仁怀市| 太保市| 涞水县| 金塔县| 自贡市| 潢川县| 宁晋县| 永德县| 济源市| 尚义县| 孟津县| 盐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