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快樂生活的前提——認識命運(十)

2023-02-07 11:14 作者:谷海遨游  | 我要投稿


古希臘哲人的命運觀

世界文明主要由西方文明和東方文明組成,西方文化以古希臘和古羅馬為基底而發(fā)展的,古羅馬文明強調(diào)理性、秩序、律法;而古希臘文明則是一種詩性浪漫主義、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的結(jié)合,古希臘誕生了輝煌的古希臘神話和悲劇。在古希臘的世界中,我們的命運都是天神決定的,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細節(jié),也不能改變結(jié)果,但是我們卻不得不繼續(xù)生活。無論幸??鞓罚€是痛苦悲傷,我們只能接受這樣的安排,完成這樣的安排,繼續(xù)生活下去,這就是一切。

古希臘文學(xué)作品中,戲劇是成就較高的一種。在希臘悲劇中,命運似乎構(gòu)成了一個永恒的主題。命運成為了主宰一切的根源。在希臘悲劇主人公的背后,總有某種既不依賴于人,又不依賴于神的神秘力量,這種無形的,然而又發(fā)揮著巨大作用的神秘力量,就是所謂的命運。

當然,我這里無意于談戲劇,只是透過這個現(xiàn)象看到古希臘人的命運觀。在古希臘語中,“命運”的基本含義是“份額”。每個人所分得的一份是早就注定了的,這就是命運;或者說人在生下來時,命運女神就在為他搓線,線的長短是注定了的。

敬畏神和順服神是古希臘人文精神的主題。但命運往往又凌駕于神之上,因為不僅人要接受命運的安排,就是神也要服從命運的安排。命運意味著人的有限性,意味著人性的某種缺損。正如典型的悲劇人物俄狄浦斯所說的:“我們不可和命運抗爭?!?br>
古希臘悲劇是酒神與日神的結(jié)合。酒神狄俄尼索斯象征生命之流,不顧一切禁忌沖破所有羈絆。酒神性格揭示了意志與現(xiàn)象、苦難與光榮的矛盾;日神阿波羅象征著光明、限制。代表著個體化原則,并通過這一原則構(gòu)造出美妙的幻境,用以消除人世痛苦。

古希臘文化把人的悲劇理解為人的自由意志與命運之間的一場不可避免的永恒沖突。人解開或者不能解開命運之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承受命運之重。古希臘人由此進一步追問“命運”的問題。既然人本身是無罪的,那么一切災(zāi)難都是外加的嗎?人的悲劇真的與人自身無關(guān)嗎?這一深入的追問把人逼到無可退避的地方,促使古希臘文化反思人的存在的多元維度。

面對命運,人是無能為力的,但是人可以求善,可以高貴地忍受痛苦,接受死亡,這樣就將正義置于人文主義的中心,以接受命運的拷問。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認為古希臘文化中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悲劇體現(xiàn)了古希臘人健康的生命價值觀,生命是苦難而危險,但他們并不否認生命價值。相反,他們敢于直面人生,不是肯定生活本身,而是賦予生活以價值。

有人問,為什么古希臘文明沒有列入世界四大文明,這是因為國際上往往是按文字出現(xiàn)時間和政府出現(xiàn)時間排序的。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兩河文明,伊拉克境內(nèi))約550O年。希臘和羅馬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聯(lián)系最緊密,在相互侵占和交流中得到發(fā)展。所以一般不單獨提起古希臘和羅馬文明。至于我們的黃河文明則也有3500年左右了。其實還有一個古老的文明——猶太文明——往往被人們遺忘了。猶太文明也有近五千年了。

談到古希臘,不能不談“古希臘三賢”——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他們的命運觀是什么呢?



1、蘇格拉底

在歐洲文化史上,蘇格拉底與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他是西方思想的鼻祖之一。他和孔子一樣是一個教育家,只是他沒有自己的學(xué)校和課堂。蘇格拉底曾受業(yè)于女智者狄俄蒂瑪。自稱有“靈跡”伴隨,預(yù)知命運安排。他認為人的靈魂永恒,靈魂輪回、

他一生清苦,一年到頭都穿著一件普通的單衣,經(jīng)常不穿鞋,對吃飯也不講究。他說:“在這個世界上,除了陽光、空氣、水和笑容,我們還需要什么呢!”“我們的需要越是少,我們越近似神?!保ㄟ@就是圣人的形象,活脫脫一個住在陋巷的顏回,這就是“孔顏之樂”)。

蘇格拉底認為自己是神賜給雅典人的一個使者,使命就是整天到處找人討論問題,啟發(fā)別人,探求真理和智慧。因此他的一生基本上是在大街上度過的。蘇格拉底說:“我的母親是個助產(chǎn)婆,我要追隨她的腳步,我是個精神上的助產(chǎn)士,幫助別人產(chǎn)生他們自己的思想?!?br>
他還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認為是神把他賜給雅典的,其目的就是要用這只牛虻來刺激這個國家,使它能從昏睡中驚醒。他明知這樣做會使很多人憎恨,會踩死他這只牛虻,但神給自己的使命不可違,故冒死不辭(這和孔子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一樣的,這就是“天命”)。

蘇格拉底的學(xué)說具有神秘主義色彩。他認為,神是世界的主宰,世間萬物的生存、發(fā)展和毀滅都是神安排的,注定的,這就是蘇格拉底的命運觀。他認為智慧意味著自知無知,他說:“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對所有事情都一無所知?!保ㄟ@就是老子的“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保?。

蘇格拉底在追求真理上要求人們作“心靈的轉(zhuǎn)向”,把哲學(xué)從研究自然轉(zhuǎn)向研究自我,即將哲學(xué)從天上拉回到人間。他是第一個把人的問題作為哲學(xué)主題的人。他認為哲學(xué)的目的就是“認識自己”。他反對研究自然界,認為那是褻瀆神靈的。他同時認為自然界是無窮無盡的;一切都在變化之中,因而得來的知識也是不確定的。(這和莊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是一個意思)。蘇格拉底要追求一種不變的、確定的、永恒的真理,這就不能求諸外,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他的名言是“認識你自己”(這和佛家的明心見性是一個意思)。

蘇格拉底關(guān)于靈魂的學(xué)說明確地將靈魂看成是與物質(zhì)有本質(zhì)不同的精神實體。在蘇格拉底看來,事物的產(chǎn)生與滅亡 ,不過是某種東西聚散。他將精神和物質(zhì)這樣明確對立起來,成為西方哲學(xué)史上唯心主義哲學(xué)的奠基人。他還將早期希臘哲學(xué)家們格言式的倫理思想提到了哲學(xué)的高度。

關(guān)于蘇格拉底之死,說法不一,但從有關(guān)記述來看,當時的法律規(guī)定,他可以花不多的罰款就可以免于死,即他完全可以不選擇死亡。但他是知天命的人,注重的是自己的靈魂,他相信萬事萬物都是神有意識有目的的巧妙的安排。他意識到死亡是神對他的召喚,還有什么可猶豫的呢?蘇格拉底喝下毒酒前,朋友悲傷地說:“我親愛的蘇格拉底,我是多么不希望你被如此不公正地處死??!”蘇格拉底風趣地說:“朋友,難道你希望看到我被公正地處死嗎?”“時間到了,我們各走各的路,是活在這個世上好還是死了好,只有神知道。”,最后他說:“對哲學(xué)家來說,死是最后的自我實現(xiàn)。是求之不得的事,因為它打開了通向真正學(xué)問的大門。靈魂從肉體的羈絆中解脫出來,終于實現(xiàn)了光明的天國境界。”(這與老子所說:“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焙喼蓖鲆晦H。)

蘇格拉底有句話值得我們深思:“未經(jīng)審視的生活是毫無價值的。”這句話警醒我們:我們審視過我們的生活嗎?還是在渾渾噩噩地過日子?



2、柏拉圖

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xué)生,他在西方的地位類似于中國的孟子。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蘇格拉底所揭開的哲學(xué)篇章,在柏拉圖那里得到了縱深發(fā)展,他在蘇格拉底概念論的基地上,構(gòu)筑了理念的哲學(xué)大廈。其哲學(xué)體系可謂博大精深。在西方哲學(xué)的各個學(xué)派中,很難找到?jīng)]有吸收過他思想的學(xué)派。在后世哲學(xué)家和基督教神學(xué)中,柏拉圖的思想保持著巨大的輻射力,直到近代,西方哲學(xué)還沒有擺脫柏拉圖思想的控制。

柏拉圖的“理念論”認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xiàn)象世界”所組成。如何認識這兩個世界呢?柏拉圖說靈魂等同于理念,靈魂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是根本,它永恒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xiàn)實的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xiàn)象所組成,表現(xiàn)出一些變動的特征。柏拉圖說:“靈魂是所有已經(jīng)存在、現(xiàn)在存在、將要存在的事物以及與此相反的事物存在的第一源泉和運動因。”靈魂不生不滅,永恒存在。

柏拉圖的世界觀是這樣的,神首先創(chuàng)造出世界靈魂,然后再創(chuàng)造物質(zhì),最后創(chuàng)造人。創(chuàng)造人的順序同樣是先創(chuàng)造人的靈魂,然后肉體。人是大宇宙的縮小,是全息的,是完美的,所以他認為人是萬物之靈。

由“理念論”出發(fā),柏拉圖提出了一種理念論和回憶說的認識論,并將它作為其教學(xué)理論的哲學(xué)基礎(chǔ)。柏拉圖認為人的一切知識都是由天賦而來,它以潛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靈魂之中。因此知識不是對世界物質(zhì)的感受,而是對理念世界的回憶。教學(xué)目的是為了恢復(fù)人的固有知識。教學(xué)過程即是“回憶”理念的過程。這個說法倒是有點佛家“心外無物”的意思,也與王陽明致良知思想一致。

既然柏拉圖是客觀唯心主義哲學(xué),神創(chuàng)造一切,靈魂是真實的,而行為只是影子,那么人的行為和命運也只能由神決定了。

為了解釋“理念論”,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說了一個著名的洞穴比喻,我感覺這個比喻很好地說明了智者與俗人的差別:有一群囚犯在一個洞穴中,他們手腳都被捆綁,身體無法轉(zhuǎn)身,只能背對著洞口。他們面前有一堵白墻,他們身后燃燒著一堆火。在那面白墻上他們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間事物的影子,由于他們看不到任何其他東西,這群囚犯以為影子就是真實的東西。最后,一個人掙脫了枷鎖,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告訴其他囚犯:“那些影子其實只是虛幻的事物,山洞、火堆、人才是真實的?!笨上?,在那些依然被捆住的愚蠢囚犯看來,這個發(fā)現(xiàn)真相的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笨了,他們固執(zhí)地宣稱:除了墻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大家應(yīng)該看出來了,這個跑出去的人就是大智若愚的智者,而笑他的人就是世間俗人(這些人就是老子說的“大笑之”之人;孔子說的“下士”;釋迦摩尼說的“無明之人”;王陽明說的“愚夫愚婦”。)。

中外圣人總是苦口婆心地說教,試圖喚醒我們這些愚昧的俗人,可惜我們總是固執(zhí)地自以為是,置若罔聞,堅守我們的愚癡。我們正如柏拉圖的名言描述的那樣:“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儒家、佛家、蘇格拉底、耶穌這些發(fā)現(xiàn)真相的智者跑斷腿,說破嘴,我們巋然不動,自鳴得意。而老子、莊子知道我們是冥頑不化的,所以他們自得其樂地享受生活。

柏拉圖利用這個故事來告訴我們:不懂哲學(xué)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卻不知道那是“空”和“無”,而哲學(xué)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外部事物。柏拉圖還把太陽比作正義和真理,強調(diào)我們所看見的陽光只是太陽的“形式”,而不是實質(zhì)。他同時認為真正的哲學(xué)道理是不可言說的。


3、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xué)生,他是難得一見的百科全書式的人物,知識面之廣令人嘆服,我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還有誰比他知識面更寬,也許達·芬奇勉強算一個。亞里士多德在哲學(xué)上最大的貢獻在于創(chuàng)立了形式邏輯這一重要分支學(xué)科。他堅信世界基本完美無缺,根本不存在什么進化,亞里士多德的先進思想只是近幾十年才得到世界的充分肯定。

亞里士多德認為肉體是質(zhì)料,靈魂才是實體。靈魂分為理性、感覺和營養(yǎng)的機能三個部分,他把《論靈魂》列為“第二哲學(xué)”的范疇。在《論靈魂》中,亞里士多德認為一切生命物都有靈魂:植物具有“攝取營養(yǎng)的運動”或“靈魂”,動物除了“營養(yǎng)”的靈魂,還具有“感覺”的、移動軀體的靈魂,人類除了這兩者,還具有“思維”的靈魂。植物不能感覺,尤其是不能位移,這使得植物性的靈魂與動物性的靈魂之間的差別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這與生命物與無生命物之間的差別一樣巨大,亞里士多德認為這符合人們的靈魂觀念,因為人們談?wù)撿`魂就是在談?wù)搫游镄缘撵`魂,而不是植物性的靈魂。

他說:“潛在地具有生命而‘是’的東西不可能沒有靈魂,而是具有靈魂的……”身體是潛在的生命,已經(jīng)潛在地具有靈魂;靈魂是“潛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軀體的形式”,是現(xiàn)實(實現(xiàn)了的)生命。自然軀體當然是生命的支持,是從“下面”支持著一個生命的“是”。但是,它要成為一個生命的“是”,必須有靈魂。獲得了靈魂,生命物才“是”一個生命物,才“是”一個“所是”。不言而喻,喪失了靈魂,生命物就不再“是”生命:它死去了,分解為構(gòu)成它的質(zhì)料的那些元素。(可能有點拗口,但沒辦法,西方的哲學(xué)語言就是這樣。)

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具有感覺和心識。他認為我們平時的行為之所以會發(fā)生,原因就在于靈魂促使我們行動,我們的行為源于靈魂,這樣命運就是必然和注定的了。

亞里士多德認為沉思的快樂是人能夠具有的最好的快樂,他說:“人生最終價值在于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保ㄟ@和佛家的追求是一致的,肉體的存活是為了我們通過心識達到覺醒的境界。)

他說:“人們認為我聰明,其實我什么也不知道?!保ㄋ兹酥运拙驮谟诓恢雷约核祝渍卟凰?。)

對人生的規(guī)律,他總結(jié)道:“人生頗富機會和變化。人最得意的時候,有最大的不幸光臨?!保ㄟ@就像硬幣正反面原理,一面顯性,一面隱性,一陰一陽,福禍相依,同時到達。也老子的“福兮禍所依,禍兮福之所伏。”)

想想人類文化真是有趣,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三個師生的傳承與中國儒家的師生傳承非常相像,孔子傳曾參,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一代一代薪火相傳??鬃?、孟子知天命,蘇格拉底顯然是知天命的,從柏拉圖的文字來看,他的“理念世界”顯然就是指“天命”,而亞里士多德的說靈魂才是實體,這無異于說靈魂才是“真我”,而肉體只是物質(zhì)。

總之,古希臘人意識到,似乎冥冥之中有一種力量在決定著人的命運,這種力量不是人依靠道德修養(yǎng)或善良意志就可以超越和克服的,是人不可逃避的命運。同時,古希臘人固然在不斷地尋求與神和好的途徑,但是他們認為人的悲劇不是來源于人的行為,而是出于神的意志,因此不放棄與神抗爭來贏得人的尊嚴的機會,為人的行為及福祉的正當性辯護。在《游敘弗倫》中,柏拉圖對神的正義性進行追問。他強烈地感到必須尋求一個更高的標準將諸神統(tǒng)一起來,這就是超越諸神的“善”。“善”將原來互不關(guān)聯(lián)的神、人、世界統(tǒng)一起來,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宇宙秩序以及價值原則。

其實,在蘇格拉底之前,古希臘還有很多偉大的哲學(xué)家,如: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畢達哥拉斯、色諾芬尼、德謨克利特、犬儒學(xué)派的安提斯泰尼等等,他們大部分研究的側(cè)重點是大自然和世界的本源,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快樂生活的前提——認識命運(十)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凤台县| 宾阳县| 通渭县| 井陉县| 盐边县| 方正县| 清原| 丹棱县| 萨嘎县| 舞钢市| 原平市| 盱眙县| 普兰县| 扬州市| 蒙城县| 利辛县| 丹阳市| 大竹县| 通河县| 克东县| 宿松县| 临高县| 沿河| 中牟县| 高安市| 确山县| 三门峡市| 霍州市| 宣恩县| 微博| 滦南县| 澄城县| 县级市| 五河县| 罗定市| 晋中市| 岳阳市| 镇平县| 吉林市| 陵川县| 新巴尔虎左旗|